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茶一味
 
{返回 邹相美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44

禅茶一味

邹相

唐朝时,有两位僧人从远方来到赵州,向赵州禅师请教什么是禅。赵州禅师问其中的一个:“你以前来过吗?”那人回答:“没有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赵州禅师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吗?”那僧人说:“我曾经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这时,领那两个僧人到赵州禅师身边来的监院(佛教寺院内的执事之一)好奇地问:“禅师,怎么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未曾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呢?” 赵州禅师称呼了监院的名字,监院答应了一声,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一句“吃茶去”,一碗“赵州茶”,代表着赵州禅师的禅心。

禅的修证,在于体验和实证,语言表达无法与体验相比。参禅和吃茶一样,是冷是暖,是苦还是甜的滋味,别人说出的,终究不是自己的体悟。其实,禅茶本一味。

茶性“苦”,参禅则是要“离苦得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品茶时,常常是先苦后甜,苦中有甘的特性让茶更具特色。而佛家核心教义“四谛”( 苦、集、灭、道)之首即为“苦谛”,观身是苦,人生有“八苦”,苦海无边。参禅则是要看破生死观,了生脱死,大彻大悟,摆脱六道轮回。品茶,可以产生与禅内在真谛相通的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茶性“静”,修禅则讲求心静如水,摒除妄念。茶需要静心品味,如果急匆匆地泡茶级饮,就发现不了它的好,就发现不了它的美。按照茶道的要求,用心来沏茶,静下来慢慢品味,能让负重的心灵得到释然。而禅呢?禅源于一花笑间,不用言语表达,却是用心体悟。坐禅时的五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修习“戒定慧”三学,都是以静为基础,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法门。

茶性“凡”,禅悟亦是对平凡事物、日常琐事的思考,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平淡的水,加入几片茶叶,就成为茶,这足见它的简单。“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被世人放在生活必不可少的什物之中,这足见它的平凡。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彻悟大道,“小故事,大道理”。

茶性“放”,修禅即是了去分别心,不执着于一切相,放下一切。人生的“苦谛”,人生的“八苦”,皆源于“放不下”,修禅强调的是“放下”,品茶也强调“放”——放下一切,放下手头工作,放下你心中的所有思虑,放松你的身心,认真细致地去品味。

禅最大的特点是善念、心静、自然、超越,而忌人为和做作,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茶最大特点的是清新自然、香远益清、苦尽甘来,更是忌讳添加他物,破坏它自然和醇美的本性。而在品茶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保持“语业清净”和“意业清净”,即不喧哗、无恶意,用感恩的心,用慈悲的情怀来品茶。

珠光禅师云“佛法存于茶汤”,所言极是。参禅修禅并非有什么特别的形式,它存在于“衣食住行”、“行住坐卧”的平常生活之中,对茶人而言,佛法就存在于茶汤之中,并无悬念。茶意即禅意,舍禅意亦无茶意;茶味亦禅味,不知禅味,亦不知茶味。

茶中有禅,禅茶一心,更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茶能清心去火,禅能明心见性。茶禅一味,却是人间难得的境界,多少人一生向往的境界。您,是否也想达到这一境界呢?

(邹相,2009-07-10于郑州,刊载于《五台山》2011年9月16日)


{返回 邹相美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解脱就是战胜自己
下一篇:富有源于爱心
 善待无心之罪
 把握住当下
 如何战胜人生的“八苦”?
 我们从佛教学到什么?
 有感于星云法师的四句话
 一念慈悲生
 “善护念”就是修行
 佛珠随想
 禅诗十首
 学佛是一种享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少林功夫的功能[栏目:少林功夫文化研究]
 智举[栏目:远凡法师·禅的世界]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 第三十一章 圆通本根五 一心念佛 六根同摄[栏目:楞严经白话解]
 121 小空经[栏目:中部选译]
 前行讲记 第一百零九讲 普贤上师言教-轮回过患-旁生之苦[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无我相之微妙[栏目:仁焕法师]
 根源经 (节译)[栏目:巴利语佛经选译]
 无凡无圣入圣流[栏目:传喜法师]
 念佛为何?[栏目:大安法师·微教言]
 人们常说当今世界是娑婆世界,那么地藏经中说的南阎浮提也是说娑婆世界吗?[栏目:空谷回音·达照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