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发心(八)
 
{返回 达真堪布·百日共修开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60

2011百日共修 发心(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六波罗蜜也有次第,首先要修布施,断除对财产、身体、善根的贪着;在这个基础上再去修戒律。戒是净,三门若不清净,就不是持戒。如果对世间的贪着,尤其是对自己的身体、受用、善根的执着与贪着没有放下,持戒也是表面上的,不会有真正的三门清净。
   
    心不烦乱叫安忍。持戒了,三门清净了,心才能不烦乱。若三门没有清净,心能不烦乱、不动吗?安忍非常不容易做到。
   
    精进波罗蜜。精进是喜于善,你喜欢善法,喜欢无漏的功德,自然就不会懈怠。闻法的时候满怀喜悦,修法的时候法喜充满,这叫精进。若是没有这样的欢喜之心,不是法喜充满,即使表面上做得再多,也不叫精进。
   
    一、行菩提心的学处
   
    (五)静虑(禅定)
   
    一般情况下,都是定中生慧。没有禅定不会生起智慧。智慧是我们本具的,心定下来了,智慧自然就有了。但若心没有定下来,启发不了本具的智慧,显现不出来本具的智慧。
   
    第一、修禅定要具备的条件
   
    修禅定首先要具备条件,就是要远离和遣除内在、外在的违缘。远离外在的违缘,就要依止寂静处;远离内在的违缘,就要依止正知正见。否则心安不住、定不下来,即使安住了也不稳定。
   
    首先,依止寂静处,远离外在的违缘。
   
    什么是寂静处?无论是在哪里,凡是具足了学佛修行的条件,就是寂静处。很多人以为到山上或者到庙里就是依止寂静处了,于是就到山上、庙里做义工。但山上、寺院里有没有学佛修行的机缘和条件?有没有具德的上师善知识?有没有完整的修持方法?若你修显宗,那里有没有完整的显宗教法?有没有能够引导你的具德善知识?如果有,那里就是寂静处。若你想修密法,想修大圆满法,那里有没有密宗金刚乘?有没有清净的传承?有没有殊胜的灌顶?有没有具德上师的引导?有没有窍诀?这些都要慎重考虑啊!
   
    随便去一个地方,随便到一个庙里,对一个渴望解脱、真正想成就的人来说,非常危险啊!如果那里没有具德的上师或者没有完整的修持方法,在那里不能修持正法,或者不能如理如法地修持,你就是在浪费生命、浪费人身,那是浪费解脱的机会,浪费成佛的机缘啊!人身虽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能学佛、能修行就是人身的价值。万一你错过了,就再也没有解脱的机会,再也没有成佛的机缘了!
   
    选择一个真正的寂静处,即具足条件,能够修持正法,最终能解脱成就的道场,这是非常重要的!主要看那里有没有具德的上师,有没有正法。吃穿住的条件好或者不好,对真正希求解脱的人来说无所谓,怎样都行。当年很多人为什么都到色达喇荣去?那里的生活条件特别差,吃穿住都不好。但我们根本没考虑这些,唯一在意的是,那里有一位具德的上师能讲经说法,我们可以天天修持正法,就是抱着这个想法,奔着这个目标去的。
   
    希望大家都有一个正确的选择,不要东跑西颠。依止寂静处和依止上师一样,首先要仔细观察。我的这番话是对想解脱、想成佛的人而言的,如果你有其他的目的就不说了。
   
    有些人有家庭、有事业,认为现在到山上、到寺院里修行恐怕机缘不成熟。没有关系,有佛法就有办法。虽然现在你无法离开单位,离开家乡,离开家庭,但是你可以依佛法给自己创造寂静处,创造学佛修行的条件。尽量消除违缘,了缘了债。违缘障碍都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的,有些是宿业,要好好忏悔。学会关心,学会照顾,真心实意地对待周围的人。有矛盾有冲突要化解,只要你的心到位了,行为到位了,自然就化解了。处处发善心,处处善待众生,包括善待家人和同事等,真心地照顾他们,感化他们。这样,一切都将变成你学佛修行的助缘,你就有寂静处了。
   
    现在是信息时代,是高科技时代,和以前不一样。以前依止寂静处要离开家乡,需要面对面,必须口耳相传,但现在不用。我们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手段,足不出户,随时都可以亲近上师,随时都能得到书和光盘,随时都可以修持正法。比如通过我们创办的大圆满法网络共修讲堂,打开电脑就能闻到佛法,就可以与同修道友一起共修,不用到处瞎跑。你到了山上,到了寺院里也无非是为了亲近上师,听闻佛法,和同修道友一起修持佛法。
   
    其次,依止正知正见,远离内在的违缘。
   
    内在的违缘就是对世间的贪着与自私自利。正知正见指轮回正见、因果正见。要远离内在的违缘,首先要去掉对世间的贪着,还要去掉自私自利。若只修声闻缘觉的果位,仅去掉对世间的贪恋就可以了。但是我们是要成佛的,我们修持的是大乘佛法,所以还要去掉自私自利。世间法有什么可执着的?轮回有什么可贪恋的?自私自利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真正看破、看透、看明白了,叫正知正见。依这些正知正见,祛除对世间的贪着,祛除自私自利。如果前面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都做到了,此处就不难了。若是没有做到,此处就难了。
   
    若是没有去掉对世间的贪念,这颗心很难定下来。无始劫以来到现在,我们的心一刹那也不曾停止过,它非常不老实。这些感官就像门窗,哪怕留有一丝缝隙,心就会跑出去;除非把门窗全部关上,堵上所有的缝隙,不给心留任何的机会,它才能停下来,才能安住。要堵住这些感官,就必须断除对世间的贪恋。如果你是按次第学修的,到这里就不难了。因为前面已经修好了出离心。出离心包括小出离心和大出离心。小出离心是出离世间,出离了轮回边;大出离心是出离轮回与涅槃两边,不仅断除了对世间的贪恋,还断除了自私自利。一般的世人没有断除对世间的贪念,落入了有边(轮回边);声闻缘觉没有断除自私自利,落入了无边(寂灭边)。远离有边,但堕入了无边,是小出离心;远离了有无二边,是大出离心。
   
    有人说:“我的心安不住,定不下来。”你对世间的贪恋还没有断,心能安住吗?你还没有去掉自私自利心,心能定下来吗?所以我处处强调基础,强调加行,强调次第!佛在经中亲口讲,若不按次第修行,不会成就。对世间的贪恋都没有断掉,想修禅定波罗蜜是不可能的。出离心这个基础修好了,修禅定波罗蜜就容易了。
   
    身远离散乱之处,心远离对轮回边和寂灭边的贪着,这是禅定的基础与前提条件。
   
    第二、禅定的本体
   
    禅定的本体就是不散乱。禅是专注,定是不散乱。专注地想或做某件善事而不散乱叫禅定。而存坏心、存恶念,专注地做恶事,这本身就是一种散乱,所以不叫禅定。
   
    第三、禅定的分类
   
    禅定分为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和缘真如静虑。
   
    远离了外在和内在的这些违缘去修禅定,慢慢地,心就能定下来了。
   
    真正入定以后,会有三种觉受:乐觉受、明觉受和无分别觉受。乐觉受:就是所谓的禅悦,即不耽著于外境,对外境全无欢喜;但内心里一直喜滋滋、乐融融的,有着无法形容,无可比拟的喜悦和快乐。有些人特别愿意打坐,特别愿意修禅定,就是因为有一点点乐觉受,尝到了甜头,所以很难放下。虽然这种禅乐是属于世间的,但世间任何其他的喜悦、快乐都无法与此相比。明觉受:禅定功夫越来越深时,能目睹屋外、山外甚至千里以外的东西。无分别觉受:禅定功夫再深的时候,内心生不起一点分别念,即使特意生也无法生起。在定中时,所有的分别念暂时都没有了。
   
    现在有些人根本没有觉受,有些人只有一点点乐觉受,大多数人都没有达到明觉受和无分别觉受。心入定了以后,功夫到一定层次时,才会出现这三种觉受。
   
    凡夫行静虑:虽然入定有觉受了,但对明乐无分别觉受有耽着,执着这些境界。“我”在感受着这些觉受,这是人我执;执着于“这些觉受”,这叫法我执。人我执和法我执都没有断,这种禅定根本不能成为菩提果的因,所以这种禅定叫凡夫行静虑。这是修到资粮道时所具有的禅定。
   
    义分别静虑:他通过理证可以抉择人无我、法无我,但是所抉择的法无我不是大空性,只是一个单空。这种禅定已经断掉了对这些觉受的执着,但仍然执着单空,认为这种空能对治一切法,能对治一切对觉受的贪着。这是义分别静虑禅定。他虽然证悟了无我,证悟了空性,但这是比量,还没有彻底断掉对空性的执着。这大概是修到加行道时所具有的禅定。
   
    缘真如静虑:这是一地以上的禅定,和佛的等持禅定相似,所以叫缘真如静虑。这时现量见到了诸法的法性真谛,断掉了对觉受的执着和对空性的执着,远离了两边,证悟了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
   
    有智慧的摄持才是波罗蜜,没有智慧的摄持不叫波罗蜜,只是一般的禅定。第三种静虑——缘真如静虑是有智慧摄持的,这个静虑绝对是禅定波罗蜜。其他两种静虑若站在三轮体空的角度去修,也可以称为波罗蜜。
   
    (六)智慧
   
    智慧有闻慧、思慧、修慧。对上师所传讲的一切正法的词义,用心谛听后,能原原本本地了解,这叫闻慧;对所掌握内容的含义、词句,经过反复思考、思维,生起定解的时候,就是思慧;通过修持,真正有感受,有体会了,就是修慧。闻慧、思慧、修慧也是有次第的,缺一不可。
   
    我们虽然掌握了一些理论,但都是鹦鹉学舌,连闻慧都谈不上。因为我们并不是真正地了解与明白,也不是真正地领会与体悟,所以那些都是佛菩萨的境界,都是佛菩萨的智慧,没成为自己的。
   
    智慧有世间的,也有出世间的。佛讲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讲六道轮回都是痛苦,三世因果丝毫不爽;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佛讲的这些道理真正有闻慧、思慧、修慧,即真正明白,有体悟。但这种智慧是属于世间的,只能降伏住烦恼,不能断除烦恼。要从根本上断掉烦恼,就要祛除我执,因为我执是烦恼的根。要祛除我执,就要证悟无我。证悟无我与空性,才是真正的智慧。
   
    智慧是能对治烦恼,对治我执的。我执是把我视为了真有、实有,现在要祛除我执,就需要一个与它相反、有抵触的对治,就是无我。一切法不是实有、真有,真正通过逻辑推理,通过修持,才能真正明白,有甚深的感受和体会的时候,才会遣除我执,才不会视我为真有、实有。去掉了我执,才能断掉烦恼,没有烦恼就不会造业,就没有了轮回。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轮回,需要有无我和空性的智慧。这都属于胜义谛菩提心,是通过修持获得的,不是通过仪轨等方法获得的。因明、中观有很多逻辑推理能抉择无我和空性,但这种证悟是比量,不是现量,是相似的、大概的了解,不是真正的了解。
   
    通过修行才能在相续中真正具有无我和空性的智慧。怎样修行呢?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再去修无我和空性的智慧。我们现在修学四外加行是为了生起出离心,修学五内加行中的皈依和发心是为了生起愿行菩提心,在这个基础上消业积福,通过上师的窍诀,最后才能真正地领悟空性。之前都是鹦鹉学舌,纸上谈兵。所以说,真正要掌握、领悟无我和空性非常困难。但是没有别的出路,只能按照这个次第修持。
   
    断除对世间的贪念,断除自私自利,在这二者的基础上再去修行,才能证悟空性。空性不是“没有”,缘起也不是“有”,它们都远离了“有”和“没有”。缘起有,但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有”;空性没有,但也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没有”,不管是缘起还是性空,都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思想范围。你想真正领悟,达到那种境界,必须要超越三界,超越世间。若是世间的心、轮回的心没有放下,无法能领悟、证得那种境界。
   
    若是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缘起性空,就是要放下但不能放弃,要认真但不能执着,要随缘但不能随便。但我们领悟不到,一说不执着,就不认真了;一说要认真,就执着了,很难把握!因为我们的思想、境界还没有超越,没有远离八边戏论,现在我们所思维的都落入到八边里。要放下但不能放弃,放下是性空,不放弃是缘起。这些话听起来很普通、很简单,但其内容、含义非常深广。若想真正把握这些,要等你成就的时候,否则是不可能的。什么时候成就了,什么时候才能做到放下不放弃。
   
    缘起性空等,不是我们现在要做到的,那是我们修行的目的,是我们要达到的境界;是目的地,是山顶。我们现在还在山下,应该思维怎样才能到达山顶。现在我们所学修的九加行就是到达山顶的方法,是到达山顶的阶梯。所以大家不要弄混了,一个是目的地,一个是方法。要到达目的地,就要靠这些方法。
   
    九加行是成就大圆满的唯一之路。有人怀疑:“不能说是唯一吧,应该还有其他的路吧?”没有!即使有也包括在这里了!九加行包含得特别广、特别多,一切方法都在这里。哪个法门没有包括在内?所以说,这是通向大圆满的唯一之路。
   
    大家要好好观察自己,自己最清楚自己。别人无法衡量你,但是你可以衡量自己。有没有生起出离心?在有出离心的基础上,再去修愿行菩提心。在有愿行菩提心的基础上,再去消业、积福,和上师相应。一步一步来,这是一个修行次第,是成就大圆满、成就佛果的阶梯,是必经之路,有这些成就足够了,若是没有这些无法成就佛果。
   
    佛是智者,学佛就是学智者,修行就是自己要成为智者。佛是具足圆满智慧的人,学佛就是学做有智慧的人,修行就是要成为有智慧的人。
   
    一切烦恼、痛苦都是因为无明愚痴,因为没有智慧!不是因为没吃、没穿、没住,不是因为没钱、没权。有智慧了,有钱或没钱都幸福,有钱或没钱都快乐;有智慧了,在山上或在家里都幸福,有家或没家都快乐。对于一个真正的成就者来说,山洞与皇宫没有区别,天堂与地狱没有区别。有智慧了,街上的乞丐和宝座上的国王没有区别,一样快乐;若是没有智慧,二者也没有区别,一样烦恼、痛苦。
   
    学佛应该明明白白地学,修行应该明明白白地修。不管你是为了获得人天的福报,还是为了自己解脱,或是为了众生,都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与目标。跟着别人东跑西颠,盲修瞎炼,永远不会成就,这样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无等塔波仁波切讲,不如法地修行,正法也会变成恶趣因。不要欺骗自己,不要伤害自己!希望大家要有正知正见,学佛修行应该有目标,否则一切努力都是白费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返回 达真堪布·百日共修开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发心(九)
下一篇: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发心(七)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上师瑜伽(六)
 2011百日共修 共同之四外加行 暇满难得(九)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上师瑜伽(七)
 佛光普照·百日共修开示(二)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皈依(五)
 2011百日共修 共同之四外加行 轮回过患(二)
 2011百日共修 共同之四外加行 暇满难得(五)
 2011百日共修 共同之四外加行 轮回过患(一)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金刚萨垛除障法(四)
 2011百日共修 三特加行 特加行(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7. 免除死刑的契机[栏目:海涛法师说故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