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一节 心、自心、本心与自本心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34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慧能是一位文化不高的禅师,与自菩提达摩以来几代多是知识分子的禅师们不同,他给已流传百余年的禅法带来了十分明显的变化。菩提达摩本以《楞伽经》为印证,到道信时开始采用《金刚》等多种经典为依据,而慧能更重视文句简单且又透彻地发挥无相、无住思想的《金刚经》,摆脱繁琐名相的束缚,提倡单刀直入的顿教。
  现在研究慧能思想的主要根据是《坛经》,此经是经过后人不断改订的,并不完全代表慧能的思想。但是,它大体上体现了慧能提倡的舍离文字义解,径直彻悟心原,以期一举断除人生迷惑的根本主张。《坛经》后来成为南宗传法的根据,并与尔后的禅宗各家思想一脉相通,影响极大。现存有代表性的《坛经》有四种版本〔注释:《坛经》本子,一是《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即敦煌写本《坛经》,二是唐僧惠昕编的《六祖坛经》,为第二个古本,三是宋初契嵩编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四是元代宗宝编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此本流行最广。〕,其中以敦煌本成书最早,相对而言,以敦煌本《坛经》为根据来分析慧能思想也许是比较可靠的。《坛经》全书的内容主要是阐述心性论,着重宣扬性净自悟的思想。它针对外在于个体之外的成佛轨迹,把佛转换为个体自身的本性显现;又针对以义理思辨淹没了感性体悟的传说,以自悟体证取而代之;还针对佛教繁杂的修持仪式,提倡简易的顿悟法门。中唐以来,「凡言禅皆本曹溪」〔注释:柳宗元:《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并序》,《全唐文》卷587,5933页,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2。〕「曹溪」即指慧能。慧能以广东韶州曹溪宝林寺为中心开展教化活动,世称之为「曹溪古佛」,其禅法也被称为「曹溪法门」。慧能《坛经》在中国佛教史和禅宗史上的意义,是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的。下面,以敦煌本《坛经》〔注释:据日本1934年森江书店铃木真太郎、公田连太郎校订本,见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4~31页。〕为主要依据,重点揭示和分析慧能心性论思想的范畴、内涵、结构和特点,藉以窥视其心性论体系的全貌与实质。〔注释: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认为语言文字,术语概念都只是方便教化的工具,强调要得意忘言,从语言文字中体悟精神实质。我们在研究禅宗思想时,自然必须通过禅宗典籍的文字叙述来把握其真意。在这方面,对于禅宗重要术语、概念、范畴、命题等的研究分析,越是深入,越有助于了解它的精神实质。〕
  第一节 心、自心、本心与自本心
  《坛经》在论述有关心的学说时,运用的概念有心、自心、本心、自本心、妄心(邪心、毒心、迷心)和直心。揭示这些概念的内涵、结构与相互关系,是研究慧能心性论的重要环节。
  「心」在《坛经》中使用相当频繁,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精神现象、个人的内在生命主体。「自心」和「心」是内涵相同的两个概念。但在使用上,自心更显示出重视自我精神主体的语言色彩。《坛经》认为,人心的本来的原始状态是清净的,而人心的当下现状虽有时清净,但往往是迷妄的。这也是就是说,在一定的意义上,「心」的范畴包含了「本心」和「妄心」的对立,也可以说心的内涵具有本心和妄心两层结构。与此相联系,「心」的内涵还具有体和用的两层结构。
  「本心」、的「本」是本来具有、本来状态、本来如此、本来清净的意思。本心是指众生自己本来的心性,原初的心态,即与当前现实人心不同的原本心灵。「本心」也就是「净心」。所谓净即清净,所谓清净是指佛教菩提般若的智慧,「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需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注释:《坛经》〔12〕。〕这就是说,佛教的菩提、智慧、觉悟,就是众生的本心,就是众生的心的本质。慧能十分强调「本心」的重要性,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注释:《坛经》〔8〕。〕本心是佛教智慧、觉悟的本体,是众生成佛的可能性、根据。「识心」,就是体悟本心。他还反复强调要「还得本心」、「契本心」〔注释:《坛经》〔19〕、〔40〕。〕,也就是提倡人心的自我回归,还原于本心,契合本心。慧能认为,契合本心,也就是净心的完满显现,众生若能做到这一点,也就获得解脱,成就为佛了。由此看来,《坛经》所说的本心是心(自心)的深层内涵,是心的内在本质;自本心是本心基础上与自心的统一,强调的是自心的本质清净性。从本质意义上说,心、自心,主要都是指本心而言。而本心又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有情识的众生乃至菩萨、佛普遍具有的,可称为宇宙的心。慧能是把众生普遍的心,即宇宙之心与众生个体的心相合为一的。可以说,这也是慧能提倡的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理论前提。
  《坛经》认为,众生的心理活动、精神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方向和结果。「世人性本自净,……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注释:《坛经》〔20〕。〕这是说,众生的心有善恶即净妄、智愚、悟迷之别。《坛经》强调众生应当「自净其心」〔注释:《坛经》〔35〕。〕,并指出众生的迷惑是由于有「妄心」、「迷心」、「邪心」、「毒心」。在慧能看来,这些心是虚幻的,是对外境执着的结果,是「不思本源空寂」〔注释:《坛经》〔42〕。〕的表现,也是人未悟本心以前的现象,而不是人心内在本质的反映。正因如此,众生有可能在极短暂的时间内实现心理转变,祛除妄心。《坛经》还多次提到「直心」这一概念〔注释:《坛经》〔14〕、〔34〕、〔35〕。〕直心是指真直无虚假的心,这被认为是佛教修行之本,进入道场之路。慧能提倡行直心,以自净其心,回归本心。他的「但行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着」〔注释:《坛经》〔14〕。〕的说法,促使后世禅师把禅法融会在日常生活中,进而形成一种任运自然的禅风。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见,《坛经》还从体用关系的视角来表述心的内在结构。它认为本心是心之体,现实在活动的心是心之用。用又表现为善心和恶心两类,善心与本心是一致的,恶心与本心是相违的。这就是说,心的体与用,既有一致性,又有非一致性,严格地说,恶心及其行为不是众生本心的真实作用。但是,慧能又比以往任何禅师都更加强调本心就在众生当前现实心中,就在自心之中,也就是强调净心就在妄心之中。《坛经》说:「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注释:《坛经》〔30〕。〕又说:「自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注释:《坛经》〔21〕。〕甚至更明确地说:「净性在妄中」〔注释:《坛经》〔36〕。〕,「淫性本是清净因」〔注释:《坛经》〔53〕。〕慧能认为本心与现实心,真心与妄心,虽然层次和性质都有所不同,但彼此又是体用一如的关系,众生不应离妄另去求真,而是要即妄求真,或者说是即妄显真。这也就是「呈自本心」〔注释:《坛经》〔8〕。〕的禅法。「自本心」即众生自家的心,自家的本心,是众生自心与本心的统一体。慧能认为,呈自本心,即悟证佛法,也就可以成佛了。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二节 性、自性、本性与自本性
下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五节 神秀的染净二心说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二章 道、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一节 道家对佛教..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九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第二节 南顿北渐..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一章 中国佛教的语言观 第四节 禅宗的「不立文..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 第一节 中..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章 中国佛教的直觉论 第三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六章 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第二节 汉、魏..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六章 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第三节 南北朝..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八章 石头宗的灵源皎洁说 第五节 无情说法..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八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上)第四节 天台宗的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五章 中国佛教的神不灭论 第四节 佛教神不灭论与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妙欲烟供仪轨问答[栏目:确戒仁波切]
 中国佛学 六、宗派鼎立(四)律宗[栏目:中国佛学]
 莲师金刚七句 第五节课[栏目:莲师金刚七句]
 相应41经 燃烧经[栏目:相应部 1.诸天相应]
 增支部1集29经[栏目:增支部1集]
 甘露法药纪事[栏目:丹增嘉措仁波切]
 坐香时,发现呼吸顺畅时,心也定,妄念也少,但...[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之实践——以妙心寺为例(下)[栏目:人间佛教]
 巨赞法师“新佛教运动”思想述评[栏目:陈永革博士]
 趣谈禅门宗风(安小悦)[栏目:禅宗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