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六 第十五章 十八界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一
 
{返回 楞严经白话解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40

卷第六

第十五章 十八界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一

内容提要:

眼色为缘,生于眼识,都无处所。即是说,眼界、色界、眼识界,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耳、声为缘,生于耳识,都无处所。耳界、声界、耳识界,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鼻香为缘生于鼻识,都无处所。鼻界、香界、鼻识界,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舌味为缘,生于舌识,都无处所。舌界、味界、舌识界,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身触为缘,生于身识,都无处所。身界、触界、身识界,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意法为缘,生于意识都无处所。意界、法界、意识界,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一 眼界色界眼识界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

白话

佛接着说:“阿难,为什么说十八界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依你所明,眼根和色尘为缘,生成了眼识。你认为这眼识是因眼根生,限于眼界,还是因色尘生,限于色界?

阿难,若说眼识因眼根生,与色界无关,与虚空无关,即使有眼识,有什么用?你的见性又不是青黄赤白,不知是什么,怎能建立眼识界?

若说眼识因色尘生,当眼对无色的虚空时,则眼识应灭了,你怎识得虚空?

原文

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1,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1 合则中离,离则两合 如果说眼根与色尘合为眼识,即是说眼识中有一部分是眼根,一部分是色尘。眼根能知,色尘无知,能知与无知之间,应当有一个相离的界,就是“合则中离”。所成的眼识中,一部分与眼根合,一部分与色尘合,就是“离则两合”。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能成立的。如此综合推度,不可能建立眼识界。

白话

若色相变迁之时,你能认识这色相在生灭变迁,而眼识无生灭,这样怎能构成眼识界?

若眼识随色相而变,识与色无界限可言。若只有色在变而识恒不变,说识从常变的色尘生,便不能识得不变的虚空。

如果说眼根与色尘合成眼识,合则中离,离则两合(见前注解)。体性杂乱,怎能建立眼识界?

由此可知,眼根、色尘、眼识,这三界都无处所。即是说,眼界、色界、眼识界,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二 耳界声界耳识界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

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白话

阿难,依你所明,耳根和声尘为缘,生成了耳识。你认为这耳识是因耳根生,限于耳界,还是因声尘生,限于声界?

阿难,如果说耳识因耳根生,当无动静二相之时,耳根应无所知。

若肯定耳根无所知,连知都没有,眼识是什么样子?

若说耳识从耳闻生,无动静的变化,便无什么可闻。难道耳根和色尘、触尘相杂生成耳识界?那么从什么能建立耳识界?

若说耳识因声尘生,耳识生于声尘,则与耳根闻性无关。无听闻性则不能闻知声相在什么地方。

原文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

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

若无知者,终如草木。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

若耳识真的生于声尘,又因为耳根能闻而有声相。耳根亦应闻到耳识,若闻不到耳识,也就没有耳识界。

耳根能闻耳识,则耳识同声尘一样,耳识被闻了,谁知耳识、谁闻耳识?

若不知谁闻耳识,便同草木一样。

不会是耳界和声界杂成耳识界。这耳识界中,你能划得出这样的界吗?怎能分出界内界外是什么样子?

由此可知,耳根、声尘,耳识这三界,都无处所。耳界、声界、耳识界,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三 鼻界香界鼻识界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

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

白话

阿难,依你所明,鼻根和香尘为缘,生成了鼻识。你认为这鼻识是因鼻根生,限于鼻界,还是因香尘生,限于香界?

阿难,若说鼻识因鼻根生,那么,你心中什么是嗅知香气的鼻?是你像双爪的鼻子还是你的动摇的嗅闻性?

若说是肉鼻子知香,肉鼻子属于身,身知是触觉,身不是鼻,说是触即是客尘。还没有鼻名,怎能立界?

若说是嗅闻性嗅知香气,你心中又是什么觉知香气的?若是肉身觉知,则是身触,不是鼻触。

 

原文

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

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木。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

臭则非香,香则非臭。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

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白话

若是虚空觉知,是空自知不是你的肉身觉知。那么,你觉知的心在虚空,你的身不能觉知。今日的阿难,不知在哪里了。

若是鼻识因香尘生,香气自己知香,与你有何相干?

若说香臭之气必从你鼻生,世间奇臭的的气本是来自伊兰,殊香的气本是来自旃檀,假如没有伊兰和旃檀这类气味,你嗅自己的鼻子,是香还是臭?

臭不是香,香不是臭。若你同时闻到香臭两种气味,你一个人,应有两只鼻子,应有两个阿难向我问道,有两个阿难,哪个是真阿难?

若生出气味的鼻子只有一个,则气味无二,香即是臭,臭亦是香,香臭不分,还有什么香界?

原文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

知即非生,不知非识。

香非知有,香界不成。

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

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空。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

若说鼻识因香味生,识因香而有。就像前面说的眼识因眼能见而有,则眼识不能见自己的眼一样,以此类推,如果鼻识因香而有,那么,鼻识应不知香味。

因此,如果鼻识知香味,就不是鼻识因香而生,如果不知香味,就不能说是鼻识。

如果香味不为鼻根所知,则不成香界。

如果鼻识不知香味,则鼻识界不是从香建立的。

没有鼻识这个中间,内根外尘也不成立,种种嗅闻性,毕竟同虚空一样。

由此可知,鼻根、香尘、鼻识,这三界都无处所。鼻界、香界、鼻识界,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四 舌界味界舌识界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

汝自尝舌,为甜为苦?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白话

阿难,依你所明,舌根和味尘为缘,生成了舌识。你认为这舌识是因舌根生,限于舌界,还是因味尘生,限于味界?

阿难,若说舌识只因舌根生,那么,在世间的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等等,便不会各有各的味道。

你试尝自己的舌头,是甜是苦?若你尝到苦味,是哪一处来尝?不是舌头自己尝自己,谁有知觉?舌性不苦,苦味不自生,怎能立界?

若说舌识只因味生,则舌识自己是味了,舌根尝味就是尝舌识了,等于是自己尝自己了,怎能知是味不是味?

 

原文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

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

再说,种种味不是一物所生。既然味从多物所生,而识因味生,就应该有许多识体。

若舌识体只有一个,舌识体因味生。那么,咸淡甘辛等味,应合为一味,没有差别,便无法识别咸淡甘辛了。既不能识别种种味道,就不应叫舌识了。怎能建立舌界、味界、舌识界?

不应是虚空会生出你的心识。说舌根与味尘和合生出舌识,则舌识原无确定的自性,怎能成界?

由此可知,舌根、味尘、舌识,这三界都无处所。舌界、味界、舌识界,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五 身界触界身识界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阿难,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

知身即触,知触即身。

即触非身,即身非触。

身触二相,元无处所。

白话

阿难,依你所明,身根和触尘为缘,生成了身识。你认为这身识是因身根生,限于身界,还是因触尘生,限于触界?

阿难,若说身识因身根生,当无合离二相时,身根怎能识?如果说身识因触尘生,与你身毫无关系,有谁是没有身能知合知离的?

阿难,物与身触时,物无觉触性,不知有触,只是身有觉触性,觉知有触。

身与触合,身能知触,这时可说身即是触,触即是身,二者无异。

而二者又非一,触并不等于身,身也不等于触。

可知,身根与触尘,这二处原无处所。

原文

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

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

所触之物与身贴合时,触与身融为一体;所触之物已与身离,觉触性则如虚空一样。

内合是或外离时,都不成觉触性,怎成建立身识?身识不立,内入与外尘等于空无,从什么建立身识界?

由此可知,身根、触尘、身识这三界,都无处所。身界、触界、身识界,都是虚妄。既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而有。


{返回 楞严经白话解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六 第十五章 十八界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二
下一篇: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五 第十四章 十二处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五 第十四章 十二处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二 第三十四章 文殊长偈作答 择出耳根最胜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二 第四章 妄心生灭迷失本性之二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五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二 第三章 破谬——七破妄心之三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一 第三十三章 十四无畏 四不思议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七 第十八章 释疑二 四大周遍法界 何以互不相克..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三 第三十七章 佛顶光明般怛啰咒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三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四 第十二章 五阴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修手册 对治散乱的方法[栏目:禅修手册]
 宽恕伤害过自己的人[栏目:日常的佛心]
 如何断除对此生的贪着--噶当十秘财(果硕仁波切)[栏目:噶当]
 佛法之庄严[栏目:传喜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八0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集]
 相应248经 麦捆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听经念佛常常有几个鬼阻拦?[栏目:净土念佛·净空法师问答]
 对「杀」恶做弥补[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2-5 慧力[栏目: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问39:尊者,例如当我们看见罐子被打碎是证知了无常吗?或者感受到刺扎入皮肉的疼痛是证知了苦吗?[栏目:马哈希尊者访谈 An Interview with Mahasi Sayadaw]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