[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萨道的修行(济群)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86

菩萨道的修行 

济群 

  菩萨道的修行,同样要对佛果及菩萨道的修行方法生起信心,相信成就佛陀品质对于生命的无上价值,同时也相信,通过菩萨道的修行必能帮助我们成就这一品质。这是菩萨道行者必须具备的信念。皈依,就是对菩萨道的目标(佛)、修习菩萨道的方法(法)及能引导我们走向无上菩提的老师(僧)生起信心,并通过如法仪式,身心归投,至诚依靠。

  由仰慕佛陀的崇高品质,相信菩萨精神的伟大,而心向往之,发起殷切的菩提心。依《瑜伽师地论》定义,此心是希望自己“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并“能作有情一切义利”。菩提心包含自觉、利他的内涵,这正是佛陀成就悲智两大品质的心行基础,自觉来自智慧,利他乃因慈悲。

  要言之,菩萨道修行不外两大任务:一是舍凡夫心,一是成就佛陀品质。初发心菩萨,当如何着手进行?这就需要受菩萨戒,修菩萨行。菩萨行的内容不外六度,又分方便与慧两部分。前五度为方便,依此成就佛陀的慈悲品质;第六度为慧,依闻思大乘经教,树立正见而引发。《道次第略论》云:“方便与慧,随学其一,不能成佛。”说明唯有借助方便与慧的修行,才能圆成佛陀所具足的悲智二种品质。若忽略慈悲的修习,将落入二乘;而不成就正见,则无法舍去凡夫心。

  慈悲与慧的修习都离不开止观。依寂天菩萨“自他相换”或阿底峡尊者“七因果”的观修,可以培养慈悲品质;依唯识或中观正见的观修,则能成就无漏智慧。菩萨道的修行正是通过止观不断长养慈悲、智慧,最终圆满佛陀的品质。

  由此可见,无论从解脱道还是菩萨道的修行来说,五大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缺失任何一点,必将成为修学障碍,乃至影响佛教的健康发展。明确这些核心,我们就能了解一个完整修学体系所应具备的基本内容,从而检讨自身修行是否完备,又该如何补充完善。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化繁为简,直达重点,而不至在修学路上目迷五色,主次不分。此外,还可解决修行中时常出现的偏执现象,或以戒律为一切,或以止观为一切,执著其一而不见佛法。

摘自《人世间》2006年第9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相随心生(郭德才)
下一篇:佛心的追随者(非山)
 生命的绝唱(尚建荣)
 我怎样做一名寒山书院学僧(妙航)
 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李富华)
 真正的自由人(林清玄)
 当你在怒气上就想一想佛(梦参)
 莫嫌冷酷无滋味(存德)
 克己救人
 五百盲人的佛缘
 略谈佛教之“腊”(通德)
 受持三皈 依教奉行(大愿)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五章 至人只是常--反璞归真[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默念回复清净本心[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人间处处充满鬼[栏目:星云法师]
 禅修指导 三者的关系(心、息、定力)[栏目:道澄尊者]
 相应3经 阿修罗王者经[栏目:相应部 7.婆罗门相应]
 吾人具暇满人身,有何种意义?[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四○、七喻谈[栏目:慈航法师]
 迎佛舍利大事因缘——觉光长老访谈录[栏目:佛教人物访谈]
 印光大师说故事 100、于指顾间 坐脱往生[栏目:灵岩故事]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七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五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