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遗教经 解题
 
{返回 佛书解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72

经名:佛遗教经

著译者:姚秦鳩摩罗什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佛遗教经》,又称《遗教经》、《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佛垂涅槃教诫经》、《佛临涅槃略诫经》。一卷。姚秦鳩摩罗什译。收在《大正藏》第十二册。「佛垂涅槃」,即佛将入涅槃还没有入涅槃的时候;「略说教诫」,為平常佛在世的时候,所说的法的精要就是这样教诫弟子。「遗教」谓遗留法语,教诫群机。

本经内容叙述佛陀在拘尸那罗之娑罗双树间,临入涅槃前的最后垂教事蹟,谓佛入灭后,当以波罗提木叉為本师,以制五根,离瞋恚、不戏论等,勉人不放逸,而精进道业。本经与《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合称為佛遗教三经。

佛陀最后的遗教,现存有声闻乘及大乘不同的遗教,而《佛遗教经》归為声闻乘,其他声闻乘的版本有:

1.西晋.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一卷。

2.东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三卷。

3.失译,《般泥洹经》,一卷。

4.姚秦.鳩摩罗什译,《佛遗教经》,一卷。

前三种在《长阿含经》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中有同本异译。亦即是初期结集《阿含经》时,《佛遗教经》还没有被採录。但马鸣依据他而作讚,世亲依据他而造论,可见在佛灭五百年后,这部经是非常流行的,大抵盛行於西北印度。本经虽被归為声闻乘,但在世亲所造论的序颂云:「我所建立论,解释佛烃义;為彼诸菩萨,令知方便道;以知彼道故,佛法得久住。灭除凡圣过,成就自利他。」故古来本经有大小乘之论辩。

本经的藏本及新旧目录,在经题上皆无「佛」字,或因译经习惯,唐贞元以前,凡所译经题,多无「佛」、「佛说」字样,新译本乃添加上去,以示尊重。本经的篇幅甚短,译笔流畅,在中国颇受重视,為歷代佛子所讲读,故有诸多註解本: 

1.天亲菩萨造;梁.真諦译,《遗教经论》,一卷。

2.宋.元照述,《遗教经论住法记》,一卷。

3.宋.观復述,《遗教经论记》,三卷。

4.宋.智圆疏;净源节要;明袾宏补註,《遗教经补註》,一卷。

5.明.守遂註;了童补注,《遗教经补註》,一卷。

6.明.智旭述,《遗教经解》,一卷。

7.明.道霈述,《遗教经指南》,一卷。

8.民国.太虚述,《遗教经讲要》,一册,<太虚大师全集第六册>。

本经的地位及特色: 

一、《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合称為佛遗教三经。此三经乃末法之导师,括三藏而无遗,统三乘而宗极;古德列為日诵经典。

二、《溈山警策》与《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合称為佛祖三经,是禪宗初学者入门必读之典籍。

三、是世尊将入灭,总结住世的随机说法纲要,以坚定无穷劫后的末法行者,使其有依止。

四、以解脱為目的,修善积功德為宗旨,带领我们如法如律、回归佛陀本怀的精进修行。

五、是佛法的基础,佛教徒的基本生活规范。

六、本经既具有经的性质,又具有律的性质。

本经内容叙述佛在临入涅槃的那一天晚上,為比丘们作了一次最后的教诲。内容分序说,正说,结说。

一、序说:释迦牟尼佛,初转*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於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為诸弟子略说法要。

贰、正说:是本经主要内容,分為戒律行仪即是共世间法要,和定慧修证亦即是出世间法要二部分。

一、戒律行仪:比丘要安住於律仪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清净如法。

 (一)依持净戒: 

1.明根本清净戒: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

2.远离方法:

(1)不同凡夫: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蓄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聚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

(2)不同外道: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不应為。

(3)清净身口意:

身: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

口: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不恭不敬,皆不应作。

意: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眾,於四事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蓄积。 

3.持戒功德利益:戒是正顺解脱的根本,依此戒得生诸禪定及灭苦智慧,持戒能生善法,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

 (二)对治放逸: 

1.欲: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以牧牛执杖及恶马轡制之喻,教诫比丘不得放逸五根,视五根如贼,不令纵逸。又名五根心為其主,故守护五根得先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又如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其蜜,不见深阬。譬如狂象无鉤,猿猴得树腾跃踔躑,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2.多食:受诸饮食,当如服药,於好於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飢渴。如蜂採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3.睡眠:当念无常之火,昼、初夜、后夜勤心修习善法,中夜则诵经以自消息,勿贪睡眠,空过一生。及念诸烦恼贼乘隙而入,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鉤摒除,才能安眠。

4.惭愧:惭耻之服,於诸庄严最為第一,惭如铁鉤,能制人於非法,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惭愧,与诸禽兽无相异。

  (三)对治烦恼:

1.瞋恚:当自摄心无令瞋恨,护口勿出恶言,忍德是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称為有力大人。若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不能名為入道智慧人。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瞋心甚於猛火,又如劫功德贼,无令得入,当自思惟: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瞋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

2.憍慢:当自摩头,以捨饰好,著坏色衣,托钵乞食,以自活命。若起憍慢心,应疾速灭除,当自思惟:為求解脱自降其身而乞食,如何憍慢?

3.諂曲:諂曲心与道相违。故修道人应以质直為本,不应生起諂曲心。

二、定慧修证:已成就共世间法,再来即成就出世间法,共有八点,一至七為因,即成就出世间的种种方法,第八為果,為圣人所成就的毕竟功德──寂灭乐。

(一)少欲:多欲多苦恼,少欲少烦恼。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无諂曲以求人意并不為诸根所牵,心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餘,常无不足,而有涅槃之乐。

(二)知足:知足是解脱烦恼的方法,也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的人,虽卧地上,犹為安乐;不知足的人,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的人,虽富而贫;知足的人,虽贫而富。

(三)远离:离憒闹场所,独处閒居,思灭苦本。以大树眾鸟集之有枯折之患及老象溺泥不能自出之喻,来说明乐眾乐者则有眾恼,故為安乐须远离。

(四)精进: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心数数懈废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

(五)不忘念:求善知识善护念,无如不忘念。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為所害,不忘失正念,犹如披著鎧甲上战场,能无所畏惧。

(六)禪定:摄心即在定,精勤修习诸定,心在定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譬如惜水之家,必先善治堤塘,比丘為防止智慧之水漏失,故善修禪定。

(七)智慧:若有智慧即无贪著,能得能解脱。智慧是度老病死海的坚牢船,是无明黑闇的大明灯,是一切病者的良药,是伐烦恼树的利斧,故当以闻思修三慧而自增益。

(八)寂灭乐:戏论者其心则乱,因此虽然出家,犹未能得解脱。若欲得寂灭乐,唯当善灭戏论的过患,证入离戏论的寂灭法性。

参、结说:本经有法义究竟、信解究竟、化度究竟、解脱究竟等四殊胜,最后佛陀再次劝勉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故常当一心,勤求出道。

一、法义究竟: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故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為空死,后致有悔。

二、信解究竟:是诸比丘,於四諦中,决定无疑。

三、化度究竟: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四、解脱究竟:世实危脆、无坚牢者。应捨之身,罪恶之物,假名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香光尼眾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返回 佛书解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胜鬘经 解题
下一篇:四十二章经 解题
 地藏经 解题
 大智度论 解题
 六度集经 解题
 大日经 解题
 六方礼经 解题
 大安般守意经 解题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解题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 解题
 八大人觉经 解题
 十住毗婆沙论 解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