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佛道两教的和谐思想
黄华
中共中央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中指出,要“发挥宗教在促进和谐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是党中央发出的关于宗教问题的最和谐的音符,它标志着我们党对宗教社会功能认识的一次深化、一次新的飞跃,它让广大宗教徒感到莫大的欣慰和鼓舞。
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美好境界,也是佛道两家所向往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人的心地的清纯,而和谐文化又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怡养人的心灵的精神资粮,是铸就人的生命之魂的力量源泉。“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邓伟志)。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传统是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的三合一文化,这三家有一个共同的主旨——“和”,“和而不同”、“和实生物”、“以和为贵”是三家的共识。所以中华文化可以称之为和文化。中华的和文化,其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其内涵是人心和善;其要求是与人为善,美人之美;其基础是互相包容,各美其美;其境界是美美与共,天下和美。纵观儒佛道两千多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和”是它们的思想内核,“和”引领着三家的价值取向,“和”指导着三家的行为规范。几千年来,56个民族之所以能够长久地统而不分,聚而不散,美美与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56个兄弟都吸吮过祖国母亲“和”的文化乳汁,身上都有着“和”的文化血脉。
在特定的文化生态中繁衍下来的人群,对孕育自身的民族文化有一种天生的至深至烈至亲的认同感;而这种民族文化对创造它的人群也有一种外来文化所不可能替代的亲和力和教化功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代中国社会的延续,在它的肌体上无疑存在着母体的文化基因,社会上林林总总的诸相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文化的痕迹,要使这个社会充满生机,人与人之间合作共生,当下该做的是更好地激活佛道两家的文化基因,让扎根于中国人文精神之中的佛道文化各尽其美,为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注入原生的活力。
先略言佛教。和谐社会这一命题中的“和谐”,原本也是佛教徒同修共生的内在要求。佛陀在世时规定比丘要修习的“七法”之第一法就是“欢悦和谐,犹如水乳”,这是说同住一处的僧众彼此间要和睦相处,水乳交融 ,心生欢喜。佛教的根本理论是缘起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自然界是由不同种类的生物聚合而成的,人类社会尽管有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斥性,但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互相依存、和合共生。佛教的教义是从缘起论这个思想源头中流出来的,如“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极具感召力的大愿,就源自《梵网经》中说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这个对人与人之间亲缘关系的认识,而这个认识又植根于对众生真实不虚的普爱之心。
佛学是心学。佛教是心灵之教,它最注重心。《大般若经》云:种种世法,皆由心造;若善若恶,皆由心起。《维摩诘经》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建设和谐世界从何入手,中国的佛教界对此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在2006年4月第一届世界佛教论坛上,提出了“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科学命题。当今世界,许多人心烦意乱、心浮气躁,对治的良药是发挥佛教教义中“和”的思想资源,弘扬心灵文化,调心、摄心、安心,静心去沉思,用心去祈盼,以内心的平和与安定来营造外界的和谐安定。世人只有从自我修心开始,发平常心、欢喜心、菩提心、慈悲心,由“心动”而行动,才能造就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间天堂。
再浅说道教。道教是唯一从中国本土中滋生出来的宗教,它的肌体上天生带有生育它的母体的文化因子,因此,和谐自然地成了道教文化的内核。《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宇宙原本就是“太和万物”,“太和”是宇宙的最高境界,也是自然界的最高秩序。为此,《道德经》告示人类:“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知和”在先,而后再去“保全太和”。《阴符经》还进一步警示人类:“自然之道不可违”,切不可所谓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恣意去破坏宇宙的“太和”常态。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南华真经》上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这就是说,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做人要以德为本,以德为行,抑恶扬善,慈俭济人,以和为贵,和以处众,内和外顺,和光同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教从对人类生存危机的终极关怀出发,提出“天人合一,天人相通,天人相应”的命题,确立起“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根本理念。它告诫我们:人类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当去促进整个宇宙的更加和谐与完美,而不应该以毁灭别的物种来满足自身的欲望,扼杀宇宙的生机。否则,将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道教是以长生、重生、乐生为人生观的宗教。《太平经》中说“乐生最善”,并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要长生,就要惜生,要注重“性命双修”,讲求心物和谐,不为物役,澡雪精神,摆脱俗累。
概而言之,道教所崇尚的“道”,是一种关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生存之道,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和谐之道,是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万物太和的和美之道。
综上所述,佛道二教的经典中,积累着中国人生命繁衍的文化信息,蕴含着中华民族历史积淀的体验和哲理,镌刻着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如今,为了积极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佛教中的有识之士又提出“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新“六和”精神;道教则大力倡导“生命和则康,家庭和则兴,社会和则安,国家和则强,自然和则美”的和谐理念,两者都与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道德观念相对应,成为怡养国民心灵的精神资粮。所以,我们应当深度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其中的理性精神,让炎黄子孙饱吮华夏文化之原流,以浇溉当今国人之心田,浸润民族肌体之生命,激发社会和谐之生机,提升当代中国之文明。
(作者单位:苏州市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