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发心(三)
 
{返回 达真堪布·百日共修开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25

2011百日共修 发心(三)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通过四无量心的修法,才能在相续中真正地产生菩提心——最究竟的利他心。
   
    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真正在自己的相续中生起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一般的慈心和悲心不是大乘佛法里讲的慈悲,不是成佛的因。大乘佛法里讲的慈心和悲心,必须是无量的,指对境无量,心态无量,所获得的善根和功德无量,所以叫无量心。真心地发愿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真心地希望三界一切众生远离痛苦和痛苦因,真心地希望三界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快乐和快乐因。这就是慈心和悲心。
   
    真心地希望三界一切众生远离痛苦和痛苦因。远离痛苦因,即三恶业——身恶业、语恶业、意恶业;以及三种有漏的善业——身善业、语善业、意善业,这些都是轮回的因。远离痛苦果,即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以及三大根本苦——变苦、行苦、苦苦,也是三界之苦。
   
    真心地希望三界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快乐和快乐因。快乐因就是无漏的善业——身善业、语善业、意善业。没有被烦恼污染,没有被烦恼摄持的业,就是无漏的善业。也可以说,就是让众生取用,让众生圆满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的道业与功德。快乐果是指远离轮回的,即三菩提果位及成就——阿罗汉、独觉佛和佛。
   
    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啊!我们每天都在发四无量心,要让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远离痛苦与痛苦因,获得安乐与安乐因。在一切诸佛菩萨、上师善知识,一切父母众生的面,不能发空愿,说假话啊!若不去承办,就是欺骗了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上师善知识,欺骗了尽虚空、遍法界所有恩重如山的父母众生。这个罪过非常严重!因为你欺骗的不是一个普通的朋友,欺骗的不是一两个人,欺骗的也不是一个团体或国家。对境越殊胜、广大,所修的善根和造的恶业也非同寻常。
   
    我们现在就像断臂的母亲,看见唯一的儿子被洪水冲走一般,急切地想把儿子从水中解救出来,焦急万分,却又无能为力。因为我们自己还在六道轮回之中,愚痴又颠倒,怎么能救度众生?怎么能帮助这些众生解脱成佛呢?自己还没有到达彼岸,还没有成就,却要去帮助别人,那无异于两个人同时落水,谁也救不了谁,都会被激流冲走,结果必将是同归于尽。因此,我们要下定决心,为了众生,先让自己解脱。
   
    解脱有三个果位,好比彼岸有三个码头,先做出选择。其中有声闻和缘觉,我们不能去那里,因为那里虽然脱离了轮回,超越了三界,但是没有利他心,更没有利益众生的能力,不是我们要到达的目的地。菩萨虽有一些能力,但不究竟,最终还要依靠佛的智慧与教言,否则不能让众生明白善恶取舍之处;虽然一地以上的菩萨也已经摆脱了轮回,超越了三界,但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萨度化众生的力量非常薄弱,利益众生的方便不是很圆满,必须通过勤作——特意、勤奋地去做才能利益众生。而佛是无勤的,自自然然地就能利益众生。因此,与佛相比,菩萨也是不究竟的。再者,菩萨的终极目标也是要成佛。所以,成佛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还是要求佛果。我们成佛了,才有度化众生的能力,才能让一切众生远离痛苦和痛苦因,获得安乐和安乐因。
   
    所以我们需要发菩提心,通过修行就能生起菩提心。前面已经讲了发菩提心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接下来讲菩提心的分类。
   
    一、菩提心的分类:
   
    (一)从心力的角度分,菩提心有三种:如国王之发心、如舟子之发心、如牧童之发心。
   
    第一、如国王之发心。国王首先要降伏敌人,得到自方的拥戴,登上王位,再保护臣民。如同这样的发心,就是首先自己成就佛果,再去度化众生,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地。如国王之发心也叫做广大欲乐之发心,这种发心者的心力属于下等。
   
    第二、如舟子之发心。舟子就是船夫,船夫载着所有的乘客一起渡河,同时到达彼岸,不分先后。如同这样的发心,就是自己要与一切众生一起成就佛果,同时安置于佛地。如舟子之发心也称为殊胜智慧之发心,这种发心者的心力属于中等,这种心量是很大的。
   
    第三、如牧童之发心。牧童为了使牛羊先吃到草,喝到水,免遭豺狼等猛兽的侵害,而将它们赶在最前面,自己随后而行,保护着它们。如同这样的发心,就是不顾自己,只顾众生,先把三界一切父母众生安置于佛果以后自己再成佛。如牧童之发心称为无与伦比之发心,怀有这种发心的人具有非凡、巨大的心力。如地藏王菩萨的发心:“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种心量是最大的。
   
    发心、发愿的时候,心量越大越好。心量越大,对治性越强。要遣除我执我爱,降伏自私自利,就要发大心,发大愿。但是像《普贤行愿品》中的好多愿,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刚才所讲的三种发心中的后两种:要让一切众生和自己一起到达彼岸,或者要将一切众生全部安置于佛果后自己再成佛,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众生无边,不可能有所有众生都到达彼岸的时候,也不可能有将所有众生都安置于佛果的时候。尽管如此,也要发愿。佛菩萨的发心里有很多相类似的,那么这是不是邪见呢?不是。邪见是一种无明,而佛菩萨知道这些不可能实现,但是为了磨炼心态,对治烦恼,降伏习性,而有意地、明明白白地这样发心、发誓。
   
    以上三种发心是从心力的角度,也可以说是从心量的角度进行的区分。
   
    (二)以“地”的界限分,有胜解行之发心、清净意乐之发心、异熟之发心和断障之发心。
   
    大乘行者、菩萨所获得的果位、境界叫“地”。“地”有出世间的,也有世间的。在资粮道、加行道修持的菩萨所获得的果位、境界,是属于世间的地,其实这只是相似的地,不是真正的地。真正的地是指出世间的一地到十地。
   
    第一、胜解行之发心:指在资粮道和加行道所发的菩提心,是属于世间的。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这些菩萨们的相续中,已经有了世俗菩提心。一般来说,胜义菩提心在资粮道是了解,在加行道是领受。但都是比量的,不是现量的,不是亲见。不过,虽然是比量,但是也很稳固,所以叫胜解行发心。接下来是见道和修道。
   
    第二、清净意乐之发心:大乘一地是首次见道,之前只有比量,没有现量。在一地是首次现量见到了诸法的本性——法性真谛。真正的胜义谛菩提心是从这儿开始的,之前只有相似的,没有真正的。一地到七地,都是不清净道,因为虽然现量见到了诸法的本性,见到了自性光明,断除了遍计烦恼,但是还没有彻底断除俱生烦恼。虽然他们入定的时候,在定中没有烦恼,但是出定的时候还有一些俱生的、微细的烦恼,所以称为不净道。染污因就是烦恼,但是不影响他的道业,不影响他应得的成就。再说他已经现量见性,内心里有无比的喜悦,所以是清净意乐之发心。
   
    第三、异熟之发心:八地、九地、十地,这三地叫清净地。因为七地时会断除所有的烦恼障,细微的烦恼障也都断掉了,再向上就没有烦恼了,所以称为清净地。三清净地的发心叫异熟之发心。为什么称为异熟之发心呢?因为这个时候彻底断尽了烦恼,自然而然的,很容易就入定了。虽然还有出定和入定的分别,但入定非常自然,所以称为异熟。不像七地以前的入定,还需要通过特意、勤作来实现,很费劲;另一方面,三清净地虽然不能同比佛的等持境界,但已有很多如同佛一样的等持,他们利益众生的事业,不再是七地以前那样需要特意或勤作,而是自然而为,就像秋季庄稼成熟了一样。先前在资粮道、加行道所发的一切愿,现在都得以实现,为此称为异熟之发心。
   
    第四、断障之发心:到最终的时候,会成就一种犹如金刚般的等持,通过这样的等持能遣除、断掉所知障、习气障等所有的障碍,接着在第二刹那就会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这个时候的发心叫断障之发心。佛断证功德圆满,所以佛地的发心称为断障之发心。
   
    我们通过仪轨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时,念诵“乃至菩提果”,直到获得菩提果的时候,已经超越了世间的界限了。成佛时,在佛的境界里,没有世俗谛的菩提心。通过仪轨而得的世俗谛的菩提心没有了,但是有胜义谛的菩提心。胜义谛的菩提心是通过修行而证得的,不是通过仪轨而获得的。通过修行而证得的胜义菩提心那时达到了最圆满的状态,还存留在佛的境界里。
   
    (三)“一”到“六”的菩提心的分类
   
    一菩提心就是诸法的本性,法性真谛是一真法界;二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三菩提心是国王之发心、舟子之发心和牧童之发心;四菩提心是胜解行之发心、清净意乐之发心、异熟之发心和断障之发心;五菩提心,五是五道,就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修道之发心;六菩提心即六度:布施度、戒律度、安忍度、精进度、静虑度和智慧度之发心。
   
    还可以通过二十二种比喻,分成二十二种发心,此处不做详细介绍。这都是菩提心的分类。
   
    二、菩提心的本体
   
    从本体的角度,菩提心分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最低的界限是一地。一地之下没有真正的胜义菩提心,一地以上、见道后的发心,尤其是定中的发心,是胜义谛菩提心。十地以内出定期间的大部分发心,还有一地以下的发心都是世俗菩提心。根据龙钦巴大士的观点,在佛地只有胜义菩提心,没有世俗菩提心。
   
    那什么是胜义菩提心呢?就是现量见到了诸法的本性——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即见道。这种证悟、觉性叫胜义菩提心。一地以下只有相似的胜义菩提心,没有真正的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的最低界限是资粮道。资粮道有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小道,即刚进入大乘道的时候,是世俗菩提心的最低界限。之前只有相似的世俗菩提心,没有真正的世俗菩提心。
   
    三、发菩提心的方法
   
    发世俗菩提心容易,但是真正生起来世俗菩提心不容易。入佛门和入道不一样,尤其要入大乘妙道,必须要在相续中生起最基本的世俗菩提心,即愿、行菩提心。这里要求的不是发,而是生起。我们通过各种方法、方式特意发,叫发菩提心。生起菩提心是指在相续中自然而然就有利他心和决心,不是特意发的,不发也有。
   
    发胜义菩提心不需要仪轨,而是需要修与证,否则就没有胜义菩提心。发世俗菩提心要通过仪轨。
   
    (一)发菩提心、受菩萨戒
   
    在藏地,发菩提心的仪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广行派,是弥勒菩萨的传承,弥勒菩萨传给了无著菩萨;一个是甚深派,是文殊菩萨的传承。现在我们每天读诵的仪轨,是寂天菩萨《入行论》里的发心仪轨,是文殊菩萨传给龙树菩萨的,龙树菩萨又传给寂天菩萨的。寂天菩萨是龙树菩萨的继承人,菩提萨垛是寂天菩萨的继承者,属于甚深派的传承。后来,菩提萨垛把这个传承带到了藏区。
   
    我们旧译宁玛派的开创祖师是莲花生大士。莲花生大士和菩提萨垛差不多是同一时间进藏的。当时法王赤松德赞要建桑耶寺,但是遇到了阻碍,就迎请了菩提萨垛。菩提萨垛以悲心加持,还是没有建成。后来依菩提萨垛的建议,邀请了第二佛莲花生大士。莲花生大士降伏了所有制造阻碍的鬼神,修建了桑耶寺。他们在藏地弘扬了显密圆融的佛法,创建了旧译宁玛派。
   
    我们依甚深派寂天菩萨的《入行论》里的发心仪轨,来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后面还有愿、行菩提心的学处。
   
    首先,通过七支供的方法积累资粮,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资粮很难生起菩提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在具德的上师善知识面前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若是没有条件,自己可以端正身心,以观想的方式发菩提心、受菩萨戒。
   
    念诵下文:
   
    祈请十方一切出有坏正等觉及十地菩萨摩诃萨众及诸位大金刚持上师垂念我
   
    正行愿行发心者
   
    乃至菩提果   皈依诸如来
   
    正法菩萨众   如是亦皈依
   
    (三遍)
   
    如昔诸善逝   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   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   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   次第勤修学
   
    (诵三遍受菩萨戒)后赞叹随喜者
   
    今生吾获福   善得此人身
   
    复生佛家族   今成如来子
   
    尔后吾当为   宜乎佛族业
   
    慎莫染污此   无垢尊贵种
   
    犹如目盲人   废聚获至宝
   
    生此菩提心   如是我何幸
   
    今于怙主前   筵众为上宾
   
    宴飨成佛乐   普愿皆欢喜
   
    发愿次第
   
    菩提心妙宝   未生者当生
   
    已生勿退失   辗转益增长
   
    愿不舍觉心   委身菩提行
   
    诸佛恒提携   断尽诸魔业
   
    愿菩萨如意   成办众生利
   
    愿有情悉得   怙主慈护念
   
    愿众生得乐   诸恶趣永尽
   
    愿登地菩萨   彼愿皆成就
   
    “祈请十方一切出有坏正等觉及十地菩萨摩诃萨众及诸位大金刚持上师垂念我”。“十方”包括一切处;“出有坏正等觉”指佛。出,指超出三界,也可以说远离两边;有,具有五种智慧;坏,毁坏了四魔;正等觉,证得了无上正等觉果位,就是佛。“十地菩萨摩诃萨”是具有胜义菩提心的菩萨;“诸位大金刚持上师”是指所有的大金刚持上师,具德的上师都是获得双运金刚持果位的成就者。“垂念我”意思是听我、看我、摄受我。祈请十方佛菩萨以及具德的上师们都注视着我,倾听着我,悲悯着我,摄受着我,我要发心、发愿了。在犹如烟海般的佛菩萨、具德上师们面前发誓,祈请他们垂念,自己要皈依和发心了。
   
    “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为什么首先要皈依?皈依是一切戒体的根本,不皈依得不到戒体。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也一样,要想获得戒体,首先要皈依三宝。
   
    “乃至菩提果”是时间,“诸如来”是佛,“正法”是法,“菩萨众”是僧。从现在起直到获得圆满佛果之间,我发誓“以佛为导师,以法为道路,以僧为道友”,这是因皈依;我发誓“要获得佛法僧三宝的果位”,这是果皈依。念三遍,相续中就获得了戒体。
   
    一堂课是多么重要,多么严肃的一件事,不是随随便便的,可你们太随便了。你们对吃饭都很重视,吃的喝的都要准备齐全,吃的时候也挺认真的。但要上课了,人还在外面,不知道忙些什么。一点都不积极,一点欢喜心都没有。你有多大的事?有什么重要的事啊?很迟缓地进了大殿,在那边闷闷不乐地修法。要么是外散,东想西想的;要么是内收,昏沉睡着了。哪有这样的修行人?这样还想成就,做梦吧!虚情假意的,天天、时时都在欺骗着上师善知识,欺骗着十方诸佛菩萨,欺骗着三界众生,这都不是一般的对境,自己在那边还很得意,很安心。能有好结果吗?还抱怨腿疼、腰疼,犯病了,着魔了……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你祈请十方诸佛、十地菩萨、十方具德上师善知识,作为见证者,在他们座前发誓、发愿,你自己说的话要记住!你自己立下的誓言一定要做到!
   
    “诸善逝”是我们要模仿的对象。佛有十种别号,“善逝”是其中一种。“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发的是愿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发的是行菩提心。以前的诸如来怎样为众生发愿,为众生修持,我也怎样发愿,怎样修持。念三遍,然后在相续中获得了菩萨戒的戒体。
   
    最后观想:佛菩萨、上师们很高兴、很满意,在那边笑眯眯地对你说:“善男子(善女子),你太有善根了!发菩提心这是殊胜的方便,将来你就可以解脱成佛了,好啊,好啊!”这个时候你对着佛菩萨说:“善哉!”然后也可以这样观想:诸佛菩萨与上师们同时发光照耀自己以及所有的众生,遣除了身心的障碍,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接着开始赞叹,让自己欢喜,让众生安心。
   
    “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 “今天我成为佛家族的成员了,成为佛子了,不是凡夫了,这个人身有意义了。”以前我是妈妈的孩子,现在是佛的孩子了。佛有身子、语子、意子。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就成为佛的意子了。名字变了,称呼也变了,成为菩萨了。以前是一个普通的凡夫,现在成为人天的供养处了。
   
    “尔后吾当为,宜乎佛族业,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以后要注意,无论如何,哪怕是遇到生命危险,也决不能自私自利,不能再犯错误,尤其是不能玷污佛的家族,没有自私自利,没有过失,唯是功德庄严的这一尊贵种姓,必须要承办合乎种姓的事业——菩萨行,要维护佛家族。”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以前我就像个盲人,没有取舍善恶的双目,因业力牵引流转轮回,愚痴颠倒,在世间造业,就相当于捡垃圾一样。这个时候突然遇到了这样一个机缘,遇到了大乘佛法,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可以依此机缘,获得圆满佛果!犹如一个盲人,在垃圾堆里捡到了如意宝,多幸运,多有福报,多好啊!”心里要这样想,让自己生起欢喜心。
   
    而你们平常念发心仪轨的时候,都是愁眉苦脸的,就是因为没有观想佛菩萨,没有观想好的境界,只观想不好的了,然后就开始腰疼了,腿疼了,肚子疼了。这都是自心的显现,心不净就这样,都是业障。如若像刚才那样观想、思维,心里充满了喜悦,根本感觉不到痛苦,哪像你们现在这种状态?真可怜!
   
    “今于怙主前,宴众为上宾。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这是让其他众生欢喜。你招呼那些鬼、神、魔等都来听、看,“我现在发誓、发愿了,我一定要成佛。成佛的时候,邀请你们,可以承办你们暂时与究竟的利益,你们也可以生起欢喜心,也可以高兴高兴。”然后在心里继续观想:那些有形无形的众生都知道了,特别欢喜,奔走相告:“在某某地方,某某人,刚才发愿了,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了,说要成佛,要承办我们暂时和究竟的利益。大家都应该知道,都应该高兴,都随喜啊!”十方三世一切人与非人,所有的众生都知道了,普皆欢喜啊!如此观想后,你也不敢再轻易犯错误了,因为众生都知道了。
   
    后面的内容就是发愿,忆念菩提心的功德。
   
    “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已生勿退失,辗转益增长。愿不舍觉心,委身菩提行,诸佛恒提携,断尽诸魔业。愿菩萨如意,成办众生利,愿有情悉得,怙主慈护念。愿众生得乐,诸恶趣永尽,愿登地菩萨,彼愿皆成就。”这都是发愿,“菩提心”这个妙宝,不仅自己得到,其他众生未得到的也应该得到,已经得到的不退失,日日夜夜增长,最终达至圆满。只发愿也不行,从现在开始,还要一步一步地去做,做好事,行菩萨道。
   
    这就是通过仪轨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方法。此处我们发的是世俗菩提心,即愿、行菩提心。但必须要通过修行,最后才能证得胜义菩提心。真正获得了胜义菩提心,就登地了,那就快了。
   
    (二)发心仪轨
   
    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是大乘波罗蜜乘,还没有到密乘。密乘是在波罗蜜乘发菩提心的基础上,再发胜义菩提心。密宗所讲的发心完全是胜义谛的,胜义谛的菩提心要有世俗谛菩提心的基础,所以密乘要有波罗蜜乘的基础。没有显宗的基础,不会有密宗的境界。没有通过仪轨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没有发世俗菩提心,不会有胜义菩提心。密宗里所讲的菩提心是胜义谛的,世俗谛的菩提心和显宗一样。
   
    我们现在修持加行,主要依据麦彭仁波切的《前行念诵仪轨?开显解脱道》仪轨。修持发心时,念诵下文:
   
    如同三世佛佛子   已发最胜菩提心 我亦为度遍天众   愿发无上胜觉心
   
    (显宗发心仪轨) 我与无边诸有情   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   即发殊胜菩提心 (密宗发心仪轨)
   
    尽力念诵显宗发心仪轨的四句偈颂,总数合计起来至少要圆满十万遍。对于密宗发心仪轨的四句偈颂,也应随力念诵,多多念诵。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返回 达真堪布·百日共修开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发心(四)
下一篇: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发心(二)
 2011百日共修 共同之四外加行 轮回过患(三)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发心(一)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供曼茶罗(二)
 2011百日共修 共同之四外加行 寿命无常(三)
 2011百日共修 共同之四外加行 因果不虚(三)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皈依(二)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供曼茶罗(八)
 2011百日共修 共同之四外加行 因果不虚(八)
 2011百日共修 三特加行 特加行(一)
 佛光普照·百日共修开示(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8经 尼干陀若提子经[栏目:相应部 41.质多相应]
 当下就是你实践慈悲与爱的世界[栏目: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相应5经 虚空无边处经[栏目:相应部 28.舍利弗相应]
 自信[栏目:管理三部曲·迷悟之间 ]
 禅宗前后期思想比较研究[栏目:赖永海教授]
 觅心,谁有所得?[栏目:禅门一念·传灯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