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法师 印光大师传奇 第二章 雁塔感悟
灵悟法师 著
{返回 大法师·印光大师传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687

第二章 雁塔感悟

话说大哥见丹桂给三年前曾打过他的人写对联,心中甚为不解,忍不住上前质问,不想丹桂随口一笑道:“这有什么好说的?小人以怨报德,君子以德报怨嘛!”

大哥听了一愣,不由得折服道:“小弟你能有这等心胸,大哥有所不及!惭愧,惭愧,惭愧得很哪!”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皇帝因患天花病逝。同治帝载淳为咸丰皇帝与慈禧所生,亦是咸丰帝奕讠宁唯 一的儿子。载淳六岁(1861年)登基称帝,十七岁(1873年)亲政,未及二年即病逝,时年十九岁。同治崩驾后,年仅四岁的光绪即位。清德宗光绪帝名爱新觉罗·载湉。父亲奕譞,乃道光帝七子,咸丰帝弟醇亲王。光绪帝的母亲又是奕譞的嫡福晋,慈禧太后的亲妹妹。他身为亲王之子本与皇位无缘,同治去世,同治帝没有子女,因他是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其时慈禧已执政13年,确立了威信,她提出立载湉嗣位后又没有人反对,于是载湉成为了清朝第11任皇帝。载湉即位时虚岁才4岁,入宫时还在熟睡之中。民间有传言说,光绪实为慈禧太后儿子—说的是慈禧好吃汤卧果,每日早晨派人去宫门口买四枚汤卧果,由金华饭馆的伙计派人送来。金华饭馆有一个姓史的年轻伙计,他长得玉树临风,仪容俊美,史某与李莲英混熟了,经常被李莲英带到宫里去玩。有一天,慈禧忽然发现李莲英旁边站着个俊美的少年,便问李莲英那是谁?李莲英十分害怕,因为带外人入宫严重违反宫禁,但又不敢撒谎,只得如实禀告。慈禧不但没有表现出生气,反而有些兴奋,将史某留在宫内“昼夜宣淫”,一年后生下光绪。慈禧不敢养在宫中,命醇亲王代为养育,接着将史某灭口。光绪当比同治低一辈,实为一辈,慈禧违反了立子不立弟的常规,或许因为光绪是她的亲生儿子的缘故。 

闲话休提,书归正传,话说光绪元年(1875年),赵秉纲虽年届五旬,但身子骨还很硬朗,加上二儿子秋桂也年轻力壮的,家里的田地伺弄得土质肥沃收成总要高过别人,日子过得殷实红火。眼看折桂在私塾里的学业结束,已经15岁了,赵秉纲细细盘算:儿子的学业日益精进,可惜没有名师指点,不如趁着家境还算殷实,趁早将兄弟俩送到长安书院去求学深造。

赵秉纲是个重礼节的人,恭恭敬敬将折桂的发蒙先生请到家里喝酒致谢。酒过三巡,私塾先生捻着花白的山羊胡子欣喜地说:“折桂不必说,丹桂虽并非我入室弟子,其学识并不在折桂之下。如能择名师指点,前程不可限量!不可限量啊!”

听到先生如此夸奖,赵秉纲连连感谢恳请先生指点。先生坦率道:“实不相瞒,我这半桶水,开蒙馆当孩子王混饭吃绰绰有余,若要图求登科发迹,必致误人子弟,老朽是万万不敢的!以令郎材质,写出的文章已得韩愈欧阳修精髓,实为后生可畏矣!”

听了先生如此评价,丹桂心里暗暗欣喜。这几年来,他的视野逐渐开阔,不再满足于《千字文》之类的启蒙文章,也对那些入帷登科的八股时文不感兴趣,研读了韩愈欧阳修等大家的名篇,对韩愈的《论佛骨表》佩服得五体投地。联系自己在襁褓中的时候终南山和尚结善缘的往事,指出那明明是药物的作用,却要披上普渡众生的外衣蒙蔽世人,于是乎写了好些篇文章,其中最得意的是《论普渡众生之虚妄》,俨然以为圣贤继绝学崇儒辟佛为己任。跟大哥一样,此时丹桂的心胸也不再是小小的合阳所能局限,自是向往着古都长安的名家书院,期盼名师高贤给自己指点,早日实现飞黄腾达之理想。

东赤村皆是一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庄稼人,到过合阳县城的人尚且不多,到过长安的人更是屈指可数,可他们都知道长安是九朝古都,还知道从合阳往南到长安,路程足足有四百多里,坐马车都得好几天呢。如今,赵秉纲竟然打发两个儿子大老远地到长安去读书,别说村里人啧啧称奇,就是他婆姨张氏也忐忑不安起来。自古儿行千里母担忧,想想儿子得自己做饭自己洗衣,还要没日没夜地苦读,折桂这孩子身体尚好,可丹桂不时伤风感冒且眼睛也不时发作,他能吃得消吗?然而,男人一门子心思要儿子光宗耀祖,两个儿子更是认定咬定了非金榜题名绝不罢休,别说拗不过男人,自己这做娘的也不能耽误儿子的大好前程呀!于是,张氏一边悄悄抹眼泪,一边给两个儿子准备行装。

赵秉纲查过皇历,十月十八是奎星值日的黄道吉日,知道婆姨已经将儿子的衣物准备妥贴,便安排儿子出发。临行之前,他备好香案虔诚祈祷,让两个儿子到堂屋里恭恭敬敬给神龛上的列祖列宗磕头辞行,然后,吩咐二儿子秋桂背着包袱,权作书童送到县城。

看着儿子走出了堂屋,张氏忽然抑制不住淌下眼泪,哽咽着说:“儿哪,从今往后……娘不能给你们兄弟洗衣做饭,什么都得靠你们自己了,娘实在不能放心呀!折桂哪你是大哥,要记住丹桂的身子骨与眼睛不如你,书读多读少不要紧,还是身子最要紧哪!”

听着婆姨“书读多读少不要紧”的絮叨,赵秉纲不觉暗暗皱起眉头。若在平时,他早就板紧脸大声喝斥了,可今天是儿子远赴长安求学的吉日,自己不能冲撞了儿子的喜气,这才极力忍住了。猛一抬头,看到院子里那株桂花树,心里顿时一阵狂喜,大踏步走过去折下两个小枝,快步奔到儿子身前插在帽子上,笑呵呵地说:“爹爹早就盼着你们兄弟能蟾宫折桂,今天是个好日子,爹爹给你们兄弟俩发个利市,待同州开考时,再给你们把酒庆贺!”

“孩儿谢过爹爹,万万不敢辜负爹娘期望!”兄弟俩给爹娘下跪磕头,洒泪离开家园。

 

到了合阳县城,折桂记着母亲的叮嘱,担心弟弟丹桂身体孱弱难耐旅途劳顿,打算搭乘顺道的马车到长安去,可是丹桂摇摇头笑着说:“大哥,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说‘世事洞察即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怜我们向来局促在狭窄的乡村,不但没有读书破万卷,连百里路都还没有走过。此去长安,正是磨练的大好机会,还不如步行的好!”

此时秋高气爽金风渐紧,放眼一望,但见田野斑驳宽阔无垠。举目远眺,万里长空湛蓝如洗,一群群大雁展翅南飞,侧耳一听,不时传出阵阵悠长嘹亮的雁鸣。丹桂见了,不禁触景生情来了作诗兴致,提议以秋雁为题。折桂满囗应承。兄弟俩当即就作起诗来,起先作了几首,要求完美的丹桂觉得都不尽人意,无法与古人相比,折桂道:“人家是千古名家,我们岂能与他们相比?”走了一阵,两人觉得无趣,丹桂又提议道:“古人的诗好,不如就吟诵他们的诗,但有一个要求……诗里必须有‘长安’二字。

“这主意不错!我先来——”丹桂说着随口吟诵——

“九重深锁禁城秋,月过南宫渐映楼。

紫陌夜深槐露滴,碧空云尽火星流。

清风刻漏传三殿,甲第歌钟乐五侯。

楚客病来相思苦,寂寞灯下不胜愁。”

 

丹桂道:“大哥吟的这首戎呈的《长安秋夕》还是不合要求。”

折桂不满道:“如何不合要求?”

丹桂道:“这诗虽然写的是长安,但诗中没有‘长安’字眼,比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东北分明观大海,西南咫尺近长安’,这些才合要求。”

“这个容易。”折桂说着就吟了一首白居易的《长安春》——

“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
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
丹桂随即吟出一首白居易的《题岳阳楼 》——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

 

折桂吟道——

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

披香殿前花始红, 流芳发色绣户中。

 

丹桂吟道——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折桂吟道——

临高台,高台迢递绝浮埃,

瑶轩绮构何崔嵬,

鸾歌凤吹清且哀。

俯瞰长安道,萋萋御沟草,

斜对甘泉路,苍苍茂陵树。

 

丹桂吟道——

燕雀始欲衔花来,君家种桃花未开。

长安二月眼看尽,寄报春风早为催。

 

折桂吟道——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丹桂正要接上,只听到一阵得得的马蹄声由远而近,回头看时,原来是一位少年公子,他的身后紧随两名书童——不用猜,这又是一位上长安求取功名的读书人。一路之上,这类人可谓不绝于道。那公子经过时,看了丹桂兄弟一眼,也不打招呼,吟唱着一首词曲扬长而去:“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听了少年的词曲,丹桂兄弟二人再无心吟诗,挑着书籍行李,默默在通往长安的大道上前行……。

闲话少叙,且说兄弟俩一路上晓行夜宿,饿了就拿出娘准备的馒头啃上两个,渴了就向沿途的人家讨取一碗井水解渴,倦了就在路边的田头地边歇息片刻,偶尔顺便向长者请教各地的风土人情,倒也觉得其乐无穷。

兄弟俩不紧不慢,足足走了十天,终于走到向往已久的古都长安。从偏僻荒凉的东赤村,一下子来到气势雄伟的古都,高峻巍峨的古城墙,栉次鳞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大街,兄弟俩惊呆了,觉得自己就是长上一百双眼睛也不够看!但他们没有心思饱览景物,折桂急着打听长安关中书院的所在位置。

关中书院是明清时期陕西著名书院。关中书院规制设山长一人,由抚台聘请掌管教务;监院一人,专管庶务;斋长二人,代表生徒,协助书院管理。课程有经、史、子、集;考课有诗、古文、词、八股试帖、策论、杂著等。每月一官考,分月由大吏来主考,除此之外,每月课堂测验2—3次,由山长主考。

折桂的私塾先生尽管并不博学,却知道关中书院是长安学者荟萃之所,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在来之前,先生还特别说起关中书院的兴衰,说那里曾有一段传奇的故事……说的是明末西安有个著名学者叫冯从吾,官至工部尚书,他为官清正,性情耿直,嫉恶如仇,他上书批评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直言触怒了皇帝,因而愤然辞官回到故里。在故里,他潜心经理之学,讲学于宝庆寺,万历三十六年(1609年)陕西最高行政长官汪可受等人在宝庆寺“联镳会讲”,来听讲学的多达几千人,因此改寺东“小悉园”为“关中书院”,供冯从吾等学者讲学。书院建筑规模宏大,中间讲堂6间曰“允执堂”,左右南屋4间,东西号房各6间,讲堂后边有假山,“三峰耸翠”,“宛若一小华岳”,讲堂前半亩方塘,竖亭于中,砌石为桥。书院有门两重,大门二楹,二门四楹,郡丞刘孟直书“八景诗”以壮其观,学者王大智书隶字为书院题名。

明朝天启五年,阉党魏忠贤得势专权,诬陷镇压东林书院一帮文人,关中书院及其主讲者冯从吾先生累及。天启六年(1626年),熹宗下旨“一切书院俱著拆毁”,十二月关中书院被毁。 时至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西安知府、咸宁知县督修关中书院,并扩院址,增设东廊,作为讲学先生之寓所,并设西圃,作为学生憩息之场所,又建“精一堂”五楹,左右胁堂及两厢各五楹。使书院一度成为督学使署。

闲话小叙,却说下午时分,兄弟俩辗转来到了关中书院。书院的经办热情接待了他们,不过在让他们自己填写登记册时不免用疑惑的眼光打量丹桂,试探着问他:“敢问可曾有过功名?”

“暂且还没有。学生此来,是跟随兄长读书求学的。”丹桂大大方方回答,一边奉上自己平时所写的文稿。

书院经办微微而笑,让他们找好住所,等候书院教谕是否接收的决定。当他们第二天前去听取是否接收的时候,教谕亲自接见了他们,说文章禀赋不错,只是言辞过激有失偏颇,还需待假以时日砥砺磨练,学习经世济用之术,方能成就一番功名事业云云。丹桂从来听惯了褒奖,一听说自己的文章“有失偏颇”,不觉涨红了脸:“请教先生,何为经世济用之术?”

那教谕知他不服气,喟然一叹:“后生,我先前也跟你一样才气自负,好像为圣贤继绝学非我莫属。后来读过文襄公的《林则徐集》,再研读了魏源先生的《海国图志》,才省悟当今我大清积贫积弱,列强时刻虎视眈眈,‘师夷长技以制夷’乃是当务之急的经世济用之术,自己先前的辟佛自负只不过是井底之蛙,无论于国于民于己,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丹桂一听,顿时张口结舌无以为答。林则徐、魏源这两个名字,丹桂暗忖,自己一向也是仰慕已久,说到对他们的学问见解,实在只有惭愧的份。脑子里旋风一般翻腾,蓦地想起沿途所见烟馆林立,在家乡也不时听到有人因为吸鸦片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事……可自己对身边的事情不仅视而不见,还居然“为圣贤继绝学”而沾沾自喜,的确不愧井底之蛙!想到这些,他自觉羞愧难当,恭恭敬敬躬身施礼道:“晚辈深谢先生赐教!回去之后,必当虔心拜读!”

教谕微微颔首,告诉他们可以前来入学,便转身走了。折桂看到弟弟今天如此谦虚,心里很是高兴,正想缴纳学费,可丹桂说:“哥,我觉得头晕眼花看东西很模糊,只怕一下子不能读书,还是照我们在家时的规矩,暂且只交你一个人的学费;我嘛,先买了林则徐和魏源两位先贤的文集开阔眼界,你再抽空给我讲解讲解,还能节省不少钱呢!”

折桂知道弟弟生性倔强,不是病势严重决不会说这样的话,蓦然想起母亲“书读多读少不要紧,还是身体要紧”的嘱咐,也不忍让弟弟过于劳心费神,只得同意了弟弟的建议暂且缴纳一份学费。离开书院,他赶紧陪丹桂找到一家药铺,请先生给弟弟诊治。

那先生鹤发童颜,一望而知是位高明之士,给丹桂细细号过脉,再查看了眼睛,然后郑重其事地说:“据我看来,这位小兄弟的身体先天禀赋不足,自幼就患过眼疾没能及时根治,故此导致反复发作。若是农家子弟耕作于田地不劳心神,尙可不致大碍。无奈这小兄弟心性高强过于苦读,竟造成气血两虚的症候,非得放下书本安心静养,适当服用药物调理,方可望徐徐恢复。否则,就回天乏术,难免失明之虑哪。”

折桂觉得这位先生故意危言耸听,将弟弟带到长安最负盛名的济世堂,可那里的先生与药铺的郎中所言毫无区别,丹桂顿时如同一盘冰水倾在头顶,整个身心几乎冰凉……他痛苦地仰天长啸:“老天爷呀!我赵丹桂青春年少壮志未酬,你为何这样惩罚我呀?!”

折桂心如刀绞,也只得百般劝导,带了几副中药回去细心煎熬,嘱咐弟弟暂且别想着读书,还是身子要紧,一边用孟子的名言安慰弟弟:“丹桂别急,凡事都得从好处方面着想。孟子早就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看来,老天爷让你经受这些磨练,必然为的是让你将来担当重大责任,千万不可自暴自弃哪!”

丹桂凄然一笑,说这些道理自己也懂得,可自己的身体自己更清楚!古人也说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个人如果没有好身体,生命尚且不保,还能用什么来担当重任呢?到了这个地步,什么天降大任,什么金榜题名,统统全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除了身体,什么都不去想了!说罢,走到火炉前守护着药罐子,尽情呼吸着药罐子里飘出的浓重药香,回头对哥哥说:“哥,爹娘让我俩来长安求学,我身体不争气,只得认命,可是这病不是三两天能好起来的,总不能兄弟俩都为这耽搁了……你放心,这药我自己来招呼,你还是安心读书要紧!”

折桂听出弟弟语气平静,也明白他说得在理,只好让他招呼熬药,自己拿出书院里发给的典籍轻轻朗诵,让弟弟也能同时领会一二,待到弟弟喝了药,就吩咐一起睡觉——他不敢把弟弟生病的消息告诉父母,过年的时候也没有回家探望,写信回去说兄弟俩一切安好,一边照顾弟弟治病一边读书。

此后从书院每天回来,折桂总是先问弟弟的药吃了没有,身体好些了没有,然后便将书院里教谕的讲述详细转告给弟弟。半年过去,丹桂的疾病略有好转。偶尔折桂还把书院里意气相投的同窗带回来一起商讨。每当这时候,丹桂总能发出新奇的见解。有一天,折桂几个同窗为了孟子的“民为贵”各执一词面红耳赤,丹桂平静地说:“我看,君也罢,民也罢,首先还得应顺时代。若说君,日本的明治天皇只能算小国之君,为何能使国家强盛?若说民,我国的民众兵力远远多于日本,为何甲午海战全军覆没?不应顺时代,就不能富国强兵!”折桂那些同窗听后一个个惊叹不已,佩服他不在书院却比自己在书院里还学得多、想的深。

 

又是一年过去,丹桂的身体时好时差并没根本起色,稍微多看一下书就眼睛发红流泪,只得干脆放下书本,连一向爱不释手的《海国图志》也束之高阁了。一天,他对哥哥苦笑说:“哥,我这两年里药也吃得不少了,也渐渐琢磨出一些道道来,这不是药物所能解决的,乃是我命中不能走功名这条路。那药铺的先生说的也很有道理:吃药不如养性——我干脆不吃药不看书!”

折桂心里沉甸甸的,只得安慰弟弟别性急,也不督促他吃药看书了,自己回来尽量将书院里教谕讲解过的东西转述给他听,劝他白天就四处走走散心吧。丹桂自然乐得如此,一有空闲就到长安各处转悠,足迹还进入了茶楼寺院。一天回来,折桂看到弟弟拿出当初珍藏的《论普渡众生虚妄》投进火炉里焚烧,大惊之下问他这是为什么?!丹桂平静地说:“也不为什么。经历了这场病,觉今是而昨非,我为当初的狂妄感到惭愧。现在想来,还是我错怪了终南山的和尚,要不是那和尚千里结缘,也许我早就是瞎子了!”

折桂听了嗟叹不已,想到弟弟从小天资聪颖,不幸出生不久就顽疾缠身,导致心灰意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自是不忍心责备,反而欣慰地劝说:“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你能认识到过去的偏执,说明学识又进入了新的境界。前些天,我将你在家里写的一篇文稿交给教谕指正,他还红笔勾勒‘传阅’呢!”说着,将教谕勾勒的文稿拿过来递给丹桂。

这是教谕布置的《艰难困苦,玉成于汝》的题目,折桂觉得弟弟正在遭受疾病折磨,让他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写一写。丹桂果然深有感触,从孟子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破题发端,联系到当今列强欺凌,大清亿万民众不甘屈辱卧薪尝胆,师夷长技以制夷,必定重振汉唐雄风,写好后交给教谕指正。教谕赞誉有加让书院弟子传阅,这是莫大的荣耀。若在平时,丹桂必然眉飞色舞喜不自禁;可今天他只瞟了一眼,若无其事地搁在一边:“这只不过是书生之见,于国事无补于个人无益,让先生谬赞了。”

丹桂这么若无其事,折桂心里却如同醍醐灌顶,将弟弟写满教谕赞语的文稿邮寄回家让爹娘高兴,然后走进书院攻读。丹桂呢,看够了长安城的灯红酒绿,也看够了大街小巷的成群乞丐,对城郊的寺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跟大哥告别后,他不知不觉走进了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是唐高宗即皇帝位前为其母文德皇后所建的一所愿寺。

唐高宗年间,玄奘法师从天竺取回佛经,曾在慈恩寺住持寺务,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并妥善安置经像舍利为由,拟于慈恩寺正门外造石塔一座,遂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图表上奏。唐高宗由于玄奘所规划浮图总高三十丈,以工程浩大难以成就但又不愿法师辛劳为由,便恩准朝廷资助在寺西院建五层砖塔——是为大雁塔。关于塔名的来历,据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称,他在印度曾闻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

说的是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净食(即雁、鹿、犊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今天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慈恩寺内的佛塔是玄奘有意仿印度雁塔形式而建的砖塔,因之也叫雁塔。

且说此塔名雁塔,后来又有人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于是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荐福寺塔便称为小雁塔。

 

雁塔建成后,引来了不少文人骚客登临并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有杜甫的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章八元的“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某年,诗人岑参与好友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雁塔,诗兴大发,吟道——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诗人气势磅礴的描写与富于哲理的感叹,常常在人们登塔时引起共鸣——大雁塔的恢宏气势由此可见。

唐中宗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形成风俗。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当年27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 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刘沧更豪迈地题下“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把雁塔题名与登仙并提了,可见他们洋溢着春风得意的喜悦心情,把雁塔题名视作莫大的荣誉;到后来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毁掉了珍贵的题壁。

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则天和王公贵族,施钱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为七层青砖塔,塔通高二十丈许,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

大雁塔的最高处,可向四周远眺,古城四方四景尽收眼底。七层的塔顶,刻有圣洁的莲花藻井,中央为一硕大莲花,花瓣上共有14个字,连环为诗句,可有数种念法。

闲话少叙,却说那丹桂来到雁塔寺里,但见虔诚的香客来往不绝,人人都那么安静没有半点喧哗,让人恍若置身于静谧肃穆的西天佛国,能清楚听到寺院里悠扬悦耳的钟罄,听到寺院僧人祥和的诵经声……来到这里,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笼罩整个身心,让人忘记了尘世间的荣辱哀乐,有的只是内心的宁静。丹桂每来一次,都会生出新的感触——开头的时候,他曾为唐高宗的孝心感激涕零,也为自己不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痛哭流涕;后来,他为玄奘法师百折不挠弘扬佛法敬佩不已,也为自己一事无成悲伤流泪;如今,他又思索一个新的问题:自己疾病缠身,注定了当初的满腔抱负成了镜花水月,今后该怎么办呢?当年释迦牟尼被人生的生老病死困扰,今天自己面临同样的问题,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呢?

他每天去得很早,却走得最迟,既不参拜佛像也不去做功德,整日里在佛堂徘徊,他的这些奇怪之举渐渐引起了一个法师的注意。一天傍晚,法师主动跟他攀谈:“居士留恋多日,眉间充满忧伤,不知为何事困扰?倘能说出来,我或许能指点一二,解除困惑。”

丹桂见他慈眉善目,言语间如沐春风,便将自己的经历苦恼一一说出;那法师双掌合十娓娓而谈:“阿弥陀佛!居士所言,足见居士心具慧根!何故?当初佛祖便是深为人世间生老病死困扰,在菩提树下冥思苦想,终于大彻大悟,创立这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无上极乐世界,普渡天下众生。居士如能效仿,必当解除心中业障。”

丹桂听了默默无言。那法师看出他已经动心,便举出莲池大师得道的事迹劝导:莲池大师俗家出身官宦豪门,家有娇妻,却毅然舍身佛门,夫妻双双出家,成了一代宗师万古流芳。说着,拿出一本随身携带的《竹窗随笔》奉上:“居士如若与我佛有缘,必当有所感悟。”

丹桂听了怦然心动。近些日子来,他觉得心里格外空虚,仿佛在黑暗中摸索看不到光明,反正那些儒家经典已经解除不了自己内心的疑虑,不妨开阔眼界涉猎其间。于是,双手接过书来,给法师躬身行礼告辞。

 

再说折桂在书院发奋,自然不知道弟弟迷上了佛家经典。他时刻在思考着一件关系到自己也关系到整个家庭命运的大事:父母和秋桂在家里茹辛含苦节衣缩食,让兄弟俩来到长安求学,为的就是要他俩能够登科发迹光宗耀祖。本来前年在同州举行了一场考试,可惜自己还学业不精,丹桂更是病势严重,不得不放弃了报考。转眼又是两年过去,秋天一到,朝廷在同州再度举行考试,丹桂的身体也逐渐好转,便请求书院给兄弟俩报了名,决心放手一搏。

关中书院是个盛名卓著的书院,山长思想开明慧眼识人,破格给丹桂办理了报考手续。还在七月初,官府的准考证书就发到了学子的手中,当折桂拿到了准考证书,禁不住热泪盈眶,没等跑进寓所就高声呼喊:“丹桂,我们兄弟在长安苦熬五年,一举成名的机会来啦!”

房间里静悄悄的看不到丹桂,直到掌灯时分,还是连个人影也不见。折桂这可急了,连忙向房主打听弟弟到什么地方去了,房主抠着脑袋想了想,说这些日子小先生白天经常不在家,好像是到雁塔寺听和尚讲经去了,到那里兴许能找到。

“胡闹!眼看科考在即,不在家里发奋读书,居然去听和尚讲经?唉,都怪我对他疏于管教!”折桂又气又急,连忙奔向雁塔寺寻找。

折桂一路颠簸走到雁塔寺,老远就听到寺里和尚在木鱼钟罄中念晚课的声音,寺门已经关闭,他“砰砰砰”使劲拍打,良久,一个出家人慢吞吞打开门,绵里藏针地说:“居士菩萨,佛门清修之地,寺里的师父们正在做晚课,不敢让人打扰,还是明天再来吧!”

折桂只得赔礼,说自己不敢打扰,是来寻找兄弟的,请师父方便方便,说着塞上几枚铜钱。那出家人的口气柔和几分调侃说:别人寻找兄弟,不是去酒店就是去青楼,你怎么到寺院里寻找?折桂无心跟他说笑,连忙正色说:我兄弟是个正经读书人,可不是下三滥!出家人也收起取笑,拍拍脑门说: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来了,是有一个年轻斯文的小伙子,跪在佛堂里不肯走,不知是不是你老弟?

一边说,一边将折桂带进偏殿佛堂,果然朦胧的灯影里跪着一个人。折桂定睛细看,正是自己苦苦寻觅的兄弟!不由得气满胸膛,跨上去将他拉起来大声喝斥:“丹桂,明天就要回同州去赶考了,你怎么跑到寺院里拜起菩萨来?快跟我回去!”

没想到丹桂挣脱身,坚定地说:“我不去考试!我想好了,我要出家!”

一听他不回去考试,居然还要出家,折桂的眼睛瞪得浑圆,仿佛眼前不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弟弟,更不是那个意气风发立誓登科发迹光宗耀祖的弟弟。怔了片刻,他痛心疾首地说:“爹娘望眼欲穿,全家节衣缩食,就盼着你我金榜题名,你居然敢说不去考试,还敢说要出家?你如此自暴自弃,实在是不忠不孝不友不悌的罪人!”

兄弟各执一辞争执不休,欲知后事如何,下回自有分解。


{返回 大法师·印光大师传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法师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三章 钟南剃度
下一篇:大法师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大法师 印光大师传奇 第二章 雁塔感悟
 大法师 印光大师传奇 第十二章 锲而不舍
 大法师 印光大师传奇 第十四章 春雨滋润
 大法师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七章 南下普陀
 大法师 印光大师传奇 第十六章 灵岩涅槃
 大法师 印光大师传奇 第十一章 淡然殊荣
 大法师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三章 钟南剃度
 大法师 印光大师传奇 第五章 五台烟霞
 大法师 印光大师传奇 第八章 法雨讲经
 大法师 印光大师传奇 第十章 文钞远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法句经讲记(九)[栏目:传道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一(二○)[栏目:杂阿含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五 答智常 法本无四乘[栏目: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解]
 闻法体悟[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佛眼观生死 第二章 生死之间 生死之抉择[栏目:佛眼观生死]
 止观法要[栏目:玛欣德尊者]
 大手印浅释 第四讲 大手印之行 五、随妄本净[栏目:元音老人]
 心中月 上 如是明心[栏目:万行法师]
 桶底脱落踏破虚空[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六 (8)[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