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四章 礼佛持咒的忏悔功用
 
{返回 台湾屏东·慧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30
  第四章 礼佛持咒的忏悔功用
  第一节 礼佛的忏悔功用
  在佛门寺院的晚课中,有一篇“大忏悔文”。大忏悔文主要的内容,就是称颂、礼拜八十八佛;然后,念上一篇忏悔文,以表示发露忏悔;最后是发愿回向。经文是采自《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也就是十大愿王中的第八愿。
  为什么这篇以“八十八佛”为主的功课,可以称为“大忏悔文”,成为佛门住众每天晚课时必念的功课之一呢?这篇大忏悔文是宋朝时代,西夏一位从西域来的法师,号“不动”者所编集;因为他是修密教金刚部的,所以又被人称为“金刚”法师。大忏悔文里面的八十八佛名,是引自《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和《佛说决定毗尼经》。前者有五十三佛名,后者有三十五佛名,加起来共八十八佛名;最后的“南无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则是另外加入的,不在前二经的佛名之内。
  这五十三佛名和三十五佛名,真得具有那么大的作用,使得依它们而组成的功课,被称为“大忏悔文”吗?我们来看经中怎样说。
  在《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有一段经文是:
  “时药上菩萨说是过去五十三个名已,默然而住。尔时行者即于定中,得见过去七佛世尊毗婆尸佛而赞叹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宣说五十三佛,乃是过去久远旧住娑婆世界、成熟众生而般涅槃。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余一切众生,得闻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于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若复有人能称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处常得值遇十方诸佛;若复有人能至心敬礼五十三佛者,除灭四重、五逆及谤方等,皆悉清净。以是诸佛本誓愿故,于念念中即得除灭如上诸罪,”(注一)
  这段经文,对于想忏悔的人来说,相信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只要恭敬的礼敬五十三佛,就是造了四重罪——杀、盗、淫、妄;或者造了五逆罪——杀父、害母、杀害阿罗汉、破和合僧团、恶意出佛身血,以及诽谤大乘经典等最重的罪业,都可以灭除,内心重获清净。既然四重五逆的大恶大罪,都可以因敬礼五十三佛而消灭了;其他无意间所犯的小罪,则只要敬礼五十三佛,便能获得灭除,更是不用疑问了。
  再来看《佛说决定毗尼经》中,如何解说“三十五佛”的功用:
  “若有菩萨,成就五无间罪,犯于女人、或犯男子、或故犯塔犯僧,如是等余犯,菩萨应于三十五佛前,所犯重罪,昼夜独处,至心忏悔……。菩萨如是现此三十五佛,如在目前;思惟如来所有功德,应作如是清净忏悔。菩萨若能净此罪已,尔时诸佛为其现身,为度众生亦说种种诸行,成就愚惑诸众生故。”(注二)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称念(或观想)、敬礼三十五佛,也可以灭除五无间的重罪,功用和五十三佛是一样的;不动法师将它们排列在一起,加上普贤行愿品的发愿回向,称之为“大忏悔文”,实在是无可厚非。因为,称念、敬礼这八十八佛,可以忏除四重、五逆、五无间地狱的重罪,自然可以说是功用最大的忏悔文了。
  礼佛、念佛既然有这么大的忏悔功用,那么,我国佛教徒的爱好礼佛念佛,以拜佛为忏悔的正途,也就不足为奇。
  除了八十八佛为寺院晚课必须称念、敬礼之外,一般佛教徒也有只礼拜一尊佛或菩萨的。像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以及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等,都深受我国佛教徒的恭敬与礼拜。经典上也都有记载敬礼这些佛菩萨的功德,除了能消业障灭罪,也能增长福德智慧。
  总之,礼佛对一般佛教徒来说,是有它重大且广泛的意义。因此,忏悔时自然就少不了礼佛。
  第二节 持咒的忏悔功用
  咒语的忏悔功用,似乎跟礼佛不相上下,也有它不可思议的功效。
  在佛门的早晚课中,咒语的诵念,占了很大的比例。尤其是早课,从楞严咒到大悲咒、十小咒的持念,已经占了一半的功课;晚课虽然咒语较少,但仍然安排有大悲咒;同时,蒙山施食,也多靠咒语的加持,就是念完了阿弥陀佛经,也要念上三遍的“往生咒”来消业障。大乘佛教似乎离不了咒语,有显就要有密,显密配合,已成了大乘佛教的特质之一;不仅中国祖师所编的早晚课有显有密,就是印度大乘经典,也常常在经文之间,含有一篇或多篇的咒。  
  咒语究竟有什么奥秘?持咒会予人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单就忏悔方面来探讨它,其他方面不谈。
  先来谈“楞严咒”。在《楞严经》卷七中,佛说: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消灭。……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或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不久皆得无生忍。”(注三)
  这是楞严咒的灭罪功用。从经文中来看,它的功用之大,与敬礼五十三佛是不相上下的,同样能灭五逆等五无间重罪;并且,还能灭除被称为断头罪的比丘四弃(四波罗夷)和比丘尼八弃罪,似乎已超过五十三佛了;至少对出家众来说,楞严咒是比五十三佛来得有意义。因此,楞严咒被古代祖师安排在早课的第一篇诵念中,或许是含有特别的意义吧?大概也跟佛说此咒的因缘,也有关系。
  楞严咒之外,大悲咒在中国佛教界,也是很受重视的。由于楞严咒长,持诵就比较不容易;尤其是背诵。因此,除了早课时诵念外,其他的时间就少有人念;大悲咒便不同了,它比楞严咒短,背起来容易,念起来也方便。于是,大悲咒流传的广泛,就不是楞严咒所可以相比的了;而大悲咒的受重视程度,也是在楞严咒之上。
  大悲咒何以受到佛教徒如此的重视呢?我们仍然只从忏悔方面来探讨。
  《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说:
  “若诸众生侵损常住饮食财物,千佛出世,不通忏悔,纵忏亦不除灭;今诵大悲神咒,即得除灭。若侵损食用常住饮食财物,要对十方师忏谢,然始除灭;今诵大悲陀罗尼时,十方师来为作证明,一切罪障悉皆消灭。一切十恶五逆,谤人、谤法、破斋、破戒、破塔坏寺、偷僧祇物、污净梵行,如是等一切恶业重罪,悉皆灭尽;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能灭,何况重罪。虽不即灭重罪,犹能远作菩提之因。”(注四)
  这是大悲咒的灭罪功用;所灭的也是最重的十恶五逆等罪。佛门早晚课中,都安排有大悲咒的诵咒;抛开大悲咒在其他方面的功用不谈,单就灭罪方面来说,无形中,诵念者已得了极大的利益。
  几乎大部份的咒语,都有灭罪、消业障的功用,譬如:广为净土宗信徒所持诵的“往生咒”,也有“于佛像前,胡跪合掌,日夜六时各诵三七遍,即灭四重五逆;十恶、谤方等罪,悉得灭除。”(注五)所灭的也是重罪。再如早课十小咒中的“准提咒”,也有灭罪的功用。《准提经》说:“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受持读诵此陀罗尼满八十万遍,无量劫来所造五无间等一切诸罪,皆悉消灭,所在生处皆得值遇诸佛菩萨。”(注六)此咒跟其他咒不同的是:规定要诵满八十万遍,一切重罪就能灭除。
  另外,“七佛灭罪真言”更是为灭除佛教四众所犯的四重、八重等罪而说。《大方等陀罗尼经》卷四载:
  “尔时文殊师利,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而白佛言:‘世尊,若比丘于世尊去世之后,毁犯四重;若比丘尼毁犯八重;若菩萨,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毁犯如是一一诸戒,所犯重罪,当云何灭?’佛言:‘善哉!文殊师利,乃能请问如是等事,汝慈悲胜故,能发是问;汝若不发是问,我终不说彼恶世比丘所犯之过。善哉!善哉!文殊师利,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我去世后,若有恶律仪比丘毁四重禁,默然而受檀越供养而不改悔,当知是比丘必受地狱苦而无疑也。我今当出良药救彼比丘重病……,”(注七)
  于是,佛陀说出了七佛灭罪真言。这真言乃是过去七佛所宣说的,它主要的功用,就是在灭犯禁戒的重罪。因此,叫做七佛灭罪真言。
  从上面的引例,持咒所能产生的忏悔功用,就不难了解了。《金刚经》中,佛说:“如来是真语者、如语者、不诳语、不异语者。”(注八)佛经都源于佛说,经中既然说咒语和礼佛能够灭罪,自然是真实不虚、无可怀疑的了。

  注一:见大正藏第二十册六六四页上。
  注二:同上第十二册三八页下及三九页上中。
  注三:同上第十九册一三七页中。
  注四:同上第二十册一○七页上。
  注五:同上第十二册三五二页上。
  注六:同是第二十册一八五页上。
  注七;同上第二十一册六五六页中。
  注八:同上第八册七五○页中。

{返回 台湾屏东·慧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五章 不能作法忏时
下一篇: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三章 中印忏悔法的异同
 富贵佛
 如何对治淫欲?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五章 不能作法忏时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三章 中印忏悔法的异同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六章 取相忏的意义
 大乘佛教的依据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十章 善待忏悔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八章 从事忏到理忏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七章 完成取相忏的例子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中篇 无我的修习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六)第二集[栏目: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五法与三性的关系[栏目:黄忏华居士]
 楞严经通议卷二[栏目:憨山大师]
 论塔果尔[栏目:太虚法师]
 圆满布施度唯一以心为主(益西彭措堪布)[栏目:布施]
 践行菩萨道的纲领——普贤十行愿[栏目:卢志丹居士]
 解脱道的实践:章华寺三坛大戒开示(一)[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发一颗慈悲心来纪念观音菩萨的圣诞[栏目:达真堪布]
 佛性《究竟一乘宝性论》十讲·证悟[栏目:创古仁波切]
 学佛不是尝试,不能轻易放弃[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