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八十六集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25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八十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86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一四四页:
  疏【三、境行一对者,以境为宗,令起行为趣。境即是所观之理,对能观之智,故名为境。言崇尚此理,其意云何?既知弥陀自性,净土唯心。正欲即此以为真境,而起观行,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其趣也,不徒为晓达此理而已。】
  这一段是五对里面的第三对,说本经的宗趣。『境』这个字,如果依后面注疏里面的解释,那就是以弥陀名号为境界。四个字的名号,当体就是法界。四个字的名号,意思一定要晓得,「阿弥陀佛」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觉,「阿」翻作无,「弥陀」是量,「佛」是觉。这四个字也就是我们自心,天台家讲「自心一念,具足三千性相」,实在讲,我们平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样不觉,所以叫无量觉。因此,『境行一对』里面就是『以境为宗』,而以『起行为趣』。
  『所观之理』与『能观之智』,也就是所念的佛对我们能念的心,能念的心就是观智,所念的佛就是境界。佛法与世间学术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能所不二、境行一如,妙就妙在这个地方。「能观之智」是我们灵明不昧的心,灵觉是没有间断的,可是我们今天的灵觉有了障碍,不能透出来起作用。这个障碍归纳起来,一类是烦恼,一类是所知障,这是两种障碍,经上也讲三障,三障是惑障、业障、报障,但是二障包括三障,因此,我们的灵明觉了的心就不能够透出来。现在佛教给我们这个方法,就是用念佛的方法恢复我们的本性。可是我们对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了解,那就是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境是一不是二,要明白这个道理。
  『言崇尚此理,其意云何』,为什么要推崇境行一对?把这个大意给我们说出来,就是弥陀是「自性弥陀」,净土是「唯心净土」,所以境智不二,意思就在此地。
  『正欲即此以为真境,而起观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应当要明了,这个字就是「自性唯心」、「所观之理」,什么字呢?阿弥陀佛四个字。离开自己心性没有名号,离开名号也没有心性,这话怎么说?我们还用比喻来说,譬如我们作梦的时候,梦境就是我们心变现的,离开了心没有梦境,离开梦境也没有心,作梦的时候那个心就变成梦境了,所以心跟梦境是一不是二。我们用这个例子来体会。我们现前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像那梦中境界一样,阿弥陀佛是从我们能念的心变现出来的境界;能念的心是智,所念的名号是境。从这意思来观察这个经里面所讲的道理,你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要以这个『为真境,而起观行』,观行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其趣也』,净土修行关键就在这两句,一部《弥陀经》也就是说的这个两句。所以真正要想成就净业,念佛就非常的重要。平常研究这些经论都是为了在念佛堂念佛,使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没有妄想、没有执著,真正能做到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使我们在短期当中就能有成就。这桩事情,我总想抽出一个时间来跟诸位详细的说明,那就是我们念佛的时候应当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这桩事情如果错用了心,是很难得效果的。理虽然明白了,还得要晓得我们用什么样心态来念。
  后面这一句『不徒为晓达此理而已』,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了,不肯去修行、不肯去念,这也是枉然,也不会成就的。
  疏【四、行寂一对者。】
  这五对是一层比一层高,境界一层比一层殊胜。『行』就是前面的境行。
  疏【以行为宗,令至寂为趣。】
  『寂』是什么?实在讲就是一心。
  疏【言崇尚此念佛观行,其意云何?良繇心虽本寂,多生习染,触境生心。若不修观行,纵令强抑妄心,终非定慧平等。】
  这在修行过程当中几乎都会遇到的,不仅是宗门教下,乃至念佛也避免不了,所以我们要晓得,观行非常重要。『观行』,在我们修净土法门来说,就是信愿持名,这就是观行,要认真的去念佛。念佛的目的,前面说得很清楚,是要求得一心不乱,这里给我们讲『良繇心虽本寂』,我们的心本来就是一心、本来就是不乱。
  现在心不寂、现在心乱了,怎么乱?这底下把原因说出来,『多生习染,触境生心』,八个字说得明明白白。「多生」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习」是习气,「染」是染著。多生多劫的习气染著,染是染污,著是执著。所以六根一接触六尘,那个习气起作用,立刻又被外面境界所染,又起分别执著妄想。这样一来,把我们本来寂静的心失去它的面目、作用。所以佛才告诉我们,若不修观,『不修观行』不能恢复;一定要修观行,就是信愿持名,我们就走这个路子。
  大家要是真正明了了,这个是要大的觉悟,要真正的觉悟,习染可怕!可是今天学佛的同修,哪一个人不在拼命增长习染?不但不能把习染减少,还希望天天增加,这是大病。怎么说增加呢?譬如特别是初学同修,他什么经都要看,什么法门都要学,他要博学多闻,这个就是增长习染。如果拿世间作学问来说可以,他去搞佛学,他没错,他这个搞法是对的。他要是学佛,他就走错了路,学佛不是这个学法。学佛是什么?是要得一心不乱,是要明心见性,目的在此地,不是博学多闻。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玄义里面讲,博学多闻是「增长邪见」,不学也不闻是「增长无明」。怎么办?给诸位说,学一样,专精不求广博。现代学佛没有几个有成就的,原因在哪里?不得法,方法用错了。
  佛法修学跟世间法的观念不一样,胡适之所提倡的为学要像金字塔,先要博,慢慢的精,这是世间的。佛法里面求学的方法,把金字塔颠倒,先专后博,他是这个学法。最初都是一门深入,为什么?你的心才能清净。多的时候,他必定起分别,他的心得不到清净。自古以来,我们中国这些祖师大德,诸位看看《高僧传》、《居士传》,你就晓得,所有成就的人一生都学一样东西,一门深入,入进去之后他才求博。
  《华严经》上就很好的例子,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就是博学多闻。他一开始学,是不是这样子?不是的,一开始学跟一个老师,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那里,他是专攻、专修,他修一样。一样修成功了,这个修成功了,在禅家讲就是开悟,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教下叫大开圆解,念佛人是得一心不乱,要修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那就毕业,告一段落了,从此以后就博学多闻。佛法修学就像树一样,它先有一个干,然后慢慢有枝叶、花果,像这个样子,它不是像金字塔。
  但是我们今天许许多多学佛同修弄颠倒了,用金字塔的方式,一开头博学多闻,到处听、到处去看,搞得头脑乱七八糟,理都理不出头绪。问他是样样都懂,这是不错,是个大佛学家!烦恼有没有断?没有。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一点都不能断,不能得定、不能开慧。他学那么多,那叫世智辩聪,那是记问之学,你看得多、听得多、记得多!不是从你自己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这一点希望同修们要注意到。
  我这么多年来,在讲席当中建议同修学一家之言,你会有成绩。我今天找不到老师,是真找不到老师,你所遇到的老师,那个老师大概也跟你差不多,也都是博学多闻的老师,也都是记问之学的老师。记问之学连儒家都不要,《学记》里面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我们找不到老师怎么办?找古人。我们今天要学《弥陀经》找不到老师,找莲池大师,这个注解是莲池大师的,我们依莲池大师这个注解就行了。
  你也许说,莲池大师这个注解我们看不懂,实在讲这个不是难事情。我今天把我自己读这个注解的心得跟诸位报告,我不讲解,你们念这个注解也一样,只要诚心诚意从头到尾去念,不要著急,这个事情急不得的。底下这句话就说『强抑妄心』,这就急!这个事情急不得的,古德常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能把《疏钞》从头到尾念一千遍,你就会开悟。为什么开悟?你要是不著急,慢慢的念,念上一千遍,你得定,你已经一心不乱,成功了;不知不觉的成就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大彻大悟,这有道理!
  所以真正的善知识,他要找一个学生,学生向他求教,他一定会先问:你学佛多久?你看过哪些经典?听过哪些人指教?你要说「我看过许许多多的经论,我听过很多法师大德讲经」,他就很客气:不错,很难得,你很不容易!给你合掌赞叹几句,你去!不能教了。为什么不能教?诸位要知道,众生的习气先入为主,他满脑袋的佛法,你老师在给他讲东西,他跟你辩论,他不服气,那还教什么?没法子教了。这就是你学佛一开端走错了路。
  你要是遇到这个善知识,人家问你:你念过什么经?我初学,还刚刚接触到。有没有听过人讲经?没有听过人讲经。他就会把你当宝贝,决定不放弃的,一个人也教你。为什么?一张白纸,干干净净,没有受过污染,这个人好教,没有成见,教他什么他能完全接受。所以一个善知识碰到这样的人,他一生当中碰到宝贝了,可以传他的法,这不简单。今天说老实话,善知识也不容易遇到,遇到了,他也不会教你。所以不得已只有找古人,今人找不到找古人。学《弥陀经》,找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学《华严经》找清凉大师、李长者,这唐朝时候人,只能这个样子。这是我们要想真正学道、要想成就,唯一的一条正路,光明大道!
  几时才可以出去参学?我们到处听听、到处去看看呢?要在这一门里头真正有了心得,譬如开悟、悟处。你能把这一部《弥陀经疏钞》念上十年,十年之后,你再出来听各家的讲经说法,看各种不同的这些注疏,你不一样了,你那是真正有参学的资格,为什么?我一部经下十年的功夫,到那个时候你慧眼开了,法眼也开了,你无论到什么地方去观摩决定得利益,不会受害。如果不在一部经上打下十年的基础,说老实话,没有资格参学。
  现代佛学院为什么出不了人才?我过去也教过几年佛学院,现在我都不去了。为什么不去?我已经明了了,那是讲演比赛大会。学生是听众,这个钟头甲老师来讲一个小时,底下一个小时换乙老师又换上一门课。学生能不能吸收?完全不能吸收,才讲完了,马上换个老师、换个课程,他都忘光了,前面忘光了。剩下来的时候是「某个老师怎么样?这个老师怎么样?」在那边张家长、李家短,在那里批评。咱们何必参加这个讲演比赛大会呢?再不跟人比赛,所以我也就不去了。那是花了时间、花了精力得不到效果,不如自己在家里看看经、念念佛,真正有受用。这是我将自己求学一些经验贡献给诸位同修做为参考。
  『若不修观行,纵令强抑妄心』,抑就是压制,这就是操之过急,这个很麻烦,所收的是反效果。譬如参禅的人,他勉强控制自己的妄心,即使修禅了,也是有定没有慧;这个禅怎么样?叫痴禅。纵然把一切妄想都放下、都不想了,最后修成无想定,变成外道了。纵然修成功了,他将来往生到四禅里面的外道天,就是无想天,学佛学成外道了。学教,如果用心过度,好强好胜的心切,我们看到很多,吐血的,还有神经错乱的。我过去也有个同学就是用功过度,不眠不休的在研究经,搞了十个月之后不能看经,他告诉我只要一看到经本一片漆黑,一个字都看不见,变成这个样子,用功不得当!参禅也是如此,念佛也是如此,决定不能操之过急。要想急於成就,决定走岔路的,不能太缓也不能太急。所以佛法教你从容中道,你才能成功。念佛念累了就休息,不要以为这休息不可以,我又间断了,那你体力受不了,你不是那种根性!那个体力好的,一天只需要睡两个钟点,那太好了,他念佛可以七天七夜不眠不休,行!我们身体不行,决定不可以勉强,累了就休息,精神恢复了继续再念,这样就好,这就叫不间断。所以大家要懂得这个意义,不要勉强压制自己。『终非定慧平等』,定慧平等才是真正的禅。
  疏【今依正观,执持名号,至於一心,则复还空寂之体,是其趣也。】
  『正观』,执持名号有事持、理持,事持与理持都叫做正观。『至於一心』,就是一心不乱。蕅益大师给我们说得很好,无论是事持或是理持,能持到断见思烦恼,都叫做事一心不乱,事持、理持都一样。念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都叫做理一心不乱。事持著重在事相上,我们常讲「老实念佛」,往往这种人成就的比通达经教的人多,而且还要高明,为什么?通达经教的人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想这个经什么道理、那个经什么道理,都叫胡思乱想。
  六祖讲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清净要紧!所以印宗问六祖,问他五祖有没有常常讲禅定解脱?他立刻就把他挡住,他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一下就挡掉了。换句话说,因为印宗他是个讲经的法师,满脑袋法相名词,所以他不能见性。虽然会讲经,他不能明心见性,六祖一刀两断把他所有的知见统统挥掉,希望他能明心见性。
  通达这些教义,通达理论,念这个阿弥陀佛,这叫理持。事持,是完全不懂。像谛闲法师那个徒弟,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从来没有听过经,出了家也没受戒。谛闲法师就叫他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教他这么一句。这个人了不起,他真能听、真能接受,他肯干,那个人完全就是事持。所以老法师教给他,因为他年岁大了,出家,四十多岁才出家;你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一直念下去一定有好处。他自己也不晓得什么好处?可是念了三年,他预知时至,站著往生了。事持!他往生的时候,谛闲法师替他办后事,赞叹他,说:当今这个世间讲经说法的大法师,名山大庙的住持方丈,没有人能比得上你。真比不上!他什么也没听过,什么都不懂,他这个头脑里头没有这些乱七八糟东西。师父教他一句阿弥陀佛,他从此以后脑袋里只有一个阿弥陀佛,除一个阿弥陀佛,他什么都不知道,这样他才会成功。
  我们今天已经上当,已装了不少东西进去。既然要明理,理就要搞透彻,搞透彻是什么?能放下。理要搞不透彻,放不下,还想搞,这样搞下去就吃了大亏。实在说,我们在座的同修,哪一个人不是生生世世在修行?哪一个人不是供养无量诸佛?就像《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供养四百亿佛」,你还是有隔阴之迷、还是有退转,道理在什么地方?就是生生世世都学,没有学得透,还是不甘心放下,对於自己造成大障碍。
  我常劝勉同修,经教学一门,一门深入,你将来就成为佛学的权威。像近代的例子,圆瑛老法师,这是出家的,一生专攻《楞严经》,他在《楞严经讲义》序文所写的,他二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楞严》上下功夫,到七十多岁的时候才写成一部《讲义》,他一生的功力都在《楞严》上,几乎没有一天不读《楞严》,一部经通了,别的经都通了。
  在家居士当中,江味农居士一生用在《金刚经》上四十年的时间。他这一部《金刚经讲义》,是《金刚经》注解里面第一权威,用的功力太深了。周止庵居士也是四十年用在《心经》上,二百六十个字,写成一本《心经诠注》,这是《心经》的权威注解。这是我们要效法的,只要功力用在一门上决定有成就,没有老师不要紧。
  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里面记载,刘文化居士念《楞严经》,没有人指导,念了八年。他这八年《楞严经》念下来,有不思议的感应。他懂得一点中医,开中药店,有一天中午就在中药铺子里,没有什么生意买卖,就趴在柜台桌子上打瞌睡,他自己感觉好像似睡非睡,并没有睡著,看到两个人进来,这两个人是已死的,是他的冤家对头;过去跟他有债务纠纷,他们就打官司,刘文化打赢,那两个人打输,输了之后这两个人上吊自杀了。
  他对於这桩事情始终觉得心里很难过,为什么为了这一点钱逼人家两条命,自己常常有这个歉疚。这个时候看到这两个人来了,他害怕,晓得这两个人死了,这两个鬼来了,恐怕是来报复的。结果看这两个人不像有恶意,走到他面前向他跪下。他就问:你跪在我面前干什么?他说:求超度。他就放心,这不是来报复我,求超度,他说:好,要怎么超度法?他说:只要你答应就行了。那没问题,我答应你。他就看著这个鬼,脚踩著他的膝盖、肩膀就升天了。
  这两个鬼超度之后,接著又看到一个女人带著一个小孩,是他已过世的太太、小孩也来了,走到面前也要求超度。他就如法炮制,「好,我答应你,我超度你」,也是看到这个太太牵著小孩踩著他的膝盖、肩膀升天了。什么仪式都没有,也不要诵经、也不要拜忏。什么力量?八载寒窗读《楞严》的功德。所以真正有道行的人,他点点头就超度了。
  没有人讲解、没有老师,不怕!只要你拿到这本经书,天天念一遍,念上十年、八年就有效,就成功了。换句话说,你有没有这个耐心?耐心是福报,你有没有这个福报?这是善根因缘你有了,今天经典不缺乏就是因缘具足,你也明白这个道理,换句话说,你有没有这个福分,福分是耐心。实际上,亲近老师也是如此,亲近一个老师没有十年,也不能成就。我在台中亲近李老师整整十年,我是四十七年亲近他,五十六年离开的,整整十年,没有耐心不行。现代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求快、求速成,希望一下子就名利双收,哪有这回事情?这是决定做不到的。真正名利要是来了,给诸位说,来得快也去得快,这必然的道理,欲速则不达。
  疏【不徒为有作妄计而已。】
  『有作』就是有为,有作是对无作而说的。『妄计』就是虚妄遍计,在唯识是对圆成实来讲的。这个意思是说,「若不归空寂,则是有为有作之修」,有为有作之修决定得不到一心,决定不能见性。换句话说,你怎样去修,那个功夫也只到一半而已,不能圆满。所以一定要归到空寂,就是清净寂灭。禅是以清净寂灭为归宿,净土也是以清净寂灭为归宿,一心不乱。如果心里有一个念头,就是二,就不是一。教下也如此,教下要从言说归到无言说,你在教下才能大彻大悟,才能够大开圆解。从有言说归到无言说,「说即无说,无说即说」,都要以「空寂」为归趣。所以,决定不是有为妄计。
  疏【五、寂用一对者。】
  『寂』就是前面的寂灭,换句话说,这个时候已经到理一心不乱,这是功夫成就了。成就之后当然有用处,起作用,所以寂是体,起用就是它的大用。
  疏【以寂为宗,令发用为趣。言崇尚此寂。其意云何?良繇妄想执著,无繇解脱,妄尽心一,则净极光通。喻如尘尽镜明,无像不现。】
  这一段的意思跟佛在《楞严经》上讲的是一样的。我们的心本来是寂静的,本来是无一物的,现在心不寂静,为什么不寂静?佛在《华严经?出现品》里面说过,「出现品」那是佛叙说他刚刚成佛的时候,那个时候他的境界。他自己成佛了,示现成佛,看到大地一切众生同时成佛,他很感慨的说了一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跟佛完全一样,没有一丝毫差别;可惜的就是这些众生因为他有「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个境界他不能证得、他不能享受。毛病就是出在妄想执著,所以此地说『良繇妄想执著,无繇解脱』,解脱是自在,《华严》里面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不能达到佛菩萨这种境界就是由於妄想执著。
  『妄尽』,妄想执著统统舍掉、统统尽了,没有了,心就一了,这就是一心不乱。由此可知,只要你还有一个妄想、还有一个执著,你就没有得一心。因此,我在念佛的时候,时时劝勉同修们,念佛不能求一心,念佛不能求往生,念佛不能求瑞相,为什么?因为你有求是妄想,你是执著。你有妄想执著念这个佛,怎么会得一心?不可能。你这些念头统统都没有,这句佛号念熟了,佛自然现前,一心自然得到,决定往生,你所求的愿统统都达到。但是你念佛当中起这个念头就达不到,为什么?你这念佛里头有夹杂,夹杂著妄想执著,所以你不能成功。这是一定要晓得。
  有人问说:我念佛里头不求一心、不求往生、不求见佛,不求什么,我这个佛号我念它干什么?殊不知这句佛号字字句句里头就包含求一心、求往生、求见佛,都在里头,再起这个念头就糟了,坏了!只要这四个字一直念下去,什么都不想,没有一法不在其中,你所愿所求的都在里面,你还没想到的也在里头,真正是妙不可言,这心就一了。这是学佛顶重要的一桩事情。
  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求『心一』,八万四千法门,显教密教同一个目标,就是求心一。你就要记住,什么方法帮助我心一,这个方法对我就有效;什么方法叫我这个心里面会起分别执著,这个方法我们把它舍掉。这个是自己一定要明了、一定要觉悟,使我们在佛道上能快速的成长,能有真正的进步。
  『则净极光通』,这一句出自《楞严经》上的「净极光通达」,净是定,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这个功夫成熟的时候,自自然然它就放光明,这光明就是智慧,智慧就现前,无量无边的智慧。这个智慧不是学得来的,所以叫自然智、无师智,什么都通达了。大家晓得惠能大师没念过书,不认识字,他在黄梅听五祖说法,就是半夜三更听那么一点,就一次。五祖给他讲《金刚经》,讲了三分之一,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底下就不要讲了,他一切都通达了。不但是《金刚经》通达,所有佛教经典全部通达了。
  为什么会全部通达?心净,「净极光通」。五祖给他这一点就是帮助他,平常他心就清净,他心不清净,他说不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不净,不到这个境界,他说不出来的。他心已经净了,所以五祖给他一开示,加一点增上缘,一点他就通了,他的光就透出来了。所以他在逃难途中,还没有到猎人队之前,在曹侯村遇到一位比丘尼无尽藏。无尽藏比丘尼常常念《大涅槃经》,这个经的分量也很大,有四十卷。虽然念这个经,有很多意思她不懂,遇到六祖就向他请教,因为他在曹侯村住了八个多月,有这么长的时间。他就给无尽藏比丘尼把《涅槃经》从头到尾讲一遍,这《坛经》上有的,这是他第一次讲经,那个时候他的年龄二十四岁。没有到猎人队之前,有这么一段因缘。追他抢衣钵的惠明是第一个得度,第二个得度的就是无尽藏比丘尼。
  诸位要晓得,真正智慧是从一心不乱里头得来的,我们求这个要紧。现在有很多人搞错,我要读好多经、读好多论,我要研究些什么。弄错了,那是佛学家,当个佛学家可以,对自己戒定慧三学是无济於事。我们在这上面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精力是得不偿失,得到的太有限,损失没办法弥补的。佛法的成就就是得一心,从一心里开智慧,这是佛法的成就,「净极光通」。
  比喻说『尘尽镜明』,古时候照的镜子是铜作的,铜镜要磨,愈磨愈亮,天天都要磨,不磨就有灰尘,有灰尘它照不见。镜子照是本来就会照,比喻智慧光明是本来具足的,不要向外求的,求不到。要求的是什么?要求是镜的干净,心地要清净。心一,智慧自然就出来。心不一,想求智慧到哪里求?好像镜子肮脏,落了许多灰尘,你怎么能照得见?灰尘不要去掉,要它光明能照,这是做不到的事情。必须先求一心,不求智慧,一心里头自然生智慧,这一点很要紧。尘尽,镜子自然就放光明,『无像不现』,外面境界就会照得清清楚楚,换句话说,世出世间法一切通达明了,再没有障碍了,比喻这个意思。
  疏【所谓既生本国,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以无数方便,大作佛事,度脱众生,妙用恒沙,是其趣也。】
  合到我们这个经上来讲,这个经是以往生为作用,我们修学这个法门目的就是求往生,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心就得到了。我们现在念佛想念到一心不容易,真正是难!所以我们今天往生只求什么?带业往生。蕅益大师曾经给一个朋友写信,信里面透露出他自己的境界,他说他一生学佛什么成就也谈不上,但是下下品往生是他自己的定局,换句话说,他决定相信自己能够往生。品位呢?下下品而已。他求不求上品?他不求,他没有这个念头,只求往生,下下品也行,自己也就很满意了。蕅益大师,我们想想何等人物!决没有贪图高的品位。我们应当效法这些祖师大德们,老实念佛,求一个带业往生。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证无生法忍,这是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得。怎么晓得?经上常说:圆证三不退。如果不证『无生忍』,怎么可能有三不退?既然说三不退,一定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给诸位说,不仅是事一心,实际上是理一心不乱。证得无生法忍以后,这是你成就了,『得无生法忍已』,是你已经得到,真正得到。得到之后度众生,『还入生死』,六道轮回,你会再回到六道轮回来。这个时候到六道轮回来,不是来投胎、不是来受报,叫「乘愿再来」,自在了。你在六道里来去自由,不像我们现在在六道里想出去出不去,没法子!他这个时候是进出自由了,没有障碍。
  他到六道里面来干什么?到六道来度众生,与自己有缘的人,看到根熟的人,根熟还得有缘,有缘也得根熟,他就来了。所谓根熟,他能相信,你教他这样做,他会死心塌地去修,这一生决定成功,这一类的人叫根熟。换句话说,根熟的人,他这一生中一定超越轮回、一定往生。没熟的,给他种善根,也帮助他,使他能多听经、多念佛,但是他这一生不能往生;这就是给他增长善根,他这一生不能往生。之所以不能往生,就是他自己不肯认真去念佛,他三心二意,念了佛还想学别的,这个就不行。
  我今天跟悟道说,我的福报没有他大,这个他自己要晓得,要觉悟。我不能安心下来念几天佛,我没这个时间,不是讲经,就是有人来找我,找我都打闲岔,来了不能不见。所以,没福报!我就告诉他们:我出国讲经的这三个月,你们好好的念三个月佛,这是有福报。我就说:我哪一天要有福报,我就开念佛堂念佛,我也不讲经了。讲经的人没福,念佛的人有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讲经的人是舍己为人,自己念不成,劝别人念佛。值得安慰的是每到一地方还真有几个听话的,至少有一、两个听话的,能老实念佛,这我们就非常安慰,没有白跑。
  成就之后,倒驾慈航是来度众生的,以『无数方便,大作佛事』,这佛事,给诸位说,不是念经超度亡魂,不是这个。讲经说法,这是佛事。大众在一块,或者念佛、或者参禅共修,这叫佛事。「无数方便」,就是以种种的法门,当然这看众生的根性,喜欢禅的,教他参禅;喜欢教的,教他研究经典;喜欢念佛的,教他念佛;喜欢持咒的,教他持咒。这些总与前世或者多生多劫有这个因缘的关系。
  譬如,你过去生中是个念佛人,现在一听说念佛就好欢喜,人家教你持咒、教你参禅,你没有兴趣,为什么?因为你有习气在,多生多劫有这个薰习。如果过去生中都是参禅,禅堂里面坐香的,今天叫你来念佛,你也不欢喜,你不会感觉到兴趣。所以从许多法门我们自己体验,晓得我们过去生中修哪个法门。许多法门摆在面前,你一接触,他有个特别的爱好、有个特别的欢喜,就证明你过去生中对这个法门是有很深的习气,这一生再继续修容易成就。如果修一个对自己没有兴趣的法门,这很难。
  目的就是『度脱众生』,度脱两个字都是比喻,度是渡河,「度」跟「渡」是一样的讲法,从我们生死苦海这一边度到涅槃彼岸。如果拿这个经来说,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要度到西方极乐世界;「脱」是脱离生死轮回,是这个意思。『妙用恒沙』,它的作用无量无边,像恒河沙数一样。由此可知,生西方净土干什么?是恢复自己的智慧本能;恢复自己智慧本能,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是来做这个的。
  疏【不徒为沈空滞寂而已。】
  『沈空滞寂』这是说的什么?小乘人。小乘人证得偏真涅槃之后,他就不出来,所谓是自了汉。他自己得到乐之后,他不管别人,他不度众生,好像沈埋在空寂里面,不能发起利益众生的大用。这些话都是指声闻、缘觉所证得的偏真涅槃,也叫做有余涅槃,这个跟菩萨不一样,菩萨念念要帮助众生,念念要度脱众生,决不以自度为终极目标。
  因此小乘人的愿不能往生,因为与西方极乐世界愿行不相同、不相应,所以小乘人虽然证得阿罗汉、证得辟支佛,他不能往生;除非他改变想法,回小向大,他要发心去度众生,这个可以,这样他求往生,他一定能达到。如果不回小向大是决定不能往生。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生的人,比阿罗汉、比辟支佛都高明得很多,阿罗汉跟辟支佛比不上你。但是修成一个阿罗汉、辟支佛不容易,求带业往生不是难事情,人人可以做得到。所以一定要好好的来念佛。
  我们讲经讲了这么多年,能有一段期间来念佛,这是功德无量无边,非常的殊胜,说实在话,我自己都非常的羡慕。同修们能够有时间的,最好能住在此地,住在此地你日夜可以不间断,念佛的方法就是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到念佛堂来继续再念,佛号可以不中断。晚上半夜睡醒,睡醒就起来念佛,念累了再去睡觉,一切形式不拘,这个样子,你心里头没有压力非常轻松。什么时候进来,进来就跟著念,念累了自己出去,也不要向任何人打招呼,这样好,日夜不间断。真正念佛堂实在讲就是这种方式。
  疏【如是十门,展转生起,以为宗趣。】
  上面说的『十门』,在本经宗趣里面讲,前一个是宗,后一个就是趣,宗趣是有连锁的,我们在这一段文里面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今天时间到了。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八十七集
下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八十五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八四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三十三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六八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七十四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六九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七十八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五七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十一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七五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十三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豆豉烧冬瓜[栏目:素食菜谱]
 91 日出东方[栏目:智海浪花·历程]
 司空见惯的危机[栏目:人生的阶梯·星云大师]
 法句经 22 述佛品[栏目:法句经·白话文]
 功德[栏目:远凡法师·禅的世界]
 第四章 唯识宗的“宗经”、“宗论”及其主要内容 第四节 《成唯识论》[栏目:中国唯识宗通史]
 305.国清行机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我们可以不必等到死就可以溶入这个美妙的世界吗?[栏目:空海(惟传)法师·答疑录]
 藏传净土法 第七十九课[栏目:藏传净土法学习讲记]
 华严面面观[栏目:华严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