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五节 有情无佛性与无情有佛性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46
  第五节 有情无佛性与无情有佛性
  众生有无佛性,始终是禅师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自马祖以来,洪州宗人对有情与无情、有性与无性的意义作出了新的诠释,从而使原来有情与无情、有无佛性的意义也有了新的发展。此外,有的禅师还将有情无情有无佛性的问题的不同说法,视为对于不同对象的不同开导法门,从而又成为留给后人参悟的话题。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载:
  问:「佛性与众生性为同为别?」师云:「性无同异,若约三乘教,即说有佛性有众生性,遂有三乘因果,即有同异。若约佛乘及祖师相传,即不说如是事,唯有一心,非同非异,非因非果。所以云,唯此一乘道,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注释:《大正藏》第48卷,384页下~385页上。〕
  「三乘教」是佛教就众生各自条件的不同,而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三种教法。希运禅师认为,就三乘教来说,是有佛性与众生性同异的问题;若不分三乘,而只说唯一成佛之法(佛乘)和禅宗祖师相传,是不说佛性与众生性的同异,而只说唯有一心,佛与众生都同此心,心是成佛的根本。可以说,希运是不倾向于讲佛性与众生性的同异的。
  马祖的法嗣大珠慧海是赞成「无情无性」说的,同时,他又把无情无佛性问题与主体的见性(真如本性)功能及彻悟境界联系起来。史载:
  问:「禅师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师曰:「法身无象,应翠竹而成形;般若无知,对黄花而显相。非彼黄花翠竹而有般若身。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花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着翠竹,说黄花着黄花,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缘成争论。」〔注释:《景德传灯录》卷28,《大正藏》第51卷,441页中、下。〕
  这是说,般若智慧,法身无象,如同虚空,能应物现形。迷人不懂得这一点,就称翠竹是法身,黄花是般若,其实这还是着了迹象,称法身般若为无情识的草木。真正悟达的人,纵横自在,随处都能显现法身,并不是局限于翠竹黄花。也就是说,若是真正悟见真如本性,达到解脱境界的人,说翠竹是法身,黄花是般若也可,说翠竹不是法身,黄花不是般也可,因为那都是随缘显现法身,超越分别,不为是非所滞碍的。若是没有见悟真如本性,没有达到解脱境界的人,则会局限于分别,说什么,执着什么,对这种人说翠竹是法身,黄花是般若,势必滞于是非,形成争论。
  这里涉及了禅宗的境界与达到境界的方法问题。在洪州宗人看来,彻悟境界应具有三种德性:一是主观的般若智慧,二是客观的法身显现,三是主观客观交涉的结果为解脱自在。真正禅的生活,就是要在日常生活行事当中随时随地体现出上述三种境界。洪州宗人认为,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在方法上就是要从清净心源或佛性的整体显现出日常行事,也就是从全体(理)表现出个别(事)。〔注释:参见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379页。〕洪州宗人正是以法身(理)随时随处显现的见解,反对把法身的显现局限于翠竹黄花的观点。
  《古尊宿语录》卷1又载:
  问:「如何是有情无佛性,无情有佛性?」师云:「从人至佛是圣情执,从人至地狱是凡情执。只如今但于凡圣二境有染爱心,是名有情无佛性;只如今但于凡圣二境及一切有无诸法都无取舍心,亦无无取舍知解,是名无情有佛性。只是无其情系,故名无情。不同木石太虚、黄叶翠竹之无情。将为〔无情〕有佛性,若言有者,何故经中不见受记而得成佛者?只如今鉴觉,但不被有情改变,喻如翠竹;无不应机,无不知时,喻如黄华。」又云:「若踏佛阶梯,无情有佛性;若未踏佛阶梯,有情无佛性。」〔注释:《古尊宿语录》卷1上册,18~19页。〕
  这是百丈怀海禅师对「有情无佛性,无情有佛性」命题的论证和解说。文中的「情」是指情执,染爱心。「有情」是有情执,非指有情识的众生。「无情」是无情执,非指无情识的事物。所谓「有情无佛性」是说,因有情执,有分别,有取舍,就无佛性;所谓「无情有佛性」是说,因无情执、无分别、无取舍,就无佛性。这是从众生主体有无情执的角度来讲有无佛性,与把宇宙万类区分为有情识和无情识两类而论其有无佛性,其概念的涵义、论证的角度、命题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若就主体的无情执、无分别、无取舍的悟境而言,作为主体的一种心灵感悟现象,可以翠竹比喻不为情执改变,以黄花比喻应机知时。但这并不是说,翠竹黄花等无情识事物本身具有佛性。
  马祖的传授嫡孙赵州从谂以有情无情是否有佛性的问题,又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的说法。据载:
  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云:「无。」学云:「上至诸佛,下至蛭子,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无?」师云:「为伊有业识性在。」〔注释:《赵州真际禅师语录》,《古尊宿语录》卷13上册,222页。〕
  一般地说,大乘佛教通常多持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看法,自慧能以来禅宗也持同样的说法,但从谂却认为作为众生狗子一类的没有佛性,并提出了理由:狗子有业和识(分别)。可能在他看来,业和识是与佛性相反的,既然有业和识也就没有佛性。但是,赵州从谂也有相反的看法:
  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有。」僧云:「既有,为什么都撞入这个皮袋?」州云:「为他知而故犯。」〔注释:《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卷2,《大正藏》第48卷,238页中。〕
  这是肯定狗子也有佛性,其理由是狗子也有知。还值得注意的是:当有学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他答:「庭前柏树子。」〔注释:《赵州真际禅师语录》,《古尊宿语录》卷13上册,213页。〕有学僧又问:「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他答:「有。」〔注释:《赵州真际禅师语录之余》,《古尊宿语录》卷14上册,234页。〕这是说无情识的树木也有佛性。如此矛盾的说法,其真意何在?看来这些回答都是开导学僧的方便教法,是引导学僧的自悟。有与无是一种分别,赵州从谂是借狗子、柏树子有无佛性来打破学僧对有无的执着。在彻悟境界里,是超越分别的,所讲的有无也是超越分别存在的。在赵州从谂看来,佛性也是超越有无,超越分别存在的。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小结
下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四节 心即是佛与无心是道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八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上)第三节 南北朝禅学..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四节 心即是佛与无..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三章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第一节 宇宙图式论..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五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上)第二节 中国佛教本..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四节 自心是佛..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九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第一节 道信和弘忍..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结语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七章 荷泽的灵知心体说 第一节 灵知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四章 中国佛教的现象论 第四节 华严宗的事事无..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一章 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 第一节 佛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