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放下与放弃
 
{返回 洛桑陀美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97

放下与放弃

我们常常说放下才能解脱,放下才能快乐。为什么放下才能快乐呢? 因为真正的快乐并不是追求感官的刺激,去吃喝玩乐,那种快乐是一种虚假的快乐,本质是一种痛苦,虽然一时感官得到满足,但却不断增长自己的贪心,而且当自己所贪不能实现时,便会有强烈的痛苦感,同时因追求感官的刺激,又常常伴随着造作各种恶业,当恶业的果报出现了而自己必须去承受时,更是一种痛苦。那么真正的快乐在哪里?在我们内心里面,我们不需要向外面寻求快乐,而要去发掘内心的寂静和快乐,不论在什么样的境遇当中,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内心当中都有一种自然的、平静的喜悦之情,才是我们所渴望的快乐。

可是在遇到不顺心和烦心事的时候,遇到一些困难和痛苦的事情的时候,自己的内心很难不受影响,很难保持平静,更不容易体验快乐,也许我们会想:要是什么痛苦事情不会发生会多好或是要是我能得到什么该多好啊!这样我会很快乐了!但是有的时候,事实很难随我们的心愿,那么我们就需要接受这个现实和面对现实,同时要调整自己的心情,不让自己处于悲观和痛苦的情绪的泥沼中不能自拔,在这个时候我们也要学会体验平静和快乐,那么就要突破自己的一些固执的思想,其实让自己不快乐真正的根源就是自己固执的一些想法,所以要放下,放下一些固执的想法,放下一些对什么人或是什么事无法割舍的贪着的习气。为什么要放下?如何能放下?因为一切都是“因缘所生的法”,不论什么事情都有前因后果,任何事物的出现也都是各种因缘聚集的结果,且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在不断的变化当中,某种条件消失了,事物也就不存在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个道理,那么就算遇到让我们痛苦的事情,我们会明白,这原来是自己曾经做恶业的果报,就坦然、淡定的接受即成的事实,同时这个事情也不会永远存在,会因某种原因的出现而消失,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平静,进一步内心当中不会在意这种苦,放下对这种苦的感受的执着,就会快乐起来。

放下不等同与放弃,放下是:我们在面对和接受的同时,内心当中不执着、不贪恋、不担心、不浮躁、不烦恼,只是在尽心、尽力做好该做的,虽然我们在某种情境下或在做某件事情,但内心当中却没有挂碍,而当某一种因缘出现,我们需要离开我们所习惯的环境、失去某种身份,卸下某些责任,心里没有失落感和强烈割离不舍的痛苦感。

放弃是抛弃,主观上抛弃我们要承担的责任,逃避让我们惧怕的、不敢面对的某一种情况,这是一种不负责任或是怯懦的心态和行为。而在这种心态下,会让我们变得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没有责任感,会让别人对我们的人格产生质疑,也无法承担重任。

所以,对于任何人或事物,面对何种情景或做什么事情,我们内心当中都要放下贪执,这样才能使自己自在、快乐但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


{返回 洛桑陀美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学佛人先学会对家人修忍辱和慈悲
下一篇:以谦卑之心面对他人的指责和批评
 如何恒有快乐的心境
 福慧 资粮
 不要被无关紧要的人、事所累
 暇满人身错过了,再得到就很难!
 言语 口业
 感恩母亲——纪念我的阿妈
 在每日的生活中感受无常和无我
 心净则世界净,心平则道路平
 胜道启门颂(三)
 听闻佛法前的准备——“断三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如何断无明[栏目:杂阿含经选集]
 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栏目:宽见法师]
 佛要寂灭涅槃,为何还要慈悲?[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金刚经》第15品中提到的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是什么意思?[栏目:法清法师·问答集]
 木耳腐竹炒白果[栏目:素食菜谱]
 中阿含经卷第十二[栏目:中阿含经新译·悟慈法师]
 什么才是善?如何理解“善”?[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做什么[栏目:觉世论业]
 忏悔发愿重病忽愈[栏目:感应事迹[网络搜集]]
 唯识中道义[栏目:黄忏华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