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家生活学(游乾桂)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22

佛家生活学

游乾桂

    佛家的实践学问,其实是一门高深的“生活心理学”,“学佛”,或许可以对把它解释成学一种“自在”——一种能使生活变得更加圆融快乐的方式。人要去烦恼、净身心,才能幸福快乐,修行不能离开生活,否则就无法为生命注入希望与活力。
    任何一门新兴的观点,都必须经过临床考验,作为修正的依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有了临床经验的充实,让它更接近事实;荣格也因为临床经验与弗洛伊德所得的面相不同,而创立新心理分析学派。佛家生活学类似心理学“理论”与“临床”运用的对照。
    我也许可以很牵强地说,生命的改变来自于“悟”的醒觉,一个原先对名利汲汲营营的人,在一次生死交关后,或许能看彻繁花落尽的人生真貌,这种变化便是佛家所言的“悟”。
    明白生老病死如同春去秋来的人,人生比较近似琉璃光体,清清净净;相信人的一生,不是绝对用钱才能活得好的人,才能不把自己当作“机器人”使唤;认为财带不到来生的人,才有望服从“够用就好”的生活哲学;惟有懂得自问“快乐吗”的人,才会营造生活情趣;愿意停下来看山看水看风雨的人,生活才能悠游有劲!能够伫足阳台,欣赏夜空中久违了的星星、月亮的人,生活才会惬意。
    这些转变都在“一念之间”,但这一念很难!
    富有时吝啬、贫穷时慈悲,就是一念的转变,但这一念有人花了整整一辈子。健康时挥霍青春、重病后珍惜生命,也是一念之间,但这一念却必须在生死关前走上一回。
    每天像极了蜜蜂的人,有一天突然疼起自己,悠闲地在家里的落地窗前与朋友品茶聊天,也在一念之间,这一念往往是在失意之后形成。
    人,其实都会悟的,只是“时间长短”的差异而已,有人三十八岁就灵台清明,有的人到七八十岁,还贪婪无度;有的人四十岁就懂得慈悲布施,有的人活了八十岁还求大富大贵;有的人三十五岁时,已明白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禅理,有的人到了九十岁还是见山非山,见水非水,
    一念之间,就像佛家的“悟”,相信人只是三十三重天的沧海一粟而已,就如同我在太平山里,细数夜天里的星辰的心情一般,数了五百多颗,还是一望无垠,那一刻才理悟了自己的渺小,原来人再怎么争,也争不过天的,终于了解顺天知命的道理。
    天外有天,让你想到什么?
    我想到人的渺小,所以我要好好活着,我想到死是真理,所以我要好好活着;你呢?

摘自《用佛疗心》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造命之学(宣化上人)
下一篇:痛苦不是全部(一行禅师)
 禅诗中的故事(远尘)
 你是正信佛教徒吗(圣严法师)
 四谛法(界诠法师)
 面对新环境 适应新环境(海天)
 净化(印顺导师法语)
 推进佛教中国化进程的道安(洪丕谟)
 往生没有病苦是大福报
 弘一大师与丰子恺的情谊(慎独)
 全面地认识汉传佛教(甘芳草)
 《阿弥陀经》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王小明)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公案觉悟,生死了脱[栏目:张朋]
 佛七讲话 第七集 第四期 第二天 相即无相无相即相[栏目:智谕法师]
 狮吼棒喝 大藏寺祈竹仁波切问答选录 4 有关藏传佛教[栏目:祈竹仁波切]
 06-046明心之旅[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6年]
 侮辱先圣,丧失智能[栏目:心念与命运·第4册]
 我还是我,你就是你[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求人不如求己[栏目:这世界无处不美]
 “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坏人得长久,好人短命”?[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请问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出家或前往寂静地?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在家?[栏目:生西法师问答]
 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 第二章 通达方便 三、通达方便之行持[栏目: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