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永明延寿的佛学思想
唯妙
永明延寿的佛学思想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强调“万法唯心”主张参学应以心为宗,以悟为则;其二是充满了融汇调和的色彩。他认为“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心不相违”。主张禅教一致,他融合禅教的思想,受到历代佛教推崇者们的称道。
一、生平行履及佛学著作
生平行履
延寿(公元904—975年),字仲云,俗姓王,唐昭宗天祐元年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圆寂于宋太祖开宝八年,卒谥智觉禅师。他是唐末五代和北宋之际禅宗法眼宗的著名禅师,也是法眼宗创始人文益的再传弟子。
延寿十六岁时,曾经献《齐天赋》给吴越王钱镠,生来充任馀杭库史。二十八岁时升任华亭镇将,负责督纳军需。因为他自幼信仰佛教,常常自己拿钱作戒杀放牛之资。后来擅自动用军需库钱,购买鱼虾等物作放生之用被发现,遭判死刑。押赴市曹问斩时,面不改色,仪容坦然无凄,典刑者感到非常奇怪,问是何原因。延寿答曰:“动用库浅是为了放生救苦,自己没有私用一分半毫,于心何愧?”因此被改判无罪而释放,并听从他的意愿,在龙州寺随翠岩禅师剃度出家,时年三十岁。
当时,法眼宗文益的弟子德韶禅师正在天台山弘化接众,延寿闻其大名而前往参拜求教。以他敏捷的思辨,得到德韶禅师的器重,并印可而传其衣钵。后来他到明州雪窦山(今浙江宁波南)传法度化接人,法席大盛,道业日隆,名声远播。
延寿在天台山国清寺时曾结坛修习《法华忏》,又游方到金华天柱峰诵持《法华经》三年,智慧增长,文思大畅。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及《净慈寺志》卷八所说,延寿禅师于后周太祖天顺二年(公元952年)住持奉化雪窦寺时,从他学法的人很多。一天延寿上法堂升座曰:“雪窦这里,迅瀑千寻,不停纤粟,奇岩万仞无立足处,汝等诸人向什么处进步?”此时有僧问:
“雪窦一径,如何履践?师答曰:步步寒华结言,言彻底水。”
住永明寺时,有僧问:
“如何是永明妙旨?师曰;更添香著。曰:谢师指示。师曰:且喜勿交涉师有谒曰: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来浪浪起。”
从上面的公案我们可以看出,延寿禅风是慧能大师思想的延续,表现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禅偶于山水草木,日常生活中,不在文学字上求的禅学思想,故此当时求法学道者很多。在《雪窦寺志》中记载有他在此写成《宗镜录》一文初稿的说法。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吴越忠懿王钱俶见灵隐寺颓废荒倾,礼请延寿到杭州主持修复工作尸重建殿宇,再兴道场,前后共计一千三百余间,加上四面的回阁围廊,自山门环绕至方丈室,左前右后相互连接,灵隐寺从而得以中兴。次年,又接住永明寺(今杭州西湖净慈寺)。忠懿王为了表彰延寿禅师的杰出成就,赐大师号“智觉禅师”从学者达二千余人。在永明演法堂,延寿执笔撰书定稿《宗镜录》一百卷,演法堂因此改名为宗镜堂。永明延寿之雅称,也因此而得。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大师奉诏在钱塘江边的月轮峰创建六和塔,高九级,五十余丈,作为镇湖之用。此时禅师大名漂洋过海,声振四方。高丽国王因抄读了《宗镜录》茅塞顿开,深受启发,倍加敬赏,于是特遣使航海来宋,赍书叙弟子礼,并用金线织成袈裟,水晶数珠,金澡罐钵等,礼敬给延寿禅师。延寿为随同使者前来参学问道的高丽国学僧三十六人印可传心,故此,法眼宗旨得以弘传高丽。
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延寿应邀到天台山开堂传授三坛大戒,度僧俗万余人,风极一时。
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二月二日六时,延寿禅师集众焚香,跏跌安然而逝,时寿七十二岁,戒腊四十二夏。第二年在大慈山建塔院供奉舍利。末太宗为塔赐额曰:“寿林禅院”。
2、佛学著述
延寿禅师是一位禅教并重的一代宗师。他的著作有《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三卷、《唯心诀》一卷、《神栖安养赋》、《敬世》和《定慧相资歌》各一卷以及诗文若干篇。他一生著述等身,文笔流畅,思想鲜明,文章内容结构完美,文学价值很高。
(1)《宗镜录》
《宗镜录》为了解决当时佛教思想领域里的禅教和性相互不相容,互相攻击的矛盾,统一教下和禅宗的思想分歧,阐明教和禅的思想观点,说明禅教不可分的道理而作一百卷《宗镜录》。
《宗镜录》是延寿禅师广记博引大乘佛经一百二十种,祖师语录一百二十种,圣贤文集六十种,共计三百余种文献资料所编成。全书共约八十余万言,分三章。第一卷前半部分为标宗章,第一卷后半部分至第九十三卷为问答章,第九十四卷至第一百卷为引证章。为了说明《宗镜录》的内容结构,延寿在《序言》中说:“分为百卷,大约三章:先立正宗,以为归趣,次中问答,用去疑情,后引真诠,成其圆性。”
所谓《宗镜录》的立意,如他在《序言》中所讲:“今祥佛祖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吉,假申问答,广引证明,举一心为‘宗’照万法为‘镜’。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同此显扬,称之为‘录。”所以此段语告诉人们,他的标宗主要在于“立一心为宗,照万法为镜”,集古人之深义,摄宝藏之圆诠,故为《宗镜录》。
(2)《万善同归集》
《万善同归集》是延寿禅师的的又——大主要著作。全书分三卷,约计六万四千余字。全文以问答的形式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其文说理透彻,言简意骇,立意明确,解答流畅,说服力很强,表现了延寿禅师的高超文学水平。
所谓万善同归,意即是一身兼念佛、持咒和修忏等法门与众行而归一。如他在文中说:“夫万善是菩萨入圣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助道之阶梯,法华会三归一,万善向菩提,大品一切无二,众行咸归种智。”因此念佛是万善的一种资粮,持咒和修忏也是趋向菩提智慧方法。
他在《万善同归集》的开首说:“天众善所归,皆宗实相……自含众德。然不动真际,万行常兴。……是以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滞真修。若欲万行齐兴,毕竟须依事理。”这同样是阐述了万法唯心的思想。所谓有无齐观,一弥平等,即是说水与波二者是不可分的,是一味平等的,是非一非异之关系。
《万善同归集》体现了延寿的融合思想的中心所在,作用重大,意义深远。故而雍正皇帝在《御制妙圆正修智觉永明延寿禅师万善同归集序》中说:“至高至明,至广至大,超出历代诸古德之上。诚以六沮以后永明为古今第一大善知识也。”
(3)《唯心诀》
延寿禅师《唯心诀》—卷,共计约五千七百字左右。延寿在文中一开始就写道:“祥夫心者,非真妄有无之所辨,岂文言句义之所能述乎?然众圣歌咏,往哲诠量,千途异说,随顺机宜,无不指归一法而已。” “欲知妙理,唯在观心。恒沙之业一念而能消,千年之暗一灯而能破。”说明修行用功只能在一心上用功夫,同样标明了禅宗的“不立文字”的含义在于有无真妄不能辨一心,文言句义不能表达一心,只能从“心”上去体悟,否则就是异端邪说的道理。
《唯心诀》妙就妙在一个“诀”字,如雍正皇帝在《御制妙圆正修智觉永明寿禅师万善同归集记》中说: “夫达摩心传,本无一字,而永明心赋,乃有万言。不立一字,该三藏而无演至万言,觅一字不可得。故云: ‘假以词句,助显真心,虽挂文字,妙旨斯在’。故此万言之头头是道,可知万善之法法随根。”
二、佛学思想
前面提到延寿禅师的佛学思想屯要有两大特色。其一是“万法唯心”,其二是禅教一致的融合论。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加以论证。
1、万法唯心论
延寿禅师主张以“心为宗,以悟为则”,其中中心内容即是“万法唯心”。他在《宗镜录》里是“立心为宗”(卷一)那么他是怎样阐述这种立宗观点的呢?如他在《宗镜录》卷十中说:“今论正宗,取胜而言,约法性宗论。”故此表明是俗法性宗的思想而立此论的。
延寿思想虽然融合性相,说“万法唯心”,但其要紧处,是合相归性,所以《宗镜录》中,以华严一乘圆教为最上乘,与贤首清凉所说相性同一如出一处。
如《宗镜录》中说:
“问:《此宗镜录》,何教所摄?答:真唯识性,理无遍圆,约理不同。略分五教:一者小乘教,唯说六识,不知第八阿赖耶论。二、初教,说有阿赖耶识生灭,亦不言有如来藏。三者终教,有如来藏,生灭不生灭念,为阿赖耶识。四者顿教,总无六七八识等。何以故?以一心真实,从本以来无有动念,体用无二故,无有妄法可显。五者一乘圆教,说普贤圆明之智,不言唯识次第。又言佛子三界虚伪,唯一心作,亦摄入故。此宗则圆教所摄,乃是如来所说法门之根本,以如来依此心成佛故。”
如此说明与真唯识性不同的一乘圆教之别所在。在《宗镜录》卷二中他解释“一心”说。
“何谓一心?谓真,妄、染、净一切诸法无二之性,故名为‘一’此无二处,诸法中实,不同虚空,性自神解'故名为‘心’。”
文中所说的“真妄染净一切诸法无二之性”和“诸法中实”与唯识思想以及《楞严经》的“真妄乃一心中所现之物和一切法因妄而显真”是相通的。为了更进一步的加以说明,他在卷二和卷二十七中接着说: “此一心法,理,事圆备。”‘乃万化之原,一真之本。”心也者,……万法资始也。”又在《万善同归集》中说;
“一切理、事、以心为体——以实心为体。”故而“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心能做天堂,心能做地狱。”虽然,延寿禅师所说的“万化之源”, “万法资始”的心,就是宇宙世界的本体和本原所在,这也正是诸法中的“无二之性”。这和唯识思想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相通达。这种心,说明了就是唯识思想的“阿赖耶识”,即“藏识”的别名词。阿赖耶识即包藏了世界万法之起源,因有此心才有了如梦如幻的一切诸法,即是一切唯心所现。一切万法唯心就是真如缘起的思想,就是识对所对境的客观反应。而所谓的“若知一切法,应观一切心”即是这种“万化之原”的“真心”。如果离开了这样“万法资始”的“真心”,那么就不可能产生对客观物质世界“一切法”
的认识。这种认识和《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也是相通的,如水波无二的关系。所以他在《万善同归集》中说:
“离理无事,全水是波,离事无理,全波是水。”即是水是本,而波是事,是心,波是随众生心而变化的虚有假相。所以“欲知妙理,唯在观心。”(《唯心诀》)。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以心为宗,以悟为则”的思想,他在《宗镜录》卷二、卷十九中说道: “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经之根本,入道要门……一乘法者,一心是也。但守一心……一切诸法,无有缺少,一切法行,不出自心。” “是知十方诸佛中,无有—·佛不是因信此心而成佛,二十八祖内,无一祖不是此性成祖。” “诸祖、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即可,更无别法。”
延寿是一禅师在修行的实践上,自然要表现出禅宗的特色,就是“以心传心,更无别法”的思想。所以,只要能“观心”即可以印可妙理而修诸行,这实际上就是六祖慧能大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思想,因此这即是说“万法唯心”而造,只要见性就可成佛。而这种“性”都是“心”的本体,就是如来妙真如性,只要洞察和体悟这种心的妙用,即是修的过程和目的,就是佛的现前。故此他在《万善同归集》卷上说:“是以离自心源,更无别体……故知一切归心。”
2、融合思想——即禅教一致论
延寿说:“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宗镜录》卷一)所以强调“祖标禅理,使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门,立诠下之大旨。则前学所禀,后学有归。”(《宗镜录》卷一),从而明确的提出了禅教并重(或禅教一致)的主张。他把大乘佛教的空、有融汇统摄进他的“一心”之中,显示出他的特殊融合性相、空有各宗的佛学思想。
如他在《唯心诀》中说:
“详夫心者,非真妄,无有之所岂文言句义之所能述予?然众圣歌咏,往哲诠量,非不洞明,为物故耳。是以千途异说,随…页机宜,无不指归一法而已。故《般若》唯言无二,《法华》但说一乘,《思益》平等如之,《华严》一真法界,《圆觉》建立一切,《楞严》含襄十方,《大集》染净融通,《宝积》根尘结合,《涅槃》咸安秘藏,《净名》无非道场。统摂包含,事无不尽,笼罗该括,理无不归。是以一法千名,应缘立号,不可以方便之说,追随事之名,谓众生非真,诸佛是实。若悟一法,万法圆通,尘劫凝滞,当下冰消,无边妙义,一时通尽。深彻法源之底,洞探诸佛之机优游法界,遍历道场。”
此一段文字可以说是阐明了延寿融合思想的精华,同样可以看出延寿的融合思想的确是包罗万象。统摄各部经典,各派学说的大要,真可以说是“统摄包含,事无不尽……若悟一法,万法圆通……无边妙义,一时通尽。”延寿的这种融合思想,可以说是代表了整个中国式佛教的融合思想的精髓。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善巧方便,使不同根机的众生在修习佛法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所选择,其目的是能够随机悟入佛的知见。所以门派之-见乃至于门法之争都是邪知邪见,不解佛的良苦用心,这就是延寿禅师所坚决反对的。下面再谈一谈延寿禅师有代表性的两种修习方法:
(1)华严禅
延寿深信华严圆教,因此对于禅的解说和宗旨可称之为华严禅。故此针对时弊,极力倡导禅教一致的观点,如他在《宗镜录》卷二—卜五说;
“近代或有滥参禅门,不得旨者,相承不信即心即佛之言,判为是教乘所说,未得幽玄。我自我宗门向上事在,唯重非心非佛之说,亦是指鹿为马,期逸遭迷,指影是真以病为法。只要门风紧竣,问答尖新。发狂慧而守痴禅,迷方便而迷宗旨,立格量而据道理,犹入假之金,存规矩而定边隅,如添水之乳。”
延寿在上文中所说的“判为是教乘所说’,自然是指华严之判教思想。因为他看到当时的禅门弊病丛生,多有习禅者,“迷方便而违宗旨”,竟然有人认为:“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难免要走上“以病为法……发狂慧而守痴禅”的歧路。所以延寿禅师以华严禅而对治这种不正常的禅门怪风。
据《宗镜录》三十四说:“教是《华严》,宗是达摩’。因为《华严》示一心而广大自主的文章即《宗镜录》,延寿称众生心情的要旨,其实是发展了法眼宗的宗旨和思想。因为法眼宗有《三界唯心颂》和《华严六相义颂》,而《宗镜录》全书都在力求诠释“一心”的义理之妙,其引用《华严经》及贤首宗的理论也最为丰富。这是由于贤首宗兴起在天台宗和唯识宗之后,法藏和澄观都极力谈“圆”,重重无尽,圆融无碍的说教与禅宗门的“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的说教遥相呼应。而且延寿禅法宗旨因《华严》义理的广为引用而更加显豁。
延寿禅师在《宗镜录》卷二十四说:“此宗镜内,无有一法而非佛事。”又在卷六十一中说:“生老病死之中尽能发觉,行住坐卧之内俱可证真.”这显然和六祖慧能大师所说的:“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任名系撑。”马祖道一所说的:“若欲直向其道,平常心是道……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伪山灵祐所说的:“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等禅语所说无异。所以这些引用《华严》“圆融无碍”义理来解释禅机的玄妙,的确是延寿的高明之处。
(2)净土行业
禅门的净业思想早在弘忍大师门人宣什就创立了南山念佛禅。又有弘忍大师门人之牛头山第四世金陵延祗寺的法持也是念佛行者,还有百丈大智也为净业法门的行者。而延寿大师更是禅净双修的大力倡导者,他的念佛思想是要表现在《万善同归集》中。如他说:
“圣教所说正禅定者,制心一处,念念想续,离于昏掉,平心持心。若睡眼覆障,即须策勤念佛,诵经礼拜,行道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万行无废,所修行业,回向往生西方净土。”
依此所说,延寿以念佛为万善之一,非传修习净土法门,而是作为禅定方法的补充,作为制心一处解决昏沉掉举的一种善巧方便。他说归心净土,即是说心外无法。同时又认为往生西方是为借助莲台而寄形安养,增长品次。前者理,后者是事,所谓理事无碍,所以号修万行,也要理事无碍,万事圆修,皆是为了见性成佛。如此看来,他的净土法门,自然也融合了华严的思想。
三、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延寿禅师一生行道念佛,持密咒,然欣往生净土,持戒严谨,有集一身于一切佛法的观念。因为他禅净双修的主张和归心净土的业行,而被后世尊为中国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他以华严一乘教法为究竟圆满,以绝对的灵心去概括一切佛教经论。他著述等身,悟境高深,哲理高远,说理透彻,辨才雄键,以折衷融合为共思想特色,是继天台智者大师之后的中国佛教史上的又一位佛学融合大师,对后来者有很大的启迪和引导作用。
永明延寿禅师的佛学著作,统计如来一代时教,统归于一心法门,是禅宗诸经和历代大师之所罕见。他的著作引证了大乘经一百二十种,诸祖师语录一百二十种,贤圣集录六十种,真可谓是学识渊博,广证博引,因此保留了许多宝贵的文献资料。例如: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的两段开示法语,都未见于《景德传灯录》和《古尊宿语录》等书。此外,在《宗镜录问答章》里所引用的《中论玄枢》和《唯识义镜》等佛学著作,现在皆已失传,而在《宗镜录》中保存了一些珍贵的原始资料,还能使后来的佛学研究者们,从中能够考查原书的大概义理。
他发大誓愿,每昼夜诵经念佛,参禅写书,其孜孜不倦的实行,的确是一大佛敦实践家和参行者,值得众人所仰望。延寿一生广建寺塔,广施善法,度化一方,贡献卓著,的确算得上禅教并重的一代宗师。
永明延寿禅师是中国禅宗兴盛时期的一位杰出代表,他所倡导的佛祖同诠,禅教一致,拆衷法相、三论、净土、华严和天台等诸宗大义融合于禅理,开创了中国佛教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