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无我”与“如来藏我”的比较
德福
“诸法无我”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论;“如来藏我”是后期大乘佛教的主流思想。在印度,这两种学说,从“无”到“有”、从“性空”到“真常”,期间经历约一千年之久,令佛教思想随着不同的时代发生流变。究竟是“有我”,还是“无我”呢?如果有我,便不能与用作印证佛法准绳的“三法印”契合。如果无我,则为何后期又展开了“如来藏我”的实在论?以上的问题,对很多人来说,真的存有疑问。其实,这就是因为我们对于佛教教理不曾作出深入的分析了解,亦未曾认真做过体验功夫,因此便对佛法的真理把握不住。为使对于佛学上所讲的“有我”及“无我”学说建立起一个清晰而有条理的观念,本文尝试从下列三方面将“诸法无我”和“如来藏我”作一个比较:第一?思想渊源及产生背景;第二?内容及特色;第三?价值观及影响性。
在未讨论第一点之前,我们还需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我”?现在仅就“我”这个名词来分析一下它的内涵,它必须是永恒的、不变的、独一无二的和自主的。所以“我”是指一个独立不变的实自体。明白了“我”这基本观念后,我们便要看看原始佛教“无我”思想是怎样产生的。“无我”思想,在我的理解中,并没有学说渊源,它是在佛教时代才提出来的,并不像“无常”和“苦”等理论,早在佛教之前已被提及。它是佛陀正觉的真理。“无我”,主要从“去我执”的角度解说,是为了纠正当时的人思想上的迷执。换句话说,释尊的“无我论”,其实是针对当时思想界的“有我论”。印度古代婆罗门教盛行,其教典四吠陀成了当代思想的渊源。及后东方奥义书勃兴,与婆罗门阶级相抗。在奥义书里,宇宙的本源称为“梵”,个人生命的主体就是“我”;解脱是要体证“自我”与“大梵”的结合,于是便高举着「梵我一体论”的旗帜。这个“我”是常住不变的、妙乐的,而梵界被视为最高的归宿处。释尊为了破除这些迷执,便提出“无我”的观念。
反观“如来藏我”思想,虽是后期大乘佛教的主流,其实是渊源于印度神教的神学的。但不容否认,在部派佛教及初期大乘的某些思想,如佛功德、如来身等,启发了后期的如来藏说,这是由于“佛涅槃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而开展出来的。至于“如来藏说”之产生,是有其背景的。因为佛陀“无我”的思想,不是一般人所容易信受。当时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我,谁在作业、受报呢?佛陀为了要随顺众生的心境,使其接受佛法、次第引导,因此说如来藏,这实在是为了“断愚夫畏无我句”、“开引计我诸外道”的方便而说的。
就内容方面而言,“诸法无我”是三法印里面第二个法印,可分“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是说有情的个体生命,是五蕴和合而成,并无实体;“法无我”是说一切精神、物质的现象,都由因缘和合而成,亦没有实在自体。“诸法无我”理论的特色是“缘起性空”。正因为“我”是因缘和合的假像,没有独立自体,所以是空无自性。由于我们有妄见执着,以众缘所生的五蕴身心为生命。“无我”提示我们身心是众缘所生的,生命随时都有变化,所以我们的人生是不圆满的,这个世界是缺陷的。的而且确,一般人,我执太重,处处以我为中心,种种我见、我慢、我爱、我痴执着不放,如影随形的困扰着我们,使我们无法解脱。因此,“无我”的特色是要我们明白“我”之过患,从而悟入“无我”的解脱境界。所以,依三法印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法则,说明生死轮回及涅槃解脱,是佛教不共外道的特色。
至于“如来藏”,很多人解说为“我”。因为如来藏说有“我”的特性。大般涅槃经卷七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因此,“如来藏我”被视为与外道神我并无分别。究竟这论调对不对呢?兹就“如来藏”的内容及特色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第一 如来藏说,着重于如来的大般涅槃、常乐我净,从如来常住说到一切众生本具如来。如楞伽经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宝性论说:“佛法身遍满,真如无差别,皆实有佛性,是故说众生,常具如来藏”。这很清楚说明众生本具如来的德相。因此他们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第二 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这是在胜鬘经里所提出的。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亦依如来藏证得涅槃。这即是说,杂染和清净二因,都是依如来藏的。究竟什么是如来藏的清净因呢?清净因,指空性,即是心性上所具足的无漏清净功德。因此如来藏为一切清净法的根本,依之而建立空不空如来藏。至于杂染因,即有漏烦恼习气,但这烦恼习气,并非是如来藏所有,而是寄附在如来藏的,这就是所谓“客尘烦恼”。因此依如来藏,一切生死涅槃问题都得安立。
第三 如来藏是常住不变的,清净周遍的。周遍的意思是遍一切处,或是无在无不在。在如来藏说流传中,众生身中有清净如来藏,与“心性本净,客尘所染”说,有相似的意义,所以“心性本净”成为如来藏学说的重要内容。
第四 如来藏不同外道之我,所以说“无我之藏”、“离于我论”。印度宗教将“我”解说为生命的本体,与如来藏为生死涅槃所依,极为相似。其实,表面看来,如来藏虽与印度宗教的“我”相似,而实质上,是有所不同的。在楞伽经里,如来解答说“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说如来藏已,如来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如来藏即是一切法性空、法无我性的异名。释尊为了化度一般执常执我的众生,使其信受佛法,因此方便说如来藏。所以,如果我们深切了解如来藏的真义,便不会把它当作外道的邪我。其实,如来藏与佛法的真如、法性、空性、法无我性,应该是一致的。
最后,我们看看“诸法无我”与“如来藏我”的价值观及影响性。就“诸法无我”论而言,印度思想界激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佛陀很清楚阐明要否定了这个“我”,才可以彻底铲除贪嗔痴。事实上,佛法“无我”的观念并不容易掌握,不管你学佛学了多少年,有多大的成就,只要五蕴之身还在,“我”的观念很难去掉。惟有破尽“人我见、法我见”,及证悟到“诸法无我”与“空性”相应,于定、慧力有所成就之后。再依着菩萨道的六度万行去做,积累功德,淡化自私心,用般若正见观照,才能达到与法界合而为一的无我境界。“诸法无我”的思想,为后来大乘三系中之“性空系”奠下了深厚的根基。另一方面而言,有了“无我论”与“有我论”的对立因素,才成为产生中观思想的背景。
至于“如来藏我”的学说,发展到后期便成为真常系的主流思想。如来藏说的经论,则可说是秘密佛教的先声。因阐明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在修行上,不需外求,只要依着自身的如来性,努力精进便能实现,可见成佛并不难,大有鼓励人心的作用。这在宗教的实践精神上,有着高度的价值。而这学说,传入中国后,便成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印顺导师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书里说:“离开如来藏便不能显示佛法的深广圆妙”。太虚大师说,如来藏佛性,是大乘不共小乘的特质。佛教所讲的业、轮回、性空、缘起,都是小乘所共有的。唯有如来藏学说,是小乘所没有的大乘特义。中国大乘八宗之天台、贤首及禅宗,对如来藏特别重视。可见如来藏学说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性,极为深远。
总括而言,“诸法无我”是释尊为了破除一般人的妄执而宣说的,是佛法的“最甚深处”,亦是究竟了义的。至于富有“真我论”色彩的如来藏说,是为了“开引计我外道”和“畏无我”的众生而说,亦有其独到的立场。虽然属于不究竟、不了义的学说,但其目的在化度众生,使他们信受佛法,这就是佛说如来藏的意趣了。
参考书籍:
一、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印顺导师﹞
二、 如来藏之研究 ﹝印顺导师﹞
三、 印度佛教思想史 ﹝印顺导师﹞
四、 绝对与圆融 ﹝霍韬晦﹞
五、 大乘佛教的问题研究 ﹝张曼涛编﹞
六、 佛教根本问题研究(一) ﹝张曼涛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