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四二集
 
{返回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74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四二集)  2012/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4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四十五页,倒数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

第三十「眼睫如牛王相」,这个睫是睫毛,牛王,牛的睫毛长也很好看。「眼毛殊胜如牛王」,这比喻。「三十一,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毫」,这经上说佛的白毫相很长,它是盘旋在一起,两根白毫像一颗珠子一样盘在两眉当中,眉毛这当中。第三十二相,「顶成肉髻相」,佛的头顶有肉髻,我们看画的佛像、塑造的佛像,佛头顶多了一块,这是肉髻相。「梵音乌瑟腻,译作肉髻。顶上有肉,隆起为髻形者,亦名无见顶相」。为什么叫无见顶?这个髻上面放光,如果从佛的上面来看就看不到它,光刺眼睛你没有办法看到它,所以叫做无见顶相。「其它经论与此大同小异」,这是《智度论》八十八卷里头所说的,经论里头说得很多,此地举例是引用《智度论》八十八卷,这里面都把这相好说出来了,但是相好的原因没说出来。

我们再往下看,「望西师曰:依此愿故,众生生者,皆具诸相,不假修得」。这就难了,往生的人没有修这些德行,到极乐世界个个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怎么得到的?他是依阿弥陀佛愿力得到的。阿弥陀佛有这一愿,而他的愿愿愿都兑现,没有一个愿是空愿,所以生到极乐世界就能得这样殊胜的相好。我们很清楚,这是世尊当年在印度随俗所现的,实际上不止,实际上就不是凡夫能够想象得到的。《观经》上讲的应该就是正确的,也是佛讲的,《观经》上说阿弥陀佛身有八万四千相,每一相又有八万四千好,不止三十二相。生到极乐世界都知道了。这些相统统有业因,怎么修得的?下面说,「问:具足此相,为华开后,将为前耶」。往生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在莲花里面所见到的佛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花开之后见到阿弥陀佛的报身,化身无异于报身,但是不一样。所以这假设个问答,具足三十二相是在花开之后,还是在花开之前?「答:不待花开,是生得故」。只要一往生,花没有开也具足三十二相,这就显得非常的殊胜。

这段经文有一些参考资料,我这里他们给我搜集了一些,我刚刚看到。这里头《宝女所问经》第四卷,西晋月支三藏法师竺法护翻译的,这个文是「三十二相品第九」,专讲三十二相,我们看看经文,这里头讲的有因。「于是宝女问世尊曰。唯然大圣,今所可谓如来至真三十有二大人之相,前世宿命行何功德,而致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在体」。这是假设个问,这一问,「佛告宝女,吾往古世行无量德合集众行」。这句话总说,往古世,这就是时间很长很长,都是行无量德,德是善事、是功德,众行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如来由是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于体」,今全身都是一切众生认为是最好的相,佛全都具足。「今粗举要。如来之相」,这下面就是三十二相。

这一段很值得我们做参考。为什么?真正成佛不必修,明心见性,自性无量功德自然现前,那何必要修!经上说菩萨成佛用一百劫的时间修相好,就是讲这修因。这是显示给众生看的,鼓励众生断恶修善,用意在这个地方,是他在舞台上表演,我们一定要晓得。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具足无量妙相、无量妙好是一定的道理,我们没有理由去怀疑。自性本具的无量功德、无量相好,世尊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相里头就包括相好。

这第一条,「足安平立大人之相者」,这是足底圆满之相,我们对照这个经文里面,《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这个经文三十二相是《三藏法数》第四十八的,第一个是足安平相,它这里足安平立大人之相,它多这么几个字,我们看它的因。这个相「往古世坚固劝助而不退转,未曾覆蔽他人功故」。也是我们要学的,意思很好,这就是长劫以来坚固劝助而不退转,劝勉别人、帮助别人。劝助这里头最重要的,是帮助人破迷开悟。佛的本愿,可以说一切诸佛的本愿,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离究竟苦,究竟苦就是六道轮回,就是十法界。如何能够离开六道、离开十法界,你才真正离苦得乐。苦从哪里来的?从迷惑颠倒,佛说这三类烦恼就是苦的根本。无明烦恼,无明烦恼是起心动念,凡夫不知道,念头非常微细,分别执着这个粗,我们能觉察得到。

分别叫尘沙烦恼,无量无边,就是我们今天的妄想、妄念太多,没有去想它,它自然就来了。特别是在念佛的时候,在入定的时候发现,没念佛、没入定,好像还没有觉得我有什么妄念,这一坐下来念佛才发现怎么那么多!所以有些人觉得不对,我不念佛的时候没有念头,这一念佛那么多妄念来了。实际上并不是不念佛的时候没有,不念佛的时候有,你没有觉察到;一念佛,心念要集中在佛号上,发现了,是这么个道理。不打坐不知道,一打坐这东西就来了,这是个麻烦事情,如何能把它化解?那就是你念佛要继续念,你别怕它,佛念得有功夫,纯熟了,妄念愈念愈少,这就功夫进步。这东西不能着急。一般人,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说的,一般人伏这些烦恼大概三年,真正用功念佛三年,在一支香里头有三、五个杂念。一支香,长香是一个半小时,普通香是一个小时,因为寺院从前没有钟,用什么来看时间?就是香,念佛念一炷香,一炷长香,都是用香来衡量时间,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一个小时,我们就算短香一个小时,一个小时里头只有三、五个杂念不错了,这功夫算不错了。初学的人,那个杂念一分钟里头都不知道有多少个。所以功夫得力杂念就少了。

像宋朝莹珂法师那种念佛,那是什么?那是求救命,所以他那个心特别勇,那是叫拼命去念,不眠不休、不吃不喝,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居然念了三天三夜,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勇猛精进在拼命,他能把阿弥陀佛念来,这也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典范。真在紧要关头的时候,万缘放下一心念佛,肯定把阿弥陀佛念来。莹珂是个出家人,但是破戒犯规,这样的人真正能忏悔,能知道错了,知道自己错,一心念佛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了。我们造作的业没他那么重,三天三夜也能把阿弥陀佛念来。阿弥陀佛对一切众生没有厚此薄彼,只要你有真诚心,真诚心能感,所谓至诚感通,佛一定有应。又何况遍法界虚空界诸佛菩萨、一切众生,跟我们自己是一体。贤首国师《还源观》上讲得一点都不错,从一体起二用示三遍,三种周遍。这给你从理上讲,理上讲通了,你能够肯定,就不怀疑了,然后才能依照这个方法去做。这第一个劝导众生、帮助众生永无退转。众生不好度,善意对他,他以恶意相向,还能不退转,这是难能可贵。因为这是行,所以用足来表现,足底得圆满相。

末后一句未曾覆蔽他人功故,就是别人有好处,别人有功德,从来没有障碍过别人。障碍别人多半都是妄语、两舌,用这种手段,有意无意的毁谤,造谣生事,都这些手段。别人有好处,佛教导我们欢喜赞叹,那个功德不可思议。如果这个人好事,只是他个人得利益,这个功德很少,很微薄;这个人的好事是能叫大众得利益,这功德就大。大众得利益的时间长久,那这功德就更大,看他影响的面多大,影响的时间多长。我们看像唐太宗这个例子,他做皇帝编这一套《群书治要》,这个功德大,帮助他那一个朝代三百年,唐朝三百年。三百年依靠这套书做治国的指导原则,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盛世。虽然末代的皇帝不读这个书,贪图自己的享受,疏忽了照顾人民,最后亡国。末代皇帝都是这样子的,只顾自己不顾人民,这亡国之君。

这部书到今天还有影响。今天世界动乱,全世界的,不是局部的,是整个地球。中国传统文化能挽救社会,能帮助这个世界,这英国汤恩比所说的,中国什么东西能帮助现在的社会?眼前这部书确实管用。能把这部书讲清楚、讲明白,大家觉悟、回头了,这个社会动乱的现象立刻就会停止,就能够恢复安定和平,这是大功德。这桩事情要把它掩藏住,这个罪业重,这过失就很大!有没有人干这事情?当年日本在中国留学的留学生,知道这个东西是宝贝带到日本去,中国没有了。日本人是不错,当时日本人真干、真学,所以它也盛极一时。一直到大概三百年前嘉庆登基,日本人进贡,给皇帝送礼有这套书,中国人才知道有这部东西,以前没人知道。那个时候正是乾隆的盛世,盛极一时,这些帝王没有过过那些苦难的日子,都是在皇宫里头养尊处优,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几乎每个朝代都是这样子的。这个书传来了,没有受到重视。嘉庆以后一代不如一代,嘉庆以后是道光,道光以后是咸丰,咸丰就出现慈禧,咸丰死了之后同治,慈禧执政,一代不如一代。清朝的盛世是康熙、雍正、乾隆,加起来将近一百五十年,鼎盛的时候。

古人讲的盛极必衰,什么原因?把忧患的意识丢掉,没有了,自以为是。人要永远怀有忧患意识,他不会亡国的。这些东西没有认真去学习,如果嘉庆当时看到这部书,让这些专家学者在宫廷里面细细讲解,文武百官都来受教育,他还是盛世,绝对不会亚于乾隆,甚至于比乾隆更好,我们能想象得到,可惜他没有做。一直到今天,我们才发现这个东西,真正是宝,宝中之宝。中国传统这么多的典籍,要救这个世界从哪里看起?我们找不到入门的地方,唐太宗给我们开了这个门!现在很多地方,国内希望把传统文化复兴起来,台湾也在搞,外国马来西亚也想搞,印度尼西亚也想搞。《群书治要》的英文翻译本流通出去,我相信想搞的人就很多,这是很好的征兆。我们从历史来看,传统东西丢掉了两百多年,复兴也要两百多年,只要这个火种不灭薪火相传,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可以兴旺起来。这是真理,字字句句与性德相应。尤其我们现在受的痛苦、这灾难,痛定思痛,看到祖宗的教诲明白、觉悟了,知道回头、知道改过。自己谦虚,尊重别人,决定不能隐蔽别人的长处,这个果报是足安平相。

第二,「如来手足而有*轮大人相者」,这就是第二千辐轮相,足底有,手心也有,足心、手心都有轮相,这个果报是「往古世兴设若干种种施故」。这个若干可能是若干,若干种种施故,这个字可能有问题。就是说自古以来,菩萨、善友他能够兴设种种施,施是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常常做这些事情,所以感得手心、足心有轮相。第三手指纤长,这是「往古世则说经义救护众生令无患故」,生生世世长劫以来,讲经说法,救护众生。这个经法,我们就要注意到,经法是帮助人开悟的,帮助人破迷的。佛对一切众生最大的功德就是讲经教学,也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破迷开悟的手段就是教育。所以佛的这一生非常单纯,一生老老实实教学,为我们示现一个老师的榜样。而且教学心量大,今天所讲的多元文化,他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肯来学,他就会很认真教你,而且不收学费,完全义务教学,教了一辈子。这就是说,像释迦牟尼佛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种功德就是手指细长的相。

第四个,「如来手足生网幔理大人相者」,这是第五相,「乃往古世未曾破坏他人眷属故」。这是手足有网幔,没有破坏过别人家庭,也就是说,没有这种不善的意念妨碍别人家庭,破坏别人家庭,连这个念头都没有,哪里会有行为!在反面,肯定是帮助每个人家幸福美满,得这种果报。第五,「如来手足柔软」,这个柔软,在我们经本上是第四。「乃往古世而以惠施若干种衣细软服故」,这就是以美好细软的这种衣服布施,常行这个布施,这也属于财布施的一种,你是用手去布施的,所以手得细软相。

第六这就是七处,我们这是第十七,七处平满,「如来而有七合充满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广设众施供诸乏故」。别人有缺乏的,他广行布施,你缺乏什么他帮助你什么,缺吃的就用饮食来布施,缺穿的用衣服来布施,缺医药的用医药布施,缺少什么他都布施什么。所有布施当中,佛常说「法布施为第一」,真正的苦难是人民愚昧没有智慧,所以教学的布施功德是无量无边。在古时候这家庭兴旺,老人懂得法布施。在中国古时候的家庭家学办得很好,乡里不是我们这一族的人,有优秀的小孩、聪明的小孩没有钱读书,都把他找来帮助他,甚至于供给他的生活费用,衣食住行都帮助他,这个小孩学成之后感恩,与这一家就变成世交。这种情形在中国过去社会里非常普遍,最著名的范仲淹,你看他办义学,专门帮助贫穷的小孩,供吃、供穿,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培养贤人,这个心量好。在中国历史上传家久远第一个是孔子,第二个就是范家。印光大师说,印光法师在那个时候早我们一百年,印祖说孔子两千多年而不衰,范家八百年不衰,到现在是九百年,后代的子孙都好、都不错,祖宗德积得厚。

这下面第七,「如来之膝平正无节」,这就是二十相,身端直相,无伛曲者。没有弯腰驼背这个情形,他的膝平正无节。这是「往古世奉受经典不违失故」,依照经典理论、方法去修行,奉受经典不违失故,得这个好相。下面说如来的马阴藏相,「乃往古世谨慎己身远欲法故」。这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生生世世他没有邪淫,他戒邪淫,得这个好相。「九、如来之身颊车」,颊车就是我们讲两腮充满,「犹如师子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广修净业修行备故」。就是三业清净,我们这个经本里头,佛所说的「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能把身口意都能够护持住,意业清净,三业都清净,意业离染,三业统统离染,得这个身相。

第十,这个我们前面本子里头好像没有,这是胸口卍字相,我们这个本上子没有。卍是表吉祥,胸前自然现这种瑞相,这是往古世生生世世远离染污,我们现在讲染污,身体的染污、心理的染污都能够远离,所有一切不善行都远离了,这个很不容易。现在要远离就更难,现在六根所接触的全都是诱惑你、在引诱你,唯恐你不染污,所以现在修清净心非常困难。古时候儒释道真正在培养的时代,都选择清净的环境,远离都市、远离聚落。佛教的寺院、道教的道观、儒家的书院,都是选择在山清水秀的地方,跟村庄都有相当距离,为什么?避免染污,环境幽静,人心是定的,定能生慧。现在这些古道场也没人修行,都变成观光旅游的景点,都变成古迹,真的是古迹,马路开上去,缆车也吊上去。从前建立在深山,主要就是让你走路不方便,你不愿意去;现在变成观光旅游的景点,没法子再修行。

我好像是在一九八0年代,第一次到北京去访问黄念祖老居士,同修们给我介绍去访问赵朴初会长,那个时候他是佛协的会长。我去访问他的时候,没想到我们一见如故,第一次见面我们就谈了四个半小时。一般我听说,朴老见人不超过半个小时的。那天对我们特别客气,愈谈愈有味道,晚上接待我们吃晚饭,我们好像有十多个人,两桌坐满了。我们就谈到现代的佛教,我说所有古代这些寺院庵堂统统把它恢复建立起来,做为观光旅游的景点,为国家带一笔观光收入,这好事情。为什么?那个地方不适合修行,它出名了,人家来观光一定得去看看,真正修行地方不能让人参观。观光客川流不息,那怎么修?专门培养一批接待观光的这些工作人员,要懂佛法,把佛法介绍给观光客。因为他来消费,我们也真给他东西,要给他上一堂课。所以借着观光旅游把这个寺院,佛菩萨表法的这个,这一介绍就非常有意义,他听了很欢喜。

真正修行,我那时候建议,中国大乘八个宗派,小乘两个宗派都恢复起来,建十个道场。道场的方式,用外国大学城那种方式,一个宗派就是一个城,一个大城市,里面分成两个部分有学院、学会。学会是提供大家修行的场所,学院是提供你研究的场所,你研究这一宗派的经典,这有学院,好像天台有天台学院;修行的地方,学习的这就是天台学会。因为现在交通方便,不要建好多道场,一个宗就建一个道场。他听了欢喜,我们谈得很投缘。非常可惜,我们认识他已经年老,他好像有八十岁那时候,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想的这些,他都能接受。所以这个老人在,我每年都会到北京去二、三次,去看看他们,现在都不在了。所以有很多人说我为什么不到北京去?我说我到北京去会很难过,老朋友全不在了。自己也老了,那个时候还年轻,那个时候将近七十岁的样子。

下面第十一个,「如来肢体具足」,这是过去生中「施以无畏安慰人故」。如来肢体就是身体,具足成就,我们一般讲健康长寿,健康长寿的因是什么?是无畏布施,往古世施以无畏安慰人故。人有恐怖、人有畏惧的时候,你能够保护他,你能够安慰他,让他远离恐怖得到平安,这属于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种情形多半是没有人照顾的孩童,还有没有人照顾的老人,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有德行、有学问、有力量的这些大富长者,应该能照顾到让他离开恐怖,让他离开病苦,让他离开不安,这个功德就是健康长寿。第十二「如来手臂长出于膝」,这就是垂手过膝,「乃往古世人有所作佐助劝故」。喜欢帮助人,别人有做好事的,他能够帮助他、能够成就他、能够劝导他,所以得这样的果报。

「十三、如来身净而无瑕玼」,这是身体清净,身体清净是「往古世奉行十善无厌足」。佛所教导的,也可以说,佛的十善是彻始彻终,初学佛的人修十善,到成佛时候十善圆满。不能小看这个十条,这十条是纲领,展开无量无边;小乘所说的三千威仪,就是十善业道展开的,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也是十善展开的。我们看到绘画的佛像,佛顶上画一个圆光,圆光上面通常都有三个字,这三个字梵音念「唵阿吽」,多半是梵文写的,也有中文写的、有藏文写的,我们常常看到。这三个字就是身口意三业,那就是十善,身三、口四、意三。我们看到变相图就晓得,十善业道是佛教的根,也是佛教的大圆满,十善业道圆满就成佛了,所以这个不能不重视。现在十善做不到,什么原因?我们的根坏了,这个要知道,根真的坏了,没有了,不知道有这个根。这个根就是从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从前家家都有家学,家学就是私塾。家学对于中国社会贡献可以说第一大,为什么?它把人都教好了。

中国人教好,不是国家教的,是家教的。也就是帝王把教育的工作委托给每个家庭,教好,帝王有表彰,送匾额来嘉奖。每年举办考试,考秀才、考贡生、考举人、考进士的,你家的子弟考取的时候,皇帝都送匾额表扬。所以中国这个社会,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怎么来的?家把他教好的。所以古时候三百六十行,最令人羡慕的就是做官的,为什么做官?做官地位不错,大家尊敬你,有道德学问,待遇也不错,工作量很少,这大家愿意干的。社会安定,社会上没有坏人,也没有坏事,他没有案子办,非常清闲,这官好做。所以他有时间读书,有时间著作,他写文章、写诗词。你看中国古代这些官员,《四库全书》里头集部好多都是他们的东西。他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在写文章,著书立说?你就晓得,他没事干。要像现在这些官员,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他哪有时间读书?读书的时间都没有,他还有什么时间去写作?你看到古人做官的,哪一个做官的不留下著作到后世!他有那么多时间他就研究学问去了,令人羡慕。现在社会跟从前完全相反了,外国如是,中国亦如是。

所以教育由家庭来推广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家里人没有不爱自己子弟的,比学校老师爱护学生要更爱护,真想自己的子弟成就。请的老师一定真正有道德、有学问,懂得教学,谁去请?大概都是自己的祖父、曾祖父,他们经验丰富,阅历很深会看人。找的那些老师,请老师行大礼,老师在这个家庭里头,那个地位高,没有人不尊敬的。老师受到这个家族的尊敬,他一定就能尽心尽力的教好;他要教不好,他对不起人,对不起家庭。现在人对老师不重视了,纵然是好老师,他也敷衍。所以让我想到今天学校,就想到方东美先生,他在学校教书也敷衍了。我们想去听他的课,他叫我不要去听,他说你去听会大失所望,那就换句话说,彼此都敷衍。为什么要敷衍?你讲的学生不愿意学,学生到学校里来的目的就是文凭,他的目的是得到文凭。老师就是得到一点,现在讲工资,得到一点薪水回去养家活口,哪里真教!学生真听,他就真教;学生不想学的时候,他也就敷衍。所以方老师常常讲,说到教授地位很高,他摇摇头:我们这一行是误人子弟的行列。有新的老师进来:你也来参加我们这个行列,误人子弟。他是一点都不忌讳的。我们想学一点东西,他开特别通道星期天,每个星期天给我两个小时到他家去学,就是真学他真帮助你,我们也没有缴学费,完全是义务的。所以感恩!

「十四、如来脑户充满弘备大人相者」,这个相,好像我们在前面应对的是哪一个?应该前面有好几种,这个也是身心健康。也是过去世对有病者,若干种种药,「若干种药瞻视疗故」,这是照顾病人,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十五、如来师子步大人相者」,这是过去生生世世,「植众德本具足备故」。植众德本,众德之本是什么?中国人所谓「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众德之本,学佛、学做人都要从这个地方着手。《弟子规》一开端,就是孝道,「首孝弟,次谨信」,孝悌是什么?孝悌是德本,孝是顺亲,悌是尊长,年龄比我大的兄长,尊敬兄长,延伸就是尊敬长辈。德高望重就更不必说了,人要懂得敬长,孝亲尊长。

第十六,这就是「四十齿白」,白是牙齿里头的门牙,「乃往古世志性等仁于众生故」,这就是仁慈博爱对待一切众生。古人所说的「行有不得」,问题不在别人,要「反求诸己」,问题就统统能解决。现在人不知道反求诸己,所以责备别人,这是错误的。大乘佛法一切众生没有过失,所有的过失全在自己这边。纵然我遇到人家的迫害,甚至于讲连性命都丢掉,过失还是在自己,决定不在别人,这个理很深不能不知道。古人做学问最得力处,就是天天反省自己的过失,天天改过,那还得了,一天改一个,要改三年人就成圣人了。圣人不难做,勇于改过的人就能成圣贤,认真反省,原谅别人,不要原谅自己,我们才会有真的成就。「十七、如来牙齿无有间疏」,这如来牙齿好,四十个齿,齿白齐密相,「乃往古世设人诤斗令合和故」。这就是调解纠纷,就得这个相好,看到别人有纠纷的时候不能够助长,一定要帮助他化解。「十八、如来颔牙」,这是跟哪个相对?前面我们念过有四十齿,齿白齐密,四牙白净,有这三相关于牙齿的。这一个因,是过去世「以微妙可意之物而兴施故」,这个布施应该是言语,因为它跟牙齿有关系,所说的是别人欢喜听的而兴布施。这个应该是佛法里面所讲的法布施,以善巧方便,讲故事的方法,幽默的方法,启发人心,让人觉悟,应该属于这一类的。用心帮助别人改过自新,而言语却不伤人,这是智慧,这是学问,这是真正的善巧方便。

「十九、如来清白美好发眉」,这是眉间的相,好像此地有眼睫如牛王相,与这个能相应。这是过去世「善自护己身口心故」,这就是我们这部经上讲的善护三业得的好相,善护身业、口业、意业,心是意。下面是广长舌相,乃过去生中「所言至诚护口之过故」,广长舌相就是不妄语。所以佛经上有说,三世不妄语,舌头可以能够舔到鼻尖。佛的广长舌能够盖覆整个面孔,能够达到头发的边际,证明生生世世不妄语。

下面第二十一,这个好像不容易看出来,这个是「以无量福供养究竟。心行仁和与众生愿使得覆盖」。这在我们自己修行过程当中,与回向相应,无论是修福、修慧,都应该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才叫究竟。回向里头着重三种回向,「回向菩提、回向实际、回向众生」。学佛所愿、所求的不为自己,为菩提就是为觉悟,不愿意做一个迷惑颠倒的人,要做一个聪明、明白人,这就是佛菩萨。一切修为的功德都是为这个,不为别的。除这个之外,为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第三个回向实际,实际就是自性,回归自性,这才叫真的是圆满。心行仁,仁者爱人,和者和谐,这两个字东方人重视,孔子用仁做代表,「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西方人用和做代表,他们文字里面和平的意思很多,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族群,虽然有这个字没有落实。如何让我们以善巧方便把这个和谐带起来,这个很重要。和谐带起来,一定要知道由近及远,这很重要。像稻盛和夫他一生所行的,他能够成功就是知道人和,从最近的地方做起。企业赚的利益,第一个受利益的是自己的员工,他想到什么?这个财富是员工共同创造成的,不是他一个人,所以员工是第一个得利益。第二个回馈主顾,第三个是自己公司,他做成功了,这很有道理的,一定是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如果反过来做的话,自己人一定不服气,那就是失败的因素。所以如何凝固人心,巩固这个核心,无论是齐家,或者是经营企业、治国都要懂得这道理。

下面这个是讲梵音,「梵音深远相」二十八,这是过去世「言语柔和。与众人言护口节辞。无央数人闻其所语无不悦故」。这是贤首国师《妄尽还源观》四德里头的第三「柔和质直」,待人接物一定要懂得。人与人之往来言语是关键,最重要的是言语,言语要柔和,言语要如理、要如法、要小心谨慎。所以本经佛把口业在善护三业摆在第一,我们愈想愈有道理。人犯过失,口业最容易,而且犯得最多,护口节辞,言语愈少愈好,把事理讲清楚、讲明白而不费词,这是人人都欢喜的。能够叫大众听到了都生欢喜心,这你成功了。

下面是眼「绀青色」,这是往古,就是过去生生世世常以慈眼看人,这点重要。无论在什么时候,特别是在逆境,恶缘、逆境我们如果用慈眼看人,会远离很多灾害,纵然恶人想害你,也不忍心下手。谦虚、恭敬、慈悲,这个都要从内心里头做出来,真正爱别人。为什么?这经上讲得很好,众生跟我是一体,我怎么能不爱他!怎么能不关怀他!他有困难怎么可以不帮助!跟我无亲无故,但是是一体。无亲无故是世间人所看的,佛不是这么看法,佛看一切众生比一家人还亲。我们不学佛就成不了佛,成佛一定要学佛。

第二十四说如来的眼好,相好,像蛾眉月一样,「如月初生」,这是过去世「无粗暴志心性和顺故」。这个要养,没有粗暴就心平气和。我们讲心浮气躁,这是现在年轻人通病。心浮气躁障碍学习,特别是圣贤之道,圣贤之道没办法学。圣贤之道要从诚敬当中得来,与老师关系不大,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学生真正诚敬,老师差一点没有问题,你学习的成就会超过老师,老师欢喜,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老师最欢喜的。唐宋官员所戴的帽子称为进贤冠,古人做官的帽子前面低,后头高出一截,前面代表自己,后头代表后人,希望后人都高过我,社会才有进步,人民才有幸福;如果说是后人都不如我,那就悲哀了。方方面面都希望后人超过我们这一代,这心地多厚道,能够时时刻刻为后人着想,这是圣人,不仅为当代,为来世、为千年万世着想。然后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圣人这些典籍,他们是为千年万世着想,他不是为一世。我们现在人没想到,反而对他们留下来的这些智慧、这些典籍轻视了,我们没为后世着想。

《周礼》我一直没有念过这部书,方东美先生叫我读,我对这没兴趣。他告诉我,周公作的,周公是圣人,孔老夫子心目当中最佩服的人。《周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周朝的宪法,治国平天下的一部宝典。方老师告诉我,周家如果后代都尊崇这部书,而不违背的话,现在还是周朝。他讲在法典上来说,全世界这是最好的一部,好在哪里?字字句句是为天下人着想,没有为自己着想,大公无私,所以它能够传之千年万世,道理在此地。他没为自己想,为国家设想,为人民设想,为天下人设想,这周公。唐太宗编的《群书治要》,那些大臣都了不起,都是圣贤人,会集群书撷取章句,也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为千年万世着想的,所以它能够传世,它能够让人欢喜学习。现在缺乏的,两百年丢掉了,造成眼前这个结果,这个结果不好,大家都不喜欢。如何能够恢复太平盛世?人人都希望,这是民心,人人都喜欢安定、都喜欢和平。生活苦一点无所谓,安定、和平、幸福都在这里盼望着,这些教训能帮助我们做到。

现在最重要是什么?最重要是老师,典籍有了,找到了,这两部《治要》宝典!一个是治国,一个是治学,治学是根,治国是本。古圣先贤给我们留下这个,在佛法讲这些人是佛菩萨转世来的,不是凡人,凡人做不到。应以宰官身而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这是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今天从哪里做起?有人来问我,我的答复很简单,《群书治要》取自于六十五种古籍,如果现在这六十五种古籍,都有最优秀的老师来指导、来讲学,问题马上就兴了。这里面是什么?是这六十五种古籍里面的精华。所以我心里就常想,只要两百个学生,什么学生?圣贤,这两百个都是圣人、都是贤人,三个人一小组学一个。这三个人学《易经》,那三个人学《尚书》,那三个人去学《礼记》,三个人一门,三个人专攻一样。在我想三年之后他们就成为汉学家,就讲这一门,专讲这一门,十年之后他们是大圣人,他们真的能把传统文化兴旺起来,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十年之后这些老师展开传统的教学,把《群书治要》完全落实。《国学治要》就是《四库全书》,《国学治要》是把《四库》里头重要的东西都提出来了,也用这个方法专攻,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样十年、二十年之后,中国文化复兴了,得要有人去干!

昨天台湾来了些朋友十多个人,来的目的是请我回去过年。这次选举很好,我看到台湾人民已经觉悟了,很理智,不再感情用事了,以前感情用事,真正够得上谈民主。民主里头要搞感情就完了、就乱了,能有理性好,但是要教育。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很重视,我在台湾,跟现在当选的副总统吴敦义先生,他来看过我;我跟两个行政院长,前行政院长刘兆玄,还有前省长宋楚瑜,他们三个都来看我。很难得对于传统文化都很重视,搞这个好,比做官好多了,真有成就。能够好好的办个学校,办私塾,跟一般学校教法不一样,学生,三个学生一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个办法是我在四十年前跟星云法师谈的。四十年前他办那个东方佛教学院,请我去做教务主任,他那时候有一百三十多个学生。我跟他的研究,三个人一个小组专攻一部经,我告诉他,十年之后佛光山至少可以出二十个讲经的人才,都是世界一流的。他听了想想:也很好,但是不像学校。我说学校出不了人才,不能走学校这个方法。我们这个,他坚持没有办法,我就离开,我就不教了,所以我在那里教了十个月就走了。我说这样教法,将来学生要骂我们的,我们误人子弟。他说他们还年轻。我说他会长大,他不会永远年轻。我们就这个地方产生了不同意见,没有办法,他不能接受,我只好走路,我不愿意干误人子弟的事情。以后人家请我教佛学院,不教了。

实在说韩馆长是听懂了,我们真想办个小型的佛学班,能有二十个学生,都在筹备差不多,她过世了,这个事情就没办法再继续。所以统统是缘分,真肯干她走了,没有这个福分,这是要大福德才能成就这个大事,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做成功之后,你看你培养的,不管你培养三个、五个都不得了,历史上都会留名,那大福德,没有那么大的福德做不了。我们能看出来,没这个福报,所以找不到地方。这个事情,我跟李木源谈过在新加坡,在马来西亚我跟李金友谈过,他也很赞叹,但是赞叹后头就没有了,不能起而行之。还是了解不够透彻,真正了解透彻,像他们这些人有这个能力的,怎么会不干!大好事。于你这一生有利,于你后来生生世世都有利益,这个不是一世的功德。

第二十五,「眉间白毫相」,这是德行,是欢喜赞叹「歌诵闲居之德众人行」,这个闲居要注意,这闲就是贤人,是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他们隐居不出来做事。我在年轻的时候,我读历史,那时候读二十五史,看到二十五史《隐逸传》,我很怀疑这些人有学问、有道德,隐居不出来为大众服务,为什么要给他写传?好多年这个疑惑都解不开。以后这下搞明白了,这些人是什么?就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他有能力争,他有能力求,而不争、而不求,这个示现就是社会安定的原动力。现在人有一点点本事就要去争,就要去求,拼命,把社会搞得乌烟瘴气。这些人真有本事,真有能力,不干,过他的田园生活,非常惬意。诸葛亮没出山也过这种生活,刘备三顾茅庐,盛情难却,这才出来,不是他愿意出来求。像这些隐士真是大圣大贤,隐藏在野,真正的明君,一个好的领导人,求贤若渴,那真的要去三顾茅庐,用真诚心把他请出来,不是真诚心不出来。所以汉高祖做了皇帝之后,跟这些大臣们谈,他为什么成功?项羽为什么失败?别人没看到,他真的了不起,他的成功功劳就归三个人,称为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他说这是人杰,他们三个帮助我成功。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范增,不能用,所以他失败了。这个说法大家都服了。张良,你看看功成身退,隐居了,这高明。

在古时候范蠡,那还在春秋时代,接近战国,春秋的末期吴越,越王勾践被灭亡再复兴,历史上很少看到这个例子,那是真不容易,被人灭了还能够起来,中国历史上好像只有这么一个。汉光武那是创业不是复兴,勾践真的是复兴,靠的两个大臣范蠡、文种,范蠡聪明,知道越王这人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所以国家一复兴,他就走了,改姓名去做生意去了。人有福报又聪明,做生意没做多久发大财,在历史上出名的三聚三散,发了财怎么样?贫穷人统统布施。然后从小生意再做起,三年又发了,这个跟佛法做了证明愈施愈多。那时候佛法没到中国,他做出样子出来,你尽管去施,施光了从头来起,几年又发了,发得比前面还多,愈多愈施,不要怀疑,要有信心。施财得财富,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为什么不干?这个东西就怕囤积,积财丧道,你所积的那只有这么多了,你就发到这为止。你要再散,那你这个财是永远没有尽的,法布施也一样,决定不要保留。性德是没有边际的,没有终止的,你一定明白这个道理,真明白就真干,真干马上就兑现。

我这一生要不是章嘉大师教我,不知道,干了六十年真有效果,愈施愈多。所以东西决定不可以留,财货叫通货,就是要流通,决定要流通,法要流通,无畏布施统统要流通。利益大众是真正利益自己,要利益自己,不利益大众,利益自己就到此为止,就停住了,停住之后还有麻烦、还有灾害。我们看最近这些灾难,一个地震、一个海啸,完全没有了,几秒钟的时间全都没有了。这是给我们的警惕。愈施愈多好,这个要学会。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四一集
下一篇: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四三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三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四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四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四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四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九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八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六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了义明灯 下篇 大手印前行法 第一章 共四加行 第三节 业及因果[栏目:大手印前行法]
 《禅门锻炼说》要略 十三 谨严付授[栏目:禅门修证指要]
 母孕说法[栏目:佛经故事选辑-女性的故事]
 三论宗衰灭之原因(理净)[栏目:三论宗简介]
 《解深密经》与唯识思想[栏目:《解深密经》研究]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 91[栏目: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傅味琴老师]
 福德日记9月4日-在街上走路的修行[栏目:福德日记]
 西藏生死学《六中有自解脱导引》25受生中有02[栏目:久美多杰堪布]
 于自念 离诸境[栏目:六祖坛经说什么]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100集[栏目: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