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六0集
 
{返回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40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六0集)  2011/4/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6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四百二十六面第三行,《笺注》里面所讲的烦恼:
  「恼,心所名,小烦恼地法之一」,小烦恼地法有十个。为什么称为小随烦恼?因为这十种法是各别起故,它的范围不大。不像中随,中随它遍所有的不善,全都有。大随它是遍染一切心,也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先看看小随这十个,这是依照《教乘法数》的顺序。第一个是忿,我们常讲忿怒,讲忿。第二是恨,它的严重性相彷佛。第三个是恼,我们常讲,你恨某个人,恼某个人,有时候恼、恨连在一起,有时候忿、恨连在一起。覆是掩藏,自己做了不善事情,尽量的掩饰,不让别人知道,这叫覆。第五个是诳,诳是狂妄,也是欺骗的意思。第六个是谄,我们通常讲巴结。第七个憍,骄慢。第八个是害,或是有意或是无意,伤害到别人。第九个是嫉妒。第十个是悭吝,自己有的舍不得给人。它跟贪常常连起来讲,悭贪。贪是贪求,没有得到的希望得到,得到的舍不得帮助别人。这些称之为小随烦恼。
  不要看到小随就好像轻视它,其实它的障碍都非常大,临命终时如果这些烦恼起现行,念佛就不能往生。所以像这些,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容易触犯的,最好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很谨慎的把它伏住。这些烦恼起来的时候,用一句佛号把它就取而代之,正是古人所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悟要快。净宗,觉悟就是提起佛号,这是净土宗的正觉。实际上,这是说烦恼心所二十六个,善心所亦如是,无论是善、是恶,念头起来,都用这一句佛号把它伏住,这是平常训练。谚语所谓「练兵千日,用在一朝」,平常要不练,到临命终时没有把握,有善友给你助念都靠不住。善友的助念,还得要你平常有功夫,真正把烦恼能伏住,这才决定得生。真正求生净土,对这个事情不能不重视、不能不留意。
  临终随烦恼走了,这个麻烦就大了。那叫什么?随业流转,自己做不了主,六道里面去了。善念,那是善心所,临终时善心所出现,三善道去了,烦恼心所起现行,就是三恶道去了。所以这是很麻烦的事情。无始劫以来我们在六道,这种烦恼习气非常之深。外面境界,所谓是境界风动,把境界比喻作风,心就比喻作水,风一动,水即被吹起波浪。不善的心所,这个波浪就是这二十六类的烦恼心所,肯定跟著根本烦恼起来,所以它叫随烦恼,随著根本烦恼它起作用。这些用现代的术语来讲,这是属於心理现象,唯识法相可以说是佛教的心理学,讲得非常的透彻、非常的细致。大学里面心理学系所研究的,比不上法相宗所讲的,法相讲得细、讲得清楚。
  中随烦恼有两个,遍不善故,所有一切不善肯定有它,第一个叫无惭,第二个无愧。无惭、无愧就是我们谚语当中讲,这人没有良心,良心泯灭了。无惭,用佛家通常讲的话,不知道忏悔。造作一切不善,没有忏悔心,这属於无惭,俗话说没良心,有良心他就会忏悔。虽然控制不住烦恼习气,做错事情了,做错之后他后悔,那就是惭。愧是舆论的指责,别人的责备他不能接受,这是无愧。做错事情别人指责,我们常常讲惭愧。惭愧,简单说就是良心还未泯,这人还有良心,还有救,回头快。如果良心没有了,无惭无愧,非常难回头,做错一切事情,在他认为是正常的,他没有感觉得他有过错。所以这两个叫中随。
  大随,遍染心故,染是染污。八个心,阿赖耶、末那、意识、眼、耳、鼻、舌、身,叫八识,八识叫八心王。任何一个,这八种,这一个,八心统统都被它染污,所以称为大随。第一个,「不信」。这个不信是不信善法,他信恶不信善,他认为自私自利是对的,损人利己是对的,他相信这个。他对於伦理、道德、因果,圣贤人的教诲,佛菩萨的教诲,他不相信,我们一般讲他善根没有了。人心本善,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连他自己都不相信他是善人,善人是骗人的。由此可知,这与教育关系大了。现在不信是时尚,这个社会上有几个人信佛、信圣人?外面人都说你迷信,你怎么信这些东西!
  最初我学佛的时候,年轻,在办公室里面看佛经,长官、同事看到了,「这个东西可以看看,千万不要迷了,迷在里面就错了」,多少人劝我。以后我放弃工作去出家,多少人惋惜,「你看这某人」,指著我,「迷成这个样子」!没有一个说我是走正确路,路走对了,没有,没有人说。只有一个,方东美先生。我出家之后,穿著出家衣服去看他,到他家去看他,一见面,「你真干了!」我说是,老师不是讲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能不干吗?就他一个人,「对!你做对了」。就他说的,其余没有一个人知道。到晚年,我们这些朋友都退休了,见到我的时候:你走对了!你看三十年之后他们才觉悟,我这个路走对了。你看他们五、六十岁退休了,我八十五岁还没有退休。这个行业没有退休的,愈干愈起劲。佛门当中常说,和尚愈老愈值钱,大家尊敬。确确实实这是个行业,什么行业?社会教育,它是属於教育的,是属於社会教育这种行业。
  孔夫子他也是三十岁学业成就,「十五有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你看他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确确实实他立下的大志,是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心中最仰慕的是周公,很想学周公,周游列国,希望有诸侯王用他,帮助他治国、平天下。十几年,没人用他,这是缘分,也是中国人所讲的命运,孔子没做官的命,求官求不到。到六十八岁年岁大了,没有知遇之人,把这个念头打断,回家去教学,培养下一代。六十八岁开始教学,七十三岁走的,所以他老人家教学实际只有五年。五年的教学,被后世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我说夫子当年在世作梦也没想到,如果想到有这种成就,我相信他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三十岁就开始教学。没想到!教育的事业太伟大了。他如果去做官,顶多做到周公,影响不大,影响的范围也不大,时间也很短。释迦牟尼佛聪明,他是王子出身,不出家,回去继承王位,不干!以佛陀的身分,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
  在这个地方诸位一定要清楚,佛陀、菩萨、罗汉是佛教育里面学位的名称。最高的学位称之为佛陀,佛陀这两个字翻成中国意思就是觉者,是大彻大悟的人,印度人称为佛陀。觉悟的人,他不是神,也不是仙,他是人,大彻大悟,称佛陀。菩萨,玄奘大师翻译的,觉有情。他是个有情众生,但是他觉悟了,他觉而不迷,称菩萨。也就是说,他没有到大彻大悟,到大彻大悟就称为佛陀,他觉悟了,没有到大彻大悟,称菩萨。所以,菩萨是还在学,还没有毕业,好像现在我们学校硕士学位,他上面还有博士学位他还没有学习,或者是还没有毕业。阿罗汉是第三个学位,阿罗汉翻作中国的意思叫无学,小学毕业了,佛门小学毕业,小学的课程学完,小乘,小乘是小学。小乘的课程学完,毕业了,称无学。它是三个学位的名称,所以罗汉、菩萨、佛不是神,也不是仙人。现在一般社会上都把他当作神来看待,搞错了。连本义都没搞清楚,如果真正懂得了,你就知道佛教它完全是教育。
  通常你称,这人出家的时候都称他作和尚,错了,他哪有资格称和尚?和尚,一个寺庙、一个道场,和尚只有一个人称和尚,其他的不可以称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亲教师,等於现在大学里面的校长,校长称和尚。还有一个人可以称和尚,大学里面的指导教授,他是你的和尚;不是直接教你的,没有这种尊称。所以现在对称呼名字,名义都不知道。一般对出家人称法师,这是对的,这也是很尊敬、很客气。像我们一般讲称教授,他是这个学校的教授,教授不一定教我课程的,我们学校教授很多。如果称阿闍梨那就不一样,阿闍梨也是教授,这个教授曾经上过我的课的,我跟他学过的,称阿闍梨;没有上课的,那个就称法师。和尚是最尊敬的,亲教师。这个我们都要了解,了解你就知道它是一回什么事情,学习就不会犯错误,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
  古人好,古人从小教,他时时刻刻牢牢的记住,尊师重道、孝养父母。对父母不能不信,对老师不能不信,不信老师你就学不到东西,不信父母,你的扎根教育一定不牢靠。能孝顺父母,对父母一切都顺从,他的根扎得牢。不过现代的教育,对於传统教育的疏忽,两百年了。满清末后的一百年,从慈禧太后执政,对传统教育就不尊重了,对佛教很不尊重。你看慈禧太后自称老佛爷,这就是对佛不尊重,这个老佛爷比什么佛都大。这是做出最不好的一个样子,让社会大众对佛教产生怀疑;换句话说,破坏佛教她开端了。历朝历代的帝王没有不尊敬佛教的,佛门里面一些高僧大德都封为国师,对这些大德,虽是帝王也自称弟子;只有慈禧,她跑到佛顶上去了,老佛爷。这个罪造得深,这个端开得不好,不知道什么人替她出的主意,她采纳了。但是,虽不尊重,还没有破坏它,没有灭佛法,只是不尊重。满清亡国之后,到民国年间,国家政策对宗教不支持也不反对,这么一个政策。就让你自生自灭,国家不再护持,佛门的支柱没有了,流弊产生,教学失掉了。满清时候,清朝末年讲经说法的法师还有几个,民国更少了,抗战以后几乎没有了。经教舍去了,换句话说,佛教是从教育变质变为宗教。现在讲佛教是宗教,我们不能不承认,它的确是宗教。
  可是我们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当前在这个社会上,佛教可以说有六种不同的形式,生存在这个社会。第一个是释迦牟尼佛传统的佛教,那是教学,很少。我们一生走这条路,这条路,章嘉大师指示的,我听话,依教奉行。也正因为如此,我对於它非常有兴趣,锲而不舍。如果是搞经忏佛事,我早就不干了,可能就还俗了,这不是我理想当中我想学习的,不是。最初跟方东美先生学,受他的影响大概有三年,把佛教完全看成哲学,到以后慢慢发现它超过哲学。方老师到晚年,愈学愈深入,我跟他学的时候他老人家才四十多岁,这个地方一张照片,就是我跟他学的那时候的照片。他告诉我,佛经里面有高等哲学,有一部分,另外有一部分是迷信,他老人家教我的时候是这么教的。哪一部分是哲学?性宗是哲学,相宗是哲学,性相两宗,禅宗是哲学。其他的,他都放在那里都不理会,专门找这些经典看,天台的、华严的、法相唯识的、禅宗的,他看这些东西。所以他有选择的,到晚年他完全承认了。最初以为是哲学的,这是佛法的大门,富丽堂皇,里头没进去。以后登堂入室了,看到里头,那不是迷信,那是更殊胜的佛法,无比殊胜的教学。
  我们初学的时候,对净土宗毫无兴趣,认为这个是迷信,认为这是佛教老太婆的,这里头没什么道理的。没想到隋唐时代那些祖师大德真有学问,那不是假的,《华严》、《法华》统统导归极乐,我们看到这个地方,真的非常感到惊讶!确实,法相、《华严》、《法华》在佛经哲学里面那评价是最高的,到后来统统归净土,这是什么道理?我们在这个地方认真去研究。最后的结论,净土是大乘的归宿,净土是大乘究竟圆满的成就。《华严》怎么成就的?念佛能成就,能入华严境界。你不真正去修,你所学得的是知识,哲学、科学是知识,你入不了它的境界。入它的境界,华严修法界观,几个人能修成?法华修《摩诃止观》,那都不容易,很难!
  所以,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大学开这些佛学课程,我还有这个缘分,去参观英国伦敦,欧洲的汉学。我看牛津大学、剑桥、伦敦大学,访问他们的汉学系,跟他们的同学交流,跟他们的教授们交流。跟我最初跟方老师前面三年那个时候相同,把佛经哲学当作知识来研究,他们走这个路子。可是真正的佛学它不是知识,它是智慧,它是真干的。从认知到力行,他能把他所学的东西完全应用在生活上、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佛法表现在这里。实学,不是玄学,不是空谈的,真得受用。我们愈学愈深入,二、三十年之后才发现佛学确实,方先生所说的,世界上真是最伟大的学问,而且是最实用的学问。无怪乎汤恩比博士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也在中国,印度没有了。汤恩比博士修学的渊博、深入,我们不能不佩服他,这个话很不容易说得出来的。
  我在英国访问,我把他的话在汉学系的学生重复了一遍,我连这些同学们,包括他们的教授,我说汤恩比博士说的话你们能相信吗?英国人说的。没有人回答我,每个人看著我笑。我反过来说,难道汤恩比是不是说错了?你们有没有以为他说错了?也没有人回答我。最后我向大家解释,我说汤恩比博士说得没错,非常可能我们解读错误了。为什么?你们现在所研究的,全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经典、道家的经典、佛家的经典。有个同学告诉我,他写博士论文就是《无量寿经》。我当时问他,《无量寿经》中文翻译九种不同的版本,你用哪一个版本?他用夏莲居的会集本。我说你选对了。还有一个用《孟子》写论文的。另外一个同学告诉我,他是用王维,唐朝文学家。难得!外国人,一口的北京话,能看中国的文言文,读中国古书,不能不佩服!
  我跟他们交流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时间不长,我要把握这个时间告诉他,我们现在修学问题出在哪里?一个是心态、一个是方法。心态非常重要,尊师重道。尊师是尊重你的学术,你对这门功课不尊重,你学它干什么?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方法。方法,《三字经》上讲的,「教之道,贵以专」,教与学都是贵以专。现在学校排课,课程是交叉的,上午一个老师上课,下午换另外一个老师,另外一个科目。所以,你学习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因为你同时学很多东西,学杂了,你心不专,你没有办法深入,你所学到的都是些皮毛。中国古人不是这种方法,他就是一部书,这一部书没有研究完毕不学第二本。他的精力用在一点上,专攻,他能得定,他能开悟。你们今天这个学习,虽然很用功,三昧得不到,开悟得不到。所以学的是知识,不是智慧。在东方,印度跟中国,古人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开智慧。所以学习的课程,一门深入,那是方法,那就是戒律,叫你遵守这个方法,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目的在此地。智慧开了,不但你所学的东西贯通了,你没有学过的东西你一见也通了,这就是一经通一切经通。不能全部通,至少跟你同类的通了,你学起来不会感觉困难。
  他们听了我的演讲,我相信很有受用,把他们学习的观念、方法指出来了。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知识,是智慧。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而没有流弊;知识它有局限,可以解决问题,是局限的,不是广泛的、不是圆满的,而且有后遗症。
  所以,古人那套东西好,现在人不知道、不认识。高僧大德已经过去了,没有人讲学了,更没有人能把这些典籍、经典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后学,我相信有人,这些人从哪来的?这些人是佛菩萨再来的,是大圣大贤乘愿再来的。我们只要把这个传统文化的道,薪火不灭,代代传下去,将来肯定会有光大的一天。能够帮助社会恢复安定、恢复和平,恢复一个正常的幸福美满的生活,帮助地球化解灾变,这不是假的。我们的修学跟地球上灾变有什么关系?真有关系。《华严经》讲得非常透彻,真的境随心转。第一个你得到的效果,就是你的身体、你的身心,你果然能够把大乘佛法落实在身心上,你身体健康长寿。你不容易衰老,你头脑清楚,一点不迷惑,你对问题能看得透彻,这些问题它的起因、它的后果统统了解。这就是汤恩比所说的,需要孔孟学说、大乘佛法来解决问题。我们学,学以致用。
  我实在讲,对佛法产生兴趣是相信方东美先生一句话,我把他这句话兑现了,他很开心,「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不是地位,不是做大官,不是发大财,是什么?快乐,快乐人生,这是最高的享受,与古圣先贤做朋友。你展开《四库全书》,跟中国,真的古圣先贤做朋友,展开《大藏经》,你跟诸佛菩萨做朋友。我们以谦虚的心,追随诸佛菩萨,追随古圣先贤,多快乐!这种快乐是你找不到的,不是金钱能买得到的,不是高官厚爵能够遇得到的,快乐无比。你一生真的会乐此不疲,这个信心愈学愈坚定,愿力愈学愈坚固。学了几十年了,知道自己生从哪里来,这身体死了之后到哪里去,一丝毫牵挂都没有,人生哪有这种快乐的事情!
  佛法总结整个宇宙,六个字,性、相,性是体,相是现象;理、事,万事万法你明了,相你明了,道理也明了。这个里头很复杂的因果,统统知道、统统明了,种善因得善果。不但不善的事情我们不会去做,不善的念头都没有,你心地清凉自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智慧不生烦恼,这就是方老师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不信那就没法子,那真叫大烦恼,这不是小烦恼。圣贤人几千年的智慧、方法、经验,总结在这些典籍上,你要是相信,你学习不全变成自己的?你不相信,不要它,那你真孤陋寡闻。你知道的事情太少了,你没有经验,靠我们自己人生经验,活六十年,你只有六十年经验,活八十年,你只有八十年经验。古人读这些圣贤书,几千年的经验,你怎么能跟他比!佛经它涵盖遍法界虚空界,不是局部的。科学家的局限,实在讲,现在看起来,可以说他局限在一个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外面他找不到,那就相当了不起了。一个大千世界恐怕还没到,为什么?一个大千世界是十亿个银河系,现在科学连一个银河系还没搞透彻,十亿个银河系,这是佛教里最小的单位。到华藏世界,那多少个银河系,无量无边无数无尽,他们所学习的领域你说多大!大千世界里头,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佛经上常用「不可思议」来形容它。
  所以,「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不信不行,不信什么都学不到。如果你要信自私自利,你要信名闻利养,信这些东西,信七情五欲,那完全在造罪业。信竞争,不相信礼让,佛教给我们让,决定没有竞争的,学佛就是要学让。让会吃亏吗?不会,愈让愈多,愈舍愈多。我这六十年经验很丰富,你要,我统统给你。可是一、二年的时候,我得到的比我舍的更多,经典上讲的一点没错,财富愈舍愈多。修学的方法,我知道多少,统统都介绍给别人,这是法布施。法布施增长聪明智慧,年年境界不一样。大家听我有一些讲经的录音、录像保存下来,你看看我十年前讲的,二十年前讲的,跟现在大不一样。二十年前我讲《无量寿经》,从头讲一遍,多少时间?一百多个小时。现在你看,二、三十年之后,我这次讲这一遍《无量寿经》,时间是十倍,至少是一千二百个小时,怎么会一样?智慧、见解年年不相同,所以快乐。无畏布施得的是健康长寿。讲经教学,这三种布施一次完成。
  所以我们现在真正体会到,世间确实真正聪明人,他选择的行业最好的就是教书。当教员就好,我不愿意做校长,做校长操心,有行政业务,当教员自在。待遇虽然不多,生活过得去,愈是简单的生活,对自己身心愈健康。释迦牟尼佛一生,日中一食,健康长寿。我现在晚上不吃,早餐、中午吃的都很少,不吃零食。每天没有任何操心的事情,每天读经、读书,四个小时跟大家在一起分享,每天读书大概四个小时,分享四个小时,多么快乐!各地方的同参道友来访问,那就是《论语》上所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的生活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神仙生活,常常接触我的人都很羡慕。所以,我对老师非常非常感恩,如果不是老师教我,不是老师指点这个道路、这个行业,我得不到这种幸福美满的生活,得不到。
  选择这个行业,章嘉大师替我选的。那时候我一个人在台湾,没有后顾之忧,能够万缘放下专心在经教上。清苦的生活能培养出道心,道心坚固,对於世出世间一丝毫贪恋的念头都没有。为什么?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灾难对我没有影响,对一般人有影响。化解灾难只有念佛,修其他法门来不及了,要时间。念佛这个法门无比殊胜,所以特别选出这部经来跟大家分享,帮助大家破迷开悟,断疑生信。你真正相信、真正发愿,你的问题解决了,而且是无比殊胜的解决,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到极乐世界是真的不是假的,到那个地方,每天跟等觉菩萨在一起。不是像我们现在读经典,我们跟他们在一起是在佛经里头,到极乐世界不是佛经,真的人。诸大菩萨天天跟他在一起,你说你多自在,你多欢喜!世尊这本书里头介绍得非常详细,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导览。
  我们再看下面,第二个,「懈怠」。这也是个很麻烦,多少人学习没有办法成就,都是懈怠。所以寺庙里头,这古时候,现在没有了,古时候大家在一起学习,依众靠众,你不能够懒散。课程有规定的,早晨三点钟起床,大家都得起来,三点钟起床是一般标准。我早年刚刚离开工作,还没有出家,跟忏云法师住茅蓬,茅蓬没有电灯,水电都没有,在山上。晚上点油灯,跟抗战时期一样,点油灯,用灯草、灯芯。一根灯芯,那个光确实像豆一样,很小的光;换句话说,在房间你不会碰到墙壁就是了。晚上几点钟睡觉?八点钟睡觉,但是早晨两点钟起床。起床,在小佛堂里面只有两支蜡烛。
  早课规定的是三百拜,拜佛,好!运动。我在那个山上住了五个半月,拜了十几万拜,一天八百拜,早晨三百拜,中午二百拜,吃过午饭之后经行,然后就拜佛,晚上三百拜。每天功课是八百拜拜佛。大家在一起念诵的时间不多,全天顶多不超过一个小时,有简单的早课。拜佛各人拜各人的,不要求大家整齐,因为每个人身体状况不一样,有的人拜得慢,有的人拜得快。除这个之外,我在茅蓬是照顾五个人的生活,三个出家人,一个老居士,朱镜宙老居士,我自己一个,我们五个人住茅蓬。那个时候我年轻,三十岁,所以厨房、整个小茅蓬的清洁都是我干,我还种了菜。因为烧灶,不需要砍柴,山上树枝落下来的很多,要去捡柴火。这个山上有个泉水,挑水很辛苦,我们想办法把竹子,砍竹子,竹子里面节打通,竹子插上,一个插一个,就做自来水一样,它流下来,很好,用水就方便了。这样的一个水管,竹子接的水管,常常被野兽破坏,它们跳来跳去就把那个水管切断了。所以一、二天都要上山去检查,再把它接起来,山上有野兽。
  我这一生,未出家之前,过出家生活半年,很有受用,生活非常简单朴实。山上清静,没有声音,周边的人家,距离农村里面人家至少是三里路,所以听不到声音,真叫清修。半年之后,忏云法师鼓励我学教,他说你教书很适合,你到台中去亲近李老师。李老师刚刚开了个班,培养讲经的人才,台中莲社经学班。这个班有二十几个人,我到台中就参加这个班,这就走上学经教。参加这个班,忏云法师提议,实际上李老师给我最大的鼓励。想学,不敢,这个东西太难,这哪是我们能学得会的。老师善巧方便,叫我经学班上课的时候你去看看。我说好,去参观,坐到最后一排。这一堂课听完之后,我就跟老师讲,行,我可以参加这个班。原来去一看,这班上大概三分之二的同学,国文程度不如我,我信心就足起来了。
  他这个班开了两年,训练大概有二十个人,能讲经的。台中莲社在台北的北部分支机构有二十几个,他们有念佛班,我们这些学生就轮流到这些机构去讲经,一个月一次,长年不断。这得练习,讲经不能中断,最好是天天讲,你就不会懈怠。天天讲,天天有听众,你要不认真准备,预备你的功课,你上台讲不下去。所以,听众在督促你,你一定要很认真去准备。最初学讲经,一个钟点,大概我自己的经验,需要四十个小时准备,上台讲一个小时。我进步很快,一年之后,我上台讲一个小时,大概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准备就够了。讲个五、六年之后,我一天八个小时准备就可以讲一个星期。愈来愈轻松,轻松就容易懈怠,怎么办?讲大经,讲深的,那就需要长一点时间去准备。
  我现在讲经,你看每天我读四个小时,但是我读四个小时的东西可以讲一个星期。一天四个小时,有这么好的效果,所以有时间见客。经,决定不能中断,天天要读,天天要学习,养成一个学不厌、教不倦,这孔老夫子说的。从事於教育工作的人,这两句话要做到,乐在其中,真快乐!年轻的时候确实,体力好、精神好,有时候读经读到天亮了不知道,怎么时间过得那么快,怎么一下天亮了。像这个事情一个月当中至少有二、三次,忘掉了,不知道疲倦。所以懈怠,我的方法是上台讲经对治懈怠,逼著你非干不可。不用这个方法,太难了,我想不出第二个方法。懈怠的反面就是精进,我们精进不敢谈,但是懈怠是治好了,就用这个方法。
  下面,「放逸」,前面我们说过了。第十六,「昏沉」,昏沉是精神提不起来,打瞌睡。听经打瞌睡,念佛的时候,甚至於绕佛他都打瞌睡。这很有本事,一面走著他一面睡觉,站著睡觉都难得,他走著睡觉。这种现象多,常常看到。对治昏沉最好的方法,让他活动,活动最好的方法让他拜佛。拜佛的时候,口里面念佛不出声,出声伤气,不出声,所谓是金刚持,口动,不出声音,拜佛。忏除业障,也得到佛力加持。
  下面,「掉举」,掉举是身心不定,妄念太多。平常自己不知道,我没有在打坐好像没事情,怎么一打坐,妄念这么多,止不住。这种情形,不是平常没有妄念,平常有妄念,你粗心大意,你没有发现,现在让你静下来,你发现了。让你在这边听经,静下来了,发现了,妄念多。念佛堂里面念佛,止静的时候,坐下来,这个时候发现了。这都是烦恼。为什么?障碍你用功,障碍你修定,当然障碍你开悟。
  下面一个是「失念」。失念什么?忘掉了。你发心在这里念佛念一支香,道场里面,长香是一个半小时,短的香是一个小时,但是用长香的时间多,都是一个半小时。念个十几分钟,忘掉了,去想别的东西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忽然想起来。失念的时间长,失念的次数多,功夫不得力,严重的妄想夹杂在里面,你想修都修不成。这个事情,我年轻的时候有,常有。用什么方法对治?跟对治懈怠一个方法。所以,我研究经教不会失念,我念佛、念咒都会失念。研究经教,你精神注意到每个字,字里行间,你不会失念,这个方法好。这个方法,几个小时过去就好像一刹那一样,很快就过去了,有的时候到天亮,常常干这种事情。精神好,第二天工作不耽误。
  第十九,「不正知」,不正知是邪见。这里有什么东西?多半是成见,自以为是,这个很麻烦。凡夫知见,与性德完全相违背。对治不正知有一个好方法,听经、读经,研究古大德的注疏,从这个里头建立正知正见。学习,确实没有人指导非常困难,我们不晓得从哪里读起,尤其是什么东西都想读就坏了。为什么?你虽然不是不正知,你是知道的太杂太多了,也把你正知见破坏了。不错,都是经典,都是古大德的注疏,可是你要晓得,佛说法对的对象不一样。你知道的很多,你度不了自己,你也帮不上别人,你不能得三昧,你不能开悟。刚才说了,没有开悟,你所得到的是知识,经论的知识,而不是经论的智慧,这个差别太大太大了!经论的智慧是正知正见,知识不是,知识你会用错,智慧不会用错。知识用错的时候,后遗症麻烦透了,不是自利利他,是自他都不利,这很不是一桩容易事情。真正善知识,指你的路是正路,不是真正善知识,你去求他,可能他把你指到岔路去了,指到弯路去了。这个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我们见得很多,这背因果责任。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充面子,不知以为自己知道,这害自己害别人,这要背因果责任。我知道给你讲,不知道的,没有关系,我再学,我再去搜集资料,我搞清楚了再给你讲,不丢人。这是做学问正确的态度。
  最后一个,「散乱」。散乱就是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就是妄念太多、妄想太多,这个在现在社会上非常普遍。我在这十几年当中,发现大学生,因为跟大学接触多,到学校看到学生心散乱,真正读书求学的人不多,多半都是应付考试。应付考试很容易,现在的教授很好讲话,考试题目都可以预先告诉你,所以你分数都会及格。老师也很清楚,你们来读书目的在哪里?拿文凭的,帮助你顺利拿个文凭,你到底有没有学到真实东西,老师不负责任。各取所需,老师需要的什么?需要钟点费,需要一个工资养家活口。各取所需,互助合作,现在学校是这样的。这就是当年方老师,不过那时候还好,已经有这种现象,不普遍,现在非常普遍。现在的学生教不了,没法子教,你不敷衍,学生向学校建议不聘请你,那你连生活都成问题了。从前是学生尊重老师,现在是老师尊重学生,颠倒了。所以吓得我不敢到学校去,连佛学院我都不敢教。我大概好像是教了三、四年佛学院,以后不再教了。
  这是二十种随烦恼,介绍完了。如果诸位要想详细的了解,可以参考《三藏法数》,《三藏法数》里,每一条都有注解,是一部修学佛法很好的参考资料。
  我们把这一段的注解念下去。「《笺注》曰:恼,心所名」,就是小随烦恼,「小烦恼地法之一」,十个小随烦恼其中之一个。「无明、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此六者,名为大烦恼地法。」大随有八个,这里只举六个,我们八个都介绍出来了。「谓自己因自身知恶事为恶事而不改,执著至饱」,这个饱是满的意思。这大随烦恼,自己不是不知道,知道,知道怎么样?明知故犯,做不到。知道这八个不好,这是自己的恶事,可是还是随顺,改不过来,执著什么?执著到圆满。「不用他人之谏言」,别人劝告你,你不能接受。在过去还有人劝告,现在没人劝告了,为什么?现在劝告的时候你跟他结怨,你恨他,所以没有人敢劝告。我们今天只有在讲经,讲到这个地方,把它讲清楚、讲明白,也是劝告大家,不是指定某个人。说的人没有过失,听的人也不会责怪我,经上这么说的,祖师这么说的。就像念老注这部《大经解》,里面所引用的一百九十三种经论,他可以说这都是古圣先贤说的,不是我说的。他用心良苦,也是在做注解的集大成,让我们从这本书里头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古人的开示、教诲。「但自懊恼烦闷也」,果然自己还有懊恼烦闷,换句话说,这个人还有一点良心,良心未泯。只是自己贡高我慢,在外表上不接受任何人劝告,自以为是,还是有一点良心,良心未泯。「又为二十随烦恼之一」,这是大随烦恼。
  下面,「贪、瞋、痴、慢、疑、恶见,名为根本烦恼。从根本烦恼流出者,名为随烦恼。」随烦恼是从根本烦恼延伸出来的。「谓追想过去之行事,或由现在之事物不满於意,自懊恼之精神作用也。」这是说这随烦恼到底怎么回事情,大概就是这种情形。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而不知道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想这些干嘛,过去已经过去了。连孔老夫子处事待人接物,他有一句名言,在现前这个时代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成事不说」,这个事情已经做成了,不要再批评,不要再说。这些事都是指不好的事情,不说,不提了。好事情当然可以赞叹,那没有话说的,不好的事情不要讲了,讲了结怨仇。「遂事不谏」,虽然这个事情不好,但是他在做,而且他决定做成功,你就不必劝了,这里头很有道理。「既往不咎」,一切不善已经过去了,不必提,不必去追究。你能跟人和睦相处,你能够得到人的信任,人家真的是个好人的话,有良心的话,他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他会向你请教,你就可以劝告他;他不来向你请教,你最好别提。最重要是以德服人,以德去感动别人,帮助人回头向善。
  尤其在现在这个局势,灾变严重,如何度自己?如何帮助别人?实际上,度自己是最严重的大事,帮助别人还是其次。方法只有一个,可靠的方法、成功的方法,就是念佛求生净土,其他的放下了,为什么?来不及了。多少人劝告我们,连一些科学家都提出严重的警告,二0一一年、二0一二年、二0一三年不好过。估计这三年当中,地震很多,而且都是七级以上。可能有大海啸发生,还有火山爆发,再加上瘟疫,气候变化,粮食歉收。有粮食危机,有能源危机,还有水资源的危机,就是干净的水没有了。科学家提出,他是有数据的。这些都是众生造作不善所感得的,是众生的共业!
  我们对这些事情也不必多说,认真努力的念佛。我们读了这本书之后才晓得,念佛确实有无量功德,念佛真的能解决问题。理论在《华严经》,特别是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贤首国师的一篇论文,《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这里面所讲的道理,跟今天量子力学家讲的没有两样。我们今天懂得念佛的道理、念佛的方法、念佛的效果,只要我们真干,它真管用。非常显然的,让我们无论在什么动荡的社会当中,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我们能保持一个平常心,我们能保持住清净心,这就很了不起。不被外面境界干扰,不受外面境界影响,这个功夫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那我们的学佛没有白学。
  我们看这一句,后头一段,「又《唯识述记》」,这本书窥基大师作的,玄奘大师的学生。他是玄奘大师的传人,法相宗是玄奘传给他的,他建立了法相宗,大乘,建立这个宗派。所以法相宗的开山祖师是窥基,不是玄奘大师,玄奘大师的学生建立这个宗派。他给我们解释,「烦是扰」的意思,搅乱、搅和,这烦的意思;「恼是乱」的意思,心里一团乱糟糟的,这恼。他把这两个字的形象解释出来了。「远离恼乱之患,故曰无诸恼患。」这个对於人伤害很大,为什么?一般人不知道,这也是我早年偶尔发现。
  我们李老师一生日中一食,生活极其简单,他能够一生保持,我们不能不佩服。一个人住一个小房子,在台湾叫十五坪,很小很小的房子。大概他的房子差不多就是我们摄影棚这么大,客厅、佛堂、卧室、厨房统统都在里头,大概就这么大的样子,不包括我们前面的这个工作室,住了几十年。自己煮饭,自己洗衣服,自己照顾自己,九十五岁才答应两个同学来照顾他。这说明什么?说明身体好,不需要人照顾。实在讲,他是给我们做榜样,我们这一生辛辛苦苦,没人照顾,想想老师是这样的,我们的心就平了。如果老师很早像现在做个当家、住持,三、四十岁的,侍者至少四个人,照顾他日常生活的。我们到八十五岁,一个都没有,一般说起来大家没人相信,一个照顾的人都没有。可是我想起老师很安慰,老师九十五岁才需要,等我九十五岁,再有两个照顾就可以了。老师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现在跟从前不一样,从前有家教,人心厚道,懂得孝顺父母,懂得孝敬师长,现在没有了,没人教。这桩事情要从小教,成年之后不好教了。所以在台中教学,老师四十岁以上他不教,你修学的时间已经过了。四十岁以前他教你,超过四十岁找他都是客人,贵宾接待。
  底下说,「乃至得不退转,直至成佛,故云:住不退转,至成佛道」,永离烦恼。烦恼伤害人是什么?我们的能量消耗,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烦恼上。你如果心地很清净,工作量再大,消耗能量很少。所以我发现老师一生,吃那么一点点,他的工作量是五个人做的。我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他老人家七十岁,跟他十年,七十到八十。那么大的工作量,那么一点点的饮食。所以我得到一个结论,我向他老人家报告。我说我们的身体是一部机器,饮食是能量的补充,消耗能量最大的应该是妄念。他完全同意,这正确。所以,於劳心劳力消耗的不多,消耗最大的是烦恼。烦恼断了之后,你就会非常轻松愉快,你吸收一点点能量就足够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六一集
下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五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二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二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五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三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五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一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七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六十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二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六一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所问章[栏目:超然法师]
 《清净道论》讲要 第三讲:止业处 第二节、七清净与戒定慧[栏目:玛欣德尊者]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七(一○五六)[栏目:杂阿含经]
 面对诽谤[栏目:索达吉堪布·微教言]
 想求个宝宝,该拜什么佛念什么咒?[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第六章 上海与我 - 上海外滩[栏目:归程·圣严法师自传]
 学习打法器,请问是否一定要在寺院庙堂,在家里学习有何妨碍?[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玄学化哲学的流行[栏目: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于初传期佛教的几个问题[栏目:方广锠教授]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八十[栏目: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