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第三节 无住心体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22
  第三节 无住心体
  华严宗四祖澄观(737——838,一说738-839)广泛地学习了华严、天台、禅、三论、律各宗的教义,并研究佛教以外的各家学说,学识渊博。他对《大乘起信论》领契尤深,偏向唯心,强调唯心,着重论述一心的性质与作用,以发扬华严性起的教义。他吸取禅宗荷泽一系的「灵知之心」的说法,依禅的体验来昭示华严宗心性思想——「无住心体,灵知不昧」说,发展了佛教心性论。
  澄观在《答顺宗心要法门》中说: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无终无始。〔注释:《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8套第4册,303页。〕
  □「心法」,作者误引为「心性」,径改。
  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证真,无一尘而非佛国。〔注释:同上书,304页。〕
  这是两段回答顺宗李诵关于佛法心要的纲领性论述,主要意思是,众生在灵知不昧的禅定中,只要把握华严学的「三界唯心」的心,把华严性起思想与禅定实践相结合,直索心原,直证真性,就可以达到即心即佛,成就佛果的境界。这里包含了两个重要思想,一是强调心的本原作用;二是突出心体即心性的灵知特性。
  澄观认为诸佛和众生都是从心所造的,他在《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21中说:
  心是总相,悟之名佛,成净缘起;迷作众生,成染缘起。缘起虽有染净,心体不殊。〔注释:《大正藏》第35卷,658页下。〕
  这是说,心同是佛和众生的本原,心是能造,佛和众生是所造。众生和佛对心有迷和悟的区别。悟于净就成佛,迷于染则是众生。心的迷悟是众生与佛的分界。心的缘起虽有染净,但心体是没有殊异的。那么,心体有什么特点呢?上面所引澄观《答顺宗心要法门》的第一段话就集中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里我们再略加解说。
  引文说一心是「至道」即最高佛道的所本,而心性本来是「无住」的。所谓无住,是指心并不执着于一定对象,是随缘而起,无所住着的。无住心体又有什么特点呢?
  「灵知不昧」。灵知指灵妙知见,灵知不昧意为灵妙的知见澄明不暗。这是主体的最高认识——「真知」,是心性的究极自觉的状态。这种灵知为佛与众生所共有,因为灵知的本体是如来藏心,而如来藏心是佛与众生所共有的。灵知与日常的分别了知不同,澄观说:「了别即非真知,故非识所识。」〔注释:《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15,《大正藏》第35卷,612页中。〕认为分别了知是心识的一种认识活动,不是真知。真知是无念的,即无分别的。「起心看心,是即妄想,故非真知,是以真知必忘心遗照,言思道断矣。」〔注释:《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34,《大正藏》第36卷,261页中。〕由此可见,所谓灵知,真知,实质上就是禅定中的一种直觉认知;认知觉悟,是心体或心性的特性、功能。
  「性相寂然」。这是指心性处于灵知不昧状态时,心常寂静而又觉知一切事物,性(本性)相(现象)又都寂然不现,也即心不生起事物的性相及其区别。
  「该摄内外,能广能深」。这是由心性的「灵知不昧」,「性相寂然」而导出的又一特点。因「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心体无限广大,故能超越空间,能融摄内外一切,也就是既能广纳一切,又能深入一切。
  「非空非有,不生不灭」。这是从存在状态描述心性特点。澄观以否定语表达心性的存在,强调心体是超越有无(空),超越生灭的终极性存在。
  上述心性特点中,最主要的是「灵知不昧」,集中地体现了华严心性思想的本色。宗密也说:「克体直指灵知,即是心性,余皆虚妄。」〔注释:《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2,《大正藏》第48卷,405页下。〕这种「灵知即心性」思想,强调灵知是显露了的清净心性,心性是灵知的依托。这种以认知、真知、觉悟论佛性,发展了法藏以自性清净圆明为特征的佛性论。
  澄观曾从天台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经,他在阐述华严宗理事无碍、真妄交彻的教义上,也采用天台宗的性恶说。他还用天台宗的性具说来解释性起论,但这样又偏离了法藏的佛性纯善说和净心性起说了。澄观说:
  言交彻者,谓真该妄末,妄彻真源。……亦合言即圣心而见凡心,如湿中见波。故如来不断性恶,又佛心中有众生等。〔注释:《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1,《大正藏》第36卷,8页上、中。〕
  无尽即是无别之相。应云:心、佛与众生,体性皆无尽,以妄体本真故亦无尽,是以如来不断性恶,亦犹阐提不断性善。〔注释:《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21,《大正藏》第35卷,658页下。〕
  意思是说,妄体本真,真妄交彻,由此而「无尽」,即圆融无碍,无分别相。心、佛与众生三者的体性都是融通无碍而了无矛盾的,凡圣、善恶、染净、真妄,相互交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佛也有性恶,一阐提也不断性善。看来,澄观容纳天台宗学说的意图,是用来克服法藏心性论在阐述染与净、迷与悟等关系上的某些理论困难的。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第四节 真心即性
下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第二节 自性清净圆明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九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第一节 道信和弘忍..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一章 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二节 学术思想重..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九章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 第二节 大乘佛教如来..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四编 宇宙论 小引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六章 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第四节 隋唐佛..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一章 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五节 心性修养方..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二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 第二节 鸠摩罗什、僧肇..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六章 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第三节 南北朝..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第四节 唯心净..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九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第三节 如来禅与祖..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一数息可能因为一直不顺,所以有莫名的压力产生...[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禅林风雨 8.真宝与假宝[栏目:果煜法师]
 勤修苦行 示范来者[栏目:金山活佛]
 恩爱也会变成冤家[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
 二十一禅修手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16.受[栏目: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To the Last Breath - 5. Letting Go (Magha Puja Day..[栏目:Maha Boowa]
 修行中的要求,怕自己做不到;觉得自己看到了之后才能相信,比如说轮回。[栏目:宽见法师·心灵答疑解惑]
 佛化奠祭手册 二、临终关怀要领[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生活实用]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一一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佛学问答 念佛与往生[栏目:海涛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