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第一节 明佛种性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36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华严宗人重视追求体证宇宙万法圆融无碍的理想境界,强调众生只要努力修持而有同于佛的自证自悟,就能拥有这样的理想境界。华严宗人认为,宇宙万法的生起,依于作为最高主体性的真心,依此真心而现起宇宙万法。这是华严宗的中心理论「性起说」。所谓「性」指如来性、佛性、本性、法性。「性起」即「体性现起」,是随顺真如实性而显现,也就是无须等待其它因缘条件,真如实性一旦起动就显现为作用,呈现为迷妄与觉悟、有情与无情、净土与秽土等一切诸法。华严宗认为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是只有佛的觉悟才能达到的境界。性起说是从佛果的境界说事物的现起,它包含境界论、宇宙论、证悟论和心性论等多重意义。
  这里,我们要着重论述的是华严宗从性起说出发开展的心性论学说,其中重要的有:法藏的明佛种性说、智俨和法藏的自性清净说、澄观和宗密的心性即灵知说与真心即性说,此外兼及智俨、法藏一系以外的华严学者李通玄的自心即不动智说。
  第一节  明佛种性
  法藏运用圆融思维,以性起说为基础,结合判教〔注释:判教,详称「教相判释」,意为判别、解释佛所说教法的相状差别。中国佛教各宗派为了调和佛教内部的不同说法,村立本宗的正宗和权威,对先后所出的经典或以时间顺序加以配列,或从教理深浅加以组织,或从应机教化不同方式加以组合安置,即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类和安排,加以组织体系化,并判定其价值。法藏按佛法深浅次序判为五教:小乘教(指《阿含经》、《俱舍论》等的重于说人空,未尽法空之理)、大乘始教(指中观与唯识的学说,阐述万法无自性空与一切现象依识缘起而有的学说)、终教(指如来藏系的真如随缘说)、顿教(指《维摩诘经》与禅,主张言语道断、空有双泯之说)和圆教(指《华严经》和《法华经》等,一面肯定空有两边相夺而双泯,一面又强调空有两边相摄而圆融,相即相入,重重无尽)。〕学说,论述了五教的种性说,从而一方面以本宗的判教为标准,把五教的种性说加以整理,并给予统一的会通;一方面又把本宗主张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修善即可为佛的思想,奉为最高的学说,以将本宗学说置于其它各宗之上。
  法藏在其最重要的著作《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五教章》)卷2中,有「第九明诸教所诠差别」的「二明佛种性」一节,集中阐明五教的佛种性问题。关于小乘教,他说:
  虽于此说中说佛一人有佛种性,然非是彼大菩提性。……此教中除佛一人,余一切众生皆不说有大菩提性。〔注释:《大正藏》第45卷,485页下。〕
  大乘佛教认为佛性就是大菩提性,小乘佛教则认为两者不同,佛性是成佛的根据,大菩提性是佛的智慧。这里,小乘教认为只有一人(释迦牟尼)具有佛性,其它一切众生都没有佛性,都不能成佛,也没有大菩提性。
  法藏又说:
  约始教,即就有为无常法中立种性故,即不能遍一切有情故,五种性中即有一分无性众生。〔注释:《大正藏》第45卷,485页下。〕
  这是指法相唯识宗,此宗以无漏种子为种性。无漏种子是一种能产生菩提的精神作用,是属于因缘和合所造成的、处于生灭变化中的东西(「有为法」)。凡是「有为」的就是「无常」的,也就不是所有众生所普遍具有的,即有一部分众生不具无漏种子。这种没有佛性的众生,永远不能成佛。
  法藏又说:
  约终教,即就真如性中立种性故,则遍一切众生皆悉有性。……一切众生有涅槃性。〔注释:同上书,486页中。〕
  终教指《楞伽》、《胜鬘》等经和《起信》、《宝性》等论,法藏认为,这些佛典主张「真如」为佛种性,真如恒常不变,无所不在,存在于一切众生中,因此一切有情众生也都有佛性,并强调一切有情众生都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
  对于终教的真如佛性,法藏还说:
  问:「夫论种性,必是有为,如何此教约真如为种性耶?」答:「以真如随缘与染和合成本识时,即彼真中有本觉无漏,内熏众生,为返流因,得为有种性?」〔注释:《大正藏》第45卷,486页中、下。〕
  这是说,真如佛性的「本觉无漏」,不仅是一切众生无不具有,而且能够「内熏众生」,即能动地熏习、影响众生去染趋净,成就佛果。这是法藏吸取《大乘起信论》「真如熏无明」思想的重要表现。
  法藏又说:
  约顿教,明者唯一真如,离言说相,名内种性,而亦不分性、习之异,以一切法由无二相故。〔注释:同上书,487页中、下。〕
  顿教,如《维摩经》所说,强调真如种性是离言扫相的,不作「性本有」(「性种」)与「性习成」(「习种」)的区别。一切事物也无有二相,离言说相,顿现顿成。众生只要离开言说文字,一念不生,显现真如本性,就能成佛。
  最后,关于圆教,法藏说:
  约一乘有二说:一、摄前诸教所明种性,并皆具足,主伴成宗,以同教故,摄方便故:二、据别教,种性甚深,因果无二,通依及正,尽三世间,该收一切理事解行等诸法门,本来满足已成就讫。故大经(《华严经?十地品》)云:「菩萨种性甚深广大,与法界虚空等。」此之谓也。若随门显现,即五位之中,位位内六决定义等,名为种性。〔注释:同上书,487页下~488页上。〕
  法藏把圆教分为同教一乘和别教一乘二说。所谓同教一乘,是随应小乘、始、终、顿诸教,说圆教一乘教义,使诸教归入圆教境界。就种性来说,同教一乘是统摄前四教所说的种性,给以融通说明。所谓别教一乘,是指区别于小乘、始、终、顿诸教的华严宗的独特教义。就种性来说,别教一乘的种性说与前四教所说不同,它主张因果不二,众生不仅成佛的因种具足,而且果德也具足,又融通依(国土世间)正(众生世间),穷尽三世间(国土世间、众生世间和三身十佛的智正觉世间),全收一切法门,圆满具足。也就是说,别教一乘所讲的种性是圆满的、广泛的,本来完美成就的。若就众生来说,在信、行、向、地、果的「五位」之中,勤奋修行菩萨的六种善法(「六决定」),才是别教一乘的种性。
  法藏的五教种性顺序体现了由浅到深、由偏到全、由低到高的系列层次,其间是既互为差别又互为融通的。先是小乘教主张众生无佛性,次是始教立一部分众生有佛性,再终教强调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再进而顿教提倡众生一念不生即成就佛果,最后是圆教的主张众生圆满具足因种果德,众生即佛,佛即众生。在这五教种性说中,始教是从心识中立种性,而终、顿、圆诸教则都是从真如性中立种性,其中圆教更是从真如性起讲种性,从而把佛性说推向了极致。
  法藏的五教种性说是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各教对种性有不同的说法?众生无性、一部分众生无性和众生有性的不同说法又如何融通?法藏对此作了解说。如,对于始教的一种人没有佛性的说法,法藏是这样会通的:首先,他也主张种性分先天具有与后天习成两种,但又认为修习所成的种性更重要,「是故有习常恒有,无习自恒无」〔注释:《大正藏》第45卷,486页中。〕只要修习佛法就有佛性,反之就没有佛性。再就是说,众生的根机,也就是条件、素质不同,需要根据不同对象进行教化,始教立一部分众生无佛性说,也是为了警告反对佛教的人,使他们改变诽谤佛教的立场。法藏还说,依道理讲,是一切众生悉有清净佛性,但是按此说法推论,一切众生最终都将成佛,佛和菩萨也就没有教化的对象了,这和佛、菩萨以建立利他功德、化度众生为特性是矛盾的,所以需立一部分众生无佛性说。法藏认为五教的种性论有圆满不圆满、根本不根本的区别,前四教的种性说,并非错误,而是一种「方便」的非究竟的说法,这些方便法门之间以及五教之间,都是互相圆融的。至于圆教的种性说,是圆满的根本教义,可以统摄圆融其它各教,或者说,其它各教最终要以圆教的种性说为依归。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第二节 自性清净圆明
下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 第五节 无情有性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三节 即心即佛与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一章 中国佛教的语言观 第一节 印度佛教语言观..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四编 宇宙论 小引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 第五节 无情有性..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四..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一..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四章 中国佛教的现象论 第四节 华严宗的事事无..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八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上)第三节 南北朝禅学..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一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 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解脱之道讲记 a6 蕴观[栏目:体方法师]
 祈愿[栏目:万行法语]
 APPENDIX - 心——意识知道的根本特性 Citta—The Mind’s Essential..[栏目: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The Path to Arahantship]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嘱累品第十四[栏目:南怀瑾居士]
 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五章 离心离想观如幻之二[栏目:楞伽经白话解]
 少年僧的故事 -- 陌生的感觉[栏目:春去春又来]
 惊慌中最不能忘记的是什么?[栏目:香·隆立嘉措仁波切]
 禅门骊珠集 第二篇 到曹溪时代的禅师 径山道钦[栏目:禅门骊珠集]
 舍利、塔与佛教的关系[栏目:宽运法师]
 现代文学大师与佛教的因缘(王春华)[栏目:佛教与文学]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