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学会忘却(达亮)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49

学会忘却

达亮

     忘却是一种幸福,忘却又是一种境界。

     上帝赋予我们记忆或忘记,我们常常抱怨自己太容易忘却,其实,过目成诵,博问强记固然好;但忘却不见得绝对不好。生活中有许多痛苦、尴尬、恩怨,就是因为我们会忘却,这些对身心有害的成份才会渐渐地被冲淡,渐渐地使我们脱离了受过的苦痛,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快乐和幸福。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会忘掉那些无用的甚至有害的东西却很难。
     我从小就“记吃不记打”,保持这点不泯灭的童心就可以忘掉个人的恩怨。但有时又听到一种责备:“你好了伤痕忘了疼呀!”我们应该这么回答他:“该忘却时就忘却,难道要记一辈子?!”这是一种睿智者的生命的声音,假若生命没有这样的自卫本能,如何还能正常的生活,世上还怎会有勇敢、快乐和幸福?一个人若把所有的事情统统记住,那么,他不累死也得发疯。
     正常的忘却是人类的生理与心理所必需的。有医疗个案表明,一个人如果记忆出现异常,凡是经历过的事都不会忘记,那么他每天的活动都会充满混乱。再说,人有旦夕祸福,古往今来,天灾人祸,留下多少伤痕,如果一一记住它们的疼痛,人类早就失去了生存的兴趣和勇气。没有“忘记”的生存,是痛苦的生存。要活下去,就不能记得太多。忘却,在某一层次上是值得赞赏推崇的,人类是在忘却中前进的。
     当然,有些太深的伤痕是难以愈合,也难于真的忘却的。在晴朗的日子,它们沉睡着,一遇阴天就会作疼,甚至会悄悄流血。但是,带着伤痛顽强地活下去,忘却的是痛苦,而不忘的是在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去开拓新的生命疆域。这难道不是人类的寻常的命运在忘却中改变的吗?
     在求知界中,更应学会忘却,曾有人去问禅时,倒茶,溢出来还在倒,你如果有疑问,说:“师父,水已满了,你怎么还在倒啊?”禅师就回答:“你就像这只茶杯一样,里边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你不将自己的杯掏空或倒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这是禅宗有名公案。公案印证了这样一个真理:学禅者首先必须忘掉一切,使自己虚怀若谷,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才能保持“空”的状态则无物不存,无物不纳,因缘触发,禅机自显。

     忘却,是一种境界。话说,舍多那尊者正要进鸠摩罗多房间,罗多把门关起来。舍多那在外敲门,罗多道:“屋里没人。”舍多那问:“说没人的是谁?”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个笑话,其实,你别只当笑话。无独有偶,在明代赵南星《笑赞》载:一个和尚犯罪,一人解之。夜宿旅店,和尚酤酒劝其人烂醉,乃削其发而逃。其人酒醒,绕屋寻和尚不得,摩其头则无发矣,乃大叫曰:“和尚倒在,我却何处去了?”世间人大都悠悠忽,忘却自己是谁,这解差和鸠摩罗多就是例证。但两者境界不一样;解差失去了“我”加上逃走了和尚,等于双双遗失了,是一种双重的忘却,真能做到“忘我”达到丢掉头发便成为和尚的忘机境界,因而他具有艺术家的某些禀性。鸠摩罗多是佛家中的“忘我”,因他参悟到“色身”,则是虚幻的,是泡影般的存在。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实有,“色身”是地(骨骼)、水(血)、火(体温)、风(呼吸),四大假合,四大一旦分散,身体就坏了,不存在了。所具有形象的物质,一旦组合的缘散了,何处觅踪迹呢?孔子“毋我”,佛家亦主张“无我”。所谓无我,并不是将固有的压下或抛弃,乃根本就找不出我来。如果说几十斤肉是我,那么科学发明,证明我身体上的原质也在其他人身上,也在树上。所以鸠摩罗多的忘却自己,就是把自己的观念、执著及对事物的留恋一齐放下,与一切存在的万物万相化合为一。
     忘却的境界,非一般人所不能为。鸠摩罗多当然属于大境界的人。道家产生的“至人无我”学说:人应该在道中忘记自己,就好像鱼在水中忘记自己的一样。(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大宗师》)这与颜回的“坐忘”(不知道有形体的存在,摒除聪明的作用,离开形体,去掉机智,和大道相合)境界同出一辙。忘却的另一境界,如庄子所说:“至德人,忘去自己,无心用世;神明的人,忘去立功,无作为;圣哲人,忘去求名,无心胜人,”“只要有过人的德行,形体的残缺就会被人遗忘。人们如果不遗忘应当遗忘的形体而遗忘所不应遗忘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遗忘。”所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诗人布罗茨基曾在一首诗中为人们呐喊:“他要歌唱/为了忘却/真实生活中的虚伪/为了记住/虚伪生活中的真实。”不错,这正是生活的辩证法,这也是智者的品格。
  我们不能一味地忘却,鲁迅先生不是有《为了忘却的记念》让国人们不要忘却。当国家需要你的时候就把你当作一种宣传的舆论工具搬出来,不需要你的时候却把你忘记了。于是乎,现在,我们果真是健忘的时代吗?
     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忽忘。”如果我们总能记取那些善的,而忘记那些丑恶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为了忘却而来,为了摆脱而来,为了种种祈求和心愿,走进佛门净界。背负着过去的痛苦,夹杂着现实的烦恼,这对于人的心灵而言是无任何益处,反会造成厌倦和悲观的生活情绪,与其这样,超脱地忘掉不也是一种幸福吗?不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吗?这不是让人去逃避,而是让人拿起忘却这把刀子,割掉人生的阑尾,在忘却中进步,去努力进取。

     学会忘却,在某一层次上是一种境界,值得我们推崇赞赏的;学会忘却,你就是勇敢、快乐和幸福的人。

摘自《人海灯》2000年第1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小河里的流水
下一篇:病中杂话
 石阶与石佛(肖艳)
 因地立名,普度群萌(魏磊)
 从吃腊八粥想到佛教的未来(净慧)
 淤泥中绽放清净之莲(宣化上人)
 教与经商(曹署红)
 必须说话(莫言)
 星云的教育领导风格初探(黄文树)
 灭苦六度
 要进娱乐圈 先过地狱关——我亲历的电视选秀节目(任思蓓)
 幸福(吴承信)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民国佛教的义学创新[栏目:韩焕忠博士]
 关于数息、随息的问答[栏目:月悟法师]
 摄大乘论 第104讲[栏目:韩镜清教授]
 续问答[栏目:莲池大师]
 念佛放光 十六、立六字碑永消车难[栏目:念佛放光]
 禅者的初心 第一部 身与心的修行 4 涟漪就是你的修行[栏目:铃木俊隆]
 Taking Refuge In The Triple Jewels[栏目:Ven. Master Chin Kung]
 阿閦鞞佛之净土愿[栏目:不动佛·文集]
 药师如来之圣德及其法门(法净)[栏目:药师佛·文集]
 什么是生命的钻石?[栏目:传喜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