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结语
 
{返回 台湾屏东·慧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14

结语

本文从上篇对无我的研究,以至中篇、下篇无我和空观的修习,主要的,都是为了对治、和去除我们对幻有的执着。

「幻有」包括我们的身心五蕴,以及外在的世界。人们所以会执着它们,乃是由于不知道它们是虚妄不实的,因此,要消除执着,必须先了解它们。而客观世界的存在,是依着主观的我们身心才存在的,只要主观泯除,客观也就随之湮灭了。所以,上篇只针对主观的我人身加以研究,了解到身心等五蕴中,是无我的,无我就是无自性——没有能够主宰自己存在的本体。如此,五蕴的存在,自然就是虚妄不实的了。

自中篇起,直到下篇,似乎写了很多,也比上篇复杂的多了,有些地方,难免还有重复之处。这乃是因为:在笔者亲身修行的体验中,觉得事修是很不容易的,道理的了解并不难,难的是我们的所作所为——身、口、意三业的不违背于理,而能和理相应,这实在不是容易的,非得下一番功夫不可。所以《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①中篇与下篇写了那么多的原因,就可以了解了。

等到事修与理相应,内心达到无我——空观成就了,幻有便消失,心里也就不再有执着,如此,便能进入空的境界。

这是全文的重点之一——如何达到无我与空。

那么,人是否只是无我(空)呢?人身心等五蕴自然是无我的,但,人底生命只是五蕴吗?除此五蕴之外,就没有其他的存在了吗?答案当然是不!这在大乘佛教如来藏系的经论中,已说了很多,譬如:在妄心之外,提出了真心;无我之外,提出了我的存在(见《大般涅槃经》),以及对佛性和明心见性的肯定。

所以,空并不是真正的解脱,也不是见性,空只是明心见性的必备条件,必须借着空而见性,才是真正的解脱。

如此,要怎样借着空见性呢?在空的境界中,唯一不空的,就是本性了。因为空使得一切虚妄、不实在的都消失了,能够不消失的,除了真实、恒常不变的本性之外,还会是什么呢?平常,谈到见性,一般人总会不清楚:「我的自性在那儿?如何去见呢?」而在空的境界中,当下便是自性的存在。

为什么说:在「空」的境界中,当下便是自性的存在呢?因为,从修行的立场来说,真正的空,是不能存在的,空的内容就是什么都没有,所以,空就是不存在的表示。不存在的空而能够存在,乃是由主观上的认识所付予的存在,并非客观上真实的存在。

因此,「空」能够存在,必然有个「不空」的来被它所依靠,由于有不空,空才能够存在。如此,在物我皆空当中,唯一不空的,自然是人们的本性了。

所以,修行只怕空不了,如果能够真正的空了,真空的当时,便是不空——佛性的存在,那时就有可能证入。

这也就是:为什么被称为诸佛之母的《般若经》,内容只是一味的谈空。因为修行人能够真正的达到空,就可以成佛了,譬如《般若经》中流传最广的《心经》,整篇谈的不外是空的道理,从空中达到无五蕴、无六根、无六尘,乃至无十八界、无十二因缘……但无至最后,便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善提。」②从此,又可以了解到:般若并非只是空,空只是个方法,不是目标,必须空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目标才达成。所以,一般说般若谈空,为的是「破相显性」。

但是,《般若经》是不谈佛性的,然而,不谈佛性并非否定佛性的存在。《般若经》中是以空代替了佛性的名词,《大般若经》三十七卷说:「真如不离空,空不离真如;真如即是空,空即是真如。」③真如便是佛性的异名。所以,真如即是空,就是指佛性是空。

为什么说佛性是空呢?这可能有多种的含义,但大要不外是:佛性必须经由空——空除了内心的妄想、烦恼、执着才能显露,然后,当下便是佛性,不怕不能成佛。因此,空是成佛的直径,由空可以直接通到佛性中。

同时,有感于凡人的执着习气重,如果说人有个佛性在,人们可能会执着于它,如此,就成了「遍计所执」,而所执着的乃是意识观念,并非是佛性本身。佛性不是有为法,它是无形无相的,岂能让我们所执?一有执着,就会障碍我们到达空,而不能实证到佛性。所以,般若要说佛性亦空,以去除我们对它的妄想执着。

唯识学的说法也是一样,不但说遍计所执相无性、依他起生无性,就是圆成实性也是胜义无性的。圆成实性便是指我们的佛性。佛性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不可说无,但如果执着了圆成实性是有,圆成实性便成了遍计所执。因此,要了解圆成实性是无形相,非空非有,不可执着的。

这也就是本文所以在上、中两篇里,只谈及无我,到了下篇,配合修行进度的需要,才相对于妄心,谈到了真心;依我而谈了无我,使佛性略微显露,但文末还是再融入于般若的空。

可是,又怕修行人执着了空以为究竟,才又在前面说了有个不空的佛性存在,必借着空而超越空,进入不空的佛性中,才是究竟的解脱。

其实,话再说回来,这都是一种方便设施,用来治执着的,根本上,空与不空都不是佛性,佛性非空非不空;不可思议,言说不得。所以,谈空也好,不空也好,主要是,要使我们达到无著而绝言绝虑,然后才能和佛性相应。

而在修行的层次上来说,空是幻有的突破,见性则是空的再突破,从此进入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境界,超越现象,又能常处于现象中;生死便是涅槃,烦恼即是菩提。这就是解脱。

①见《大正藏》一九册一五五页上。

②见《大正藏》八册八四八页。

③见《大正藏》五册二0七页中。


{返回 台湾屏东·慧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附录
下一篇: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下篇 无我——空、解脱的完成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结语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上篇 无我的研究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序言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九章 能灭重罪的无生忏
 南传佛法与大乘佛法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三章 中印忏悔法的异同
 大乘佛教的依据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四章 礼佛持咒的忏悔功用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八章 从事忏到理忏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十章 善待忏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20.恰嘎国王——轻慢尊者再忏悔,暂失王位后复得[栏目:藏传百业经故事集]
 何谓真忏悔[栏目:常福法师]
 持戒的重要[栏目:格赖仁波切]
 文殊护法王内修赞文[栏目:修法仪轨]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2)[栏目:慧律法师]
 晦鸣录[栏目:巨赞法师]
 印光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与实践[栏目:余池明居士]
 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译注 第二品 忏悔罪业[栏目:入菩萨行·如石法师]
 活着不是为了生气的[栏目:看开]
 容貌丑陋的十个原因[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六]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