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五、皈依的正行 一、亲近善知识
 
{返回 皈依修学手册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978

五、皈依的正行
 

   皈依三宝贯穿着成佛的整个修行。当我们通过皈依仪式成为佛子后,又该如何进一步修学呢?《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皈依后应行四法行,即“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通过这些相应的修习,才能完成皈依的究竟意义。

一、亲近善知识

   皈依,虽是皈投十方三世一切佛宝、法宝、僧宝,但在修行实践中,还须落实于具体的善知识。皈依之后,须选择如法生活,具备佛子威仪,了知戒律的开遮持犯;还须具足正见,深信因果,进而契入空性,解除内心迷惑,打开生命宝藏。这一切,皆有赖师长悉心指点。
   佛陀规定,新出家弟子必须“五年学戒,不离依止”。可见,善知识是培养僧格的有力保障。就像婴儿需要父母呵护养育一样,新出家或刚皈依的佛弟子,必得善知识悉心指点,方能羽翼丰满,健康成长。对于在家佛子来说,虽无条件常随善知识左右,但也应确定一位堪能依止的师长,时时请益。
   而具足正见乃至契入空性,更需善知识的耳提面命。因为佛法义理博大精深,尤其是止观部分,包含极为微妙的行持,若无明眼人指点迷津,无法于错综复杂的心行中找到突破口,甚至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众生的心,充斥无数飘浮不定的想法。我们每天徘徊其中,被种种情绪左右而不得安宁。如何令狂心顿歇?如何引发生命潜在的巨大力量?皆应借助止观修行。若将止观比作开发生命内在宝藏的技术,那么窍诀就掌握在善知识手中。或许有人会说,难道不能在佛经中寻求答案吗?须知,凡夫的认识是有限而又充满错觉的,这都障碍我们对佛法的理解。更何况,佛法是有传承的,尤其在修证层面,无法于经教中完全表达。那缺失的无法言传的部分,唯依善知识应机设教,方便化导,才能将教法落实于心行。
   那么,怎样才堪为众生依止的善知识呢?这也是目前很多学佛者存在的困惑。因为善知识不会贴着标签,不会标榜“我是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辨别、抉择。
   经论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选择善知识的标准。《大乘庄严经论》中列有十种:一、具足戒;二、具足定;三、具足慧;四、德行圆满;五、精进;六、通达教理(教富饶);七、通达真实;八、说法善巧;九、具足悲悯;十、断除疲厌。
   若是严格按照这十个标准衡量的话,还是存在相当难度。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没有足够的福德因缘,很难值遇具足德相的善知识。那又该怎么办呢?在此,我给大家提供一个简单标准,即作为善知识必须具备的三点基本素养。换言之,是作为善知识的底线。若这些素养尚未具备,对于我们修学将难有帮助,甚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这三点标准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
   其一是具足戒行。佛法修行乃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戒律为修行基础,具足戒行,才堪为人天导师,众生依怙。佛陀将灭度前,谆谆告诫弟子们“以戒为师”,充分说明了戒律对于修行的重要性。
   其二是具足正见。这是善知识标准中最为核心的一点,甚至比戒律更重要。如果知见存在问题,根本无法将我们引向解脱。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区别,主要也体现于见地。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必经之路,但仅凭持戒或修定很难作出判断。由戒而言,许多外道甚至邪教也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戒律;由定而言,四禅八定也非佛教特有的修行成就,但他们正是因为知见偏差和错误而无法解脱,甚至走上不归路。从这个意义上说,破见甚至比破戒更严重。所以,正见是佛法与一切宗教的不共所在,一旦破见,自断善根。
   其三是具足悲心。唯有具足摄受众生的悲心,才能给弟子无微不至的指点。否则,闭门独修,入山惟恐不深,即使具备前两个条件,只怕也无缘亲近,无缘追随左右,聆听法益。
   当我们值遇善知识时,又如何亲近并获得教授呢?若不善于依止,即使相遇,也可能错失良机。反之,若能与善知识结下殊胜法缘,生生世世都会得其摄受。关于亲近善知识,《菩提道次第论》中谈到如下几点要求:
   第一是净信为本。对于自己亲近的善知识必须具足信心,观德莫观失,切勿依自身情绪及立场随意评判。凡夫心是充满主观的,以这样的心观察世界,所见自然难以清净圆满。若不善于发现善知识功德,很可能会顺着凡夫习气寻其过失。如是,便无法对依止师生起净信和恭敬心。相应的,善知识所授教法也就无法对我们产生应有作用。所以,《菩提道次第论》特别强调“视师如佛”,因为我们不会对佛陀生起寻过之心。“视师如佛”的重点,不在于师长是否具备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功德,而在于这种净信对修学有莫大帮助。
   第二是念恩生敬。在无尽生死中,我们所以能听闻佛法,种下善根,不曾离开善知识的教导之恩。不仅是今生的善知识,也包括过去生的善知识。若无善知识携手相扶,我们可能仍在三恶道沉沦。所以,应时常忆念善知识的恩德。
   第三是身口给侍,以身口意三业供养善知识。其中,又以依教奉行的供养最为殊胜,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因为亲近善知识的根本意义,是为了依照正确方法修行,直至解脱。
   对于末法众生而言,福薄障深,无缘得见诸佛显现,亲聆教法。而经典浩如烟海,即使如此,尚不能穷尽佛法全部,是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若无善知识的引领,如何于一望无际的佛法海洋中找到方向?这正是许多人修学多年却不得要领的原因所在。结果,佛法是佛法,自己是自己,问题还是问题。此外,僧团难免龙蛇混杂。尽管我们皈依的对象是一切僧宝,但不可能依止所有僧人,尤其是缺乏正见和德行者。在这样的现实中,依止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若能值遇真正的善知识,作为弟子又能具足信心,如法依止,确为修行捷径。


{返回 皈依修学手册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五、皈依的正行 二、听闻正法
下一篇:四、如何皈依 四、注意事项
 七、皈依的利益 五、不堕恶趣
 七、皈依的利益 六、人与非人不能为灾
 四、如何皈依 四、注意事项
 五、皈依的正行 四、法随法行
 七、皈依的利益 一、入佛子数
 六、皈依的学处 二、奉行学处
 四、如何皈依 三、菩提信物
 三、认识三宝 三、内在三宝与外在三宝
 三、认识三宝 一、何为三宝
 八、皈依的修习 三、《仪轨》中忏悔的说明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三宝加持得无量福[栏目:传喜法师]
 西藏生死书[栏目:其它善知识]
 建立人间的永久和平[栏目:太虚法师]
 面对金融海啸的反思[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希望工程师[栏目:静思法语·释证严]
 相应14经 害怕恶趣经[栏目:相应部 55.入流相应]
 对专搞神通的,道场予以迁单可以吗?[栏目:道场法会·净空法师问答]
 一代律学大师——慧光律师[栏目:邹相美文]
 如何才能得到佛法实益?[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