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品味孤独(演仁)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57

品味孤独

演仁

  西方圣哲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孤独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我既不是野兽,也不是神灵,但我孤独,对于孤独,我有过两个阶段的不同体验。
  记得有一次,一位年轻教师说要向我请教,我说“请教”二字不敢当,但是很愿意和你共同探讨些问题。他说他想在教育教学方面闯出一条改革的新路,要先“充电”,问我该如何着手。因为这位年轻教师平常喜欢热闹,很难见到他能静下来。于是我说:“你耐得住孤独吗?比方说,用一个暑假,找一大堆书籍,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汗流浃背,埋头用功,忘记妻室儿女,弃却恩怨情仇,甚至不知晨昏,不思茶饭。要如此忍受孤独,才谈得上做学问。”
  现在回忆起来,这番话也未免过激,把他吓住了,但这也是真心话。因为我从前闭门苦熬的岁月,岂止“十载寒窗”,那孤独的阴影长年埋在心头,至今仍挥之不去,他哪里知道孤独的滋味。其实,那位教师当场就表示难以忍受孤独,他却不知道除了书斋的孤独而外,还有那随之而来的更深层次的孤独:因为你要探讨新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不拘一格,另寻新路;你就得创新和发展,去高屋建瓴;你就得先行一步,可能脱离大众;你就得冒风险,可能面临失败的考验;你还得我行我素,不为世风所动。这时,在你的周围,起初会出现闲言碎语,继而会出现谣言中伤,最后还可能遭受到嘲笑打击。这样的孤独,真要些勇气、耐力、恒心和胆识才能忍受得住。
  忍受这种孤独,是因为任何一个革新者都不能为自己的成功打包票。熬到最后,可能鲜花满园硕果累累,但也可能是一败涂地毫无收获。熬出了头,名声大振,熬不出头,羞愧汗颜。更可悲的是,在作出了成绩,有了大的贡献之后反而遭到冷落,“枪打出头鸟”,那种躲在陋室自揩英雄泪的孤独,才是真正孤独,大孤独。
  这样的孤独是不是通向神灵之路,我不知道,因为神灵的光环实在离得太远,非力所能及;这样的孤独当然不会将人变成野兽,因为它不是以恐怖或害人为目的。
  若干年之后,我又体验到另一种孤独。
  仍然是旧时的书斋,只是在书架上多了几卷佛典,添了几本律论,那最上一层,还多一尊佛像、两尊菩萨,多一束鲜花,多一串风铃,多一盏明灯。一个人在书斋里,或阅读,或写作,或书画,或静坐。尽管窗外的大路上汽车急驰,噪声贯耳;尽管街道上行人如潮,四季喧哗;尽管对面作坊的金属切割声如撕肝裂胆;尽管旁边宾馆的麻将声昼夜不停,我却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盛夏时高温酷暑,在静坐中却感到清凉;严冬时寒气袭人,面对佛菩萨,心中升起无限暖意。
  这种远离名利场,宠辱皆忘与世无争的孤独,与前一种单纯做学问的孤独不同。没有心理压力,没有世态炎凉,没有成败功过,没有是非得失。身处闹市而不为尘俗所动,内心温静如春水,皎洁似秋月。当然,这样的孤独少数人也会有误解,以为你是“看破红尘”而去独善其身,以为你在“逃避现实”,甚至以为你“妄想成仙”或者在“自我虐待”。和前一种书斋孤独必然伴随着工作中另辟蹊径所带来的不为世人所理解的孤独一样,后一种孤独虽然不离世间,不违世法,却在为人处世上也常为周围人的偏见所扰,但内心的平静与安祥又与前一种孤独截然不同。前一种孤独是有所争、有所得,后一种孤独的最终目的是无所争、无所得。所以在后一种孤独中,面对世人误解的眼光,不急不躁、不亢不卑,不怨不恨,仍是我行我素,“如如不动”。
  如果在后一种孤独中去做学问,则在“静观世变,闲看人忙”的心境中反而变得思维敏捷,态度从容;在冷静的沉思中去洞观宇宙,妙写人生,做学问的苦闷会变成园丁的喜悦。孤独中与世界融为一体,听天籁交响,看人世沧桑,摘智慧花朵,度众生苦难。这样的孤独,实现对人生的超越,对自我的超越,其实早已无所谓孤独了。
  先后体验到两种不同的孤独的味道,真此生之大幸。尽管后一种孤独姗姗来迟,也不会“相见恨晚”,因为缘分未到,不能强求,而缘分到了,则细细地品味,从中悟得些无常因果,还有点脱胎换骨的感受。
  后一种孤独中,用不着去韬光晦迹,也不必去殚精竭虑,它虽然也是一种修行,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潇洒、一种自信、一种生活,它把人生推向更高的层次。比起那些耐不住孤独,混迹于红尘瞎忙一生的人来说,孤独犹如在心田落下一粒菩提种子,生根发芽,催人走向觉悟的大道。
  后一种孤独在细细地品味时,感到它既不是野兽,也不是神灵,它就是实实在在的人生,一种洒脱自在的人生,一种没有我相人相的人生。带着这种孤独走向未来,无论是野兽或者是神灵,都会化为一缕轻烟,飘向天空,化作云彩。而这平实的人生,以它自己的本来面目,展现于世,野兽和神灵都与它无缘。我品味这孤独,慢慢地咀嚼,兴味无穷。正道是:
  妄说孤独,画蛇添足。无孤无独,天翻地覆。
  有孤有独,日月串珠。野兽神灵,自愧弗如。

摘自《禅》2000年第4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当下是美(黄靖雅)
下一篇:佛教徒特别需要学习佛法(索达吉堪布)
 谁解其中味(思齐)
 舞蹈《千手观音》获奖的启示(肖尧)
 为什么要静坐
 什么是究竟的“舍”(韩凤鸣)
 古寺千年伴诗韵(张君年)
 太虚与《佛教月报》(黄夏年)
 近代高僧常惺法师(范观澜)
 恶口现报(黄远良)
 捡拾零碎时间修行(本怀)
 学佛者的苦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人间佛教的经证 戒杀得安隐[栏目:人间佛教的经证]
 「广学」与「多闻」(四)[栏目:宽运法师]
 论契嵩的儒化思想(传清)[栏目:禅宗文集]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共下士道 三恶趣苦[栏目: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在生活中完成心性的超越和转变[栏目:达真堪布]
 空门暮色[栏目:超然法师·岁月枯思]
 隐居地方[栏目:禅话禅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