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七章 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
郭耀华
{返回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26

第七章 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

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

一、北传佛经究竟涅槃的概念

原始佛教即以“烦恼永尽,心无取执,解脱诸漏”来解释涅槃,一切有部以“择灭”解说涅槃,大乘中观派以“缘起性空,轮涅不二”解说涅槃,唯识派以“阿赖耶离障”解释涅槃,如来藏系瑜伽学派以“清净如来藏显现”解说涅槃,中国的竺道生以“实相”解释涅槃,慧远以“反本归宗”解说涅槃,天台宗以《大宝积经》的“中道实相”解释涅槃,华严宗以《华严经》的“一真法界”解说涅槃,禅宗以《六祖坛经》的“明心见性”诠释涅槃,等等。笔者分早期佛教与大乘佛教两类讨论。

〈一〉早期佛教

1、《杂阿含经》就说:“涅槃者,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1]

2、在《杂阿含经》中佛陀又说:“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2]另在《中阿含经》中有一则故事佛陀教导说:“我说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识随所缘生。”[3]

3、如《俱舍论》中说的“如灯涅槃,唯灯焰谢,无别有物。如是世尊,心得解脱。唯诸蕴灭,更无所有。”[4]

4、在《中阿含经‧罗摩经》中提到:“诸比丘!如是予于自生、自老、自病、自死、自愁、自杂秽法而知生法之患,以求得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愁、无杂秽无上安稳涅槃。而且于予知见生,予之解脱不可动也,此为最后之生,今不再来此受生也。”[5]此外在一些较古老的巴利语佛典中,常常是以“心无取执,解脱诸漏”[6]表示达到涅槃。

以上《阿含经》类的涅槃观并未解说法报化三身任运、轮涅无二的大乘佛教涅槃观。

〈二〉大乘佛教

1、涅槃不离世间:《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中说:

尔来无量劫,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7]

2、《中论》卷四观涅槃品中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8]这里译作“世间”的梵文为samsāra,也可译作“轮回”或“生死”。[9]

3、《大宝积经》卷一一九中说:“若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彼于无常败坏世间,得证常寂清凉涅槃。世尊彼于无护无依世间,为护为依,何以故?于诸法中,见高下者不证涅槃。智平等者,解脱等者,清净等者,乃证涅槃。是故涅槃名等一味。”[10]

4、到了《大般涅槃经》,则明确肯定了众生解脱的目标在于获得常住不变的法身,证得大般涅槃。“如来遍满一切诸处犹如虚空,虚空之性不可得见,如来亦尔实不可见,以自在故令一切见。如是自在名为大我,如是大我名大涅槃,以是义故名大涅槃。”[11]《大般涅槃经》曰:“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12]《大般涅槃经》说如来法身佛具有八种自在:一者能示一身以多身;二者示一尘身满三千大千世界;三者能以满此三千大千世界轻举飞空;四者以自在故而得自在,能以一心安住不动,所可示化无量形类各令有心;五者根自在;六者以自在故能得一切法,如来之心亦无得想;七者说自在故,如来演说一偈之义,经无量劫入亦不尽;八者如来遍满一切诸处犹如虚空。[13]这充分说明,如来法身佛是人格化的超越时空限制的无限遍满的睿智存在者。《大般涅槃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五中,把能否证得如来法身、宇宙真性看作证得大涅槃的标志,认为众生断烦恼并不就是涅槃,而是断烦恼见佛性方是证得涅槃[14]。一般人所理解的常乐我净,是执着世间五蕴法为常乐我净相,是佛法所破斥的对象。而大涅槃的常乐我净,描述的是因如实见生死法之无常、苦、空、无我,不加任何执着,即转为其如来藏之不空而常乐我净(注:法界法身常乐我净,但仍是空无自性的,非空非不空)。

5、大乘佛教中的瑜伽行派对涅槃提出了四种分类,在《成唯识论》卷第十: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15]第一种涅槃是说明众生在本质上都具有涅槃性。第二种和第三种涅槃,相当于小乘佛教所说的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即把断烦恼已尽但所依未灭称作有余涅槃;把所依亦灭,众苦永寂称作无余涅槃。而第四种涅槃,则是对任何事物都无所执着的涅槃,能显现出真如的本性而不被任何烦恼无明所障碍之外,且具有大悲之精神,能利乐有情众生,是唯有佛所具有的最高境界的涅槃。这里的不住生死者,是大智;不住涅槃者,是大悲。体现出大乘佛教悲智双运倡导慈悲喜舍的精神。

6、在《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六中提到“何谓第一义空?第一谓涅槃。涅槃无相,涅槃是寂灭,是舍宅,是救护,是灯明,是依止,是不终没,是归趣,是无燋热,是无忧恼,是无忧悲苦恼,及余诸行。”[16]

7、此外《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普贤菩萨回答普慧菩萨对第一义空的解释更清楚。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义﹐空义,第一义空故;大般涅槃义,灭一切苦而修菩萨诸行故。[17]中道第一义空,是胜义空,非只是生死法之无自性空而已,且具有涅槃常存不灭意义。

8、《究竟一乘宝性论》中提到法身不灭涅槃长存,经文如下:“初法身如来,第二色身佛,譬如虚空中,有一切色身,于初佛身中,最后身亦尔。”[18]

9、《佛说法乘义决定经》中提到如来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19],也可以当作究竟涅槃的境界。

二、大圆满法究竟涅槃修行

有关大圆满法依照自然智慧,上师印证正行,金刚手菩萨(文殊菩萨的化现)、金刚萨埵及历代祖师等等,加持灌顶产生的三身任运五智究竟果,与轮涅不二如虚空的解脱涅槃心境。请参考第一章第七节大圆满法的果位,与第七章第一节大圆满法修行成果介绍,再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

三、比较如下

(一)轮涅不二如虚空的涅槃观

轮涅不二如虚空是大圆满法的重要见地,也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核心观念,上文中龙树菩萨在《中论》中提到“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笔者在第二章第五节就有详细讨论。大圆满法三身自现、五身五智的修行方式是自性解脱、永远解脱、方便解脱。本觉自然智的修行是超三界,可以游走诸佛国,无有余涅槃、亦无无余涅槃,是修持法界任运之果。是如来藏光光相映、互渗互透,是空、无色、无相、无执,无愿无不愿,自在逍遥,说我非我,忘我常青,宝瓶现童子,法界不退转,你我他一体无分别而常住,光明照宇宙,寂静善止观,观我非我是真我,观他是我是交换,黑洞不黑。《成唯识论》提到涅槃有四类,其中第四种是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这里说明涅槃是轮涅不住,没有所知障,能产生大悲心利乐有情。

(二)涅槃是自性清净、本超因果

自性清净、本超因果是大圆满法的重要见地,也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核心观念,在第二章第十五节就有详细讨论。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提到:“天王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能如是观真净法性,一切圣者如实悟入,无能修者无所修法,无能行者无所行法,无心无心所,无业无异熟,无苦无乐,如是观者名得平等,无异远离随顺广大,无我我所无高无下,真实无尽常住明净,所以者何,一切圣法由此成[熟>就],因是性故显现圣者,诸佛如来无边功德不共之法从此性生,由是性出,一切圣者戒定慧品从此性生,诸佛菩萨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从此性出。”[20]因此,修行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出现菩提真智、内证智时,将出现无业无异熟(超越因果论),获得自性清净解脱,与大圆满法修行究竟解脱一致,这与《大宝积经》的“智平等者,解脱等者,清净等者,乃证涅槃”,其中清净者得涅槃也一致。最后这也与《成唯识论》中提到的四种涅槃之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一致。

(三)法身自在得涅槃

三身自现是大圆满法的重要见地,也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核心观念,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中提到:“《普明续》云:如玻璃体本性本清净,无垢通彻清净即法身,虽现地水火风和虚空,不悟则在心上有相现,现而无性真智妙光显,譬如虚空显现彩虹色,除虚空外非有现似有,住虚空中与空无分别,法性法身无别虚空中,自起自现自明智妙色,现似有方无灭而明显,显中无念即是智法身,自体自现报身本成佛,悲心化身二边皆清净。”[21]法性法身清净,虚空自现,是一种菩提智慧显现身,法身可以与报身、化身一起运作。尊者在《句义宝藏论》中又提到:“法身住本元智。解脱果位的法身,与若虚空之本净成为一味。此刻,安住有三种智:(1)心体本净之智,不落戏论之二边,犹如水晶球,晶莹透明;(2)本性元成智,明分功德之现源,深透而细微,而无实有法;(3)大悲周遍智,因本体之妙用,现源不灭,安住于智慧对境,不作计度之分。”[22]由于法身含藏无量智慧,显现出空性、光明与大悲心妙用。在《大般涅槃经》中说:“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23]理念一致,在上文中《大方广佛华严经》、《究竟一乘宝性论》也提到法身常住不灭,是金刚不坏身,法身是报身、化身教化的源头,虚空法界是法身汇归处,是空与不空如来藏的(指导)根源。牟宗三先生在《佛性与般若》一书中就根据如来三法秘密藏说,认为《大般涅槃经》的如来法身“是一个永恒无限遍满的生命,现实的释迦自然只是一种示现。涅槃不涅槃(入灭不入灭)亦只是一种示现。”[24]法身在本章第一节第三、第四部分就有讨论,此外,三身自现在第二章第八节也有详细讨论。

(四)涅槃不离世间

在《妙法莲华经》中提到,佛陀方便示涅槃,实无涅槃,常渡众生。圣者断除了忆想分别戏论,所以超脱十二因缘,摆脱了因果业报的束缚,获得自在的涅槃境界。对圣者而言,涅槃与世间来去自如,没有分别,是真正的大自在。大圆满法正行修炼在人间,成道在人间,三身自现、五身五智运用,大悲体现在人间、三界,菩萨道贯穿修行,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当然大圆满法表现比较多的是修行传承菩提心教化,以菩提般若智、空性证悟三界如大幻网,并非只是一般的六度波罗蜜修行,三身教化是一种修行理想状态,世间万事万物的变迁,不影响根本的空性心境,即使远离众生修行,也是一时方便,维摩诘居士不二法门就是在繁华城市修行,大圣隐于市。一切不执,妙用无边,是顿超心境,一切自然成。

 


--------------------------------------------------------------------------------

[1]《杂阿含经》卷十八,求那跋驮罗译,《大正藏》第二册,第126页.

[2] 《杂阿含经》,《大正藏》第二册,第70页下. 佛陀说:“诸比丘!云何修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是思惟,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3] 《中阿含经》,《大正藏》,第一册,第766页下.

[4] 《阿毘达磨俱舍论》,《大藏经》第二十九册,第34页下.

[5] 《中部‧圣求经》,《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3年版.第231页~第232页.相应于《中阿含经‧罗摩经》,在《大正藏》第一册,第776页.

[6] 《小部‧大品》第十二章《二种随观经》,《汉译南传大藏经》小部经典二,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3年,第213页.

[7] 《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九册,第43页中.

[8] 《中论》,《大正藏》第三十册,第36页上.

[9] 郭良鋆.《佛教涅槃论》,《南亚研究》,1994年,第四期,第28页.

[10] 《大宝积经》,《大正藏》第十一册,第765页下.

[11] 《大般涅槃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大正藏》第十二册,第503页上。

[12]《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第二,《大正藏》第十二册,第382页下.

[13]《大般涅槃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大正藏》第十二册,第502页~503页.这充分说明,如来法身佛是人格化的超越时空限制的无限遍满的睿智存在者。

[14] 《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十二册,第514页下.

[15] 《成唯识论》,《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55页中.

[16] 《舍利弗阿毘昙论》卷十六,《大正藏》第二十八册,第633页上中.“何谓第一义空?第一谓涅槃。如比丘,思惟涅槃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第一义空。如是六空,是名空定。何谓无相定?除空定,若余定,以圣涅槃为境界,是名无相定。复次无相定,行有相,涅槃无相。行有三相:生住灭。涅槃无三相:不生不住不灭。如是行有相,涅槃无相,涅槃是寂灭,是舍宅,是救护,是灯明,是依止,是不终没,是归趣,是无燋热,是无忧恼,是无忧悲苦恼,及余诸行。

[17]《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六,卷五十八,《大正藏》第十册,第306页中.普贤菩萨回答普慧菩萨对第一义空的解释。“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义。何等为十?所谓:多闻义,坚固修行故;法义,善巧思择故;空义,第一义空故;寂静义,离诸众生諠愦故;不可说义,不著一切语言故;如实义,了达三世平等故;法界义,一切诸法一味故;真如义,一切如来顺入故;实际义,了知究竟如实故;大般涅槃义,灭一切苦而修菩萨诸行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智无上义。

[18]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第四, 身转清净成菩提品第八,后魏中印度三藏勒那摩提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843页中.

[19]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卷二,《大正藏》第十七册,第658页上中.

[20]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百六十九,第六分法性品第六,《大正藏》第七册,第936页下.

[21]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87页.

[22] 龙钦饶降巴.《句义宝藏论广讲》(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435~461页.

[23] 《大般涅槃经》曰:“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第二》,《大正藏》第十二册,第382页下.)

[24] 牟宗三.《佛性与般若》(修订版).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 第181页.


{返回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八章 宁玛派大圆满法与苯教大圆满法比较差异
下一篇:第七章 第四节 大圆满法修行成就者研究
 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
 第二章 第九节 菩提心、觉性赤裸(赤露)、觉性(本然明觉)、大悲B..
 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行见地研究)第二十一节、第二十二节
 附录一《大圆满心性休息》中引用北传佛经与藏译佛经(不含密续)B..
 附录一《大圆满心性休息》中引用北传佛经与藏译佛经(不含密续)A..
 第一章 第五节 大圆满法的思想见地
 第四章 第二节 从《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谈起
 附录二(第三章 文殊菩萨思想看大圆满法见地)4
 第五章 第三节 《大乘入楞伽经》如来藏修行思想与大圆满法
 第四章 第六节 金刚萨埵研究——从《大日经》、《金刚顶经》等等谈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醉酒的人 Drunk[栏目:森林里的一棵树 A Tree in a Forest]
 学禅一定要诚心(世明)[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无量寿经》之宝池德水[栏目:大安法师]
 莫讶一称登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栏目:张秉全居士]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九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论佛教的“精神慈善”(刘元春)[栏目: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四教义卷第三[栏目:智者大师]
 92、是不是凡是咒语都属密法?[栏目:居士学佛100问]
 体光老和尚 开示三十八[栏目:体光法师]
 家里人反对我学佛、拜佛、诵经,怎么办?[栏目: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