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六次课 下节
 
{返回 界文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37

下节

    (二)世间所尊胜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总说:一切众生;别说:三善趣。天、人、阿修罗。
    有人认为阿修罗是恶趣的众生;但也有人认为,阿修罗就算不错了,在六道里有很大福报,不过脾气比较大。三善趣的身份是很多人想要得到的。这里说到,三善趣的众生应该供养《金刚经》。
    有般若经典的地方,就是有塔的地方。过去的佛塔,是为了安置佛的舍利的。佛陀虽然灭度了,但是般若的法门留下来了,有般若经典的地方是佛的法身所在之处,所以应该礼拜、围绕,并且值得用种种花香散在这里做供养。
    佛教中认为右旋围绕是恭敬的表现。我们在寺院中绕塔、绕经,都应该右旋,而不要左旋。密乘认为,左旋表示消减,右旋表示增益。而在古印度,出家人披着袈裟,偏袒右肩才可以露出右手做事,以右手对着佛,表示愿意为佛服务,所以右旋是非常礼貌的。

    (三)转灭罪业胜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为什么可以消除罪业

    般若经典有灭除罪业的功效。有人会想:受持了《金刚经》,还会被人看不起,还会遇到障碍吗?有时候是会有的。为什么呢?佛法与世间,所重的理念不同。你学佛了,有人就会嘲笑你:“看你这个人,这么古板,这么迷信。”信受般若,不一定会得到世人的认可。世间认可的是财色名食睡。但我们要坚信,信受般若,未必会增长你的财富和权势,但一定能消解内心的罪业。
    我们的罪从哪里来的?什么是业力?业有造作的意思。业力,是我们身语意的行为给生命带来的影响。我们造业,来源于贪嗔痴三毒。生起贪嗔痴三毒,则是因为我们有执著。我们觉得什么东西好,就会贪;有人不让我们拿到想要的东西,我们就会嗔;我们还很愚痴,不了解生命的真相。执著使我们造罪,使我们产生种种烦恼。当我们通过学习般若经典,了解缘起性空的真相,心中的怨结都可以化掉,贪嗔痴都会消解。
    有些法门只能对治嗔恨,有些法门只能对治贪婪,而般若法门,一切烦恼遇到它,都会烟消云散。在一切灭罪的法门里,般若是最彻底、最有力量的。
    所以,我们受持了般若法门,虽然可能被人轻视,却可以消除罪业,将来还可以得到无上正等菩提。

    2、学佛带来精神和物质的充足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提个问题。我们学佛的人,是不是一定会穷困潦倒呢?一切都不执著了,都放下了,会不会影响你的生活、财富、家庭?(大家都在摇头,都说不会。)
    为什么不会?(有同学说:“有白毫相光照着我们。”)你的意思是说,佛陀有白毫相光的福报,他分了多少分之一给佛弟子们,是吧?其他同学再谈一谈。(有同学说:“因为我们学了佛法,变得更有智慧,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把事情做得更好。”)回答得很好,那就在生活里验证它吧。(有同学说:“舍掉该舍掉的,得到该得到的。”)这个回答很有意思。当你得到不该得到的东西,有时候就会出问题。所以,懂得放下是一种智慧。(有同学说:“我们已经得到宇宙的一切了。”)是啊,其实我们从来就没有失去过什么!是我们的执著,把我们和世界隔开了。
    如果你真正地通达了佛法,你一定不会是一个穷困潦倒,连衣食都不能解决的人。为什么人会沦落到穷困潦倒的地步呢?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懒惰,一是恶性。有人很懒惰,不愿意工作,不愿意学习,不愿意奉献,怎么会进步呢?有人的失败则来源于暴烈的个性,没有办法与人相处。学佛,能够对治懒惰,断除恶性。学佛的人,未必都是百万富翁,但物质和精神上的充足,一定是可以得到的。如果你没有得到的话,你还是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把佛法落实了?
    佛法是很殊胜的。经中比喻,佛法像甘蔗一样,根也是甜的,中间也是甜的,末梢也是甜的。开始学习的时候,能够对治烦恼。中间的时候,能够不断增长福德和智慧。末后,能够得到解脱和佛果。

    3、又一次校量功德

    下面是又一次校量功德。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里,已经不再以布施身命来校量了,而以佛在过去生中所修的功德来做校量。佛陀在燃灯佛时得到授记,而在燃灯佛之前,已经供养、侍奉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佛陀了,所得功德无量无边。但是,也比不上有人于后末世(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可见我们得到的功德有多大。
    但不要忘了,这里说的是他在燃灯佛之前所做的供养。燃灯佛时,他证得无生法忍了,所做供养是与般若相应的供养,那我们就比不上了他了。佛陀亲证了般若,而我们现在得到的是文字般若。可能有的同修,开始在起心动念处观察空性了,有了一些观照的般若。我们还没有证得实相般若,虽然如此,功德已经很殊胜了。
    《金刚经》中佛陀一再苦口婆心地劝我们,要生起信心,生起欢喜心。

三、结叹难思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对此,僧肇法师是这样说的:“解通人旷,德必无崖;万行渊深,义能难测;菩提妙果,岂有心之所议?”
    到这里,《金刚经》中,整个般若道的次第已经讲圆满了。下面开始进入方便道次第。

方便道次第

    又是一个轮回。又回到前面问到的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方便道次第,从明心菩提开始,接着是出到菩提,最后是究竟菩提。
    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契入真正的空性,是般若道的终点。
    而明心菩提是方便道次第的开始,也就是禅宗说的悟后起修。契入空性之后,不要著于空性,而要从空出假。因为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就能够开显出无量的广大行。从明心菩提到出到菩提,渐渐增上,到了究竟菩提,即是圆满了佛果。这是整个方便道次第的过程。
    佛陀先开示次第,然后劝发奉持,告诉大家怎样信受奉行。

一、开示次第

    (一)明心菩提

    1、真发菩提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前面这一段,与发心菩提中所说几乎差不多。但是后面多了一句话:“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在发心菩提的内容中,说的是发起菩提心。到了这里,又告诉我们,乃至于发菩提心的自己也是空的。
    因此,这里的科判是“真发菩提心”。前文所问发心,以立愿普度众生而发,是世俗菩提心。此处,由深悟无我,见如来法身,从悲智一如中发心,即是“真佛子”。
    以大悲为本的菩提心,始终不二,仅有似悟与真悟的不同而已。
    修行过程:
    先观所缘的一切,色声等诸法,人天等众生,都无自性可得,但因我执相应的能观者未能遮遣,故还未能现证;
    再进一步,反观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者的不可得,即心亦不可得,这才悟入空性。
    中观广明一切我法皆空,而以离我我所执,为入法的不二门,即是此义。

    2、分证菩提果

    真发菩提心,证得般若实相,则已证菩提道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我们看到,这里和前面不一样,直接说果地的事情。如来从燃灯佛那里,有没有得到一个实有的法,成就无上正等菩提呢?须菩提说,没有。
    得记由于无相。(正因为修的是无相法门,才得到了授记。)无相之中,则无所得也。若见有法,则乖菩提,何容得记?(如果你觉得还有东西可抓取,就与菩提相违。)有相则违,无相则顺,顺必之极,故宜得记之也。
    正因为佛陀得到的是无所得,所以燃灯佛为他授记。如果他还有所得,燃灯佛就不会为他授记。但是在这里我们又要注意,不能认为佛什么都没有得到或者什么法都没有修。所以下面又讲到“无实无虚”。
    向来辩有得为非,无得为是。(讲无所得,是为了对治有所得的心。但也不是说,就有那样一个所谓的无所得。)寄是以明非,非谓有是。寻言著是,故复遣之。(如果你对无所得又有了执著,认为佛陀什么都没有得到,那也是错的。)是非既尽,则会菩提。菩提之中,不见是非。非实则无是,非虚则无非也。
    佛法无实无虚,是超越了有和无之上的。
    正因为不著于一切法,才成立一切法的法性。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的,都是空性的显现,并非实有。一切法都印证了佛法,所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从理上面来说的。但不能因为说一切法都是佛法,就说外道的见解也是佛法。这里告诉我们一切法的本质,但我们也不能对此产生执著。怕你产生执著,所以马上就否定掉:“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二)出到菩提

    1、成就法身

    下面就是出到菩提的内容了。我们来看经文。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如来说的大身,为通达法性毕竟空而从缘幻成的,实没有大身的真实性。悟法性空,以清净的功德愿力为缘,成此庄严的尊特身,假名如幻,所以说是名大身。
    这里,破除了对法身的执著。

    2、成熟众生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菩萨在度众生时,假使说:我当灭度无量众生。那就执有能度的菩萨、所度的众生,我相不断,就不配叫做菩萨了。
    谈到这里,境界非常深,都是大菩萨的境界。

    3、庄严佛土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严土济物之行,方便慧也。解空无相,谓之为慧;缘假不著,谓之方便。
    无存于化而土自严。(不执著于度化众生、庄严国土,而国土依缘现起,恰恰已经成就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所谓的真实菩萨,以悲愿为发起,得般若而后能成就。

    (三)究竟菩提

    开始契入果地的功德。总共是十个方面。其中,“圆证法身功德”有六个方面:知见圆明、福德众多、身相具足、法音遍满、信众殊胜、正觉圆成;“示现化身事业”有四个方面:化凡夫众、现化身相、处大千界、说无我教。

    1、圆证法身功德

    (1)知见圆明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佛陀在前面讲了那么多无所得、无相,他怕众生以为成了佛就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知道,像木桩子一样,所以此时告诉大家,佛是知见圆明的,具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非常殊胜。
    肉眼、天眼是色法的层面;慧眼、法眼、佛眼属于智慧的层面,属于心法。
    《大智度论》中的相关解释:
    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外不见内,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以此碍故求天眼。
    得是天眼,远近皆见。前后、内外、昼夜、上下悉皆无碍。是天眼见和合因缘生假名之物,不见实相。所谓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如前中后亦尔。为实相故,求慧眼。
    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但慧眼不能度众生。所以者何?无所分别故。以是故求法眼。
    法眼令是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众生各各方便门,令得道证。法眼不能遍知度众生方便道,以是故求佛眼。(大菩萨从空入假,得法眼。)
    佛眼无事不知,覆障虽密,无不见知。于余人极远,于佛至近。于余幽暗,于佛显明。于余为疑,于佛决定。于余微细,于佛为麁。于余甚深,于佛甚浅。是佛眼无事不闻,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为难,无所思惟,一切法中佛眼常照。(有了佛眼,真正知见圆明,空假不二,达到中道。)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里为我们解释,为什么佛陀知见圆明。我们一般人连自己的心都了解不清楚,更不要说别人的心了,想证得他心通很困难。为什么佛陀能了解一切众生的心?无自性的众生心,于平等空中无二无别。佛能究竟彻证缘起的无性心,所以“以无所得,得无所碍”,无所见而无所不见,刹那刹那,无不遍知。
    佛是无所得的,因此得到了一切。有句话叫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我执就像那片障目的树叶,使我们没有办法了解一起众生的心。佛陀放下了执著,一切法的法相都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道德经》里讲“无为而无不为”,也有点这个意思。
    下面,为什么说心是空性的呢?“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里破除我们对心的执著、对三世的执著。
    有人认为,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实有的,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有本体,从中观看来,这属于常见。也有人认为,没有过去和未来,但现在是实有的,这是堕入了断见。还有人认为,心的现象是虚妄的,但心的背后有一个“真心”,或者灵魂,表现出种种认识功能,中观并不认为是这样。
    心是什么?心是缘起性空的,刹那刹那在变迁着,像流水一样,有相似相续的相。你不要执著它的实有。过去已经灭了,未来还没有到,当下不住。
    这个道理,大家可以体验。当你生气的时候,觉得哪些人跟你过不去的时候,你要想一想:“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他要对付你的心,也是不可得的。那么,你就会有比较大的心灵空间来应对。如果你执著于他的心,你的心就扰动了,就跟着起伏了。爱也好,恨也好,都是了不可得的。我们要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一切人、事。佛法,真的非常美妙。

    (2)福德众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大家注意,这一段不是校量。这是比喻的说法。佛陀成就了无量无边的福德,但福德没有自性。假使福德有实在自性,就是有限有量,即不能称之为多。正因为福德无性,布施者若能与般若相应,不取相而布施一切,那就能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圆成无量清净的佛果功德。这才可说为多!
    以不著相的心供一盏灯,功德也是无量的。不著于相,供一盏灯跟供十盏灯没有差别。因缘允许他供多少盏灯,他就供多少盏灯。他不会执著于要多供一盏或者要少供一盏,一切都是随缘的。随缘地布施,随缘地度化,发心无相,功德无限。

    (3)身相具足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如来成就了三十二相,乃至法身、报身、化身,无量无边的殊胜身相,然而,如来不应以具足身相而见。因为如来的具足身相,是无为所显,缘起假名而毕竟无自性的。故不可以实有身相而说,但是假名施设。
    所以,不要对如来的身产生执著。

    (4)法音遍满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法的如实相是离言说相的,不可以言宣。无法可说,而随俗假说,令众生从言说中体达无法可说,这即名为说法。
    如来所证的诸法实相,确实无法用语言表达。就像吃橘子,橘子的味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吗?其实不可以,那是一种体验。你只能随顺假说:“酸酸的,甜甜的,带点儿香气。”
    正因为无法可说,才可以法音遍满。已证法性生身的菩萨,可以不假寻伺,随时随处应可化众生的机感,随类现身而为说法。
    凡夫和小菩萨,说法的时候是要经过思维的,心里想一下,应该怎么解释。佛和大菩萨说法是不假寻伺的,你提什么样的问题,你有什么样的根性,他能够随时随地立即应机而说,乃至变化出不同的身相来说法。
    《阿含经》中经常有这样的记载:比丘们在打坐禅修时,某位比丘遇到了困难,心里出现了错误,佛陀就会忽然化现在他的面前,为他说法,这位比丘由此证果。佛陀是法音遍满的。
    我们念佛也是如此。众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毕竟见佛。两个人同时念佛,两个人可以同时见佛。佛是一个还是两个呢?这就叫“千江有水千江月”。只要有水的地方,就能现出月亮的影子。只要你忆佛念佛,心中与佛契合,他就会随力现身,为你说法,你就能得到佛的加持,与佛产生感应。修行人念佛有很多感应,并不奇怪。因为如来和大菩萨本身就有这样的能力。

    (5)信众殊胜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普通人所见到的佛的说法,按照般若经典,都是化身说法,不是真正的佛的法身。大菩萨才能见到佛的法身说法。
    世亲论云:“非众生者,非无圣体。非无圣体者,非凡夫体故。非不众生者,以有圣体故,彼人非凡夫众生,非不是圣体众生。”
    法身无时无处不在流布法音,能亲见佛的法身,听闻法身说法,而能生净信者,即是大菩萨,已非一般的众生。这些大菩萨,可以说他们不是众生,因为他们不是凡夫的众生了;也可以说他们是众生,因为他们是圣体的众生,殊胜的众生。一般的众生,是五蕴和合的众生,在轮回中数数受生。而大菩萨已经不是这样了。但是,他们仍然以慈悲和智慧在轮回中度众生,所以我们也可以假称他们为众生。
    大菩萨是无时无刻不在听经闻法的,时时与佛相感通。

    (6)正觉圆成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这一段讲如来的果证。
    无上遍正觉,虽同于一切法,本性空寂,平等平等。但依即空的缘起,因果宛然。
    无上遍正觉,要具两大法门而圆成:一是以般若空慧,不取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二是修习施、戒、忍等一切善法,积集无边福德。
    佛陀怕我们听到一切法空,就什么都不修了,所以在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能成佛。
    听了要修一切善,我们也不要执著于善法。因为善法是缘起的。在特定的情况之下,才是善法。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修了善法,其实带来的是伤害。所以,处处都要观察缘起,处处都不能执著。
    你们看,《金刚经》的说法,环环相扣,说得太好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在这里,佛陀总结了一下。功德无量,我们要信受奉行。

    把今天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和无上佛果: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返回 界文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七次课 上节
下一篇: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六次课 上节
 迈向成佛——略谈佛法修学的次第 四、菩提道上三个层次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二次课 下节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七次课 下节
 迈向成佛——略谈佛法修学的次第 三、寻找和依止善知识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二次课 上节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一次课 上节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六次课 上节
 愤怒与忍辱 第一讲 认识愤怒
 迈向成佛——略谈佛法修学的次第 五、注意几个核心要素
 迈向成佛——略谈佛法修学的次第 一、学佛需要循序渐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32经 离贪经[栏目:相应部 47.念住相应]
 念佛就是正能量[栏目:传喜法师]
 师恩之识[栏目:白云禅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