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人文佛教’平台”的理论与实践
印顺
中国佛教历史悠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寺院管理制度。唐代以来,中国寺院沿用的《百丈清规》管理制度,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这个制度的特点是“非异大小乘,当博约折中,社于制范,务其宜也。”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通行的规则,将各个派别的特点都吸收进去,它重视防范性。20世纪以后,中国佛教开始发生变化,佛教制度也开始出现要求改革的呼声,当代中国佛教的巨擎——太虚大师,一生都以“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萨戒本”为目的,认为“想复兴中国的佛教,树立现代的中国佛教,就得实现整兴僧寺,服务人群的今菩萨行。”新中国建立后,著名的僧人巨赞法师也提出“改革佛教教务非但是佛教界的当务之急,并且也是一般社会认为问题甚大,而且非常需要的。”但是太虚和巨赞等人的改革佛教的理想最终没有实现,其所看到的一些深层次和制度上的问题,至今仍然表现明显,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这些深层次的问题牵制了佛教现代化的发展,其中寺院的管理更是佛教发展的瓶颈,只有解决这个问题,佛教才能顺利进入现代化的进程,所以探索现代寺院管理模式是佛教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并且成为我国佛教界的当务之急。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国僧人和信众的人员构成、知识结构、信息占有、生活水平、心理状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到了现在,旧的管理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寺院管理的要求,探索现代寺院管理模式正在成为佛教界的当务之急。
理念的提出
中国佛教制度改革是一个续佛慧命的大问题,关系到佛教未来的发展。从历史上看,任何改革都有一个理念性的问题,即用什么态度和什么指导思想去进行改革。现代中国佛教制度的改革经几代人提倡,到了现在其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避免。怎样去改,如何去做,是摆在佛教界每个人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引起佛教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并加以深入的研究,在理论方面尤要有所建树,以便更好的指导未来的佛教制度改革。
在这方面,太虚曾经提出了佛教的“教制改革、教理革命和教产革命”三大革命的思想,巨赞提出了“佛教教务的改革是必然的,但必然吸收佛教界优秀的素质,作为基本精神。像印光老人的‘真诚’,弘一大师的‘清逸’,虚云和尚、寂云和尚的‘克苦’,太虚法师的‘念念吧忘佛教’,以及欧阳竟无居士的‘赤胆热烈,愿力庄严’,都是值得取法并加以发扬的。”赵朴初提出了:“佛教自身建设的好坏是决定中国佛教兴衰存亡的根本内因”,而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就是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在这“五大建设”中,“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人才建设的关键,教制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保证。:高僧大德都对佛教改革的问题提出了非常切实的意见与想法,对我们今天如何进一步去改革佛教的制度,特别是对寺院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