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陈觉晓)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28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陈觉晓

    记得在孩提时候,常常注视着地上正忙忙碌碌搬运的一群蚂蚁,心想:我们人类不也如这些虫蚁,终日为生计而奔波,却不知是否也有那么一双“上帝”的眼正注视着我们呢?
    渐渐地长大,明白了许多的科学道理,可始终有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人究竟为什么活着?难道人生下来就是为吃饭、穿衣、睡觉、最后奔向死亡,永远消逝于这时空?
    四年的大学生活,我读黑格尔、萨特、弗洛伊德等哲学家的著作——他们教我如何思维,可我内心的疑惑始终没有答案。一个偶然的机会,亲眼目睹并体会气功的神奇,可也只是证实了“这世界并非我们眼睛所看到、耳朵所听到的那么简单”这一想法。可心中的迷仍然没有解开。我觉得自己就如暗夜里的行人,试探着、摸索着——直到199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本《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和《净空法师佛学文集选》,眼前才豁然开朗,我探索着其他的佛学书籍。由此我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佛陀的智慧里,你了解了世界“成住坏空”、“人生无常”这些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你体会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样辩证的思想——在佛陀伟大的智慧中,何止这点滴的光芒呢?
    那是在公元前 500 年,佛陀曾说,我观这世界,犹如手中的阿末洛果(印度一种椭圆形的果子)。而世人对宇宙万象,直到近两千年之后的1522年,麦哲伦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大地是球形的猜想才得到证实。佛陀指出这宇宙有“三千大千世界”,而科学家对宇宙的这种认识,是十八世纪末以后的事。佛陀还说,我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而人们真正了解微生物是在 1669 年,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1632——1723),用放大倍数近 300 倍的显微镜在一个不刷牙的老人的口腔中发现,“在一个人口腔牙垢里生活的生物,比整个王国的居民还多”。他要是早认识佛陀,何至于那么惊奇!更何况佛陀当时详细说明的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成长过程,与我们现在用B超观察到的是一致的。
    当人类靠自己努力探寻着此岸世界的真相时,佛陀早已洞查分明,他的智慧还告诉了我们彼岸世界的秘密。我们人类就是太执著于自己肉眼所能见到的、耳朵所能听到的,看不见或听不到的即认为不存在。人类不正如那只井底的青蛙吗?我想要是有人对它说:“嗨,外面的天大着呢!”它一定会以为那人一定是疯了,要不就是迷信。
    面对这博大精深的佛法,任何一个真正有理性的人都无法拒绝。不要以为烧香磕头就是佛法,那是老百姓的迷信,并非佛法是迷信;也不要以为我们需要的仅是“虚幻的安神药”,恰恰相反,佛陀的智慧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相——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摘自《学佛的道路》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的三重社会责任
下一篇:当生命不再回头(慈玫)
 把握现在,面对未来——写在“香港万人祈福法会”后面的话(般舟法师)..
 仁施·爱语·利行·同事——企业家“以人为本”的四大法宝(陈星桥)..
 和谐社会 女德为要(陈松鹤)
 六祖为什么反对“看心观静”(智通)
 竹密岂妨流水过(袁宾)
 烦恼分分破 真如分分现(惟觉)
 法以契机为最妙(妙莲)
 明师难遇(圣严)
 法师的含义与德行(李忠)
 一花开五叶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三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功德毁坏四因[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佛陀的本怀[栏目:传灯法语·乘宗法师]
 灭苦之道 六、道品 七[栏目:法遵尼师]
 万法唯心造[栏目:找回内心的平静]
 慈心不杀[栏目:持戒]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七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