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僧伽教育——续佛慧命的事业
 
{返回 佛教与教育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20

僧伽教育——续佛慧命的事业

本着“抓紧培养佛教人才,提高整个佛教界的素质……续佛慧命”(赵朴初语)的精神,在安上老和尚和普仁法师倡导与努力下,西园寺创办了旨在培养高层次僧才的“戒幢佛学研究所”,并获得国务院宗教局正式批准。研究所拥有国内教界、学界的优秀师资,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形式。课程设置包括专业课与公共课两大部分:专业课逐门滚动前进,一步一个脚印,为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公共课则相辅相成,既弥补文化知识上的欠缺,又拓展视野,提高学僧全面把握问题的力度与深度。
   本所导师济群法师以其二十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传统及现代佛教教育的经验和不足,提出佛教修学中的五大要素,即菩提心、闻思正见、瑜伽止观、道次第、戒律。本所教学便围绕这五个方面展开,继承并发扬了佛教优良的教学传统。
   研究所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年为预科,重点为修学打下良好基础。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重视出离心、菩提心的培养和闻思正见的获得,重视道次第和律仪的基础,同时也兼顾佛教历史及各宗派知识的了解。预科二年学习优异者,经考核升入研究生阶段,学制三至五年,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一个专业深入修学。本所目前开设有菩提心(兼获中观见)、唯识学及阿含三个专业,今后将进一步增加。
   在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研究所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教学特色,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菩提心实践

   对佛法的体悟,不能离开社会,离开生活。如果长时间把自己封闭在教室内,局限在书本中,久而久之,对社会将变得越来越冷漠。同时,逐渐意识不到佛法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只有接触社会,关爱大众,才能唤醒我们的慈悲心。《普贤行愿品》告诫我们,发心学佛不能离开社会、离开众生,就像一颗树的枝叶华果不能离开水份一样。树离开水不能成活,菩萨离开众生,悲心就无从生起。基于这一原因,研究所安排学员适当参与弘法和慈善活动,以此促进他们的学修,培养作为当代僧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菩提心的实践,是研究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所下设弘法部,长期举办各种定期和不定期弘法活动,包括定慧讲堂的周日共修活动、青年佛学组的每周佛学讲座、每双月初一的八关斋戒法会,每年数次的三皈五戒法会及大型讲经法会。此外,研究所还出版发行了《人世间》杂志、《人生佛教小丛书》等各类弘法书刊,并以“戒幢佛学教育网”为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条件开展多媒体弘法。
   研究所根据学员们的不同特长,安排他们参与各类弘法工作。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增进道心、磨炼定力,一方面提升弘法能力。通过对两届学员的观察发现,这一菩提心实践使学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信心道念及弘法能力都有了长足进步。事实证明,菩提心实践对于快速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弘法人才来说,确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律仪生活

   培养堪能担当如来家业的合格僧才,不能局限于知识传授,更应以提升学员素质为首要,这就涉及到信仰建设、道风建设和素质教育等各个方面。其中,如法的律仪生活显得尤为重要了。对此,研究所不仅重视理论学习,更重视修学实践。
   研究所开设有《戒律学纲要》等课程,使学员们对三皈五戒、八关斋戒直至比丘戒、菩萨戒作系统的学习,从而全面把握佛教戒律的精神实质。此外,特别组织大家学习《瑜伽菩萨戒》,从三聚净戒、六度四摄等方面,探讨大乘行者的学修规范,引导学员正确看待声闻戒与菩萨戒的关系,妥善处理自利和利他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配合丛林布萨,进行半月一次的诵戒,沙弥、居士则读诵《遗教三经》和南传《法句经》,在庄严、隆重的宗教仪式中启发学员们作自我的反省,达到清除烦恼、洗涤心灵的目的。
   为引导学子护持道心,坚定信仰,革除学院式教育中可能出现的重慧学轻戒行、重闻思轻修持的弊端,研究所规定所有学员必须顺应宗教生活,严格按照丛林作息制度起居,以随众上殿、过堂、出坡、布萨等共修活动锻造出世品格。多年实践表明,结合佛教义理学习和具体修行实践的教育范式,是研究所的又一成功探索。
禅修实践
   禅修,是佛教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佛陀给我们开示的修行次第,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乃止心于一境,不使散动,其作用为摄散澄神,见性悟道,是开发生命无限智慧的必经之路。三乘圣者的成就,都是建立在禅定基础上,由禅定安住身心,由禅定成就种种神通,由禅定开发无漏智慧,由禅定成就世、出世间一切功德。
   研究所以培养住持佛法的人才为己任,因而,将禅修作为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课程设置上,为学员们安排了有关禅学著作的导读,包括小乘禅观及大乘禅宗典籍,使学员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同时,邀请接受过禅修训练、具有实际禅修经验的大德为学员们作具体的禅修指导。学习之余,每周安排两次集体禅修活动。使同学们在掌握理性知识的同时,增加感性体验。通过禅修来调节身心,并增进宗教情操。

周末论坛

   佛法非常重视思辨能力的运用。佛陀所具足的四无碍智,包括义无碍、法无碍、辞无碍和乐说无碍。在佛教发展过程中,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高僧大德,无不以无碍辩才著称于世。他们对佛法甚深教理的阐述和弘扬,使得佛教在印度历史上发出璀璨光芒。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佛教教理大多建构在逻辑思辨的基础上,无论是中观的辩证法,还是唯识的因明学,都拥有严密的理论体系。也正是这一点,使佛法在弘扬过程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为人们广泛接受。
   因此,研究所在教学中也致力于佛教思辨传统的发扬,以“周末论坛”配合专业课教学。论坛采用学术会议的规范,讨论内容由任课老师根据学习重点事先布置。每周安排多位同学作重点发言,其余学员可针对他们的论点、论证提出补充看法,或发表不同意见。立论者应针对大家的意见给予回应。最后由指导老师作总结和点评,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澄清疑难。
   通过数年实践,证明“周末论坛”确实是很好的辅助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员思辨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引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活跃教学气氛,加强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高校互动

   研究所从开办以来,始终重视与高校的互动,先后有苏州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晓庄学院、香港大学、辅仁大学等高校师生前来我寺参学交流。他们与研究所学子一同闻法、禅修、行脚,还就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作了交流和对话。通过与高校的互动,一方面,使学员吸取高校在学术研究领域的特长,并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当代青年的所思所想,为今后走上弘法岗位打下基础;一方面,使高校学子通过正面接触增进对佛法和佛教文化的了解,对佛法普及具有现实意义。
   为开阔学员们的视野,研究所还经常邀请教内外著名的佛教学者前来讲学。如研究所副所长、香港大学净因法师,中华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圆慈法师,中国社科院杨曾文教授、方广錩教授,北京大学王邦维教授、白化文教授,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南京大学赖永海教授,南开大学孙昌武教授,中山大学龚隽教授,敦煌研究院马德教授等,都曾在研究所举办讲座。此外,台湾学者林光明先生、日本学者广泽隆之、横山宏一教授等,也在此作过专题讲座。通过这些高水准的学术讲座,拓展了学员的视野,增长了学员的见闻,提高了学员的研究能力。

回归自然

   祖师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郁郁黄花尽是般若”。老子亦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也是最好的老师。回归自然不仅能使人宁静,于修行也大有裨益。佛陀是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证道,古代的禅者们,也多是在水边林下用功办道,见性解脱。
   研究所的学习场所设在西园寺一处幽静的院落,庭院中草木山石拥合,清幽雅致。步出庭院右转,便是疏朗明净的西花园。信步园中,满目青翠,竹影婆娑,虽处城市而有山林之幽。学子们功课之余,漫步、经行在临水小径,体味超尘清凉,陶冶出世情操。
   为了引导学员们在自然中放松身心,导师济群法师时常带领学员们到苏州周边的天平山、天池山、小华山、穹隆山等地行脚,洗涤尘虑,开阔心胸,在自然怀抱中体味万缘放下的空灵。回归自然,无疑是培养学子健全人格的一大妙法,能有效帮助学员们塑造率真、洒脱的品格,及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气质。

  此外,研究所在教学中还采用集中式授课、学分管理与免修、升降有序等方式。集中式授课,使学员能集中精力强化相关课程的学习,使之达到相应的深度,对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佛学水平有显著效果。学分管理与免修,使学员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将更多精力用于佛学专业的研读。升降有序的方式,则调动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并使研究所保持良好的整体素质。
   道在人弘,优秀的僧伽队伍,是佛教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所以说,僧伽教育是续佛慧命的宏伟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戒幢佛学研究所将继续遵循“从律仪生活中培养僧人形象,从禅定修行中增强信心道念,从闻思经教中树立正知正见”的指导思想,为造就高素质的优秀僧才不断努力。


{返回 佛教与教育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教育中的独立人格(林国良)
下一篇:欧美佛教教育
 佛教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悟之探索(慧开法师)
 佛教:一种幸福观的教育(圣凯)
 泰国佛教对公众实施教育
 见贤思齐,培植信心,养育僧才——从虚云和尚说到现代佛教僧源及教育(寂慧..
 佛教教育价值取向辨析(净因)
 佛教教育的时机和挑战(景迁)
 台湾僧伽教育的现状与反思(熊江宁)
 论蒙古族寺院教育(唐吉思)
 爱国爱教是佛教的优良传统
 现代僧伽教育之现状与展望(正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三十二、乐清佛教居士林地藏会灵感记述[栏目:地藏菩萨灵感记]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六 (2)[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乐在当下(明巍)[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解读《金刚经》第十三讲[栏目:佛光法师]
 量子力学(13)[栏目:量子佛学]
 煮沙成饭[栏目:佛教寓言故事]
 南传法句经 第十八:污垢品[栏目:南传法句经[白话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