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对治七种烦恼的殊胜窍诀——七支供略讲(二)
 
{返回 七支供略讲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80

对治七种烦恼的殊胜窍诀——七支供略讲(二)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继续给大家讲七支供。昨天我们讲的是顶礼。顶礼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形式,它有着甚深的含义,它也是具足六度的修持方法,我们只通过顶礼也可以成就。佛法无边,只要是自己有修行、有智慧的话,哪里都有佛法,一切都可以变成修行。
  
  今天要讲供养。供养是每个人都可以做,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也不是要拿很多钱财。供养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是对治我们的贪心和吝啬心。贪心和吝啬心是成就、圆满的最大障碍。
  
  我们经常处在这种状态中:未得到的东西非常想得到,已经得到的东西非常怕失去。这种患得患失也是一种痛苦。这是因为什么?因为有贪心,有吝啬心。
  
  我们都不敢舍弃。你真正想圆满的话,不应该这样。你不怕失去,不怕得不到,心里的这种障碍、念头就放下了;放下的同时,就能够拥有了,就不用舍弃了。因为什么?真正的福报就在自己的相续当中,在阿赖耶识当中。它不是说舍就可以舍掉的,主要是心态。
  
  心态放下了,心里的障碍就没有了,同时就解脱了。我们怕得不到,于是心里烦恼、痛苦。其实福报是在相续中,在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该得到的一定会得到,不该得到的不会得到的;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不会是你的。现在你认为自己得到了,其实这些东西不一定是你的,也不一定属于你的福报,所以没有必要去执着现有的这些福报。
  
  这些福报是不是命中注定的?是不是该有的有,不该有的不会有?该来的来,不该来的不会来?那我们的一切努力是不是白费了?不是!佛讲因果,佛也讲空性,但空性是空性,因果是因果,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我们作为修行人,不要特地去想这个果。为什么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呢?菩萨不敢种恶因,不敢结恶缘,这是他特别在意的地方。果出现了,能解决的就解决,解决不了的也无法逃避;这个果该有的就会有,不该有的也不能有。
  
  我们现在不能超越因果,但是可以转变因果。怎么转变?从因地入手,从因地转变。因改变了,果自然就变了。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什么?就是要多种善根,多结善缘。这样的话,将来都是善缘。我们每个人承受的果报都不一样,缘分都不一样,有些人就是只有善缘,没有恶缘。我身边的很多同学、修行人、堪布,他们一生当中只有善缘,没有恶缘,他们一生当中只有善的果报,没有恶的果报。这是因为什么?他们往昔没有种过这个恶因,没有结过这个恶缘。
  
  我们生活中有一些坎坷、艰难或痛苦,这时你只想摆脱、逃避是没有用的。我们是相信因果的,“哦,这是我往昔造的恶业,往昔结的恶缘,现在就有这样的果报,就要忏悔。”若是通过忏悔,真正把恶因、恶缘消掉了,显现的果报自然会改变。你要改变这样的现实,也是要从因上入手,从因地上改变。你想掌握将来的命运,也是从因上入手,从因上改变。这叫学佛,这叫修行。
  
  你懂得了因果,懂得了这些道理,心态自然就放下了。没有必要怕失去,怕得不到。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什么?就是尽量去种善根、结善缘。作为凡夫,也许很多时候做不到,还会种下一些恶因,还会结下一些恶缘,但是我们尽量去忏悔。尽量结善缘、种善根,将来就好了。真想改变命运,就要这样改变。这样才能改变相续,才能改变命运。患得患失、烦恼痛苦是没有必要的。
  
  为什么说自寻烦恼、自找痛苦?佛讲,如是因,如是果,谁造谁受。放下这样的心态,该做的要做。尽义务是应该的,但不要去找不必要的烦恼,不要去找不必要的痛苦。
  
  供养包括布施,供养和布施有什么区别?这两个在本体上没有区别,在对境上有区别。本体都是舍施心。对境是佛菩萨,就是供养;对境是众生,就是布施。二者在凡夫的境界里是有区别的。都看成是供养,或者都看成布施也可以。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的父母,都是未来的佛,他们也是我们做布施、供养的对境。
  
  供养主要是对治贪心的。我们吃、穿、用的时候,都不能贪,要做供养,做布施。
  
  供养的东西有三种:第一个是自己的善根;第二个是自己的身体(生命);第三个是自己的受用,即吃、穿、用等物品。我们都执着、贪着这三种东西。
  
  对于一个普通人,尤其是现在的人来说,财富是第一位的,生命是第二位的,善根是第三位的。为了财富,可以不要生命;为了财富,可以不要仁义道德。这是颠倒的。对于一个稍微有智慧、有修行的人来说,善根是第一位的,寿命是第二位的,财产是第三位的。
  
  为什么说“稍微”呢?一地以上的菩萨对善根的执着少。比如说佛,对善根没有执着,没有贪欲;但是一般的修行人,比如住于资粮道、加行道这样的菩萨或修行人,对善根的执着、贪欲是最大的。对善的贪执也是心灵上的一种障碍,一种污垢,所以对善的贪执也要舍掉、放下。
  
  第一个是舍掉对善的贪执,把善根都供养给佛菩萨。有些人想,“我把善根都供养了,我自己怎么办啊?”你的善根就像一滴水,佛的善根就像大海。你把自己的这一滴水,放进佛的功德大海里,大海没有穷尽之前,你的善根是不会穷尽的。这是圆满善根的一种方法。所以,对善根的贪着也应该放下,毫无保留的供养给诸佛菩萨。“我积累的这些善根,供养给您——佛、菩萨,您就拿这些善根去利益众生。”这样修舍心,对善根的执着与贪欲就能放下了。
  
  第二个是将身体供养佛菩萨。佛菩萨拿你的身体用来做什么?做利益众生的事情。身供养,能够对治你对身体的执着,对治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本身也是一种贪心。现在自己的身体、寿命不归自己所有,是佛菩萨利益众生的工具,是传播真理、传播智慧的工具。若是你能发这样的心,不管是吃、穿、住,都是保护这个工具,要让它健健康康。
  
  这个时候,你可以吃好,可以穿好,可以住好。保护我自己的身体,是保护佛菩萨利益众生的工具。你看这里没有私心,没有贪心,这样的话就不叫贪吃、贪用。我们就要这样发心,不发心就没有佛法,佛法在心里。
  
  昨天我们讲的顶礼也是,若是你不发心,就没有这些善根,也不是修行。发心了,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礼节,也是一种圆满的修行,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也可以成就。
  
  我们将身体供养了以后,就变成了诸佛菩萨利益众生的工具,就要利益众生。同时也是对治了自私自利,对治了贪心,要有这样的对治力。佛法是对治烦恼、对治习气的方法,修行是降伏烦恼,改变心相续的过程。若是学佛修行了,却没有对治烦恼,对治习气,你还是没有佛法,没有修行。
  
  弘法利生这两点为什么放在一起?有弘法才有利生。给众生吃的、穿的、住的,只是暂时的利益,不是究竟的利益。若是想究竟利益他们,就给他们传播佛法。佛讲,哪里有佛法,哪里就有安乐。佛法应该在众生的相续中,谁的相续中有佛法,谁就有安乐。所以,弘法就要弘扬教法、弘扬证法。
  
  教法指的是经律论三藏,传播佛的教理、真理,就是让大家明理,明白诸法的事实真相,这叫弘扬教法。证法是指戒定慧三学。让众生的相续中具有戒定慧的功德,这叫弘扬证法。你建个寺院,规模很大,塑个佛像,很庄严,这是不是弘法?仅仅这样一个行为不是弘法。
  
  要弘法,才能真正利益众生。“我现在把身口意供养给佛菩萨。”有这样的发心,你就变成了佛菩萨弘法利生的工具了,你就要传播佛讲的真理,传播佛陀的智慧。
  
  第三个是供养受用。受用指什么?吃的、穿的、住的等等。这些为什么要做供养?比如吃的,你首先可以做一下供养,然后你当加持品吃,那就是加持品,那就是甘露丸。现在人都到处去求甘露丸,到处去求加持。你往外到处求,也许求不到,因为什么?你没有这样的觉悟,没有这样的智慧。
  
  “我吃的先供养佛菩萨。”这个时候,我们心的相续当中生起的念头是一颗恭敬心,这就直接对治了贪心。我们做了供养,然后当加持品吃。这样,佛的力量、菩萨的力量就可以融入到你所吃的东西里。狗牙的故事我们都听说过,佛菩萨的加持能够融入到狗牙里去,为什么不能融入到这些饭菜里呢?一样能。若是自己心到了,佛就到了;心到了,力量就到了。这样的话,你吃的就是甘露,你吃的就是加持。
  
  加持是什么?加持就是一种力量。这个力量从哪里来?从佛那里来,也是从自己的心里来。这个加持不是完全来自于佛,若是自己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加持不会有。这样的加持,这样的力量,怎么来的?自己有虔诚的心态,就有这个力量。这个时候,佛是一个所依,你对佛有信心,有这种坚定的信心,它本身就是一股力量。我们祈祷佛,供养佛,想得到加持的话,就要诚心诚意,一心一意。诚心、一心本身就是一股力量。
  
  我们为什么说佛菩萨加持?这时候佛菩萨是唯一的对境。若是没有佛菩萨这样一个对境的话,我们的心就定不下来,静不下来。这时候,佛菩萨就是一个所依。我们通过佛菩萨这样一个对境,或是这样一个所依,我们的心就定了,成为一心了,这时候力量就来了,这叫加持。为什么说要诚心诚意、一心一意?就这个意思。
  
  其实心本身是很有力量的,心的力量不可思议。但是你的心散乱的话,这股力量没有集中在一起,所以它体现不出来。心不是一心,力量就散了。你心不散的时候,这个心的力量也就不会散,而会凝聚在一起。为什么说心无处不在?就是这个意思。
  
  心到处都有,心无处不在;心就是法,法就是心,法也是无处不在;心就是佛,佛也就是心,佛也是无处不在。这都是一回事。
  
  我们以信心和恭敬心,把吃的东西供养一下,这些东西就变成甘露了。然后吃,不是光吃饱,真的能消除业障,降服烦恼、驱除魔力,这里力量就多了。
  
  吃饭是很平常、很简单的一件事,但你若是用心去吃的话,通过这样的修行,你也能得到加持;通过这样的方法,你也能成就。我经常讲,修法不能好高骛远。为什么说佛法、成就就在当下呢?就是心到了,一切都到了。
  
  穿衣服也是,你想在那边显得自己美,然后想诱惑众生,这个发心是不正确的。也可以供养佛,当加持品,也是佛赐给我的。你可以打扮,但不能是为了出去迷惑众生,而是为了庄严坛城,庄严佛利益众生的这个工具。“我的这个身体是佛利益众生的工具啊,我要好好表法。”这样的话,发心就变了,结果也就不同。你就把衣服先供养一下,这是佛赐给我的加持品,这里有一股力量,然后穿上,那是金刚铠甲,也是护身符。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的信心,没有一定的修行的话,你求再多的护身符,也不一定能护持你。
  
  用的也是,这样先供养,当佛菩萨赐予的一种加持或赐予的这样一个受用,那力量就更大了。
  
  这三个都属于是物质供养。还有意幻供养。处处都可以做意幻供养。在外面看到美丽的山、海、壮观的建筑,在超市里看到那么多饮食,在服装店里看到那么多漂亮的衣服,不要刚开始就生起贪心。“我应该修一个施舍心,先供养一下。供养佛,供养菩萨。”这样的话,你又提起来一颗恭敬心,它就直接对治了贪心,贪心就生不起来了。
  
  若是能以那样虔诚的心去做供养的话,物质供养和意幻供养是没有区别的。“怎么没有区别呢?意幻供养,我心里忆念一下而已,和我用实物做供养,那能一样吗?”若是你真正能对治贪心、对治烦恼的话,一样能起到作用,所以说是一样。
  
  意幻供养,谁都能做到,无论是富的、穷的,无论是老的、少的,无论是什么身份、什么条件的人,都可以做供养。主要是你会不会,你愿不愿意做,有没有这个心。你看,这有什么难的?
  
  修法不难,持戒也不难,主要就是自己。心到位了,都是一种快乐,都是修行;心不到位,都是一种痛苦,都不是修行。心必须要发出来,尤其是大乘佛法里,大乘佛法是心地法门。若是你心发不出来的话,不叫善;心发不出来的话,没有功德。你一定要把这个心发出来。
  
  你修什么法、做什么事情都是,若是把心发出来了,那真的是没有压力,绝对是轻松快乐的。所以学佛要轻松,学佛要快乐,就是这个意思。若是有压力的话,说明你的发心还是不到,心没有发出来;心发出来了,你自己心甘情愿。你自己愿意了,能有压力吗?不会有的。
  
  我们这个心为什么发不出来呢?还是理上没有通达。所以为什么说信心是从明理中产生的?就这个意思。刚才这样一讲,你就明白了。你看,又重要,又简单的事,我为什么不做呢?可能有的时候听得很明白,也知道应该这样,但是习气难改,做不到。这叫习气。没事,改习气有过程,慢慢改,不是一下子就能改的。
  
  你看,这就是意幻供养。不难吧?道理明白了,自己有这个心,都可以做,都能做到。佛法里,我们主要抓住这个因,功夫要下到这个因上。
  
  这里讲的是供养。布施也是一样,这样发心去做就行了。布施主要也是要对治贪心,修施舍心。你在家里,在单位里,所做的一切都当成是付出、奉献,都是布施。你付出、奉献了,一定有回报。你不要求回报,只想奉献、付出就可以了。
  
  什么叫无私地奉献?在家里做家务,这是一种付出。这个付出,你不是为了这个家,或是为了这些众生而做的,而是你为了自己。为什么呢?你这样去付出的话,才能消业,才能积福。你是在付出,但是最终谁得到真正的利益?就是自己。这样的话,你对对方不会有任何的埋怨。为什么呢?都是给自己做的。
  
  因果是不虚的,自作是自受的。深信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特地去求回报。在单位也是,就这样自己去付出,只要付出就有回报。
  
  有的人想,“这不是我吃亏了吗?”觉得自己受委屈。懂得因果的人,深信因果的人,他任何时候都不会有委屈、吃亏之类的想法。为什么?因果面前人人平等,谁也占不了谁的便宜,谁也不会受这样的委屈,谁也不会吃亏。你觉得我吃亏,你觉得我委屈,这个时候你还是不懂因果,没有深信因果。为什么呢?都是自作自受,如是因,如是果。快乐也好,痛苦也好,都是自己给自己做。快乐是自己给自己创造的,痛苦也是自己给自己带来的,这时心里的怨恨自然就没有了。

  七支供的下一个是忏悔。忏悔主要是对治嗔恨心。
  
  做忏悔的时候,要具足四种对治力: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返回对治力、现行对治力。
  
  第一,所依对治力。所依对治力有外所依对治力和内所依对治力。
  
  外所依对治力,书里讲的是明观福田。什么叫明观福田?就是观想佛,观想菩萨。比如说,我们通过金刚萨埵除障法去忏悔消业的时候,金刚萨埵佛就是外所依对治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莲花生大士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所依。他就是一个对境,这叫所依对治力。内所依对治力就是发菩提心。
  
  我们修法的仪轨中,有时候要求你把佛观想在头顶上,有时候要求让你观想在前上方。佛到底在不在?在,佛无处不在。像《普贤行愿品》里讲的一样:“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佛到处都有,主要是你自己忆念。自己心到了,佛就到了。所以只要你相信,佛就在你的头顶上;你相信,佛就在你的前上方。你自己有这个善根和福德感召的话,佛无处不在,哪里都可以显现,你相信就行。这是第一个,所依对治力。忏悔的时候,它是一个所依的对境。
  
  第二,厌患对治力,也叫破恶力。对自己过去所造下的这些恶业,生起猛厉的追悔之心。我们这样笼统的一讲,没什么太难的;但是我们仔细去讲,严格的去要求的话,非常的难。为什么?这个时候,首先你要懂得善恶的标准,你要懂得怎样去取舍善恶。你以为自己在做善事,你认为自己很善良,不一定。为什么?这里有你自己的知见,你的知见不究竟,所以是不可靠的。你觉得是恶,也不一定是恶;你觉得是善,也不一定是善。那么,善恶的标准在哪里?善恶的标准在佛法里。
  
  善恶的标准,小乘、大乘、显宗、密宗,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共同之处。你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真正明白了善恶的标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你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才能认识到自己所造下的恶业。把佛法当镜子照自己,才能照出你的毛病。以佛法衡量自己,才能知道自己在做善事,还是在造恶业,才知道自己是善良的,还是恶劣的。
  
  佛法应该是对治你的毛病。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讲这些,我没有针对某一个人讲,也没有针对某一件事讲,我讲的是佛法。但是,也许你们听的时候,觉得都能够对照你的相续中的一些毛病和错误。有的时候你们觉得,“哎哟,这是不是在说我?这是不是在批评我?”不是我在说你,不是我在批评你,这是佛在说你,佛在批评你。是真理在说你,真理在批评你。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听到佛法,你才能真正接受佛法。
  
  这里讲的破恶力也是,它才能破除恶业的力量。真正对号入座,发现自己的错误,发现自己的过患,那是一种开悟。我有一句法语:发现错误叫开悟,改正错误叫成就;发现相续中所有的错误和毛病,叫彻悟;改变了所有的错误和毛病,叫圆满。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忏悔的过程,忏悔的过程就是一个知错、改错的过程。你忏悔了,有没有对照自己?有没有以佛法去改变自己?没有的话,你忏悔也是在口头上的。
  
  以前华智仁波切和他的弟子对话的时候,弟子问华智仁波切:“现在这些说证悟空性的人,他们的相续当中的烦恼、习气怎么没有丝毫减少呢?”华智仁波切就说:“哦,这是口头上讲的空性,他们没有真正的证悟空性,是这个原因。”
  
  我们现在也在忏悔,为什么没有把业障忏出去呢?为什么相续没有得以清净呢?佛讲了,你真正忏悔的话,相续一定能得以清净,没有忏悔不掉的。难道佛说假话了?难道佛在骗我们?不是!是我们自己没有以佛法对照,自己没有以佛法去改变相续;只是在口头上忏悔,心里没有忏悔。
  
  忏悔很重要,修行不离忏悔。我们虽然是在修行,但是很多时候作为凡夫,不造业是不可能的,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法忏悔的话业障都能忏掉。佛讲,你忏悔了就可以。现在很多的你也许做不到,但是也没有事,最终有一天你就能做到。现在我们要明白,我们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奋斗。
  
  第三、返回对治力。佛讲了,有两种人都可以解脱,可以成就:一个是不造恶业的人,一个是造恶业、能反省忏悔的人。忏悔就是要拿佛法来对照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和毛病,拿佛法改正自己的相续,让自己的相续变得清净、自在。这就是修行。
  
  知错、改错,是忏悔中最重要的。我们下决心想改正,这种纵遇命难也不再犯的决心,叫返回对治力。你真正用佛法对照、改正,你返回原状了,叫返回对治力。这个时候,所造下的恶业彻底就清净了。以前没有造恶业的时候的相续,和现在这个相续是没有区别的,相续回归原状了。如果相续能彻底改变的话,那你也就回归当初、回归自性了,也就当下解脱,当下圆满了。这就是忏悔。
  
  第四、现行对治力。缘起性空的道理是不可思议的,都是空性,都是缘起法。佛菩萨有清净的愿力,你自己有坚定的信念,这两者结合的时候,就有力量,这个力量也可以通过光、通过甘露体现出来。“哦!佛在前上方发光照耀我等众生,消除了我身口意的恶业,或者佛降下甘露,沐浴我的身心,我等众生身口意相续得以清净,然后圆满了。”佛的愿力和自己的愿力结合的时候,这股力量一定是有的。通过这股力量,我们身心上的这些污垢、障碍统统都可以消掉,这叫消业;然后得以清净,也就当下圆满。
  
  忏悔主要具足这四种对治力,这四种对治力里,厌患对治力和返回对治力是最最重要的,知错、改错是很重要的。能知错、改错,才能进步,才能最终圆满你的人生。
  
  昨天讲的顶礼,今天讲的供养和忏悔,这都是我们很平常的一些修法。我在这里给大家讲的是实实在在的修法。希望大家都有接受的能力,好好地用心去体会,然后认真地去落实。我没有什么力量,但佛法的力量是无穷的。你真正得到了佛法,对你的改变,对你的人生以及生生世世的利益,真的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希望大家都有一颗欢喜心,心中有一个无比的喜悦。
  
  将讲法、闻法等一切功德回向所有众生。最后祝愿大家吉祥圆满,扎西得勒!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返回 七支供略讲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对治七种烦恼的殊胜窍诀——七支供略讲(三)
下一篇:对治七种烦恼的殊胜窍诀——七支供略讲(一)
 对治七种烦恼的殊胜窍诀——七支供略讲(二)
 对治七种烦恼的殊胜窍诀——七支供略讲(一)
 对治七种烦恼的殊胜窍诀——七支供略讲(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南传法句经 第七:阿罗汉品[栏目:南传法句经[白话版]]
 心境并建是时代对佛教的必然要求[栏目:陈红兵教授]
 走过岁月年华[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佛陀论无常(张家提)[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智悲 Wisdom and Compassion[栏目:旅途脚印 Footprints on the Journey]
 袁中道~夜泉[栏目:禅诗三百首]
 灵岩甘灵第一集 伍、持守净戒[栏目:妙莲法师]
 07-004修行须知[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待人有礼的态度[栏目:蔡礼旭老师]
 茶禅十八拍[栏目:禅茶文化]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