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观想阿弥陀佛真身(向学)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45

观想阿弥陀佛真身 

向学

  本经称为《观无量寿佛经》,即说明了以观想阿弥陀佛为经的主要意旨,其他诸观是围绕这一意旨而设立的,所以弥陀真身一观显得特别重要。在真身观之前的第八观是像观,因为行者要直接观想佛的真身是不容易的,因此先观佛像作为真身观的前方便,像观修习成就时,即可进入真身的观想。此观是观想阿弥陀佛色身庄严,故名“真身观”。
  真身观是《观经》的核心所在,为了更好地了解其中的妙趣,现将全文抄录如下:
  此想(像观)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洁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念,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现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在佛前,得无生法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见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寿佛故,诸佛现前授记。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
  观想阿弥陀佛真身成就,不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法忍”,而且能得“诸佛现前授记”。可见此观于诸观中所得利益最大,所以经中强调行者要“亿想”、“系心”和“谛观”。此观是以观想阿弥陀佛的种种相好,而且往生西方净土的。佛的种种庄严相不是行者的随意想像及粗浅的定境所见的,必须经过上面像观的修习具有较深的定力为基础,于此观中逐步观想佛的色相、身高、眉间白毫、佛眼、毛孔,直至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所具有的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相好的八万四千光明等。行者如果能够依这种程序,“但当忆念”,如实修观,则能于定中大开心眼,见到阿弥陀佛的真身,由此也就见到十方一切诸佛。这种定境称为“念佛三昧”或“观佛三昧”。得此三昧也就见到以大慈悲为体的佛心了。
  以忆念观想弥陀色身而得往生之说,在支娄迎谶翻译的《般舟三昧经》也有这样的阐述,如说:“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数数念我,常当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生我国。佛言,是菩萨用是念故,当得生阿弥陀佛国,常当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比丘中说法。”这两经都是以观念弥陀色身为往生的途径,并且都很强调意念的集中与持续,《观经》的“但当忆念”、“应当系心”、“谛观”,与《般舟三昧经》的“数数念我,常当守念,莫有休息”、“常念如是佛身”等意思是一样的。又《观经》的“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与《般舟三昧经》的“悉具光明彻照”之义相符。其所观的身相中虽有八万四千相与三十二相之不同,而实际上行者若能如实观想,亲见如来三十二相,即能见八万四千相,《观经》在像观中也已谈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这一意义,八万四千相是三十二相的引申和扩充说明。
  在观想佛的身相中,光明之相尤为重要。因为光明是与阿弥陀佛息息相关的,《阿弥陀经》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阿弥陀”。《无量寿经》亦云: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为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称光佛。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勤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无量寿佛光明照耀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知。
  在其四十八愿的第十五愿说:“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第三十二愿又说:“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人天,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可见,阿弥陀佛不仅以光明显示他的特殊功德,而且也是以光明象征着他深远广大的宏愿,并且也是应用光明这一法门来利益众生、承办圆满佛事的。因此,行者在观想阿弥陀佛身相时,一定要“谛观”光明这一庄严相,而蒙其光明获得利益。
  观想弥陀真身得“念佛三昧”,定中亲见阿弥陀佛及十方一切诸佛,是真身观的要求和目标。《般舟三昧经》也是从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人手,观想成就时,即能见十方现在一切诸佛。《般舟三昧经》译为“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此定修成时,十方现在一切诸佛皆能在行者眼前出现,所以彼经说:“一法行常当习持当守,不复随余法,诸功德中最为第一。何等为第一法行?是三昧,名为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又云:“持是行法故,致三昧便得三昧。”可见“般舟三昧”虽不是以念佛为其名,却是观念弥陀的结果,其定中所得境界与《观经》所说的“见十方一切诸佛”完全一致。又《观经》像观中“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与《般舟三昧经》的“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是恒萨诃竭,心是我身,心见佛”的含义相同。

  摘自《闽南佛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住寂静处(正果)
下一篇:如何回向效果好?(济群)
 试论佛教的孝道思想(智海)
 内外不住 去来自由(禅心)
 放弃杀生 积极放生(传喜)
 九色鹿的故事(阿莲)
 呆若木鸡的佛教徒(庐月居士)
 古代高僧的嘉德懿行(思齐)
 学会从失去中得到(思齐)
 佛法有两端(净空法师)
 巨赞“一肩担却古今愁”(甸甸)
 佛教宗派祖庭略考(圆成)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幸福禅 序[栏目:幸福禅]
 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栏目:魏道儒教授]
 支谦[栏目:汉传佛教人物]
 青春很易逝,珍惜当下才能少些追悔[栏目:看开]
 先知法住 後得涅槃[栏目:杂阿含经选集]
 招福茶馆的老先生[栏目:小和尚的白粥馆·释戒嗔]
 佛陀本怀与中国佛教的特点[栏目:洪修平教授]
 实践亲证方不退转(海山老和尚)[栏目:其它法师]
 小树苗的故事[栏目:佛本生故事]
 十、圆守师:父母尊重我的选择[栏目:宁玛的红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