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五节 心性哲学的合流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11
  第五节 心性哲学的合流
  自唐代中叶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向后期转变。从五代至近代一千多年历史的总体来看,统治阶级着重提倡的是儒学,对于佛、道两教则时而扶植时而限制。经过对三教的长期比较和深刻反思,新儒学——理学被确定为社会正统的主导意识形态。理学家们吸取佛教的心性理论,援佛入儒,更加内倾于心性的探求与修养,着意建构一种新型的主体人格理想,以适应维护社会纲常秩序的需要。
  五代是中国佛教由盛变衰的转折期,其后直至近代是佛教的延续期。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引起了佛教宗风、学风的历史性转变。在佛教内部,由繁芜转入简易,由义理与修持并重转为侧重修持,由分歧、争辩趋于融会、调合。在佛教外部关系上,则更自觉、全面地融摄儒、道。在这种学风的推动下,佛教理论的兴奋点越来越集中于阐述心性问题,并归结为与儒、道合一的心性论。佛教学者在所谓「不昧本心」的共同思想基础上,阐扬儒、道、佛「三家一道」的理论,把佛教与儒、道合流的佛教道德精神境界论,这成为五代以来佛教哲学思想的中心论题。
  五代以来的佛教哲学思想,比较重要的是:
(1)文字禅与看话禅。
  禅宗思想在宋代的重要发展表现为出现文字禅与看话禅。在禅教一致思想和文人学士的影响下,宋代禅师走上从文字上追求禅意的路子。禅师们既要用文字解说禅意,又要避免直截了当地道破语中真意,于是创造了所谓「绕路说禅」的方法,即竭力在文字语言技巧上下工夫来解说禅法,这就是文字禅。看话禅是把祖师语录中的某些语句作为「话头」(题目)来参究,以求真解。这是矫正文字禅只从文字中求理解的方法,倾向于自发地产生觉悟的非理性主义。当时还有一种反对看话禅的默照禅,主张静坐看心,求得心地的解脱。
(2)两种「观心」法门的对立。
  宋代天台宗分裂为山家山外两派,其原因主要是在「观心」问题上的理论分所致。山外派受华严宗的影响,认为事物的实相就是真心,观照实相就是观心,是真观心;离开实相去观心,是妄观心,是不对的。山家派则认为,观心是把所要观的道理集中到心上来观,也就是以无明妄心为对象,来观照佛教妙理,即主张妄心观。两派笔战不休,波澜起伏,后来山家派影响超过了山外派,成了天台的正宗。
(3)三教同心说。
  儒、道、佛三教合一说流行甚久,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说法。大约在唐代以前,多是从所谓不同功能的角度,即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来立论的,或是从培养理想人格——成圣、成仙、成佛可以相通来立论的。唐代以来,儒、道、佛三家各自为了重建新的理论,在心性学说上交流、交融日益增多。宋、明时代,佛教学者不仅重视与《周易》、《老子》、《庄子》三玄的融通,而且特别注意与论及心性问题的《中庸》、《大学》等「四书」的沟通。他们还进一步在同心的基础上统一了儒、道、佛三教,真可说:
  学儒而能得孔氏之心,学佛而能得释氏之心,学老而能得老氏之心,……且儒也、释也、老也,皆名焉而也,非实也。实也者,心也。心也者,所以能儒能佛能老者也。……知此乃可与言三家一道也。而有不同者,名也,非心也。〔注释:《长松茹退》,《紫柏老人集》卷9,31页,钱塘许灵虚重刊本,1878。〕
  如上所言,儒、道、佛三家所不同的是名称,相同的是心,是本心。心是成就儒、佛、道理想的共同根据,三家都以「不昧本心」为宗旨,以「直佛本心」为同道。由此看来,所谓三教合一的「一」就是指「本心」。把三教最后归结为本心的同一,的确是从根本上调和了三教,真可谓消除了三教的实质性差异。
(4)唯识新论。
  由于一批散失了的唯识学典籍重见于世的推动,以及将佛学与自然科学相比附思潮的影响,唯识学在近代得到复兴,并成为一代佛教学者和研究者探研与争论的热点。欧阳渐把大乘有宗的唯识和法相加以区别,得到章太炎的赞赏,却受到太虚法师的批评。章太炎作自视「一字千金」的《齐物论释》,以唯识释齐物,以齐物明唯识,遭到了熊十力的批评。熊氏提出「新唯识论」,援儒入释,又受到欧阳渐等人的否定。太虚也欲建与熊氏不同的「新唯识论」,以调和唯识学与现代科学理论,十分有趣的是,谭嗣同竟论定儒家典籍《大学》是「唯识之宗」,把唯识学的八识与《大学》的致知、诚意、修身、正心等一套主张比附融合,成为沟通儒、佛的典型论述。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小结
下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四节 宗派哲学的繁荣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第三节 弥陀净..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七章 中国佛教的伦理观 第三节 中国佛教伦理与..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四章 中国佛教的现象论 第一节 僧肇的物不真论..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七章 荷泽的灵知心体说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六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下)第二节 「理」思想..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八章 石头宗的灵源皎洁说 第一节 心灵湛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四节 宗派哲学的繁..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五节 心性哲学的合..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三节 即心即佛与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五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上)第二节 中国佛教本..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息很轻微,不易抓到鼻息来数。用深呼吸才能感觉进出,可以吗?[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 23[栏目: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傅味琴老师]
 唐以后唯识学的南下[栏目:严耀中教授]
 论虚云善巧用佛法于世法的智慧(欧阳镇)[栏目: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
 蚊子上铁牛[栏目:公案100]
 当知铭[栏目:真圆法师]
 杨振宁——谈“物理学与佛教”[栏目:名人说佛·名人佛缘]
 摄类学 第十七章 境与有境[栏目:摄类学·善慧法师]
 52.青原行思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三五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