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定解宝灯论》讲记(十九)
 
{返回 定解宝灯论讲记·达真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89

《定解宝灯论》讲记(十九)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定解宝灯论》,继续讲解第四个问题:观察修还是安住修。
    
    自宗即不承许任何时候都以观察修,也不承许任何时候都以安住修。自宗的观点是:最初观察修,中间观察、安住轮番交替,最终自然安住。
    
    刚开始的时候,以世俗谛的观察量仔细观察,才能对因果、轮回等生起真实的定解,才能够真实地生起因果正见、轮回正见等。然后通过胜义谛的观察量仔细观察,才能对无我、空性的道理生起定解,才能够真实地生起无我正见、空性正见等。如果不通过这些观察量观察,虽然生起了一些定解,也是相似的定解,不是真正的定解。这样就无法能够遣除邪思邪见、颠倒分别念。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观察是很重要的。
    
    通过观察生起定解以后,就不需要再观察了,安住修。但是,若这个定解还不稳固,减弱甚至消失了,就还需要再次观察,在相续中引生强烈的定解,然后在这样的见解之中去安住。安住时间长了,定解没有了或者不是很强烈的时候,再反复去观察,如是这样轮番观察、安住。
    
    最后是要安住的,不能观察。真正生起定解并且十分稳固的时候,安住就可以了。若是再去观察,就影响禅定的本体。
    
    庚三(最终自然安住)分二:一、安住之理;二、遣除邪念建立胜道。
    
    辛一、安住之理:
    
    最终未以观察因,定解自然生起时,
    安住于彼境界中,观察已成何须立?
    
    没有生起定解的时候,通过观察量观察,引生定解。若是没有定解,只能修出一些寂止,不能修出胜观——无我和空性的智慧。若是没有无我、空性的智慧,无法能够对治我执和烦恼,无法能获得解脱,获得成就。
    
    “最终未以观察因,定解自然生起时,安住于彼境界中”:最终阶段时,定解已经能够在相续中自然生起,而且很稳固、很熟练了,就要安住于那种境界当中。不离定解,不离那种见解,在那种境界当中平庸安住、自然安住。这个时候是尽量地去自然安住,不能再观察,或增加妄念。已经通过观察生起了真实的定解,找到了心的面目、心的自性,还需要再去观察吗?
    
    《大圆满愿文》里讲“寻觅修行自己徒劳因”,此时不能再去观察,否则就是增加分别心,增加妄念,这样是徒劳无益的。如同已经找到了丢失的牛犊,若还去找就是多此一举了。同样,已经认知了心的本来面目、心的自性,再去找,就没有意义了。这样修就是“缘法修习延误入樊笼”,我们本来是要远离分别执着,放下妄念的,但是你此时再去观察,那是“延误入樊笼”,是自己束缚自己,障碍自己的成就。
    
    “观察已成何须立?”通过观察已经明白了,已经找到了,已经成立了。这个时候没有必要再去观察,没有必要再去建立什么了。
    
    接下来是以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若知绳子无有蛇,以此定解断蛇执,
    仍说无蛇复观察,难道不是愚笨耶?
    
    当误把绳子视为蛇的时候,心里会因为“有蛇”而产生恐惧。只有当心里真正断定性地知道“这是绳子不是蛇,此处没有蛇”,才能够断除对“有蛇”的执着,从而消除了心里的恐惧。此时已经达到目的了,若再去反复地观察、思维,难道不是愚笨吗?难道不是无聊吗?同样,在最后阶段,对于自然生起的真实稳固的定解,若还要反复观察,也是没有意义的。
    
    “若知绳子无有蛇,以此定解断蛇执”:把绳子视为蛇的时候,心里头产生恐惧。若要摆脱内心的这种恐惧,首先要知道那是绳子不是蛇。所以应通过一些方法了知、明白“那是绳子不是蛇”,并对此生起定解。真正确定了“那是绳子不是蛇”,心里真正明白了,就是生起定解。以此就可以断掉对绳子视为蛇的执著,心里的恐惧也能够同时消除了。
    
    “仍说无蛇复观察,难道不是愚笨耶?”当对“那是绳子不是蛇”生起定解后,就可以断除对蛇的这种蛇执,内心的恐惧也会随之消失,这个时候就已经达到目的了。这时若再去反复观察、思维,就是一个愚者的行为。难道这不愚笨吗?难道这不无聊吗?同理,经观察真正明白后就可以了,若还要再去观察,也是没有意义的。
    
    现前圣道证悟时,不以观察而修行,
    现量证悟何须要,加上因之伺察意?
    
    住于见道、修道位的菩萨现量见到、证悟诸法的实相时,是远离意识的,这个时候不需要伺察意,也不需要再观察了。
    
    “现前圣道证悟时”:“圣”指大乘菩萨,“圣道”指见道、修道。住于见道、修道的这些菩萨能现量见到、现量证悟诸法的实相,这个时候是远离意识的。
    
    “不以观察而修行”:现量证悟的时候,就不要再以观察而修行了。比如已经亲自见到了山后有火,这时就不需要再以山顶上冒出来的烟去推测或衡量山后的火,这是没有意义的。同样,住于见道、修道位的菩萨已经现量见到了诸法的实相,就没有必要再以观察量去观察。现量见到诸法的实相以前,我们需要以观察量去观察,进而生起定解,这样去修行。现量见到以后,就不用再去以观察引生定解而这样去修了,没有这样的必要。
    
    “现量证悟何须要,加上因之伺察意?”他是现量证悟、现量见到诸法的实相,因此这时他不需要伺察意,也不需要观察。
    
    辛二(遣除邪念建立胜道)分五:一、宣说真正大乘之道;二、阿底约嘎为诸乘之顶;三、大圆满超胜他法之理;四、各宗教义之异同;五、凡夫亦可相似修持。
    
    壬一、宣说真正大乘之道:
    
    倘若依照汝观点,离开观察分析时,
    见义证悟若不成,则诸圣者佛智慧,
    世间无害识所取,悉皆应成颠倒识,
    彼等已经现见故,正当之时无观察。
    
    依照你宗的观点,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观察。若是离开了观察、分析,就无法现量见到、证悟诸法的实相、本义。那么,见道和修道位的菩萨们的根本定慧以及佛的圆满智慧,以及能现量取境的无有损害的根识,就都成为了不正确的颠倒识。因为他们在现量见到或者证悟的当下,都是远离观察的。
    
    “倘若依照汝观点,离开观察分析时,见义证悟若不成”:他们认为,任何时候都要观察,任何时候都要分析。若没有观察而修行,就如同入眠一样,还是处于迷乱的状态,不会起到任何作用,不能对治我执、对治烦恼。任何时候都应该以观察量观察,以逻辑分析。否则,无法亲见或者证悟诸法本义。这个观点有什么过失呢?
    
    “则诸圣者佛智慧,世间无害识所取,悉皆应成颠倒识”:“诸圣者”是见道、修道的这些菩萨。住于见道、修道位的菩萨的入定慧是现量,佛的一切智智(佛的圆满智慧)是现量所取,这都是属于出世间的。还有世间的“无害识所取”,也是现量取。“无害识”是指无有损害的眼识、耳识、鼻识、身识等。六识通过六根取六境,若是六根有损害,有问题的话,他们的所取不一定正确,但是六根无损坏,六识取境一定是正确的,应该是正量。这些都是现量见或者证悟的,取境都是现量的。若是现量,那就是远离伺察的,是远离观察、远离分析的。若按你们的观点,没有观察就统统都不是正见,不是智慧,那么上述这些岂不都成为了颠倒识?
    
    “彼等已经现见故,正当之时无观察”:他们去取境的时候,都是现量见到所取对境的。当时都没有观察,因为这些不是伺察意,所以没有观察。若是按你们的观点,这些都应该是颠倒识,不能对治我执,不能对治烦恼。你们自己也不会这样承许。
    
    为什么给他们假立这样一个过患呢?因为他们说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观察,若是离开观察,就不是真正的正见,不是真正的智慧,无法能够对治我执,对治烦恼。若是以此观点,就有这个过失。菩萨的入定慧、佛的一切智智,以及六识通过六根取六境,都是远离伺察的,都是无有观察的,这样就都成为了颠倒识,不是正见,不是智慧,不能对治我执、烦恼。这是你们也不承认的,所以有这样一个很大的过患。
    
    远离四边之戏论,殊胜定解之面前,
    思维此法与彼法,所缘观察不可得。
    
    大菩萨的入定慧和佛的一切智智都是远离意识、远离四边戏论的。在如此殊胜的定解面前,思维分别此法、彼法等,这样的分别、意识是无有的,这样以所缘观察是不可得的,是不存在的。他们都是顿时亲见远离四边的大空性,一切戏论同时消灭,这个时候没有意识,没有思维,哪有所缘此法、彼法这些分别、观察?这些机会根本不存在。
    
    分别此法与彼法、是法与非法,以所缘观察,这都是意识。大菩萨的入定慧、佛的一切智智都是远离意识的。在现量见到远离四边戏论的大空性这样一个智慧的定解面前,是远离意识的,所以没有思维此法彼法、以所缘观察的机会。一个是意识,一个是远离意识的。分别观察是意识的作用,远离意识了就没有所缘观察这样的情况。
    
    尔时观察之相执,如蚕作茧自缚般,
    以分别念所束缚,不能如实见真义。
    
    这个时候若是去观察,那就如春蚕作茧一般,本想把其它昆虫困在里面吃掉,但是最终却将自己束缚在网里。同样,我们本想摆脱分别执着,但是一经观察,并去执着此法彼法、有无是非等相,这样反倒又增加了自己的分别执着,自己没有摆脱束缚,却把自己束缚了。若被分别念束缚,就不能如实地见到真义。
    
    亲见真实义的唯一的障碍就是分别执着。在殊胜定解的面前,若是你再去观察,执著此法彼法、无有、是非等这些相,就如同《大圆满愿文》中所讲的“戏论观察妄加分别心,缘法修习延误入樊笼”,就是增加分别和执着,无法能够亲见真实义,甚至又以分别心束缚自己,无法能够解脱。
    
    依此殊胜之定解,遣除遮障实相暗,
    此时无误而现见,本来义之光明性,
    各别自证之智慧,岂是心所之妙慧?
    
    通过殊胜的定解,就可以遣除遮蔽实相的障碍、黑暗,此时就能无误现见本觉。这种各别自证之智慧,怎么能是属于善心所范畴的妙慧呢?
    
    “本来义之光明性”就是阿底瑜伽大圆满里所讲的觉性、本觉。“各别自证之智慧”和“本来义之光明性”二者是一体的。它是本具的觉性,本具的、自明自证的智慧,不是意识,不是心和心所的范畴。“心所之妙慧”还是个意识,也是心生的,也就是心。此处对智慧和妙慧进行了抉择,妙慧是意识,智慧是远离意识的。
    
    妙慧对境谓此法,辨别并且执着彼。
    因为对境与有境,显现空性每一方,
    悉皆不缘平等智,非心心所之体相。
    
    妙慧可以分明,它可以辨别并执着此法与彼法,它有这样的观察、辨别能力。对于对境、有境、显现、空性等任何一方皆不缘取,即是平等智慧。他是现空双运的,远离能取所取,远离心和心所之体相。
    
    “妙慧对境谓此法,辨别并且执著彼”:妙慧有观察的能力,它可以分别并且执着此法和彼法,它有辨别的能力和这样的作用。而“各别自证之智慧”是没有观察能力的,是不必观察,也不观察的。妙慧是可以观察的,我们在凡夫地的时候也有通过逻辑比量了知、证悟诸法的实相的,这些都是妙慧。他对对境可以分此法、彼法,可以辨别此法是正确或者彼法正确,并且有单独执着一法的能力。
    
    “因为对境与有境”:“对境”是所取境,“有境”是能取心。一个是外境,一个是内心。
    
    “显现空性每一方”:现空没有变成不二双运,而是显现一方、空性一方。
    
    “悉皆不缘平等智,非心心所之体相”:“平等智”指没有这些缘法,远离能取所取,现空不二双运的这种境界、智慧。没有这些对境与有境的分别,显现和空性的分别。它远离心和心所的范畴,既不是心,也不是心所;它既不带心之体相,也不带心所之体相。
    
    故依观察所引生,殊胜定解中入定,
    无垢妙慧之此因,获得双运智慧果。
    
    通过观察量去观察、思维,以无垢的妙慧对诸法的实相生起殊胜的定解,并在这样的殊胜的定解当中入定,经过如是修持,最后才能获得二身双运的果位,即自性本具的智慧。
    
    此处强调二者间的因果关系。刚开始我们通过观察量观察而能获得无垢的妙慧,此时是比量见到诸法的实相,不是现量见到。它还没有消灭戏论,没有远离心和心所,还属于意识的范畴。在这样一个殊胜定解的基础上,继续修炼、修持,最后能获得“双运智慧果”,即现空双运、乐空双运的智慧。虽然因不是这样的,但是若是经历长期的修行,能获得如是的双运智慧果。
    
    抉择正确之见解,建立决定之宗派,
    以此辨别之妙慧,即是无垢之正量。
    
    妙慧是可以有分别,可以辨别的,也能生起无垢的正量。通过各种逻辑、观察量去观察、分析,抉择正确的见解,破除他宗,建立自宗。
    
    “抉择正确之见解”:大菩萨的入定智慧面前没有分别,它是不可以观察的,所以无法能够破除他宗或建立自宗。但是菩萨出定以后,可以通过妙慧破除他宗,建立自宗。妙慧是可以有分别,它可以辨别,可以通过各种逻辑、观察量去观察,抉择正确的见解。
    
    “建立决定之宗派”:妙慧可以抉择正确的见解,在此基础上,他能建立自己的决定之宗派。这是妙慧,不是真正的智慧。智慧与妙慧有区别的,妙慧是心所生,智慧不是心所生。智慧是自性本具的,通过修行能够显现的,是远离意识的;妙慧没有远离意识,它可以观察,可以抉择正确的正见,可以建立正确的自宗。
    
    “以此辨别之妙慧,即是无垢之正量”:妙慧是可以辨别的,这也能生起无垢的正量。
    
    妙慧引发之定解,诣至实相入定智,
    乃大乘道之正行,若具此者即生中,
    能赐双运果位故,既堪为乘亦为大。
    
    通过妙慧引发定解,最后能产生入定智慧,这才是大乘道之正行。若具有这样的乐空不二的智慧,以此修行,在此生当中就能获得双运金持刚的果位。因通过此智慧就能到达彼岸,堪称“乘”;因在一生当中就能获得双运金刚持的圆满佛果,堪称之为“大”。
    
    “妙慧引发之定解,诣至实相入定智”:通过妙慧引发定解,再坚持修持,最后能够获得入定的智慧。
    
    “乃大乘道之正行”:妙慧也算大乘道,它是我们资粮道或加行道时所生起的,但是它不算大乘道之正行。见道时候的入定智才是大乘里讲的道,才是“大乘道之正行”。
    
    “若具此者即生中,能赐双运果位故,既堪为乘亦为大”:若具有这样的入定智慧,在即生当中能够获得金刚双运的果位。既可以称为“大”,也可以称为“乘”,所以说是真正的大乘。“此者”主要是乐空不二的智慧。产生这种智慧并以此修行,在一生当中就能够获得金刚双运的果位。
    
    能够到达彼岸的,能够到达圆满佛果的就是“乘”。我们先要通过观察修,最后不再观察,安住入定修,就能够在一生当中能够获得双运金刚持果位,所以称之为“乘”。为什么说“大”?在即生当中能够获得圆满的佛果——双运金刚持果位,所以称为“大”。这是真正的大乘正行。
    
    妙慧与智慧是有区别的,观察、辨别都是通过妙慧来实现的;真正的智慧是远离意识的,是不可以观察、不可以辨别的。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观察修,所获得的是妙慧,属于心或者心所的范畴。之后通过这样的妙慧坚持修行,就能获得乐空不二的大智慧。以此为道再坚持修,此生当中就能够获得双运的果位。
    
    按照自宗观点,修行过程中,先要观察,中间是观察和安住轮番进行,最后是安住修。在最后阶段时就不需要再观察了,否则就又增加了分别和执着,这是作茧自缚,不会得到最究竟的果位,所以最后是不允许观察,不用观察。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返回 定解宝灯论讲记·达真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定解宝灯论》讲记(十八)
下一篇:《定解宝灯论》讲记(二十)
 《定解宝灯论》讲记(四)
 《定解宝灯论》讲记(四十)
 《定解宝灯论》讲记(十八)
 《定解宝灯论》讲记(三十七)
 《定解宝灯论》讲记(三十八)
 《定解宝灯论》讲记(一)
 《定解宝灯论》讲记(二十四)
 《定解宝灯论》讲记(五)
 《定解宝灯论》讲记(二十六)
 《定解宝灯论》讲记(三十九)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即使动心,绝不退决心[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风来疏竹[栏目:圣严说禅]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