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讲义 第三十二讲 智慧品
 
{返回 卓格多杰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83
第三十二讲 智慧品
 Lecture 32 Chapter Nine Wisdom
日期:二零零六年六月三日
上堂已将人无我讲完。寂天菩萨破斥胜论正理学派执这个物质身体是「我」;解答了胜论正理学派挑战中观如果赞成「人无我」的话,如何处理因果业报「作者受者异」的问题。跟着批判同属佛门的有事宗提到如果「人无我」,发菩提心利益何人?谁修行得佛果?今堂介绍「法无我」。在未介绍法无我前,我们不禁提问:「人无我和法无我是否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证悟人无我和证悟法无我得到的阶位是否相同?或是否要先证人无我,然后才能证法无我?」很明显,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没有拿出来讨论。一般来说,中观瑜伽师的祖师龙树菩萨曾根据《金刚经》的「若取法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从而认定法执未除,必有我执;法无我和人无我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真正的阿罗汉必要证法无我,才能通达人无我。寂天菩萨试图从身(body)、受(feelings)、心(mind)和法(phenomena)四处,检视它们在胜义谛中存在的样貌(their ultimate mode of existence),从而确立它们并非实有。「人无我」是破斥众生生命主体非实有;而「法无我」中「身念处」是从身体为入手处,仔细分析身体非实在;两者表面很接近,其实不同。寂天菩萨首先提出:「若果我们认真分析,其实找不到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我们试从身体开始找吧,身体是否有实我呢?换言之,身体是否实有呢?实有的身体是在身外抑或身内?说它是身外,不可能,因为这与常识相违!如在身内,则只有肢体器官;但身体不可能说就是手,或脚,或其他部份;因为手断了,真实的身体是否也没有了?所以我们只能说身体是上面所说器官和肢体的总和,它只是一个假名而已;犹如军队、森林一般不是实有。有些人倒过来说:「所谓身体是一个单一整体,而细分就成四肢百骸。身体就居住在四肢百骸里。」中观反驳说:「那么真实的身体是住于手,抑或脚,抑或四肢百骸都有真实的身体?真实的身体只得一个;按照你所说身体的数目便有很多个。所以身体内外都没有真实存在的身体;那么四肢百骸等部份又怎可能有身体呢?身体除了四肢百骸外便无他物,那么怎会有四肢百骸以外的身体呢?」而我们对手、脚等四肢百骸生起真实身体的错觉,就好像禽鸟恐惧田间稻草人一样无知。中观又再分析到构成身体的手,构成手的细胞、微尘,「能聚由聚成,聚者犹可分」。就算如何极微都可以再分析细分;最后,微尘分成无方分,亦非真实存在。由此寂天菩萨下一个结论:「是故聪慧者,谁贪如梦身?如是身若无,岂贪男女相?」从观身体无我和不实在,总结出不应执着性别、种族和肤色等而起贪爱和瞋恚。接着,寂天菩萨分析感受无真实自性。首先由同门有事宗提出外境实有能带来真实的感受。例如穿上棉袄,马上感到暖乐;食糖饴有甘甜乐受。中观瑜伽师反驳:「如果感受是实有,例如痛苦是恒常的话,为何我们会感到快乐?同时,当我们与亲友离别而享用美味饭菜,我们不会觉得快乐,这说明乐受不在外境。」跟着有事宗补救说:「这是因为这人苦受太强,而乐受太弱,所以感受不到快乐。」中观瑜伽师反驳:「如果那时有真实的乐受,纵然微弱,亦会被感受到。而所谓感受,必定已领纳过,经验过才叫感受;不会因微弱而消失。」有事宗又尝试举另一个例子来坚持感受真实。他说:「有一个人开心得意忘形时,就算有一粒虱咬他,他也不会察觉;这说明在乐受时仍有微苦;微苦虽少,但却真实。」中观瑜伽师反驳:「这样说大乐能消除大部份痛苦吧!」有事宗不虞有诈说:「是!」中观瑜伽师乘机挑出漏洞:「例如用火煮冰,较大的冰块已被煮融时,小冰块一定先被煮融。既然大乐能除去大苦,怎样不能消除微苦?经验上同一时间有乐就一定没有苦;所以有大乐感受,微苦仍然存在是不能成立,亦说明感受是可变动的,不真实存在的。」有事宗自知理亏,为了挽回颓势,他被迫改口风:「当大乐消除大苦时,这微苦被大乐改变性质,变成微乐;正如玻璃放在蓝纸上,变成蓝玻璃一样。」中观瑜伽师乘势把有事宗感受是真实的理论框框完全推倒说:「微苦变成快乐,即是感受可以改变,怎能说它真实呢?」有事宗仍厚颜地坚称:「苦受是因为在逆缘下才不能生起。」中观瑜伽师从正面建立论点:「既然你承认感受是随缘生灭,便推翻自己感受为真实吧。既然大家是同属佛门,我规劝你们『故应修空性,对治实有执』。毕竟体证空性,要先修奢摩他寂止(calm abiding),然后谛观空性(generating penetrative insight into emptiness),这便可得证受无我。」
寂天菩萨提到我们首先要深思自己身体的本质,包括老化和身体由不净组成1 。
 
(七十八)
身非足小腿,腰臀亦非身;
腹背及胸肩,彼等复非身;
身体不是足、小腿,臀部亦非身,腹背与胸、肩膀,这些部位也不是身体;
What we call the body is not feet or skins.  The body, likewise, is not thighs or loins.  It’s not the belly nor indeed the back, and from the chest and arms the body is not formed.
 
(七十九)
侧肋手非身,腋窝肩非身,
内脏头与颈,彼等皆非身;
此中孰为身?
两侧的肋骨与手臂不是身体,腋窝、肩头不是身体;内脏与头、颈,这些部位都不是身体;在各个部位中,哪一个部份才是身体呢2 ?
The body is not ribs or hands, armpits, shoulders, bowels, or entrails; it’s not the head or throats: from none of these is “body” constituted.
 
(八十)
若身遍散住,一切诸支分,
分复住自分,身应住何处?
质疑:「身体是单一整体,它只是分为很多一小部份,散布在四肢百骸中。」
回应:「可是每一小部份各住于自分,那么『身体』的数目就很多,便不是单一整体。同时,身体的自分到底于何处呢?」
If “body”, step by step, pervades and spreads itself throughout its members, its parts indeed are present in the parts, but where does “body”, in itself, abide?
 
(八十一)
若谓吾一身,分住手等分;
则尽手等数,应成等数身。
如果说身体的整体就分别住于手等一切部份上;那么手等一切部份有多少数目,就应有同等数目的身体3 。
If “body” single and entire, is present in the hand and other members, however many parts there are, the hands and all the rest, you’ll find an equal quantity of “bodies”.
 
(八十二)
内外若无身,云何手有身?
手等外无它,云何有彼身?
当深究什么是「身体」时,我们发觉它只是一个假名(designation),由不同部份积聚而成。「身」怎能自主(autonomous)、独立(independent)和实有(self-existent)呢?身外、身内都没有一个叫做「身体」的东西,手脚等部份又怎可能有「身体」?而身体除了手脚等部位外,无有它物,那么又怎会有手脚以外的身体呢?
If “body” is not outside or within its parts, how is it, then, residing in its members?  And since it has no basis other than its parts, how can it be said to be at all?
 
(八十三)
无身因愚迷,于手生身觉。
如因石状殊,误彼为真人。
因此,虽然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身体,却因为愚痴迷乱,才在心中对手脚等组合体生起一种自我感。这就好像看到一个形状很似人的石头(又例如稻草人)误把它认作真人一样。
Thus there is no “body” in the limbs.  But from illusion does the idea spring, and is affixed to a specific shape.  Just as when a scarecrow is mistaken for a man.
 
(八十四)
众缘聚合时,见石状似人;
如是于手等,亦见实有身。
虽然没有真实的身体,但是,基于错觉的因缘聚合,石块也会被误认为真人;同样,对手脚肢体等聚合,亦会误认身体是实有的。事实上,身体不过是在一个特殊情况下一个假名而已。
As long as the conditions are assembled, a body will appear and seem to be a man.  As long as all parts are likewise present, it’s there that we will see a body.
前面已明白把身体视为整体的谬误;跟着分析手脚等组成体以及更小的组成体也非实有。
 
(八十五)
手复指聚故,理当成何物?
能聚由聚成,聚者犹可分。
「手」也是由指节等聚合而成,那么手本身又应当是什么呢?再者,手指也是由更小成分聚合而成,而聚合成分又可分为更细小的成分。
Likewise, since it is a group of fingers, the hand itself is not a single entity.  And so it is with fingers, made of joints; and joints themselves consist of many parts.
 
(八十六)
分复析为尘,尘析为方分,
方分离部分,如空无微尘。
当我们把组成指节的成分再细分,甚至剖析到元素层面,例如分子、原子4 、微尘时;微尘又可分析为方分,最后方分不成任何一分,犹如虚空一般,连微尘也不成立。
These parts themselves will break down into atoms, and atoms will divide according to direction.  These fragments, too, will also fall to nothing.  Thus atoms are like empty space – they have no real existence.
 
(八十七)
是故聪慧者,谁贪如梦身?
如是身若无,岂贪男女相?
因此,对一个智者来说,执着如梦似幻的色身是不智的,如果了知身体只是名言假立而找不到实有的东西,那怎样会贪执男女身相呢5 ?
All forms, therefore, is like a dream, and who will be attached to it, who thus investigates?  The body, in this way, has no existence; what is male, therefore, and what is female?
寂天菩萨对觉受实有作出破斥6 。有事宗质疑:「乐等在外境实有,比如穿上厚衣,马上感到温暖;食糖立刻感到甜味。」
 
(八十八)
苦性若实有,何不损极乐?
乐实则甘等,何不解忧苦?
中观解惑:「如果感受实有的话,它们就不必依其他条件才生起;那么痛苦便是恒常,为何我们会有乐受的感觉呢?因为一个人如果是痛苦,而痛苦是实有的话,他应该永远不会感到快乐。再者,如果乐受是实在的话,一顿美食等会令人愉悦的事物,又何以不能使忧苦的人快乐呢7 ?」
If suffering itself is truly real, then why is joy not altogether quenched thereby?  If pleasure’s real, then why will pleasant tastes not comfort and amuse a man in agony?
 
(八十九)
若谓苦强故,不觉彼乐受。
既非领纳性,云何可谓受?
有事宗反驳:「当人恐惧忧苦,他感受不到甘美食物的安乐,原因是当时痛苦很强,而安乐微弱,正如一大碗苦药加入一小片糖,我们不能尝到甜味;糖的甜味不会改变,只是苦味过浓而无法尝到。」
中观破斥说:「觉受必须有被经验过、领纳过,才叫『受』。既然浓苦中有甜乐,你必定会感受到,你却说无法感受到这乐受,没有乐受的经验,怎能称为『受』?」
有事宗再三坚持说:「这是『受』,没问题的,就像一大锅糖水中有一粒盐巴,因为甜味成分太重,所以无法感觉咸味。又譬如一个人很开心时有虱子咬他,他不会察觉到;所以在乐受时仍存微苦,这苦虽少,但却实有。」
If the feeling fails to be experienced, through being overwhelmed by something stronger, how can “feeling” rightly be ascribed to that which lacks the character of being felt?
 
(九十)
「若谓有微苦;岂非已除粗?」
中观瑜伽师破斥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大乐岂非消除大部份的痛苦?既然大苦都能除去,大乐岂会不能消除微苦吗?所以强烈快乐时,微苦都不会存在。因为在同一时间,有乐就一定没有苦;例如用火煮冰,较大冰块煮融时,小冰块一定先融,所以你说感受大乐时,微苦仍然存在是不能成立的。」
「谓彼即余乐;」
有事宗自知理亏,于是改口风说:「当大乐消除大苦时,微苦亦被大乐改变性质,变成微乐;就好像玻璃覆在蓝纸上,变现起蓝色玻璃一样。」
Perhaps you say that only subtle pain remains, its grosser form has now been overmastered.
「微苦岂非乐?」
中观瑜伽师乘势再提醒有事宗已失去立场:「那么微苦不就成了快乐吗?怎能说它是苦呢?」
“Or rather it is felt as mere pleasure.”  “But what is subtle still remains itself.”
中观瑜伽师来个「请君入瓮」,作出总结。
 
(九十一)
「倘因逆缘故,苦受不得生,
此岂非成立:分别受是执?」
有事宗作出最后补救:「苦受是因为在逆缘下而不能生起。」
中观瑜伽师总结说:「既然苦受在逆缘时会不能生起,那就表示『受』是随缘生灭,不是实在。这正好说明:『分别感受为实有是一种错误的执着。』」
If suffering does not arise when the conditions for its opposite have arisen, does it not follow that a “feeling” is a false notion created by conceptual fabrication?
破斥有事宗执受是实有后,中观瑜伽师再重申修行人应修空性,对治执着实有。
 
(九十二)
故应修空性,对治实有执。
观慧良田中,能长瑜伽食。
受并非实有;经过分析,根本找不到实有的受;受只是依世俗名言而存在。因此,要克服「受是实有」,一定要修空观。而空性智慧是滋养瑜伽士的妙食;能如理分析,把止和观整合起来,便能强化修道者的力量。
Since so it is, the antidote is meditation and analysis.  Investigation and resultant concentration is indeed the food and sustenance of yogis.
 
 
第三十二讲完
 
注释
 
1 寂天菩萨开始说法无我(identitylessness of phenomena),他先以四念处(Four applications of mindfulness)的修行,检视身、受、心、法,四个对象,确立它们并非实有。
2 寂天菩萨教我们认识为何自己会觉得身体是单一实体。首先我们知道人身由头、手脚等组成。渐渐地,当我们脑海一想起身体,便会想象到一个可触摸到、有形相的单一存在(a unitary entity),甚至执为「自我」;基于这种常识,我们又可以说出身体组成部份的特性,俨然有一个基本存在的物体叫身体,我们甚至可以分析它的不同组成部份。但当我们仔细把各组成部份抽离开「身体」,我们就会发现「身体」其实不存在;当我们以为自身是单一存在,便珍贵爱惜!当我们发现自身并非头颈、手足、胸背或身体其他部份时,没有任何一个部份被认为是身体,因为如果每一部份都是的话,一个人就会有很多个身体了。又或者知道所谓「自身」就等于「肉身组成各部份」时,执着「自身」是单一存在,或执着「自我」就是自身的想法便站不住脚了。
3 如果手等一切部份这样划分:头、颈、手、胸、背、腹、腰、臀、足九分,那么便有九个「身体」。
4 在分析原子或次原子等微尘时,小乘(Hīnayāna)提出有一种实有的、最细的、最基本的无方分微尘。大乘佛教,例如唯识宗会提问:「这些极微的整体和个别部分之间是什么?」「六尘同时触,微尘成六分;六尘若一位,山王成尘许。」若果无方分微尘实有,因为它们没有方分,中间的无方分微尘会否接触到上下前后左右等六个方分微尘?如果说它们确实有触,那么「无方分微尘」便成有方分,「无方分微尘」便不能成立;如果说它们没法触及,那么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分微尘只共占一个无方分微尘空间,如此类推,一个喜玛拉雅山便只能变成原子微尘那样细小,这与经验相违背。大乘中观不否定微尘存在,但微尘不是独立实有的物质。
5 达赖喇嘛在“Practicing Wisdom” 第一一三页说:「我们为何在性别(gender)和种族(race)问题上会表现出如斯轻浮和极端的反应?」
6 受在这里是指身体和心理对于乐、苦、舍(pleasure, pain and indifference)的感受。它不包括软、硬等触觉的感受。
7 这句话说明「受」不在「心外」,亦不在「心内」,它非真实存在!如果「受」在「心内」,那么为甚么内心会如波涛般起伏,有时候感到「快乐」,有时感到「痛苦」?如果「受」在「心外」,吃美味食物便会有乐受,我们在生离死别时,或「鸿门宴」时吃东西,连东西也不能下咽,自己为何又会不快乐呢?
 
 
应用讨论问题
一)为什么通达「人无我」而未通达「法无我」仍要生死轮回,不得解脱?
二)「人无我」是破斥生命主体非实有,而「法无我」是从身体(body)为入手处细微分析,身体非实在;两者表面很接近,其实不同。试参考《菩萨瑜伽行四百论》或《入中论》等中观大德著述,详加辩析;并批判唯识认为阿罗汉修证「人无我」,菩萨修证「法无我」的谬思。
三)佛告诉文殊菩萨:「何人见身如虚空,此乃真实身念处。」寂天菩萨从身念处观察身体不是实我,如果仍未见到身体是虚幻,即是还未见到生命的本质!我们误执身体有实我,就好像执稻草人为真人一样愚痴;此外更分析组成身体的微尘亦非实有;从而推论身体不是真实存在,我们贪执男女异性色身,只是迷乱分别,这就是中观身念处的思路进程。试以颂七十八至八十七仔细说明大乘身念处来说明身体不真实。
四)寂天菩萨破斥有事宗执「受」有自性,先以「愁苦者食不甘味」来引导有事宗逐步放弃自己论点,最后还得承认感受是依缘而生;破斥的技巧很完整实用;请详细整理,以为日后闻思佛法破邪显正的典范!
 
 五)「观慧良田中,能长瑜伽食。」所谓观慧是指有冷静的头脑,仔细的思路;不受成见、是非毁誉左右自己的判断;这都是修行人学佛前应有的人类品德;具备了才有资格入佛门,学习佛的思想、言语和行为。试从「闻思修」三个字去策划自己未来学佛的次第。
 
 
 

{返回 卓格多杰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讲义 第三十三讲 智慧品
下一篇:入菩萨行讲义 第三十一讲 智慧品
 入菩萨行讲义 附录1-索引
 入菩萨行讲义 第一讲 菩提心功德品
 入菩萨行讲义 第四十一讲 回向功德品
 入菩萨行讲义 第三十三讲 智慧品
 入菩萨行讲义 第二十三讲 智慧品
 入菩萨行讲义 第二十讲 静虑品
 入菩萨行讲义 第三十六讲 智慧品
 入菩萨行讲义 第三十一讲 智慧品
 入菩萨行讲义 第三讲 持守菩提心品
 入菩萨行讲义 第八讲 护正知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栏目:宣化上人]
 默摈是什么意思?[栏目:明证法师·开示问答]
 什么是斋不清净?[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四[栏目: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佛七讲话 第五集 第二期 第一天 发之于心还之于心[栏目:智谕法师]
 名号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二]
 印度大乘佛学概述[栏目:田光烈教授]
 佛教的根本精神是什么?[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方立天)[栏目:华严文集]
 阿弥陀佛是否我们地球上的人?[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