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二千年随笔
 
{返回 圣凯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23

中国佛教二千年随笔

圣凯法师

  在二千年的边缘,佛教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那就是出世清净的形象,超越世俗的品格。在世风日下、人心惟微的时代,树立一种超越世俗的宗教品格,这是佛教存在的基础。

  两千年的梦,对于无量劫的生命来说,显得太短了;对于几十年寒暑的人生来说,似乎又太长了。二千年前的今日,一位来自天竺的和平使者,一位虔心佛法的忠实佛教徒,乘一匹白马从遥远的天竺飘然而至,开始把佛陀的遗教注入中华文化的洪流,从此,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位年轻的学者将中国佛教比喻为一柄扇子,这是一柄充满神奇的扇子,引来春风化雨中国千余年。

  站在两千年的边缘这样具有历史意义的位置,对于所有佛教徒及关心佛教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寻常的时代。两千年,中国佛教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多少辉煌。佛教曾经征服中国,但是中国后来又离弃了佛教,于是佛教从金字塔的顶峰渐渐走向塔基,有人甚至怀疑中国佛教从此走向没落。但在“中国佛教二千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一位年逾花甲的老法师在论文中说:“唯愿佛教徒吸取历史的教训,使佛教随着国家民族振兴而振兴,*轮紧跟历史车轮而常转”,在位的一位学者激动地站起来,向老法师表示了深深的敬意。对于佛教中国化,学者各有自己的高见,但是佛教毕竟是佛教,中国化只不过是佛教适应中国社会的一种方便而已,而其佛法的中心精髓并没有改变。

  面对跨世纪的佛教,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公众面前?这是每一位佛教徒都应当进行深刻反省的一个大问题。综观历史上的反佛思潮及灭佛运动,其直接原因来自佛教内部的腐化,佛教世俗化是佛教走向下坡路的内在因素。佛教内部世俗化浊流,表现为竟其奢淫、与民争利、结交权贵、迎合俗习,在南北朝时有人讥为:“何其栖托高远,而业尚鄙近”。

  在二千年的边缘,佛教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那就是出世清净的形象,超越世俗的品格。在世风日下、人心惟微的时代,树立一种超越世俗的宗教品格,这是佛教存在的基础。世间一切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我们为什么又偏偏说我们佛教是万能的呢?从世间哲学、科学、艺术等世间学问中找出许多根据,让人们觉得佛教很伟大,我并不是说这种行为不好,其实这是底气不足的表现。佛教就是佛教,它有自己独特、殊胜的作用,又何必需要那些世间学问来证明。所以,突出佛教的主体意识及独立地位,使每一位佛教徒感到自豪,将是佛法住持者的任务。

  当年鲁迅先生认为中国人并不是身体上的病,而是在思想上出了毛病,从而弃医从文。现代佛教正是如此,缺乏忧患意识的佛教徒只知道借佛教为自己牟利,只知道牺牲佛教的利益来谋求自己的利益。当年末法思想在中国佛教曾经激起多少佛教徒的忧患意识,于是各种护法的举措都纷纷出现在历史的舞台。加强末法思想的忧患意识教育,让那些在温床仍然迷茫的佛教徒明白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危机感,是现代佛教在弘传过程中的重要口号。

  超越的宗教品格来自僧团自身建设,所以完善僧团制度是佛教建设的核心,如何依戒律及僧制的精神,在适应现代社会的条件下,建立有效的管理方式,是当前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整体的清净必须从个体的清净开始,所以严格把握僧源的素质,培养学戒、持戒的风气,是僧团建设的重要任务。

  中国佛教之所以令人感到没落,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在宗教实践方法上的简易化,于是佛教虽然很普及,但得到佛法利益的人却很少。所以,在宗教实践上,突出禅定与智慧并重的修行特色,这是培养佛教出世清净形象的重要性保证。今后在佛教的实践中,最主要的是提倡禅定的修行,培养禅定教学的师资,以及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践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佛教在世间的弘传,宗教体验对每一位信徒都是必须的,如何能让信徒得到清净的宗教体验,并且能够不断得到提高,所以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实践体系。

  佛教本来是非常具有文化品味的宗教,僧团素质的低下,使佛教这一特色逐渐失去,于是在知识分子阶层的传播便带来很大困难。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是因为佛教在义学上的发展,所以今后佛教的发展离不开培养僧人重视佛教研究的风气。

  两千年之际,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并不是把佛光普照三千界,也不是把法水流往五大州,而当前关键之举,就在于正本清源,使佛教能在社会中树立一种出世清净的形象,这样的佛教自然具有摄受力与感召力,这是关系到佛教存亡的基础。作为一名衲子,面对两千年的佛教,似乎有太多的话要说,但是欲言又止的感觉,令我感到有种惊慌,因为历史的长流,将会淹没这一切。但是,我衷心希望佛法常转,慧灯能长明。


{返回 圣凯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教育出路何在?
下一篇:学术与弘法 —— 从佛教界看佛学研究的立场与态度
 晋宋时代的禅经译出与禅法传播
 戒律对佛教神圣性的建构与诠释
 论佛法与情绪管理
 20世纪50年代中印佛教交流勾沉——以玄奘纪念堂为线索
 丛林早晚课诵的修订与流行
 修行境界:此时无声胜有声
 佛教伦理:一种全球伦理资源的意义
 六和合精神的现代意义——以建设“和谐社会”为视角
 五性各别与理佛性、行佛性——瑜伽行派的佛性思想
 论一心二门及其对理学思维模式的影响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功德的现实意义(月悟)[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3-2[栏目:常福法师]
 第一部 第一章 治疗的基础[栏目:西藏医心术]
 打坐会变成呆掉?[栏目:空海(惟传)法师·答疑录]
 三五等于一十四[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栏目:妙祥法师]
 准提佛母与理源大师--天皇之诞生[栏目:准提菩萨感应篇·行者]
 前行讲记 第一百零五讲 普贤上师言教-轮回过患-地狱之苦10-饿鬼之苦2-极乐法会法规[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坐了一段时间后,感觉鼻息只有在左边呼吸,直到下坐还是觉得只剩下左鼻孔在呼吸?[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疾病与业障[栏目:宣化上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