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章 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 第四节 菩提心与忠义心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51
  第四节 菩提心与忠义心
  杨歧派传人大慧宗杲在禅宗史上享有「百世之师」、「临济中兴」的盛誉。他生活在南宋抗金派和投降派激烈的斗争的年代,以强烈的爱国忧民意识同情抗金派的政见。他曾被朝廷高高捧起,御赐紫衣,号封大师,也曾被朝廷狠狠地摔下,褫夺僧籍,流放湖广瘴疠之地。在顺逆无常的人生中,他以出家僧侣的身份坚持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提出了「菩提心则忠义心」的命题,在禅宗心性思想史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宗杲在《示成机宜(季恭)》中说:
  菩提心则忠义心也,名异而体同。但此心与义相遇,则世出世间一网打就,无少无剩矣。〔注释:《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24,《大正藏》第47卷,912页下。〕
  「则」,犹即。菩提心属智慧心,忠义心属道德心,宗杲认为佛家的智慧与儒家的道德是统一的。所谓「一网打就」是说菩提心一旦与忠义心相结合,则世间的善心、道德和出世间的发心、佛法便都囊括无遗了。宗杲进而认为儒佛两家也是相即相通的。他在《答汪状元(圣锡)》中说:「若透得狗子无佛性话,……儒即释,释即儒;僧即俗,俗即僧;凡即圣,圣即凡。」〔注释:《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28,《大正藏》第47卷,932页中。〕他认为儒佛相即、僧俗相即、凡圣相即,实际上是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强调僧人不能背离世俗,佛家应当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忠君报国,保卫宋朝江山。这也就是他自白的:「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之士大夫等。」〔注释:《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24,《大正藏》第47卷,912页。〕应当承认,宗杲的立场是正义的,思想是进步的。
  宗杲还富有时代针对性地将忠义和奸邪鲜明地对立起来,并认为这是不同本性决定的。他说:
  忠义、奸邪与生俱生。忠义者处奸邪中,如清净摩尼宝珠置在淤泥之内,虽百千岁不能染污,何以故?本性清净故。奸邪者处忠义中,如杂毒置于净器,虽百千岁亦不能变改,何以故?本性浊秽故。前所云差别在人不在法,便是这个道理也。如奸邪、忠义二人,同读圣人之书,圣人之书是法,元无差别,而奸邪、忠义读之,随类而领解,则有差别矣。〔注释:《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24,《大正藏》第47卷,912页下。〕
  这是说,忠义者所以忠义,奸邪者所以奸邪,不在教法的不同,而人有善恶不同的本性。这种差异完全取决于前世业力不同,是先天的;后天又是善者行善,恶者行恶,再形成新的业力。这样,众生的善恶本性是永远不可改变的。奸邪者只有改变所作的恶业,才能产生善性。宗杲是以这种人类本性相异的理论来说明当时抗金派与投降派尖锐对立的心性根源。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章 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 第五节 清净心与一心法界
下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章 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 第三节 「无事」与「无」字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绪论 三、体裁与结构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六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下)第二节 「理」思想..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三节 即心即佛与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七章 中国佛教「佛」的涵义的转换与拓展 第三节 中..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一章 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五节 心性修养方..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三..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一章 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二节 学术思想重..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六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下)第一节 法性实在论..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四章 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 第一节 惊世骇俗的新型..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六章 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第三节 南北朝..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漫说《杂阿含》(卷十二)~K 第298经(法说义说经)[栏目:界定法师]
 《金刚经》系列开示 1[栏目:常福法师]
 沙门果经 II 注疏篇 知足[栏目:菩提长老]
 第七部 从杀人魔到圣者之路 第一章 「指鬘」杀人魔[栏目:佛陀的圣弟子传]
 掌中解脱 第一天 纠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栏目:掌中解脱]
 走过的别样:两年佛学院生涯的反思(传仪)[栏目: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入菩萨行论》第37课[栏目:入行论讲记·生西法师]
 心中月 下 论次第[栏目:万行法师]
 福德日记10月25日─一切功德从恭敬中来[栏目:福德日记]
 正见[栏目:济群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