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第四节 唯心净土观念的流传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97
  第四节 唯心净土观念的流传
  唯心净土思想的阐扬与流传,是佛教净土观念在中国发生转型的重大标志。所谓唯心净土,是指心为一切的根源,净土是心的显现,是唯心所变,净土实存在于众生心中。也就是主张从心上体悟佛与净土,即观自心以显自性之弥陀与净土。因谓阿弥陀佛与极乐净土俱在自己心中,又连称「己心弥陀,唯心净土。」
  大力提倡「唯心净土」说的是禅宗大师。他们根据《维摩诘所说经》的「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注释:《大正藏》第14卷,538页下。〕的思想,批评了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的修行方式,宣扬即心即净土的主张。如禅宗四祖道信说:「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注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转引自《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卷,1287页下。〕认为众生的本心就是佛国净土,不必向外追求。慧能在回答常念阿弥陀佛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问题时说:「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注释:《坛经》〔35〕。〕这是批评说,期望念佛往生是胡涂人,明白的人不同,是求自心清净,而心净则佛土净。大珠慧海禅师更发挥说:
  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若心清净,所在之处,皆为净土。……其心若不净,在所生处,皆是秽土。净秽在心,不在国土。〔注释:《大珠禅师语录》卷下,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200、201页。〕
  这里,大珠慧海禅师把净秽之别,完全归结为心的净秽,更鲜明地表述了唯心净土的思想,客观上否定了存在于心外的西方极乐净土。到了宋代,继承唯心净土思想的延寿禅师(904-975)又说:「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注释:《万善同归集》卷上,《大正藏》第48卷,967页上。〕他认为,唯心念佛是以唯心观照万事万物,了悟一切境都是唯心所作,这了悟之心就是佛,所以唯心所念就是佛。由唯心所念无非是佛,他进而主张「唯心净土,周遍十方」〔注释:同上书,966页中。〕即唯心所作的净土,周遍十方世界,无限广大。同时,延寿又否定了禅师舍弃西方极乐净土的说法,认为唯心净土与修持往生西方净土是一致的。他提倡能力强者习禅,能力差者修行诸善,同时高声念佛,宣扬禅净兼行,禅净一致的主张。自此以后,禅净双修就逐渐成为禅门的普遍修持方式。
  禅宗的唯心净土思想,在思维格局上与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唯识宗的「唯识所变」以及华严宗的唯心回转思想有着共同之处,所以,唯心净土说也成为禅、天台、华严诸宗一时的盛谈。例如,天台宗人知礼在其所作的《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就主张唯心净土说,只是在说法上略有区别。知礼提出了「约心观佛」说,即在心上观佛。这种观佛既不是把佛收进心中观想,也不是把心全部放入佛内观想;既不是只观想心,也不是只观想佛。这里知礼是强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注释:《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卷1,《大正藏》第37卷,197页下。〕,也就是在「心佛同体」、「心外无佛」的思想基础上观佛。知礼既突出心的作用,强调通过自己的心观佛,又重视观想佛,肯定佛存在于自心中,实是唯心净土思想的发展。
  唯心净土思想也在净土宗内部产生了反响,得到响应。如善导的弟子怀感,因受唯识说的影响,也接受了唯心净土说,主张净土是人心所作。他说:「依彼如来无漏土上,自心变现作有漏土,而生其中,……虽有漏,以托如来无漏之土而变现故,极似佛无漏,亦无众恶过患。」〔注释:《释净土群疑论》卷1,《大正藏》第47卷,32页中。〕认为一般凡夫凭借佛的愿力所生的净土,并不是佛无烦恼垢秽(「无漏」)的清净国土,而只是依托佛的清净国土由自心显现出类似的净土。也就是说,一般凡夫所生净土,是自心的变现,并不是真正生于佛的净土。再如,唐代慈愍三藏慧日(680-748)撰文对禅宗批评念佛往生净土的主张,加以论难,强调念佛读经等一切净土修行都是禅,提倡禅与念佛并修。又如,明末祩宏评论说:「有谓唯心净土,无复十万亿剎外更有极乐净土。此唯心之说,原出经语,真实非谬。但引而据之者错会其旨。夫即心即境,终无心外之境;即境即心,亦无境外之心。即境全是心,何须定执心而斥境?拨境言心,未为达心者矣。」〔注释:《手着?竹窗二笔?净土不可言无》,《云栖法汇》第24册。〕这是说,禅宗以唯心净土说否定西方极乐净土的存在,是不符合经典精神的。心与境是相即的关系,不能互相排斥,以执着心而排斥境,以唯心而否定西方净土,这并不是真正了通达心。祩宏还把禅净双修统一于念佛上,强调持名念佛是往生净土的首要法门。
  宋代律宗元照(1048-1116)也主张唯心净土说。元照本来是受天台宗的影响,但他不赞成知礼的约心观佛说,他强调不是观心,而是观阿弥陀佛,认为观阿弥陀佛而悟对象与心一体时,佛就是心。可以说,元照是在观佛的基础上理解心与佛的关系,进而肯定唯心净土说的。
  由上可见,自宋代以来,唯心净土、禅净一致的主张,大体上已成为中国佛教各宗派的共识,只是在具体解说和修持方法上,还存在着一些差别。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第五节 人间净土思想的倡导
下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第三节 弥陀净土思想的歧解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九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第一节 道信和弘忍..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章 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 第三节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一章 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二节 学术思想重..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一章 中国佛教的语言观 第一节 印度佛教语言观..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六章 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第二节 汉、魏..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四章 中国佛教的现象论 第一节 僧肇的物不真论..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四章 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 第三节 轮回说的新阐发..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七章 中国佛教「佛」的涵义的转换与拓展 第一节 印..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第四节 真心即性..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六章 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第四节 隋唐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修学多年但功夫还是不得力应如何对治[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八]
 佛法融入相续才能对治烦恼[栏目:达真堪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0讲[栏目:宗性法师]
 格萨尔王传 第37回 宇杰托桂拒谏兴兵十三邦国北征祝古[栏目:格萨尔王]
 六十二世 凝然了改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对僧人素质的提高[栏目: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一二集[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三集]
 暇满人身,如何知其难得?[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表现善意[栏目: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慈航路途 上篇 宁玛派传承的简介 旧译内密三瑜伽[栏目:慈航路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