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请入弥陀愿海(黄念祖)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61

请入弥陀愿海

黄念祖  

    阿弥陀佛,大愿之王,四十八条胜愿,正是弥陀万德圆明的本心流露,条条都超情离见,不是众生妄心所能揣摩估计,这是彻底的殊胜方便,没有一条不是为一切众生殊胜永恒的真实之利。古德说:每条愿都是为饶益有情;每条都是愿众生究竟成佛。这两句话点出了弥陀的圣心。
    弥陀大愿,分别说明就成为四十八愿,若再细说,可为四百八十……四万八千等等愿。合之就是弥陀的大誓愿海,也称为一乘愿海。一乘愿海就是净土法门的宝中之宝、王中之王、心中之心、妙中之妙,纵有亿口亿舌也说不尽赞叹之辞。全部大愿譬如一匹光华耀目精美绝伦的锦绣,每一条愿就像锦绣上面的图案花纹,例如蟠桃、佛手、莲花、牡丹、仙鹤、孔雀,都无上美妙。虽然妙态各殊,可是参差俯仰,配成整幅佳画。全锦织成,只是经纬两条线,一条线是:遍十方虚空,尽未来劫数,一切国土、一切众生,不分族类,不计善恶智愚,哪怕是恶道众生,一律平等摄受教化加持接引,令离恶趣,但受诸乐。一条线是:愿一切众生一尘不染,一法不立,远离妄想执著,恢复如来本性,生灭顿消,寂灭为乐,证大涅槃,究竟成佛。
    极乐世界凡夫即是阿裨跋致,无情说法,莲池宝树宣演法音,香光遍满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种种超情离见,无上希有之事,整体是不可思议,囫囵是华严境界,极乐国中一尘一毛,各各都是圆明具德,圆满具足,圆融无碍,清净光明,彻照十方,一切妙德无不具足。正如《往生论》说,极乐国佛、菩萨、国土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这就说明国中一切无非弥陀的智慧与法身,所以无不圆明具德,无不绝妙奇特,能惠予一切终生真实之利。
    本经三真实正与天亲菩萨的开示互为表里,彼此呼应。法藏大士“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正与天亲大士三种庄严入于真实智慧的说法相合。本经所开化显示的是“真实之际”,正同于天亲大士的“无为法身”,所以极乐穷微极妙超逾十方,普给一切终生“真实之利”,普令住正定聚,证不退转,契悟无生,决定成佛。
    弥陀大愿深显大乘佛法的理事无碍境界。极乐的本体是无为法身,可是国中万物微妙奇丽,无尽的庄严,并且普令见者闻者悉皆增上。无为的法身理体,显现无量庄严,无边妙用,这正是理不碍事。再者国中人民普至十方广供诸佛,可是不失定意。大作佛事,但仍在定中,这是不失定意;大作佛事,但仍在定中,这是事不碍理。理体与事相不相妨碍的妙境,遍于全愿全经。
    极乐的一花一草、一尘一毛都是圆明具德,也就都是《华严》的一真法界的特征,也即是弥陀和行者当人的自心。所以极乐的境界不可思议,具足《华严》的十玄,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广狭自在,延促同时,在愿文中都很明显。例如:以众宝合成一物,是多入一;此物所放的香只是一个香尘,可是遍满十方世界,这是一入多。一可入多,多可入一,这就是一多相即。极乐一国如镜,能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是小中容大。“诸佛净国庄严”是广,“悉于宝树间见”,宝树是狭,这是广狭自在,“于一念顷”(在动一念的刹那之间),可是完成“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这须多劫长时才能圆满的佛事,所以延(长时)促(短时)相同了,这就打破了时间。极乐世界深玄,但也可从世例来作粗浅的比方,譬如北海池水中的一个波,波的前后左右当然都有波,但是你怎么能划清这中间的波与它相邻四波的界限?这是不可能的。每波的本体只是水,水就是囫囵的一整池的水。于是一切波都在这一波的本体之中,所以说一波含有一切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正因一即一切,所以一句佛号具足显密禅净无边法门的一切功德、一切妙用。所以具缚凡夫只要信愿持名,临终自然众佛接引,带业往生。生彼土后虽然仍是凡夫,却已位证不退,虽有重罪未消,决定不堕三途,花开见佛,顿悟无生,常寂光中,决定成佛。这都是由于六字洪名圆明具德、一乘愿海圆明具德。
    蕅益大师说:“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所以一入净业门中,便是身在实相大海,无论你是俯是仰,是自由式是蝶式,或深潜,不论向东向西,或沉或浮,总之都不离这个实相大海,也即是弥陀大誓愿功德之海,也是大智慧的萨婆若海。只要深信切愿,便入此海,即是入了弥陀智慧功德之海。超情见离,人类语言无法宣说,众生妄心永不能测。可是大恩大德弥陀世尊,特垂方便,普兴教度,开此妙门,一切众生闻佛名号,深心信受,老实念佛,愿共众生同生极乐,只要此心真实,这个人虽身在娑婆,已蒙弥陀摄受,不再退转。正如《阿弥陀经》“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为什么要信仰三宝(圣严法师)
下一篇:早日排除世俗的烦恼(正言)
 生命的真实
 金庸小说中的佛理禅机(姚展雄)
 甘露滋闽台 法雨润南洋——会泉大师生平述评(陈全忠)
 坚持是一种品质
 一个学佛者的自述
 参禅要以悟为期(虚云)
 不可生是生非(虚云老和尚)
 自念闻自性(大安)
 浅谈佛经中的本生文学
 关于佛教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的探讨(浮惠)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第17课[栏目:净水如意宝讲记·圆春法师]
 三论宗的鼻祖(常耘法师)[栏目:三论宗文集]
 比丘记事(之十三)[栏目:比丘记事]
 念佛四十八法 25) 供养持名 Buddha Recitation and Offerings[栏目:念佛四十八法 A Guide to Pure Land Practice]
 法海集三 第三部分:释菩提心论 1 佛法概要[栏目:法海集]
 贫穷的原因[栏目:仁焕法师]
 人虎情[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二、莫存顺逆[栏目:心的诗偈·信心铭讲录]
 你快乐吗 - 追求快乐是起点,不是目的[栏目:真正的快乐]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四[栏目:隆莲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