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六六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39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六六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十地诸行,第三段「辨得法结位」,末后这两句我们今天可以结束。
 
  【若获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现世间。则获十地十自在。修行诸度胜解脱。】
 
  这是说菩萨,十地菩萨觉悟、明了这个身是法性所现。不但身是法性所现,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法不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入这个境界,所以叫『获』,获得的是『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现世间』,这是说菩萨应九法界众生之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身,应化身示现在这个世间,这是法性的威力,这是不思议的境界。他就能够获得佛所说的『十地位十自在,修行诸度胜解脱』,这都是威力现世间,具体给我们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十自在」,其次的就是具足十波罗蜜。无比殊胜的解脱,这是性净解脱,不是一般的。到《华严经》后面「十地品」会有非常详细的说明。
 
  前面我们学十波罗蜜,就是「诸度」里头学的十波罗蜜,末后智波罗蜜我们也学习过了,我们把这一句再念一遍。「十、智」这是权智,「菩萨知一切法真实,真心应法,知一切如来力」,这个意思都非常之深。知一切法真实,就跟前面偈颂里面所讲的「功德法性身」是一个意思。因为菩萨已经证得大般涅槃,所以知一切法真实,性相不二,理事一如,跟我们凡夫完全不相同。知一切法真实,我们的身也是如此,身是什么?法性身。一般人没有不贪生怕死的,如果知道这个身是法性身,法性身没有生死,法性身没有来去。真的像《般若心经》上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就是他用般若观照的时候,就见到一切法的真实相,「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有名无实,所以一切忧虑、恐怖统统都消失了。世间认为这是大苦,这是离苦得乐,到这个地方才叫究竟圆满。
 
  下面讲「真心应法」,这个意思前面说过了。「知一切如来力」,一切就是大自然的变化,大自然的运行,这是一切如来力性具的智德。性具智德可以说之为「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一切如来力。后面说「此中方便」,第七方便,能助布施、持戒、忍辱。愿波罗蜜能助精进,力波罗蜜能助禅定,智波罗蜜能助般若,慧就是般若。「所谓四助六也」,四就是十波罗蜜后面的四条,它能够帮助前面六波罗蜜的圆满。
 
  「菩萨修此十法化度众生,超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也」。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知道,什么菩萨真的修这个?就是贤首菩萨,十信位的,十信位的菩萨他真修。初住以上,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还有没有修?给诸位说,没有了,如果修他就堕落了。你想想看,六根对六尘境界已经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哪里还有分别执着?所以初住以上的法身菩萨叫无功用道。但是他应化在十法界,十法界众生有感,他应,应化在十法界他是表演。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以及释迦牟尼佛的这些弟子,声闻弟子、菩萨弟子,都是做种种示现,那是舞台的表演,这个要知道。所以这叫权,大权示现。有没有真正是修的?有,十信位菩萨真修。法身菩萨不是的,法身菩萨、诸佛如来是来示现的,是表演的。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好,第三小段我们就学到此地。
 
  再看后面第四段,第四小段有三首偈,不难懂,我们看经文:
 
  【若得十地十自在。修行诸度胜解脱。则获灌顶大神通。住于最胜诸三昧。】
 
  前面这两句我们费了不少的时间,十自在跟十波罗蜜,大概有十几个小时就学习这些。我们是真学,不是示现。到这样的程度,真的,真修,贤首菩萨真修,他的果德就是获得诸佛如来给他灌顶;灌顶是授记,就等于说是毕业了,给他祝福。灌顶是密宗里面的仪式,《华严》教义包含所有的宗派。所以,以前方东美先生给我说,《华严经》是佛教概论,古大德说《华严经》是佛家的根本*轮,一切经都是《华严》的眷属。这就说《华严》是总说,是一切统统讲到,各宗各派只是《华严》里面的一部分。像一棵大树一样,这是从树根到树叶全部给你介绍,其余的宗派就是一个枝,一个树梢、一个树枝、树干,这样的介绍,不是整个的,《华严》是整体,我们总要认识清楚。
 
  灌顶,我们现在看到密宗上师给我们灌顶,是用几滴水滴在你的头上,甘露灌顶。其实这是表法,它的意思你要懂得。顶,人的头顶最高,没有比这个高了,灌是传授的意思,顶就是最高的佛法,最圆满的佛法,传授给你,这叫灌顶,这是灌顶真正的意思,灌顶的本意,你要知道。我们晓得,古大德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哪一部经是第一?最殊胜的,就是四十九年所说的,哪一部经是顶?隋唐时代,我们中国许多祖师大德,还加上外国人,外国人有韩国的、有日本的到中国来留学的,回去之后都是祖师。他们在一起研究,也肯定《华严经》是一切经当中第一经,经王,到后来历代大家也承认《华严》第一。
 
  可是那时候有些祖师大德,从《华严经》上看到,《华严经》到最后圆满成佛用什么方法?这个很重要,用什么方法让大家一个个都圆满成佛?那就是「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样才究竟圆满。究竟圆满是在极乐世界,华藏世界的这些佛菩萨没有一个不求生净土。于是大家就恍然大悟,《华严经》是第一,净土经是第一里面的第一,导归净土就是归《无量寿经》,所以真正不可思议。诸位再看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前面梅光羲居士的序文,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古德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分量有大小的差别。《华严经》部头大,八十卷,《无量寿经》的分量少,只有一卷,也有地方分为两卷,《弥陀经》就更少。可是内容没有两样,也就是说,分量小的是《华严经》的浓缩,变成《弥陀经》,《弥陀经》把它扩大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我们在《弥陀经》注解里面,看到莲池大师的《疏钞》,很多年前,大概总是二十多年前,我讲过,《弥陀经疏钞》讲过两遍,二十多年前是第二遍。保留着有录音带,那时候没有录相,有录音带,一个录音带是一个半小时,总共是三百多个带子;换句话说,要是每天讲一个半钟点,讲一年,三百多个带子,分量非常可观。我第一次到美国去讲经是一九八三年,我就把这套带子带到美国去。因为美国那边同修告诉我,美国的佛教禅跟密很盛行,没有人相信净土。所以我特别把《弥陀经》这套带子带去,讲经的时候放在旁边摆着。大家看这什么东西?这是《佛说阿弥陀经》的讲解,大家一看都呆了。认为《弥陀经》太简单了,这有什么好讲的?我们每天讲一个半小时,讲了一年,我记得好象是三百三十多个带子。这样子让大家对净宗不敢轻视。我们把净土传到美国,用这个方法。所以净土是一切佛法最后的归宿,这是事实,我们不能不知道。
 
  干隆年间慈云灌顶法师,这是佛门的一位大德,通宗通教。他的注疏、讲记总共差不多有四、五十种,著作等身,大部分收在《卍字续藏》里面。他有一部《观无量寿佛经》的注解,里面说过一句话。佛门里面讲消灾、消业障,他说佛门里面各种的经忏,经是经书,忏是忏仪,你的罪太重了,都没有办法,都忏不了。像今天讲的《梁皇忏》,没用,《大悲忏》也没有用,水陆忏法也没有用,什么忏法都没有用。他说最后还有一样东西很管用,决定把你的罪业忏除,那是什么方法?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比水陆忏法的功德不晓得大多少!可是现在很多人都不懂,念佛好象也没有什么效果,那是什么?不会念。念佛你要懂得念佛的道理,要懂得念佛的方法,如理如法,效果不可思议。灌顶法师说的。他那个书名叫做《观经直指》,就是《观无量寿佛经》的注解,灌顶法师著作的。我们读了之后,对净宗的信心坚定了,再也不会动摇。
 
  然后,你就懂得灌顶的意思,我们今天展开《弥陀经》,或者展开《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恭恭敬敬,就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十方诸佛给你灌顶一次。你每天都读诵,那每天都接受诸佛如来给你灌顶。真灌顶,不是假灌顶,为什么?《无量寿经》、《弥陀经》是一切经的顶法,是《华严》的总结。我讲《无量寿经》的时候讲得很清楚,《无量寿经》我讲过十一遍,你每念一遍就是十方诸佛给你灌顶一次。
 
  真正的灌顶,有形式的,十地菩萨;有实质而没有形式的,等觉菩萨、法云地的菩萨,有实质没有形式。有形式那就错了,完全着相了,这个道理要懂。因为贤首菩萨无明没有破,将破未破,他受灌顶之后就破了,破了的时候就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没有了。永嘉禅师讲「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那是讲你在迷的时候有六道轮回,觉悟了,六道轮回没有了。贤首菩萨觉悟了,十法界没有了。六道没有了,有十法界、有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没有了,就一真法界。那就是极乐世界,那就是华藏世界,华藏跟极乐是一不是二。神通、道力圆满具足,所以得大神通。
 
  『住于最胜诸三昧』,「诸三昧」是一切三昧。三昧通常翻作禅定,这是印度梵语音译的,正确的翻,「三」翻为正,「昧」翻为受,正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我们六道凡夫里头,没有正常的享受,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讲得很多。六道众生享受的是什么?五种,五大类,苦乐忧喜舍;身有苦受、有乐受,心有忧受、有喜受,苦乐忧喜舍,五种受。舍是身暂时没有苦乐,心暂时没有忧喜,那叫舍受。正受是定,像《般若经》上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是正受。
 
  三昧有浅深不一样,等级很多,还有修行的方法不一样,佛法里面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任何不同的方法、门径,可是你得到的是相同的,得到是什么?三昧。我们用念佛的方法得到三昧,就叫做念佛三昧。这个地方讲「最胜诸三昧」,三昧当中最殊胜的。最殊胜的,同学们我们相信你也许听说过,念佛三昧是诸三昧中之王,三昧中王!最胜诸三昧,岂不就是三昧中王,念佛三昧!所以我们就肯定,这句话就是讲的念佛三昧,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因为后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修的就是念佛三昧,在华严会上给我们展示的,给我们做榜样的,这个不能不知道。再看下面这一首:
 
  【若获灌顶大神通。住于最胜诸三昧。】
 
  这跟前面完全相同,不一样的就是前面一个字,『若获』,前面是「则获」,这两个字有差别,你要是获得灌顶,住于最胜三昧:
 
  【则于十方诸佛所。应受灌顶而升位。】
 
  你决定在十方诸佛面前接受十方诸佛给你灌顶授记,授什么记?成佛之记。你在什么时候、在哪一个世界示现成佛,佛号称谓是什么,在某个世界普度众生,十方诸佛会给你授记。再看下面第三首:
 
  【若于十方诸佛所。应受灌顶而升位。则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顶。】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这三首偈,第一首是讲「三昧」,就是念佛三昧;第二首讲「大尽」,尽是什么?生死、烦恼习气没有了,这尽了,叫大尽。实在说,在菩萨的位次上可以说大尽分,为什么?无明断了,无明要知道就是起心动念,这叫无明。你能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这才真正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非常难!你看我们连执着都没有办法放下,分别放不下,起心动念就更不必说了。
 
  先起心动念,然后才有分别,从分别里面才有执着。所以佛教给我们断烦恼的方法,先断执着,执着里面,又教给我们先断最粗重的执着,最明显、最粗的。是什么?五种见惑,这是最严重的执着,从这儿下手。这五种,头一个是身见,你看看六道众生,哪个众生不把身体当作自己?我,都认为是我,错了,不是我。认为这个身体是我,就产生一个错误观念,有生有死,生死太可怕了,产生恐怖。所以佛告诉我们,身不是我,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是我所有的,就像我们穿的衣服一样,这是我的衣服。所以会说话的人应该怎么说?这是我的身体,我的身体不是我,是我的,就是我所有的,不是我。
 
  什么是我?法身是我,法性是我,法身跟法性是一个意思。法性能现,法身所现,法性身这是法相。什么时候你在相上见了性,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好,这就圆满了。你了解事实真相之后你就晓得,「我」没有生灭,大乘经教里面所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都是形容真身,我们一般人叫灵性,有人叫灵魂,灵魂还不是真的,灵魂是讲阿赖耶识,灵性可以说是法性。你这个要认识。所以头一个破我执,身见。
 
  第二个破边见。边见就是我常讲的,我们对一切人事物对立的念头。这个念头就是边见的根,这个要破掉,这个不破掉你永远没有办法入佛门。我们前面一再细说,你能把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破掉了,恭喜你,你入《华严》小学一年级,就是我们讲十信位的初信位的菩萨。不要以为一年级很低,但是他是圣人,佛家常讲「超凡入圣」,他真的超凡入圣,他不是凡夫。虽然还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但是在六道轮回里面得自在,多不容易。六道里头得自在,决定不堕三途,三不退里面得位不退。色界天、无色界天不如他,比不上,为什么?色界、无色界寿命终了还要往下堕落,往三途堕落;《华严》小学一年级绝不堕三途。所以四禅天人、非想非非想处天人不能跟他比。
 
  第三首「受位」,接受十方诸佛灌顶的祝福。所以末后一首说『若于十方诸佛所,应受灌顶而升位,则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顶』,诸位想想这多么殊胜!「甘露」在此地也是比喻。甘露到底是什么?佛给我们讲,这不是人间的,天上的,天人饮料里面最殊胜的,称之为甘露。所以比喻总是以最殊胜的法,灌是传授,传授给他,顶是最殊胜的方法,大法。我们现在广义的来讲,《华严》是大法,浓缩起来讲,一句佛号,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顶法当中的顶法,没有比这个更高,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诸位看看莲池大师的注解里面就讲得很清楚,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不赞叹的。阿弥陀佛用什么方法度无量无边罪苦众生?就是一句佛号,这是我们不能不认识的。
 
  我们在讲席里面做了多次的报告,隋唐时代的古大德将世尊一代时教,就是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里面,选出第一经,第一经是《华严》。又从《华严》里面看出来,《华严》最后是归《无量寿》,所以古德说《华严》、《法华》,这是圆教一乘,皆是《无量寿经》之引导,那《无量寿经》是什么,你知道了。《华严》、《法华》引导你入《无量寿》,一点都不错。我学佛,最早跟方东美先生,方先生喜欢《华严》,我也很喜欢《华严》,喜欢经教,我对净土宗念佛没兴趣,我就不知道念佛的好处。以后亲近李老师,李老师介绍我读《印光大师文钞》,我读完《文钞》之后,态度改变不少,不反对净土了。以前对净土是有反对的态度,读了《文钞》之后不反对了,但是不学,修净土的心发不起来。
 
  我跟李老师是学讲经,而李老师是一再把净土介绍给我。你看我在台中学的五部经,两部是净土,《弥陀经》是净土,最后《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净土,这「净土五经」里头的,学五部占两部。可是还是用学教的态度,没有修净土的意念,很难度!老师对我一番苦心,我也很感激,但是很不容易。到什么时候归心净土?第一次讲《华严经》,在台北志莲精舍,那边精舍的主人请我讲《华严》,时间很长,讲了大概有十几年。十几年当中没有一直讲,常常出国,到国外弘法就停了,回来接着讲。好象前后有十七年,讲了一半,《八十华严》讲了一半,《四十华严》也讲一半,因为我那时候是同时讲,一个星期讲三天,两天讲《八十》,一天讲《四十》。
 
  在那段时期当中,有一天突然想到,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善财童子修什么法门?这个经仔细翻开来看,看到最后我就楞住了,怎么他们统统都修净土法门,都是求生极乐世界?你看我讲《华严》,真的是粗心大意,都讲过了,但是没有注意到。这样仔细再一检查就发现问题了,知道文殊、普贤统统是发愿求生净土的。善财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文殊菩萨最好的学生,当然是跟老师学一个法门,要不然不能称入室弟子,入室是传道的,传法的弟子。这才晓得文殊求生净土,那善财肯定是修净土的。
 
  其实五十三参我也讲了不少,当时第一次讲的时候疏忽了。现在一看,头一个他参访的是德云比丘,《四十华严》里叫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修什么法门?修念佛法门,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善财童子去参访他,吉祥云比丘给善财童子讲开示,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个内容我知道,这二十一种念佛法门,包括一切诸佛所说的无量法门,我懂这个意思,在讲经的时候讲过。但是没有想到自己修净土,没想到这个,这么一检查才知道。那么善财当然是修净土,因为第一个是先入为主,就肯定善财是修念佛法门。然后看到末后,最后五十三参第五十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恍然大悟!一个开头,一个结束,统统是修净土,当中决定没有间断。就是当中善财参访的,那叫无量法门,把它归纳为五十一;五十三参,去掉前后是五十一。当中五十一是代表无量法门,善财统统学,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自己修,则专修净土。我把这个事实真相看出来,搞清楚了,这回过头来专修净土。
 
  我修净土,老师劝,苦口婆心的劝,我都没法子接受。所以我的净土法门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真正古人所讲的,《华严》引导我入净土,《法华经》引导我入净土。净土是顶法,灌顶,把净土法门传给你这是真正灌顶。这一段我们就学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着看下面第五段,第五段有两首偈,说「大用难测,亦是释名分事」,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若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顶。则身充遍如虚空。安住不动满十方。若身充遍如虚空。安住不动满十方。则彼所行无与等。诸天世人莫能知。】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这是第五段。「五若蒙下二颂,明(是说明)大用难测」,测是测度,我们凡夫无法想象菩萨的作用,「亦是释名分事也」,这个地方所说的菩萨的名分是十地菩萨。此地是十信位的菩萨,同时也修学十地菩萨的科目,科目当然小学念的跟大学不一样。譬如小学念的历史,课本里面文字都不多,每个朝代只讲几个重点。最简单的像《三字经》,《三字经》上有中国的历代,文不长。可是它那几段文要是展开,就是中国特有的二十五史,那个分量可就多了,总共有三千多卷,绝对不是一个人一生所能够修学的。所以中国二十五史有很多学者专家一生当中只学一种,变成专家、变成权威。
 
  早年我在台湾,遇到一位天主教的神父方豪,这个人很难得。他那时候在台湾是政治大学文学院的院长,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他只有初中毕业,完全是自己苦学成名。他学什么?就是二十五史里面的《宋史》,专门一生搞宋朝的,就是一个朝代。宋朝的典章制度你向他请教,他讲得头头是道,专攻一部。一部,在《三字经》上只有几句话。这就是说初学也要学,要知道有这么回事情,到你将来大的时候,还是这个题目,可是内容的深广就不相同了。所以像历史,小学学它,中学也学它,大学也学它,到大学就分科分系,历史学系。这个地方也是解释名分之事。
 
  「谓以法智云,含众德水,能蔽如空粗重故」,这是讲大用难测。法智云,十地是法云地,法云地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就是解释法云地。比喻十地菩萨的智慧,十地菩萨的德教,他的智慧、他教化众生这种德能太殊胜了,无比的殊胜。粗重是讲烦恼,粗的烦恼是分别、执着,细的烦恼是妄想,通常大乘教里面讲的见思、尘沙、无明,见思是粗重,无明是微细。如空,就像空中那么大,那样的广。所以,法云地的菩萨有这个智慧、有这个能力,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普度众生,四弘誓愿里面讲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度众生,当然你先要断烦恼。
 
  此地是贤首菩萨,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他们修学上面的课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是到了十地,修学这些课程。这两首颂,「又若蒙下二颂」,这两首颂「亦是进入佛地也」。他们蒙十方诸佛灌顶,所以他的『身充遍如虚空』,这是什么身?法身,这个身才是自己。『安住不动满十方』,法性身有没有形相?没有,是什么?是法性。法性不好讲,我们六根接触不到,眼看不见,耳也听不到,也嗅不到,也摸不到,也想不到,所以叫不可思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可是它存在,它能现宇宙,能现万法。宇宙是讲时空,时间、空间,时间、空间是它现的,它也不是时空,一切是它所变现出来的。那才叫真正的自己,在佛法叫法身慧命。
 
  我们有没有?人人都有,没有一个人没有,只是你现在迷了,你不认识,你不知道有这回事情。从法性里面变现出身,你认为这是自己,这叫颠倒,就错乱了,你怎么能把这个当作自己?确实,这是自己的一部分,整个宇宙是自己,这个身体也是宇宙的一个小点。古人用大海做比喻,大海是自己,身体是什么?是大海里头起的一个水泡。你居然把水泡当作自己,把真正大海忘记掉了。所以今天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充遍虚空的,实在讲虚空是自己法性变现出来的。
 
  自性如如不动,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是讲真如、本性、自性、佛性、第一义谛、大般涅槃,都是讲这个。佛在经上讲这桩事情的名词讲了一百多个,为什么说这么多?叫你不要执着、不要分别,知道是说这么一桩事情,就可以了,完全是破我们妄想分别执着这些习气烦恼。说一个你就会执着这一个,说二个、三个也会执着,说很多很多,你就不会再执着。晓得了,我明白了,离一切妄想执着,你就能证得。
 
  佛给我们讲的是真话,你只要真的把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着舍掉,你就证阿罗汉果,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可是你现在并没有离开六道轮回,那是怎样的?那就是阿罗汉乘愿再来。有没有生死?没有了,就是阿罗汉乘愿再来。阿罗汉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凡夫有执着,阿罗汉没有执着。如果再进一步,把分别也放下,你是菩萨再来,菩萨没有分别执着,凡夫有分别执着。佛是先教我们从这个地方下手,最后再破无明,无明不好破,破无明就出十法界,但是证阿罗汉就超越六道轮回。你在六道里头乘愿再来,六道里面所有一切苦难你不受,与你不相干,身不是自己,舍身受身得大自在。我们凡夫在六道里面舍身受身,要知道是业力主宰的,没有办法,自己做不了主;阿罗汉自己做主,他到这儿舍身受身自己做主。真的,就像我们换件衣服一样,舍身就好象衣服脱下来,丢掉了;受身,再换一件新的,太自在了。凡夫执着,把这个当作是自己,生死大限来临的时候,苦不堪言,这是不知道事实真相。
 
  「若」跟「则」要记住,我们从前面一直读下来,读了差不多有五十首颂,你看每一句都是「若」,一首颂的前一半是「若」,后一半是「则」。『若身充遍如虚空,安住不动满十方,则彼所行无与等,诸天世人莫能知』,这就显出它的作用。作用,「诸天世人」这是讲六道里面众生,没有人能够知道,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阿罗汉到这个世间来,有,不是没有,也很多,他来干什么?他来度众生的,也度自己。为什么?他分别没有断,他要到世间来断分别;执着已经断了,所以他是乘愿再来,他不是业力受生。真正努力用功是在这上下功夫,你真的超越了,不在这上用功夫那你都错了,所谓错用了心,这是讲凡夫。阿罗汉的舍身受身我们都没有法子晓得,那菩萨就更不必说了。
 
  我们再看下面第三个段落,前面是第二段,这里说清楚了,一共三十九颂,就是我们讲有「若」、有「则」,我们读了三十九颂。下面第三大段,「若」跟「则」就没有了。「第三菩萨勤修下」,一共有三首颂,「结叹其德」,这是这一段的总结,结叹。就是十信菩萨修四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修行这个四位他所成就的功德,赞叹这个。我们看经文:
 
  【菩萨勤修大悲行。愿度一切无不果。见闻听受若供养。靡不皆令获安乐。】
 
  我们再看底下一首:
 
  【彼诸大士威神力。法眼常全无缺减。十善妙行等诸道。无上胜宝皆令现。】
 
  这两首是法说,后面还有一首是比喻,我们先看这两首。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比较多,我们把注解念一下。「初二法说」,这就是前面两首,我们念过了,后一是比喻。「前中贤首云」,这个贤首是贤首国师,不是我们经里面讲的贤首菩萨,这是华严宗清凉大师的老师,清凉的师父,贤首国师。「贤首云,初二句悲愿内满」,就是第一首颂的前面两句,『菩萨勤修大悲行,愿度一切无不果』,这是悲愿内满。意思是说「菩萨勤修等者,结前若字下义,无不果者,结前则字下义」。我刚刚跟诸位提起来的,前面一个「若」,一个「则」,这个地方贤首国师就给我们说出来。
 
  「以若有彼,则有此,非是前后钩锁相因,唯是本位信中,有此则有彼,同时具有,而说有前后。是故信门,具足一切行位之相,然行虽无量,皆以悲愿为首,故就此结之」,这段是解释前面这两句,总结前面三十九颂。说明信位菩萨可以修学上位,上面这四位。同时贤首国师在此地告诉我们,位位都含摄一切位,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这是什么?这是性德。所以无论是位次高低,平等的礼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为什么要平等?我们不懂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太深了,不知道一位里头具足一切位,性具的。它不是前后钩锁,好象前后一个一个连结的,不是的,它一位里头本来就具足一切位。这个道理真是难懂,太深太深,为什么?自性本来具足。不但是初信位的菩萨具足,我们现在具不具足?具足。我们一念具不具足十法界?我们一念具不具足一切法?具足。所以佛看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道理就在此地。而我们自己完全不知道,迷失了自性。
 
  这个地方总结前面三十九颂,所具诸位,一直到十地圆满了。总结第一句话,「菩萨勤修大悲行」,清凉跟我们讲得好,这就是总结前面若、则的意思。我们在前面看到,譬如「若知烦恼无所起,永不没溺于生死」,下面说「则」字,「则获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现世间」,有个「则」字。所以下面说「愿度一切无不果」,这是「则」字。我们以为前前后后是关联的,不知道此地真正的意思,它是本来具足。
 
  我们要学,这两句不能疏忽。愿度一切,真的有结果,无不果。怎么度法?一定要修大悲,就是大爱,佛家讲慈悲,世间人讲爱。佛为什么不说爱?慈悲就是爱,世间人讲的爱里头有情;换句话说,它有分别、有执着。爱里面,没有分别的爱、没有执着的爱,就叫慈悲。所以我们常讲,爱是有感情的,慈悲是理智的,理智的爱,爱是带着有感情的慈悲,这样解释大家好懂。所以佛说慈悲,菩萨离分别执着,没有分别执着,他这里头没有情跟识,真的是智慧,情变成智慧。
 
  情是烦恼,智慧跟烦恼同体,一体的两面,觉悟了就叫智慧,迷惑了就叫烦恼。迷了,智慧就变成烦恼;觉悟了,烦恼就变成智慧。所以你讲断烦恼,烦恼能断吗?烦恼断了,智慧就没有了,转变,你得懂这个意思。转烦恼为菩提,这个话就对了,就没有毛病;要说断烦恼,不行,不可以断。生死即涅槃,了生死即涅槃,这是明了、觉悟了,生死是涅槃,迷了,涅槃就是生死。所以,凡圣的关键就在觉跟迷,觉了,凡夫成圣,迷了,菩萨就变凡夫。
 
  我们好不容易从凡夫转凡成圣,几时我们又会变成凡夫?我们相信世间人有提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当年世尊在世,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提过,在《楞严经》第四卷,你看看世尊怎么给他解答的?觉悟之后再不会迷了。佛用世间一个比喻,黄金,从金矿里面提炼出纯金,纯金再不会变成矿石,佛用这个做比喻。解答的经文很多。所以我们凡夫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什么尖端问题,在佛法里头早就被这些人提问过,而佛都一样一样解答,不可思议。
 
  我们今天要修的,要修大慈大悲,也就是对一切众生发大菩提心。慈悲里面必定有真诚、有清净、有平等、有正觉,勤修大悲行是这个意思。这样才能够度自己,度一切众生先度自己,没有说是自己没有得度而能度人,没这个事情。佛在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所以度人一定要先自度。那个人掉水里去,你要下水救他,你一定先会游泳,你不会游泳你就没法子救他。
 
  所以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一个真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有事情行不通,一定好好反省想一想。过失,那个行不通的道理一定在自己,绝对不是在别人,你才能够把问题的症结找到,才能把问题化解。如果你处处都是以为别人有过失,你就错了,你永远不能解决问题。你看中国圣人说这两句话,五千年了,传到今天还是这样的准确,一点都不错,这是我们现在世间人讲的真理。它上面还有两句话,是四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是古圣先贤教人处世待人的原则。你要是能照这四句去做,你的一生无往而不利,任何事情你没有办不通的。只要把四句学会,无论大小事情,你接到手里之后一帆风顺。十六个字,为什么不做?为什么不认真学习?这是性德,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换句话说,你本来处事待人接物就是这样的,为什么?你本来是佛。
 
  一切诸佛如是教人,一切圣贤如是教人,他自己当然做到了,这是我们常讲的,所谓圣人,自己做到之后才教人,这是圣人;说到能做到,贤人;说到做不到,叫骗人。骗人不能成就,早晚会被拆穿,拆穿之后就一文不值。这四句话实在讲每天都要念一念,甚至我们在做早晚课的时候,做完之后要想一想,提醒自己。晚课的时候反省,这四句话我今天做到没有?早课的时候提醒自己,这四句话我一定要依教奉行。为什么?恢复自己的性德,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谓良知良能。
 
  这个地方愿度众生,这个愿也是性德,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发愿,发愿是你的性德已经丢掉了,才叫你发。本有的,本愿。自性里面一切美好都是圆满具足,没有一丝毫欠缺,没有一丝毫不净,没有一丝毫不善。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那是自性,愿是这个意思。你一看到这个人要掉在水里去了,你要不要去拉他一把?你去拉他一把,这是愿度。你看到自然去拉他一把,你认不认识他?不知道。为什么要拉他?没想到,一看到他危险,赶快拉他一把。我们在行路的时候,看到人不小心,那个车过来的时候恐怕马上要撞到他,看到马上撞到他,你赶快推他一把,把他推过来。这个事情有,什么理由不晓得,不认识这个人,这是什么?这是你的性德。
 
  可是愿度众生最后都得到很好的结果,这就不是个容易事情了。你愿意帮助他,他还是往下堕落,帮不上忙。有没有?有,很多。诸佛菩萨确实大慈大悲,看到芸芸众生造作恶业,他救不救?救,用什么方法救?教学,自古以来,从无间断。尤其是现代,讲经说法的人少了,这是事实,可是科学技术发达,高科技,像现在的大众传播,电视、宽频的网路,正好弥补它的不足。世界的人口一直都在膨胀,这是事实,中国在干隆时代曾经做过一次人口的调查,有一亿多人,那个时候。你看现在中国十几亿人,人口不断在增加。没有圣贤的教化,人很容易堕落,为什么?习性不善。
 
  佛说六道众生,善心所只有十一个,不善的心所有二十六个,这是讲分类。所以我们的习性是善少恶多。外面的环境,不善的诱惑比例太大,善的教诲太少。所以人为什么会堕落你就要了解。中国人怀念、赞叹古圣先王,为什么赞叹他们?为什么怀念他们?他们能爱人民,真爱!就是他们施政尽量减少不善的诱惑,尽量增长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熏陶。所以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道理在此地。
 
  中国教育就是这么传下来的,五千年了,特别重视家教。你看教你把儿女教好,试问问,你自己好不好?你自己不好你就教不了好儿女。你要晓得,儿女一生最重要的老师,影响他最大的就是父母。所以中国自古以来的理念,君亲师是一体。你在家里面,父母就是小孩的君亲师,亲是父母,君是领导,师是教导他,老师,一个人兼三个任务,你才能把这个小孩教好。所以提倡儿童教育,大人决定是好人,为什么?处处要给小孩做榜样、做模范,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全民教育。这是出自于天性,所以推动不难,人人愿意接受。
 
  我们去年在国内汤池小镇做的实验证明了,这个小镇的居民乐意接受,欢喜!今天世界上冲突频率不断上升,多少志士仁人、专家学者在这里研究用什么方法化解。几十年没有办法,束手无策,我们有缘遇到,就想到中国自古以来的老办法。这个老办法提出来了,有很多人怀疑,古时候用的方法,现在还能有效吗?可能是一种理想,没有法子落实。因此,我们才在汤池做这个实验,这个实验做成功了。证明中国古老的这些理念超越时空,那就叫真理,不受时间限制。四、五千年用这个方法有效,今年还是有效,在中国有效,在全世界都有效。所以我们在上个月把它介绍给联合国,希望联合国在全世界推广,希望这个世界冲突早一天化解,安定和平早一天落实。为什么?世出世法都要从安定当中才能建立,社会不安定,世出世间法统统都毁掉了。我们希望学业有成就、道业有成就,头一个条件就是社会安定,这个道理不能不懂。真正懂得,你才对一个安定的社会会全心全力拥护,不能有动乱。
 
  胡主席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讲得太好了。和谐就能安定,不安定哪来的和谐?用什么方法能得到安定?人人觉悟,明白了,知道怎么做人。所以我们极力在世界上推广《弟子规》,儒家的根本,这是教育的根本;《太上感应篇》,道家的根本;《十善业道》,佛家的根本。这在中国,儒释道三家的根,介绍给全世界。根从哪里扎?一定从婴儿,就是家教。我们中国人最重视家教,你看每个族姓,在过去有祠堂,祠堂有家谱,多数人家谱里面都有家教、家训、家规这一类的。我都不知道美国的摩门教重视家教,把中国的这些家谱搜集了一万多种。我听一位教授告诉我,有一万多种,在中国找不到,到美国去找到了,他们的总部在盐湖城,这个太难得了。如何能把中国传统这些每家的家谱里面的家规、家训、家教这一类的,把它节录出来编成一本,你就能看到中国自古以来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你就明白了,你会得到很多的启示。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六七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六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二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0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二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八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六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三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三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二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六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0八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觅心不得 安心已竟 Searching for His Mind, He Cannot Find I..[栏目:达摩祖师西来意 The Intention of Coming from the West]
 做人的佛法 不要画地自限[栏目:做人的佛法]
 安居第四十九日(一):看清你那个不安的业相[栏目: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2009年慧律法师新春开示[栏目:慧律法师]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九、别破小乘──异计[栏目:韩镜清教授]
 《天台小止观》讲记 呵欲第二[栏目:果煜法师]
 相反的声音[栏目:索达吉堪布·微教言]
 越是恶人越是容易往生吗?[栏目: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世间是幻相,佛菩萨为何还来救度?[栏目:弘法护法·净空法师问答]
 冷暖看生活[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