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一章 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 第二节 关于阿赖耶识的歧解与争论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11
  第二节 关于阿赖耶识的歧解与争论
  〔注释:南北朝时译文多用「阿梨(黎)耶识」为统一起见,除引文外,一律用「阿赖耶识」〕
  南北朝时代译出了大乘瑜伽行派的大量典籍,其中以真谛译的无着撰《摄大乘论》和世亲撰《论释》,对佛教义学影响最大。《摄大乘论》借助于解释古印度《大乘阿毗达磨经?摄大乘品》来阐发瑜伽行派的观点,宣扬阿赖耶识能变现万有,即一切万有都缘起于阿赖耶识的思想。又如菩提流支等译的《十地经论》,是世亲对《华严经?十地品》的注释。译出后的影响也甚为深广。该品主张「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注释:《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大正藏》第9卷,558页下。〕「心」,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而世亲把「心」解释为人们的根本义识——阿赖耶识,强调第八阿赖耶识是众生获得解脱的关键环节,应从阿赖耶识处而不是其它的识去求得解脱。阿赖耶识作为瑜伽行派的根本观念和基本范畴,受到中国学者尤其是地论师和摄论师的重视,并且对阿赖耶识究竟是清净的真识,还是染污的妄识,展开了争论。这一争论又与佛性问题的探讨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佛教思想界辩论的重大问题。
一、阿赖耶识真妄辨
  吉藏在评论地论师和摄论师的心识论时说:
  又旧地论师以七识为虚妄,八识为真实。摄大乘师(即摄论师)以八识为妄,九识为真实。又云:八识有二义:一妄,二真。有解性义是真,有果报识是妄用。《起信论》生灭无生灭合作梨耶体。《楞伽经》亦有二文:一云梨是如来藏,二云如来藏非阿梨耶。〔注释:《中观论疏》卷7,《大正藏》第42卷,104页下。〕
  意思是说,地论师以世亲的《十地经论》为主要根据,认为阿赖耶识是真常净识,如同佛性、如来藏。它是不为烦恼所染污的、常住不变的精神本体,而前七识则是虚妄的、生灭变化的。为了说明阿赖耶识产生前七识的问题,地论师又说阿赖耶识是一个真妄和合的心体。即清净、真实的阿赖耶识为染污、虚妄的无明、烦恼所覆盖。其中清净、真实的本性是产生前七识和万法的根据,而无明、烦恼只是辅助条件。后来地论师内部又出现两种观点,分裂成两派:一派主张阿赖耶识的真识本质部分(真如、法性)生起前七识和万法,史称南地道论师;一派主张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全体生起前七识和万法,史称北地道论师。摄论师的看法是,以阿赖耶识为妄,并在八识外另建立第九阿摩罗识为真,为如来藏。地论师以真如为事物现象的生因,阿赖耶识为众生成佛的根据。摄论师则以第九识为一切事物现象的本原,以第八识为一切烦恼的根据。这是同样主张唯识学说的两派在阿赖耶识问题上的重要区别。
  摄论师所立第九阿摩罗识,即无垢识或净识,也就是真如佛性。第九识是以阿赖耶识中纯净的识分出而立的。第九识是真如和能观真如的正智的结合。摄论师认为,众生若能不断发展阿赖耶识中纯净的识,对治阿赖耶识中的妄染识,就可证入阿摩罗识而成为佛,即转阿赖耶识之迷而回归觉悟的清净阶位。由此摄论师又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没有永不成佛的众生。
  摄论师还受《起信论》和《楞伽经》的影响,把阿赖耶识视为真妄的统一体,主张真妄和合说。所谓真是指「解性义」,解性,指解脱的本性,是一种产生佛法、善性、佛果的因子。所谓妄是指「果报识」,果报识是指众生轮回的主体。摄论师认为,阿赖耶识是由生死轮回和成就佛果的两种因素构成。这也就是说,阿赖耶识虽是妄识,但妄识中也有一份纯净的识存在。地论师肯定阿赖耶识的本质是真实的,虚妄的烦恼是后天的;摄论师认为阿赖耶识的本质是虚妄的,其纯净的识是由第九识(如来藏)的流变而残存下来的。这是两派的又一重要区别。但是,北地道论师也视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全体为万法生起的因,这和摄论师的主张颇为相近。到了唐初,北道派和摄论师也就合流了。
二、阿赖耶识与佛性
  中国佛教学者由于对阿赖耶识的性质、作用持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也导致了对众生佛性看法的分歧,形成当常说和现常说的对立。「常」是佛性的异名,「当」是当果,未来果,「现」是现果,现世果。「当常」即说未来有佛性,「现常」即是现在就具有佛性。「当常」与「现常」的争辩,即佛性始有和本有的争辩,是地论师内部南北两道派别理论争辩的焦点。
  当常说是北地道论师的主张。如上文所讲,此派认为阿赖耶识是前七识和万法的依持,是产生前七识和万法的本原。阿赖耶识是真妄的合识,它的本质虽和佛性、如来藏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并不具足成就佛果的各种功德,这种功德是后天修持才有的,众生的佛性是众生具足一切功德成佛之后才有的,是当果而观,后天始有。
  南地道论师主张现常说,反对当常说。此派也认为阿赖耶识本性即真如本性,是前七识和万法的依持,也是产生前七识和万法的本原。但又认为,阿赖耶识本性即真如本性本来就具足成就佛果的一切功德,不是众生后天修持才有的。众生的佛性是与生俱有,现果而有,即先天而本有的。
  由上也可见,阿赖耶识作为众生的根本识,究竟是净是染,它与一切现象是什么关系,和佛性又是什么关系,和烦恼又是什么关系,确是不易圆满说清的问题,在不同派别甚至同一派别内部发生看法的分歧是必然的。阿赖耶识观念的流行,也标志着中国佛教学者不只是直接从众生成佛的根据(佛性)去探讨成佛的问题,而且也从众生的根本义识去探究成佛的问题。这是两个有所区别的角度,它们是互补的。如果说前者侧重于阐述众生成佛的可能性的话,后者则是侧重于阐发众生成就为佛的关键——如何调整、改造或显示主体的深层意识。这确是一个大问题,阿赖耶识说在当时和后世,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影响是不小的。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一章 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 第三节 真心本觉的提出与阐扬
下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一章 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 第一节 佛性学说的探索与分歧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学派哲学的兴..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九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第一节 道信和弘忍..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七章 荷泽的灵知心体说 第二节 佛性与佛心..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章 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 第四节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九章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 第四节 如来藏说与阿..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一节 心、自心..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九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第二节 南顿北渐..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第四节 唯心净..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五章 中国佛教的神不灭论 第二节 神灭与神不灭的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平常禅 第一部 修持的基本要点 第五章 第八十四个烦恼[栏目: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
 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如理如法的修行?[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个人业报个人消[栏目:人行道]
 长期依止上师的重要性[栏目:丹真绒布仁波切]
 国学钩玄叙[栏目:太虚法师]
 业障重的人,如何开悟[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八]
 万鸟齐鸣送哀声,震彻山谷天地寒[栏目: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
 真正的富有[栏目:布施]
 赵朴初与河南佛教[栏目:永信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一三○五)[栏目:杂阿含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