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八章 石头宗的灵源皎洁说 第二节 心地自然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52
  第二节 心地自然
  石头宗人常论心与法的关系,「法」包含外界事物和佛法等多重涵义。心与外物、心与佛法的关系如何,是佛教心性论的重大问题,心与外物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心与佛法是主体与修持准则的关系,二者都直接涉及心性的性质和功能问题。石头宗人通过这两方面的论述,进一步突出了人心的自然之性,强调众生心地自然,心无取舍,不附于物,自由自在,具足佛法,一切现成。
  石头希迁在《参同契》中说:「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注释:《参同契》,《景德传灯录》卷30,《大正藏》第51卷,459页中。〕「灵源」,即心源,为一切事物、现象的根源。灵源皎洁清净,也就是自性清净心,就是佛性。「枝派」指物。万物是灵源所派生,是灵源所显现的。由此也可说,心与万物是一体,心与物是贯通的,然而物犹如暗地里流注一般,心物一体的这种贯通关系又不是豁然明朗的。从心源派生万物的关系出发,《参同契》宣传心与物具有本末、显隐、交互流注的关系。
  对于心与物的这种复杂关系,法眼宗人犹为热衷探讨。文益禅师的门人慧明禅师就常以这类问题质询别人,以了解对方的禅修造诣。一次,有二禅客到慧明住处大梅山,慧明就提出了这样富有哲理性的问题:
  师(慧明)问曰:「上座离什么处?」曰:「都城。」师曰:「上座离都城到此山,则都城少上座,此山剩上座。剩则心外有法,少则心法不周。说得道理即住,不会即去。」其二禅客不能对。〔注释:《杭州报恩寺慧明禅师》,《景德传灯录》卷25,《大正藏》第51卷,410页中。〕
  「剩」,多。二禅客离开都城到大梅山,都城少二人,大梅山多二人。多是表示主体心外另有法,少是表明主体心不周全。一多一少涉及心法与外界都城、大梅山的关系如何贯通说明,是禅修的一大问题。二位禅客不能从心生万物和心物一体贯通的思想来回答问题。后来慧明禅师住天台山,时有博学强记的朋彦来访讨论禅理,也有一段对话:
  师(慧明)曰:「言多去道远矣,今有事借问:只如从上诸圣及诸先德,还有不悟者也无?」朋彦曰:「若是诸圣先德岂不有悟者哉?」师曰:「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今天台山嶷热,如何得消殒去?」朋彦不知所措。〔注释:《杭州报恩寺慧明禅师》,《景德传灯录》卷上25,《大正藏》第51卷,410页中。〕
  这是说,按照心生万法、心物一体的禅理只要以前有一位禅师发明真心回归心源,就会导致十方空虚,外界全都消殒,而今天台山依然高耸而立,并未消殒,这应如何说明呢?慧明禅师的真意是在提倡以「见色(物)便见心」的禅悟来消除心物的对立,体会心物一体。在法眼宗人看来,一般的人都是把心与物割裂开来,不能从物上见心(本心),若能从物上见心,心物打成一片,就不会有「心外有法」和「心法不周」的问题了,也没有心外的天台山嶷然耸立的问题了。
  法眼宗人又进一步深究「见色便见心」的「心」是什么心,此心与物是同是异?文益的弟子清耸禅师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说:
  见色便见心,且唤什么作心?山河大地,万象森罗,青黄赤白,男女等相,是心不是心?若是心,为什么却成物象去?若不是心,又道见色便见心?还会么?只为迷此而成颠倒种种不同,于无同异中琼森同异。且如今直下承当,顿豁本心,皎然无一物可作见闻。若离心别求解脱者,古人唤作迷波讨源,卒难晓悟。〔注释:《杭州报恩寺慧明禅师》,《景德传灯录》卷25,《大正藏》第51卷,413页上。〕
  这是说,一方面外界林林总总的事物并不就是心,一方面禅法要求「见色便见心」。究竟如何认识心、认识心与事物的关系呢?清耸禅师认为,若从众生的一般的见解来看,本来是无同异的心与物就会产生出同异的分别来;众生若能顿豁本心,本心皎然清净,就无一物可见可闻了,就无心物同异、心物对立的问题了。如此在体悟本心基础上,「见色便见心」,实现心物一体,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和解脱境界。
  本先禅师也就什么是「唯心所现」的涵义提出问题:
  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如是言语好个入底门户。且问:「尔等诸人眼见一切色,耳闻一切声,鼻嗅一切香,舌知一切味,身触一切软滑,意分别一切诸法,只如眼、耳、鼻、舌、身、意所对之物,为复唯是尔等心?为复非是尔等心?若道唯心尔等心,何不与尔等都作一块了休?为什么所对之物却在尔等眼、耳、鼻、舌、身、意外?尔等若道眼、耳、鼻、舌、身、意所对之物非尔等心,又焉奈诸法所生,唯心所现?」〔注释:《温州瑞鹿寺本先禅师》,《景德传灯录》卷26,《大正藏》第51卷,427页中。〕
  这是问:人们所感觉认识的一切事物,是人们的心呢,或者不是人们的心?若说是人们的心,万物为什么不随着人们的身亡而俱灭,却仍然在人身之外存在着呢?若是万物不是人们的心,佛典上又为什么说万物是「唯心所现」呢?这是一个矛盾,在本先禅师看来,这就要求从「见色便见心」上求悟解。
  对于心与物、见心、唯心的问题,讲得最形象、最生动、最典型的是地藏桂琛和文益三番对话的一段公案。一次文益结伴外出参学,为风雪所阻,暂住彰州城西地藏院,参谒桂琛,两人有这样的对话:
  藏(桂琛)问:「此行何之?」师(文益)曰:「行脚去。」藏曰:「作么生是行脚事?」师曰:「知。」藏曰:「不知最亲切。」又同三人举《肇论》至「天地与我同根」处,藏曰:「山河大地,与上座自己是同是别?」师曰:「别。」藏竖起两指,师曰:「同。」藏又竖起两指,便起去。雪霁辞去,藏门送之。问曰:「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指庭下片石曰:「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师曰:「在心内。」藏曰:「行脚人着什么来由,安片石在心头?」师窘无以对,即放包依席下求抉择。近一月余,日呈见解,说道理。藏语之曰:「佛法不凭么。」师曰:「某甲词穷理绝也。」藏曰:「若论佛法,一切见(现)成。」师于言下大悟。〔注释:《清凉文益禅师》,《五灯会元》卷10,中册,560~561页。〕
  这段话共有三问三问,一问什么是行脚,文益答不知。所谓不知,是不执着求知,即行其自然。这个回答桂琛认为最为亲切。二问人与山河大地以及人的两只手指是同是异?桂琛问这一问题的意思是,万物与己同根同体,无所谓同还是异,本来如此,本来自然。只有生起分别之心才能有同异之别。三问石头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这也是困惑许多禅师的一个大问题。桂琛认为,就心来说,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着的,心里头有块石头是自然存在的,并不加重人的负担,心里没有石头,也是自然的,也并不减轻人的负担。这也就是所谓「若论佛法,一切现成」。这段公案的中心是阐扬心性自然的思想,主张主体了悟自心,以主体包容客体,消融客体,消除人与物的对立,超越人与自然的界限。也就是在修行上要心不附物,心无取舍,在主观精神上没有任何执着、束缚、负担,轻松自如,自由自在,就获得了解脱。
  法眼宗人大力提倡心性自然,一切现成、心是一切的思想。前引文益就说,以往古圣人所见诸境界,是唯见自心。他认为,若直见自心,那就「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注释:《大法眼文益禅师语》,《景德传灯录》卷28,《大正藏》第51卷,448页下。〕一切都是禅境、佛境了。这是进一步阐发了自心是一切,不假外求的主张。文益弟子德韶写了一首偈:「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注释:《天台山德韶国师》,《景德传灯录》卷25,《大正藏》第51卷,408页中。〕「通玄」,指禅修。「青山」,喻禅境。意思是禅师修持达到登峰造极时也就心外无法了,对他而言人间也就随处都是禅境了。德韶还说:
  佛法现成,一切具足。古人道:「圆同太虚,无欠无余。」〔注释:同上书,409页上。〕
  大道廓然,讵齐今古,无名无相,是法是修。良由法界无边,心亦无际;无事不彰,无言不显;如是会得,唤作般若。现前理极同真际,一切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墙壁瓦砾,并无丝毫可得亏缺。〔注释:同上书,409页下。〕
  这是说,人的本心具足佛法,一切现成,一切自然,心与外界一切事物相会应,也就随处彰显禅境;般若智慧显发,世界一切事物也就毫不亏缺地自然存在。这是更加鲜明地强调不离开现实世界去求禅悟和禅境,强调禅境和现实是融通一体的。
  从以上论述可知,石头宗人通过对心物异同、见色见心、唯心现物等问题的辨析,强调众生要开发自心,以显万物,包容万物,达到泯除心物的界限、对立,即心物一体的境界。就是说,众生只要保持灵源皎洁、心地自然,也就是具足佛法,成就为佛了。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八章 石头宗的灵源皎洁说 第三节 性理归宗
下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八章 石头宗的灵源皎洁说 第一节 心灵湛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章 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 第三节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三节 密宗的..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九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第一节 道信和弘忍..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四章 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 第四节 中国佛教因果报..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 第三节 相对种与同类种..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七章 荷泽的灵知心体说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绪论 三、体裁与结构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七章 中国佛教「佛」的涵义的转换与拓展 第二节 中..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七章 中国佛教的伦理观 第二节 伦理原则与伦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克珠杰十大誓愿[栏目:索达吉堪布]
 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栏目:心生菩提树·佛理小故事]
 有具足的信心才有真正的皈依[栏目:佛法是种活法]
 在家信徒的处世原则(圣严法师)[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在家佛弟子的基本信念和人生规划[栏目:佛网文摘]
 三十三、地藏菩萨灵感记[栏目:地藏菩萨灵感记]
 56.不能导向涅槃的无记── 一个治疗箭伤的譬喻[栏目:阿含经故事选·原始佛教圣典故事选编]
 乘佛慈愿 消灾免难[栏目:仁焕法师]
 福慧双修[栏目:觉醒法师]
 唯识研究 第二十章 三学[栏目:周叔迦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