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行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返回 大乘佛教理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967

瑜伽行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瑜伽行派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另一大派别。瑜伽行派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和社会原因。以龙树为代表的中观学派,对世界是空的本性有着透彻的说明,深化了佛学的缘起理论。然而,佛教的最终目的是解脱成佛,空与成佛又是怎样的关系?中观学派对众生成佛的根据,也就是佛性问题说明不足,对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解释不够,这些体现在实践层面,就容易产生虚无主义,即“恶趣空”的倾向。基于这样的因缘,公元3—5世纪,出现了一批特别重视探讨世界与人的本性以及成佛问题的经典,包括《大方广如来藏经》、《佛说不增不减经》、《胜矍经》、《解深密经》、《入楞伽经》等。从当时社会背景来看,其时正是印度笈多王朝的鼎盛时期,佛教得到了封建贵族和商人的支持;良好的经济状况,又为进行深入的哲学探讨创造了条件。在佛教创立以前,古印度就有瑜伽派,他们的修行方法为佛教所吸收。瑜伽,意为“相应”,指一种观悟真理的修行方法。大乘瑜伽行派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而得名,又因其理论上主张“万法唯识”、“识有境无”而被称为“大乘有宗”。

代表瑜伽行派思想的主要经论有《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等,无著的《摄大乘论》,世亲的《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百法明门论》等在学派的创立中也起了极大的作用。瑜伽行派的思想特色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在义理层面解释宇宙人生的本质,说明众生成佛的依据。该派特别注重概念的深化与创新,建立了唯识无境、八识与种子,三性三无性、转识成智等学说,并善于运用因明的方法,形成了一个从世界观、认识论到解脱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哲理性,极大地增强了佛学的理论说服力。

瑜伽行派对“识”有着详尽的分析,提出了“八识”与“种子”说。根据瑜伽行派的理论,能够变现万法的“识”有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梨耶识(亦译为“阿赖耶识”、“阿刺耶识”等,意译为“无没识”、“藏识”等,又别称“种子识”、“异熟识”等)。其中前六识分别与人的感官(根)相对应,第七识末那识的意思是“恒审思量”,它的主要职能是执持阿梨耶识为“我”,有自我意识的含义,广义来说,一切“无明颠倒”也都发生于此识,因此也称“染污识”。八识中的阿梨耶识是最根本的,它是万法的总根源。阿梨耶识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八识在发生作用的时候,分别有能缘与所缘两个方面,即能见的“见分”和所见的“相分”,起返照功能证知见分作用的“自证分”和确证自证分的作用的“证自证分”。人生历劫的经验沉淀储存在阿梨耶识中,当这种经验或者说习气成为引发同类事物作用的原因时,就叫做“种子”。阿梨耶识中含藏着变现世界万法的各种种子;种子发生作用,显现万法,叫做“现行”。而所谓的万法只不过是阿梨耶识中种子的显现,因此万法的存在均离不开阿梨耶识。

瑜伽行派思想的根本命题是“唯识无境”。“唯识无境”指万法唯识所现,识外无真实之境。唯识无境具体来说有两层含义。首先,人们关于世界的一切认识都由心识所变现,在心识之外没有真实的外境。他们观察到,不同的人对同一境界(对象)的认识往往有很大的差别,同一个人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说明“识”不受“境”的制约,“境”随着“识”而变化;还有一些认识现象,如梦境、幻境或其他一些谬识,或无实境可循,或与实境不符,更可以证明,不是“境”引生“识”,而是“识”变现“境”。其次,包含并体现了瑜伽行派的整个修行观,即“转识成智”——通过修行,除去阿梨耶识中的杂染成分,而获得清净的种子。具体来说,即转凡夫有漏的八识成为佛的四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

瑜伽行派从名言种子的角度阐发缘起,提出了“三性说”。三性指:一、遍计所执性,又作虚妄分别相、分别性,指对无实体的存在计执为实我、实法,而生起妄执之心;二、依他起性,又作因缘相、依他性,“他”,即指“众缘”,意谓万法皆依众缘而生起;三、圆成实性,又作第一义相、真实相,谓在“依他起性”上远离“遍计所执性”的谬误,便能体悟到万法既无“人我”又无“法我”的真实本性,由此显示的真如实性即为圆成实性。

瑜伽行派在方法论上,特别注重对佛教逻辑“因明”的运用。“因明”是一种推理证明的学问,起源于古印度正统婆罗门哲学派别关于祭祀的辩论,其中正理派曾以此作为他们学说的中心。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龙树全盘否定正理派的逻辑学说,瑜伽行派则出于辩论的需要而逐渐吸取并发展了古因明,使之成为驳斥外道、宣传教义的重要工具。

瑜伽行派的实际创始人是无著与世亲兄弟俩。该派尊弥勒菩萨为始祖,相传无著曾上天受弥勒口授,回来后诵出了《瑜伽师地论》作为创立学派的理论根据。关于弥勒,佛典中记载他住在兜率天宫,曾从佛授记将继承释迦佛位于未来成佛。据一些学者考证,历史上确有其人。但一般认为,瑜伽行派的实际创始人是无著、世亲。他们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婆罗门家族,两人都从说一切有部出家。无著先修习小乘空观,感到不满,传说后来经弥勒指点而改信了大乘。世亲原来对有部的阿毗昙很有研究,曾著《俱舍论》,对小乘学说十分自信,反对大乘,后经无著的影响而改宗大乘。兄弟俩共同弘扬弥勒的学说。世亲的继承者有亲胜和火辨两家。亲胜一系有德慧、安慧等人,史称前期瑜伽行派或唯识古学,又因其否认“相分”的真实性,并认为“见分”也无其行相,故亦称无相唯识派。中国南北朝时期菩提流支和真谛所传的主要就是这一系的思想。火辨一系的继承人有陈那、护法等,这一系比较重视因明的研究,被称为后期瑜伽行派或唯识今学,又因主张“相分”真实有体,“见分”取“相分”为境时,“见分”上会生起“相分”之行相,故亦称有相唯识派。由唐玄奘传入并据以创立唯识宗的主要是这一系的思想。

瑜伽行派的理论学说经玄奘西行求法而系统地引入中国,形成了中国佛教的法相唯识宗。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返回 大乘佛教理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乘涅盘思想之展开(张曼涛)
下一篇: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吴汝钧)
 大乘涅槃思想之展开(张曼涛)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
 中国大乘佛教的过去与未来(妙喜法师)
 《百喻经》中的大乘佛学思想(蔡宏)
 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和实践之道(朱斐)
 对大乘经的解释(唐纳德·罗佩兹)
 瑜伽行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展
 大乘经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李志夫)
 北传大乘佛教的起点--纪元后西北印以“释迦佛”为中心的思想、造像与禅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永不退票 勇敢的一面[栏目:往事百语]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