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妙行品第五之一 何名坐禅(二)
 
{返回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解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33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妙行品第五之一何名坐禅(二)

[星云大师问题讲解]

如何不着心?

在《坐禅品》里,六祖大师告诉我们如何参禅打坐,主要的就是要我们“心无所住”;心无所住,就是不着心。

心如何才能不住着呢?在《维摩经》中,维摩居士告诉舍利弗打坐的要点有三:

要不依身:智者观心,愚者枯坐。要不依心:不能依妄心而动,甚至净心亦不可住着。不依三界:打坐时,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种种好坏,均不可执取。

所以,古德有云:“一念不生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般若经》中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

在《大乘起信论》里,把我们的心分为“真如门”与“生灭门”。所谓“一心开二门”。

如何才能进入心真如门呢?有时候,我们用肯定的入门,肯定自己的信心、真心、悲心、道心,从肯定里依真如门而入。有时候,从否定的方面来入道,所谓否定,例如无四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六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六尘:无色、声、香、味、触、法,从否定里面无、无、无到最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真实的世界便能跃然呈现在我们眼前。

因此,我们的心,有时候“即心即佛”,有时候“非心非佛”,要“非心非佛”,才能“即心即佛”;要“即心即佛”,才能非心非佛“。

心有时候是不可靠的,因为,心有分別,心有妄念,心有爱嗔。我们要把妄心转为真心,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有一首偈语说:“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另有一首偈语说:“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要求佛但求心,知透心性心是佛。”所以,即心即佛。但是,即使即心即佛,也不能着心,你一着心,那就是分別心,那就是凡夫的心,能够不着心,当下即是佛心,即是禅心!

[经文]

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星云大师译文]

虛妄沒有一定的处所,有了执着,就是虛妄。净原本也沒有形相,现在却立出了净的形相,还说这是修行的工夫;有了这样的见解,就会障蔽自己的真如自性,反而被净相所缠缚。

[补注]

本来清净的自性里面是没有形象的,你要立了个“净”的形象,也是妄象。若说看净是功夫,却把自己本性障住了,拿这个净把你捆住了。老是追净追净,把原来那个真净丢了,又多了一层障道的因缘。这就是着心着净的过错。

[星云大师问题讲解]

妄固缚人,净如何缚人呢?

禅宗三祖僧灿大师的《信心铭》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凡人居世,大都是用分別心来处理人事,用爱嗔的念头来看待人事,因此,得失之心、好坏之心、善恶之心便油然而生,甚至在拣择、分別里,还有种种的比较、计较。

所谓“至道”,也就是究竟的佛法;至道并无特別深奧之处,只要我们能舍离分別心,把是非、善恶的观念去除,当下自能洞然明白。

然而“不分別」并不是要我们完全沒有是非好坏的观念,而是要我们用无分別心,用平等的观念来看待世间的差別对待。世间的是非、好坏、善恶、有无,如果你执着它,就会成为障道因缘,因此学佛修行,有了烦恼、妄想固然不好,如果一心执着于求证真如涅槃,这也是一种病态。因为烦恼虛妄固然可以束缚我们,清净涅槃一样能够成为障碍。正如铁链子可以锁人,金链子一样能绑我们;又如乌云可以遮蔽天空,白云一样也能遮蔽天空。

因此,《金刚经》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況非法?”因此,学佛修行,要紧的是了知诸法平等,自然能证悟到清净平等的安乐。

过去,禅师们的修行,所谓“任性逍遙,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別无圣解”。意思就是不必过份计较是非善恶,因为“法无善恶,善恶是法”。法在于人说,所谓“正人说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说正法,正法也成邪”。正如一个善于用药的医生,砒霜、毒药都能够治病。因此,学佛修行,若能勘破、放下、自在,是则妄固然不能缚人,净也缚你不得!

[经文]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所谓修不动心者,如果能在见一切人时,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功过得失,这就是自性不动。

[补注]

修不动行的人,在世间上,看见别人有过患,都以平常心对待之,就是自性不动。

[经文]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心着净,即障道也。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愚迷的人,身体虽然不动,但是一开口便说他人的是非长短好坏,这就与正道相违背了。如果执着于心或执者于净,就障蔽了正道。

[星云大师问题讲解]

如何能不見別人的是非、善惡、過患呢?

人,往往看到別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如果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并且待人以宽,律己以严,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和別人的立场对调一下,想想如果我是他,他是我,那个时候,平等心、无分別的心就会生起,也就不会过于计较人我之间的是非、善恶与过患了。

尤其,学佛修行的人,和別人相处,“要观德莫观失,要随順莫违逆,凡事看好的一面,不要太计较过失。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況即使沒有过,我们本身有时也会制造一些误会,如果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做不当的要求,导致珍贵的友谊、亲情因而破坏,殊为可惜!所以,我们能够观德莫观失,凡事多往好的方面看,多观照自己,多反省自己,多要求自己,不要太计较得失,自然就看不到別人的是非、过患了。

因此,如何才能不见別人的是非、善恶、过患呢?最要紧的,是要净化自己的心,净化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要有如下八种心:

1.平等心, 2.慈悲心, 3.广大心,4.空无心, 5.般若心,6.感恩心,7.助道心,8.惜福心。

总之,六祖惠能大师提倡参禅,禅不一定要坐着参,重要的是把禅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里。禅,能沟通人际、物我的关系,禅能把我们帶入到一种满足、安乐、平等的世界里,禅是帮助我们证悟真如自性的。如果我们有了禅,自然就不会见到別人的是非、善恶过患。


{返回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解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妙行品第五之二 怎样叫做禅定
下一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妙行品第五之一 何名坐禅(一)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妙行品第五之一 何名坐禅(一)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决疑品第三之一 功德不等于福德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付嘱品第十之五 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七之四 答志通 三身四智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四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五 答智常 法本无四乘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一十二 答某僧 破卧轮妄见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七之六 答志道 无上大涅槃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妙行品第五之二 怎样叫做禅定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付嘱品第十之一 三科三十六对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宝藏经白话 老比丘得四果缘第百十四[栏目:杂宝藏经白话]
 十、藏哇寺金刚上师[栏目:走近当代觉囊的法王]
 学佛要学包容[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七]
 发心贵胜[栏目:法音集·佛教典故]
 中道·和合论--论人、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文剑钢)[栏目:佛教与环保]
 大悲咒句偈 15.阿逝孕 E SHI YUN[栏目:大悲咒句偈·宣化上人Great Compassion Mantra Verses]
 受持八关斋戒有时间限制吗?[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缘起性空看人生(宽谦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四圣谛(智敏上师)[栏目:基础佛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0九集[栏目: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