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上师们的“分别心”
 
{返回 昂江扎西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42

问:顶礼上师,弟子有幸接触过很多上师,也很留意观察了上师与弟子之间的相处,发现上师们都会选择性地对某些弟子很亲近,而对另外一些弟子似乎表现得不是很在意。请教上师,这种现象是否真实存在?还是由于弟子自身的分别心在作怪?或者说,师徒之情原本与世人之间的友情、亲情一样,都是由彼此之间缘分的深浅来决定的,请上师仁波切开示!

答:首先,不排除师徒关系之间有亲、疏现象的真实性,也不排除个别所谓的“上师”为了贪图自身的名利,有意图地亲近那些有钱、有势、有名的弟子,而对那些平民弟子连表面敷衍的时间似乎都抽不出来。对于这样的“上师”,我们是很容易识别出来的。因为这些“上师”所注重的往往是形式上、场面上的法事活动,传弟子最多的恐怕也就是咒语,他会把身边的弟子们都哄得很开心。而无论跟随这样的“上师”多久,也很难在教法上得到完整、系统的引导,这些“上师”以贪图为目地,有分别心的对待自己的弟子们。

而具德上师也同样以“分别心”对待着自己的弟子们,而这种“分别心”恰恰与弟子的信心相印,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缘分,这个缘分可以分为“因”之缘分和“果”之缘分。“果之缘分”是指师徒之间具足前世之宿缘,无论彼此身处何种境况,都无法阻挠彼此间亲密的缘分。就弟子而言,即便听到、遇到再大的障碍,对上师的信心也坚不可摧。“因之缘分”则为大多数师徒之间的缘分,这种师徒缘分的亲疏主要有赖于弟子对这份法缘的希求和努力程度。就具德上师而言,他们从不为荣誉所驱,不被权势所使,就像太阳的光芒普照大地,而人们只因自己所站的角度不同,或感炽热、或感温暖、或感柔和、或感清凉、或感寒冷,由于自身的分别而觉受各异罢了。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向上师求法,同时对上师具足信心,才是真正能得到具德上师亲密摄受的行为。具德上师们以教化度众为己任,他们不会依弟子的身份地位、财富权势而赐予教化,而是观察弟子之信心随缘度化,自然不会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那些对法、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弟子身上,所以有时候从表面上看他们也会显得很无情。《宝积经》云:“若不信之人,不生诸白法,犹如烧种子,不生根芽等。”我们经常说佛法要去求才能得到,这个“求”其实就是对我们信心的考验;就弟子而言,就更应该从“因”上面尽量为自己创造与上师之间缘分,并好好把握、珍惜与上师的缘分了。我们依止上师,就应该主动地去亲近上师、承侍上师、想尽一切办法向上师请法,以自己坚定的信心去建立、加深与上师之间缘分。

——昂江扎西


{返回 昂江扎西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如何理解“万物皆由此心造”
下一篇:净治罪障的方式
 皈依的真正涵义及目的
 寂止的功德与过患
 “利美”(无宗派)运动
 普劝众生止恶修善
 昂江扎西仁波切问答录(二)
 道友间相互诽谤的过失
 该如何打破自身现实生活中怀疑一切的习气,不参杂丝毫怀疑地修持佛法?..
 三种本尊坛城指的是什么?是法,报,化三身坛城吗?
 慢慢修就快快到...请问这句话是指修行依次第、并重视质量对吗?除此外还..
 如何理解“无常本无情”、“不俗即仙骨”和“多情乃佛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命里有时终须有[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一]
 宏誓因缘履正行[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楞伽经白话解卷四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 第七章 三世诸佛如恒沙之二[栏目:楞伽经白话解]
 理莹[栏目:僧诗句集]
 434.笑岩德宝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释迦佛修法仪轨讲记[栏目:索达吉堪布]
 《道次第》修学释疑[栏目:济群法师]
 内观 Reflecting Inward[栏目:旅途脚印 Footprints on the Journey]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五一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集]
 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下[栏目:法照大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