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五章 第二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顿悟真宗金刚般若修行达彼岸法门要诀》与大圆满法
郭耀华
{返回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21

第五章 第二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顿悟真宗金刚般若修行达彼岸法门要诀》与大圆满法

第二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顿悟真宗金刚般若修行达彼岸法门要诀》与大圆满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般若经》系列经典的代表作,而《顿悟真宗金刚般若修行达彼岸法门要诀》是诠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禅门著作,在八世纪初传入吐蕃,对西藏佛教在大乘禅师摩诃衍那入藏时代(赤松德赞时代),有一定的影响力,是禅宗修行参考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修行观点与大圆满法的无住、无有、无所得相关,无住生心是很重要的修行观念,需要实修实证。

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与大圆满法修行

(一)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开悟,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记载如下:“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1]在般若第二品记载“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2]在行由第一品记载:“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3]六祖慧能大师认为他的法门是:“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4]因此从六祖慧能大师起,禅宗南派就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印心传承。特别强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非仅以“无念”为宗,“无念”不是“无思”,强调的是“离相、无相、无住”,自性清净开悟菩提空性,与大圆满法彻却修行,无念不作意而住,觉性赤裸,无有、觉性、无自性等密切相关,彻却修行有固定的功法偏向渐修,但禅宗顿悟禅功法活泼,不拘一格,随地取材。但是禅宗没有大圆满法脱噶(顿超任运)看光的修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内容差不多属于大圆满法心部修行,但没有提到光明如来藏,偏向般若空性修行。

(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原文中与大圆满法息息相关者如下:

1、无住:无住是大圆满法修行的主要见地之一,笔者引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来互证,经文如下:

(1)“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5]

(2)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6]《金刚经》中佛陀强调,应无住生心,因此即使布施时,也不住心布施,不要有我相布施,对外境不执著色声香味触法,一切应机方便,大圆满法修行中,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一书引用《普作续》:“无住实义自然生妙慧,一切现量无念广大要,入清静道即得平等王,不变亦无可变离贪爱,心无取境亦无所住处。[7]提到心不执著外境,自然产生清净平等妙智慧,走向解脱。这与《金刚经》看法一致。

有关龙钦饶降巴尊者大圆满法无住见解及相关佛经请参考第二章第二节及附录一。

2、无有:无有是大圆满法修行的主要见地之一,笔者引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来互证,经文如下:

(1)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8]

(2)“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9]

(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10]《金刚经》认为,一切有为法虚幻不实,法无定法,因此于法无所得。大圆满法强调自然智慧,澄明本性观照,自然元成,同样于法无所得。有无皆放下,才是方便真无为,而任运顿超,与《金刚经》理念一致。

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中引用《普明续》:“唯一明点大圆满,迷与不迷本无二,迷地自然得清净,唯一遍离悉无断,阿底见修及行持,以及果证本无二,无有二显之迷障,见修行果之四者,本来即是自然智。“[11]

有关龙钦饶降巴尊者大圆满法无有见解及相关佛经请参考第二章第二节及附录一第二节。

二、《顿悟真宗金刚般若修行达彼岸法门要诀》与大圆满法修行

《顿悟真宗金刚般若修行达彼岸法门要诀》是一部撰成于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的禅宗文书,传入吐蕃后被译成藏文,全文纵览,清晰明了,而且日本学者对此做过精审考订。笔者引用部分班班多杰老师翻译内容,与大圆满法修行做比较,分析如下:

(一)一切心皆无所得的般若思想

“一切法不可得”是般若经的主旨。就是说心不住着于任何对象,不执取任何对象,“心无所住,心无所得”,即“心空无所得”。“一切心无是,名无所处;更不起心,名之为住而生其心者。应者,当也,看也。当无所处看,即是而生其心也。”禅师的意思是一切心应不起是非、有无、善恶等虚妄分别的念想处,即名无有所处。由此使心不动摇,名之曰住。当没有什么处所看时,便是“生其心”。总之,当心处在一个无是非、无动摇、无处所看时,便是“生其心”。这个心究竟是什么呢?居士问:“当无所处有何意义?”禅师答道:“一切诸佛皆从无所得到,亦是诸菩萨修法身处,亦是汝法性住处,汝看时令汝得见。”(注:亦是汝法性住处,藏文译为:亦是汝之清净雍仲法性之住处。“雍仲”一词是苯教的专用名称“卍”字(左旋万字),象征永恒不变、坚固无摧。这一含义等同佛教的“法性”概念。)

上文提到平常禅修时,心无住、无得、无是非、无动摇,观察法性、空性,一切佛皆如此修行,在大圆满法中,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提到:“不缘已灭未生者,何处亦无现在心,不住自性平等性,心勿寻心令清净。”[12]心无住,自住平等,心勿寻心,自然清净,现在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自然清净。此处大圆满法禅修与禅宗理念一致。

居士又问:“见何物?”禅师答曰:“经云:见性成佛道。”这便是典型的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之论说。居士又问曰:“看时若(‘若’,藏文译为‘如何’)为看?”禅师答曰:“(因为是见了性,故)直当(看亦)无所处看。”居士又问:“无所处在何处?”禅师答曰:“一切心无,即是无所处。””居士又问曰:“一切心无所时可不是看空耶?”禅师又答曰:“看即不着空,不看即是空。”居士又问曰:“看时不着有耶?”禅师答曰:“看有所,即着有,看无所,即不演着(‘演着’,藏文译为‘贪着’)有。”居士又问曰:“看无所,可不是着无所耶?”禅师又答曰:“令无心者,看无所处,名无为法;令有心者,看有所处,名为有法。”[13]禅师提到,不着虚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在大圆满法修行中,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提到:“如是放下法性如虚空,无转变故无动与不动,无合离界最胜极广博,此非言诠表示所行境,般若涌现觉性自起。”[14]

以虚空方便,寻求本净虚空自然智,看待万事万物,空性无执,强调明心见性成佛,与《顿悟真宗金刚般若修行达彼岸法门要诀》禅师所提见地基本一致,只是大圆满法除了彻却,还有脱噶修炼法,空中妙光证悟法界实相,寻求三身任运。

有关龙钦饶降巴尊者大圆满法无有、无住、本净见解及相关佛经请参考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节及附录一第二节、第六节、第三节。

(二)如来藏之特性

“居士问云:坐时看,行时看得不?禅师曰:行住坐卧语笑作生活时,施为举动,一切时中常看不住,即得。居士问曰:看时发头见何物?禅师答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静看无所处即是。居士问曰:坐时威见菩萨、师僧身威,空中闻说法声,威闻语声,与弟子授记威,赞叹弟子,此是真不。对以上所问,禅师答曰:此是大魔王欲来摄汝,莫爱着,亦是汝妄心所作。经云:若以色见我,一切是音声(“声”藏文译为“色”),求我空中声,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者号汝自性本心,心无相。凡汝心看无所处时,即是如来心,不着一切,则名为如,不着时,汝常看如心,即来,故称如来。汝若将如来有眼有相,凡有三十二相。作此解,见如来时真是着魔人也。汝但熟看细看,或见屋中明,或见明中种种物,光色黄者是眼光,或是汝身上放大光明,或眼前种种光色,并不是实。”[15]以上内容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强调常看不住,自心无相,自性如来。这跟大圆满法口诀部(心髓部)不以语言文字作传承,而是意传承类似,只是大圆满脱噶法要以虚空智看光辅助修行,最终出现虹光化现,并非着魔,而是实修实证法性自然智,出现顿超而法报化三身任运现象。比禅师所提自性如来,运用更加宽广。

另一段文章是:“若内看时,或如云,或如烟,或如星,或如乱丝,或如火,或似人眼,或似人头,或如树,或如水,或五色,有种种变现,皆是有相不实。见此莫惊莫怕,白日用功,夜中共人同坐,莫独自坐,莫和睡坐,有睡即卧。或见如深城(洞),或见如井,或见如柒(漆),或须熟看,如功用,力莫使间断。又如夜行胧月,或如夜望青天,或清净如明月,亦不爱着,但须熟看,端坐开眼,壹策身心,驽迩神识,了了星星,莫使朦胧和睡。”[16]上文与大圆满彻却法修行有点类似,彻却法以四直断为基础,培养空性专注,观全身为微尘,而脱噶法看光(晴朗蓝天之光),培养四灯、四相境界,最后穷尽法性。禅修出现幻相,但观勿执,内观到外观时,出现特异神通也勿执着,由于大圆满法特重法性光明显现,与一般禅修强调点不同,所以一般禅修法可以当作脱噶法基础入门。

有关龙钦饶降巴尊者大圆满法光明如来藏见解及相关佛经请参考第二章第七节及附录一第二十三节。

--------------------------------------------------------------------------------

[1]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第一,宗宝编,《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349页上.

[2]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第二,宗宝编,《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350页中.

[3]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第一,宗宝编,《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347页下.

[4]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第二,宗宝编,《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350页中.

[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749页上.

[6] 同上,第750页中.

[7]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6页.

[8]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749页中.

[9] 同上,第749页下.

[10]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752页中.

[11]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20页.

[12] 龙钦饶降巴.《大圆满心性休息》(索达吉堪布译).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668页.

[13] 班班多杰.《禅宗在藏传佛教前弘期的传播和对后弘期的影响》,北京:《历史研究》杂志,2008年6月.316期第62页.此文本汉文有两种版本,一本篇幅较长,一本篇幅较短,均载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伯]12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24~125页;《敦煌宝藏》[伯]13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第299~300页。藏译本见陈践、王尧编:《敦煌本古藏文文书汇编》,第299页~251页。本文采用的是篇幅较长的版本。以下引文均在其中,故不再注明页数。从藏文译文看,两种版本的汉文本尚不足藏译文的一半篇幅,说明汉文本不是足本。

[14]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9页.

[15] 班班多杰.《禅宗在藏传佛教前弘期的传播和对后弘期的影响》,北京:《历史研究》杂志,2008年6月.316期第64页~65页.

[16] 班班多杰.《禅宗在藏传佛教前弘期的传播和对后弘期的影响》,北京:《历史研究》杂志,2008年6月.316期第64页~65页.


{返回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五章 第三节 《大乘入楞伽经》如来藏修行思想与大圆满法
下一篇:第五章 第一节 《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与《六祖坛经》修行对照B
 第六章 第七节 从《大般涅槃经》谈起
 第三章 第六节 从《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谈起
 第二章 第二节 虚空、无有、无修元成、无住、无念无作意、无勤自然住..
 第四章 总结
 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行见地研究)第三十五至第三十八节
 第八章 第三节、第四节
 第四章 第六节 金刚萨埵研究——从《大日经》、《金刚顶经》等等谈起..
 第一章 第二节 九乘之顶的大圆满法历史传承A
 第八章 第六节 宁玛派大圆满法与苯教大圆满法比较
 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行见地研究)第二十三节、第二十四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参禅方法举要[栏目:冯学成居士]
 禅修与密宗[栏目:宋智明居士]
 生命与信仰的探索—圣严法师与龙应台的对话 永恒的关怀-佛教对永恒生命的信仰[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智慧对话]
 163.北院通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相应53经 寒云经[栏目:相应部 32.云相应]
 圣地现瑞相 法施诸有情[栏目:传喜法师]
 Right View: The Sammaditthi Sutta and its Commenta..[栏目:Others]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