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五0集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39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五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50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三一九页:
  钞【故经云:青色青光,黄色黄光等,是光色不二,寂照双融也。】
  以下是这一科的总结,结归到本经。『青色青光』,青色是实色,青光是假色,假实之色都离不开清净心,经里面所讲的『光色不二』,就是说自性『寂照双融』的意思。还有一个说法,是讲青色有青光,白色有白光,光色不二,寂照双融,这是说光它有照的意思,色有寂的意思,花的光色不二,也就显示出性体寂照双融。底下给我们说得很详细:
  钞【又自性寂,是华合义;自性照,是华开义。】
  这是讲莲花开合。自性里面含藏万德,六祖大师讲「本来具足」,无量的义理,无边的色相,自性统统具足。无量无边,在佛法里面,归纳总不外乎体与用。寂是说体,体是清净寂灭,说照就是讲它的作用;说色,色也是比喻自性的本体;说光,光就是它的照用。不管怎么说,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把它一归纳,一个从体上讲,一个从用上讲。宇宙万法,无量无边的体用,究竟从哪里来的?我们就明了,全是自性变现出来。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要见性。性德不能现前,换句话说,性德无边的妙用我们怎样也得不到,用什么方法去学都学不到。
  现在这个世间人,无论中国外国都很喜欢神通,神通是作用。神通能学得来吗?给诸位说,学不来的。但是有人学,它就来了,它就有了,怎么说学不来?我告诉你学不来就是学不来,你一学就有了神通,这个麻烦就大了。神通从哪里来的?妖魔鬼怪附在你身上而现前的,那个通力不是你自己的,是别人的。诸位细读《楞严》就晓得,《楞严经》讲五十种阴魔,你喜欢神通这个心,跟妖魔鬼怪它那个本事就相结合,你又爱好喜欢,换句话说,很容易上魔的当,他就可以藉著你的身体现一点神通,你也得意,他也得意。但是哪一天这个魔要是离开你身体,你这个能 力完全丧失。我相信熟读《楞严》的同修对这个事情会相当明了。神通究竟从哪里来的?跟诸位说,从清净心里面来的。六种神通是我们的本能,一点都不希奇,应该有的。现在应该有的这个能力丧失了,没有了,什么原因?就是你心不清净。所以,学佛学什么?恢复清净心而已。这就是寂的重要!
  我们同修当中,也有一些学讲经的,你上台讲经讲得天花乱坠,那是照!你怎么会讲的?心一定要寂,心地到清净寂灭就跟佛心相应。佛的心是清净寂灭心,你这个心也是清净寂灭心,你跟佛是心心相印。佛讲的这些经,你一看就明了,为什么?就跟你自己心里面显现出来的一模一样,无二无别。所以自古以来,那些弘法利生的祖师大德没有一个心不清净。从前讲大座,一开头是香赞,完了之后诵经,再呼众生偈,然后再念佛,再开经偈,差不多要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这个时候讲经的法师在台上干什么?入定!心定下来,入定,定了才能观机,才能相应。现在因为大家不愿意浪费这么多时间,所以把仪规简化,只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就开经偈。
  所以寂照非常重要,千万不能疏忽。现在虽然我们是中年以上学佛,对这个字不能不重视,如果你不重视,换句话说,你烦恼不能减少,念佛不能得一心,不要说得一心,就是功夫成片都得不到,这个问题非常严重。真正的功夫,自己有能力了生死出三界,能帮助别人。学佛而有成就都在自己的定功,所以希望大家特别要注意这桩事情,心不定,心不清净,没有用处的。
  钞【自性具足一切善法,是微妙香洁义。】
  『一切善法』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可是诸位要晓得,如果你迷失了自性,自性里本有的一切善法就变成恶法了。一真法界是自性里本来具足的,饿鬼畜生地狱也是自性里本来具足的。自性净就现一真法界;自性迷就现十法界,就现六道,就现三恶道。
  钞【然则不离尘境,未浴宝池,常在莲华中,经行及坐卧。】
  这是说我们现前,我们眼前,没有离开我们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尘境,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是宝池,七宝莲池化生的。我们现前具足信愿,真正有信有愿,他的心清净,虽然没有离开娑婆,没有往生极乐,也就等於在莲花当中经行,为什么?身心清净,没有妄念,只有一个念头「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决定没有杂念。如果到心相当清净的时候,这个世间一切变化、一切因果,你自然明了,自然通达。所以真修实践是我们当前第一桩要紧的大事。我们看这一大段末后的一科:
  ◎【四总结】
  经【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疏【如上栏网行树,池阁莲华,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因中所发大愿,及愿后所修大行,无量功德之所成就也。如华严中愿行,亦同此意。】
  这一段解释,如果读过《无量寿经》,就清楚明白了。阿弥陀佛建造西方极乐世界的过程,我们很清楚,他接受世自在王如来的教诲,五劫思惟,参访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二百一十亿是表法,不是数字,舍人之短,取人之长,建立一个在一切诸佛刹土当中究竟圆满的世界,所以称为极乐世界。这是他的大愿大行,无量功德的成就。
  钞【愿以起行,行以实愿。】
  这两句话非常的重要,你发愿之后,这个当然就会去做,去做这就叫『行』,要用你的行持去满你的大愿,这叫『实』,「实」就是实行。佛门当中也常说「以愿导行」,愿在前面引导我们,愿是志愿,你有方向、目标;然后要「以行填愿」,如果你没有行,你这个愿是空的,这个愿会落空,不能满愿;要想满愿,一定要起行。行一定要有愿,没有愿,你的行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虽然精进,虽然努力,到后来没有结果。所以这个行是冤枉行,很可惜!由此可知,愿跟行的关系非常密切。
  我们如果想一想,我发的这个愿切不切?发的这个愿像不像个菩萨?你不要在发愿这上面去观察,你看不到的,从哪里观察?从行就能观察到了。譬如我真的发愿想求生净土,我这二六时中佛号一刻都不肯放松,就证明你这个愿恳切。如果我发愿求生净土,二六时中还在打妄想,这个愿不切了,虽然有愿,这个愿不能产生力量,也就是说你的意愿不强烈,意愿很薄弱,因为你做不到!如果你的意愿非常强,你一定分分秒秒都争著,你不会空过的。从这个地方能看出自己的愿心、自己的信心。愿从哪里来?愿从信来的。不信,哪来的愿?所以先有信而后有愿,以愿导行,领导我们走路,领导我们修心。
  钞【菩萨因地,莫不皆然。】
  十方三世一切菩萨在因地统统是这个样子的。说到这个地方,我们看许许多多修行人的实际状况,会体会到这不是一个容易事情,这个原因在哪里?原因说老实话还在基础上,基础是什么?是福慧。他没福没慧,不行!所以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能信能愿,那都是大善根、大福德。我们今天信愿不切,显示出什么?我们的善根福德不够,也就是智慧不足,福报太少,所以信不深、愿不切,行也就不力,都显得很勉强,这样子学佛学一辈子,也就是阿赖耶识里头种一点善根而已,这一生能不能成就?很有问题。由此可知,修福修慧是我们现前非常迫切的问题。我们现在毕竟不是初学!古德所说的,亡羊补牢,还不算晚。现在就是信愿行福慧要统统修,一齐来,以弥补过去根基之不足,要这样的学法。所以特别要知道修福修慧,这样子与这一切诸菩萨的因地才有几分相应。
  钞【行满愿遂,名为成就。】
  你的行持圆满,愿望达到,这叫『成就』。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里面显示出这成就的功德庄严,都是他因地上广大行愿之力,不是一朝一夕。我们现在修学的确非常之苦,这就是同修善根福德太薄了。在一切法门里面,我们认识不清楚,往往把正法当作邪法,把邪法当作正法,邪正不能辨别,是非不能辨别,真妄不能辨别,这个亏吃得太大了。所以我们一生遇不到善知识,纵然遇到,也当面错过,一生当中把握不住机会。我们佛法讲机缘,这个机缘抓不住,会失掉,为什么你抓不住?为什么你不能够真正亲近善知识?邪师太多了,妄想太多了,常常生疑惑,不能决断,许多机缘一生当中当面错过。这一生如是,我们就可以推想到,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这个情形。我们在座的同修绝对不是你这一生才开始学佛的,就像经上讲的,你过去不晓得亲近多少佛菩萨!没有成就,就跟我们现在所犯的过失相同,所以生生世世不能成就。往后修学,可以说在环境上愈来愈困难。这个世间愈来愈乱,到哪个地方去找一个修学的环境?找不到!我们自己一个人买一个房子来修,行不行?不见得行,有许多恶缘,你想都想不到,你以为清净了,麻烦找上来,不容易!这是什么?业障。
  修福修慧从哪里修?我们在讲席当中再再劝勉诸位同修,死心塌地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你能把这句阿弥陀佛念到心清净了,你的信愿行、福慧统统都在其中。这么说起来,这也不难!难的就是你肯不肯干,肯不肯死心塌地去干,真正放下万缘,一心一意去念佛。念经专念净土五经,或者在净土五经里面选一种专念,一定要念到清净心现前,你的福德智慧都现前,要这样做才行。想想弥陀在因地那种修学的决心毅力,我们应当效法,应当要学习。这个时劫之长,我们要有耐心,人家是五劫修行,听佛说法千亿岁,果然他的寿命长,千亿岁!这样的修学才叫做称性,性是什么?性就是没有分别执著妄想,性就是清净心。如果我们的行愿都能与清净心相应,也就是行愿都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这个修行就是称性了。
  钞【因中者,为法藏比丘时也。】
  阿弥陀佛因地,就是法藏比丘的这个时候。
  钞【言愿者,所发四十八愿也。有愿云:我作佛时,生我刹者,皆於七宝水池,莲华化生。又愿云:我作佛时,我刹中自地以上,至於虚空,皆有宫殿楼阁,池流华树,悉以无量众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又云:若我成佛,周遍国中诸庄严具,无有众生能总演说,是为大愿。】
  这是四十八愿里头略举三条,弥陀的愿,愿愿都兑现,这个兑现是以行去填愿。
  钞【大本云。】
  『大本』就是《无量寿经》。
  钞【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所,摄取二百一十亿佛刹清净之行。】
  『摄取』,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考察、参访。取人之长,舍人之短,人家好的,我们要学;人家不好的,我们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如果有的话要改过,这样的修行法!二百一十,这个数字在《华严》、《大智度论》都是用来表法的,代表究竟圆满,所以它不是一个数目字。如果我们要修圆满行,换句话说,我们从早到晚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要学法藏比丘。不管你是接触人、接触事、接触物,你看到美好的,我们要学习;看到有缺失的,我们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这也正是孔老夫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自己一个,另外两个就是天下一切人分成两大类:一类善人,一类恶人。所以,不要以为三人行就是三个人,你就把孔老夫子意思看错了。
  三人行,你跟所有一切人相处,看到善人,你学习他,看到不善的人,自己反省,我有没有。所以善人是我的老师,不善的人还是我的老师。善人是我好榜样,教给我善法,我跟他学;不善的人教给我反省,教给我改过自新。所以善人恶人统统是老师,顺境逆境统统是修行最好的道场。《华严经》五十三参就是这个意思,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有善有恶,统统是菩萨。这就是摄取之义。『佛刹清净之行』,你能这样的学习,必定成就清净佛刹。
  钞【如彼修持。】
  这句是教给我们要像法藏当年的修学。
  钞【又云: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阿僧只劫修菩萨行,护身口意,修行六度,了空无相无作,以行教化,致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是谓大行。】
  阿弥陀佛因地发愿在先,发了愿之后真干,愿愿不落空,这是『住真实慧』。《无量寿经》一共给我们讲了三个真实,「真实之际」就是真如本性,「真实慧」就是般若智慧,「真实利益」就是究竟成佛,三种真实,这是其他经里没有的。真实慧,首先得要开悟,你不开悟哪来的真实慧?还得要『勇猛精进』,《无量寿经》跟我们讲的五劫修行!这个地方跟我们讲的是『阿僧只劫修菩萨行』。这个经文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定是先发愿后修行,所谓「以愿导行,以行填愿」。
  『护身口意』,这一句是持戒,「戒为无上菩提本」,身语意三业以意业为主,意清净了,身语没有不清净的。身语很清净,意不清净不行,那是形式,那是外表,外表装得很清净,里面不清净,这个不行。所以最重要的是意业清净。净土宗修学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你心里面常常有阿弥陀佛,这就清净了。心里有阿弥陀佛,你就像阿弥陀佛,你心上有,常常想,常常想慢慢就变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语哪有不清净的道理?这个方法确实方便稳当,比起一切行门殊胜得太多了。
  『修行六度』,六度是说我们的生活,我们现在没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在这个世间不能离开社会,不能脱离人群,我们在生活当中应该要怎么做法?佛教给我们要守这六个守则,这六条。你守住这六条,那就不错了。这六条是六大纲领,里面的意思无有穷尽,境界是广大无边!我们现实的社会,六度要怎样修?「修行」两个字,修正行为,修正我们思想行为。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换句话说,处事待人接物总要看淡一点,不要太认真,不要太执著,这就是布施。你样样都认真,样样都执著,换句话说,你的烦恼、妄想不容易断;你能把这个世间一切万法看淡,就容易断。所以,布施就是放下。念佛堂里头常常说「放下身心世界」,只提起这一句佛号,这个佛才能念得好,才能念得相应;又念佛又想前想后,这个佛号念不好,念得不会相应。所以一定要放下万缘,放下万缘就是布施。为什么叫你放下?从一切事实真相来说,正如《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佛在三千年前说的,三千年后这个世间最聪明的科学家把这个话证明了。在从前,都承认有物质,现在最新的科学家不承认了,这个世间没有物质。这些物象是什么?他们现在发现,这些物象是震动,就是光波波动的现象,不是实在的。如果说波动的现象,那不就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近代科学家发现的完全相同。所以,没有物质存在!你在这里面执著分别,那真的是妄想,不是事实,这是从理上跟你讲,你要放下。从事相上讲,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要以为,我还没死!你能保得住明天还在?没有一个人敢说保得住,我明天还存在,「黄泉路上无老少」!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就要把握著每一分钟的命光,要认真努力去学习,去修行。这是教给我们为什么要放下,放下是真实,你放不下是虚妄;你能放下是真实慧,你放不下是无明邪见。
  第二是「持戒」,就是守法,守佛陀的教诫,守国家的法律,守社会风俗道德的观念,遵守这些。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守规矩就是持戒。持戒,千万不要死在戒条之下,那就错了。所以这个意义很深,范围非常之大。
  第三是「忍辱」,就是要有耐心。《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忍就是耐心、就是恒心,有恒为成功之本。一个人没有耐心,没有恒心,一事无成。法藏比丘听经千亿岁,没有耐心的人怎么能成就?五劫修行,这都有很大的耐心。我们今天所犯的,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耐心,这怎么能成功?近来,国内跟国外都有不少同修劝我办个佛学院,我也很乐意,你们去替我招生,看看能不能招到学生?我的学生条件,要有耐心,为什么?至少头三年我不讲经。那佛学院学生每天干什么事情?每天给我念经,一天念八个钟点,念三年,一部经念三千遍。这个学生,你们去找,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得到?能找到,我办佛学院。这个教学就是从前私塾教学的方法,每天大声在念,背书。
  我们恢复到民国初年那个方法,不要讲经,你给我念,每天把这个经念一百遍,当然不是念一部,念一段!这一段今天给我念一百遍。这个方法,三年念完会开悟!三年念完,忍辱波罗蜜成就了,禅定波罗蜜成就了,精进波罗蜜在其中,这三种都修好了。这三样东西修成了,如果佛学院办四年,最后一年讲一年经就圆满了、成功了,个个都开悟。但是这三年你能不能忍受得了?要是忍受不了,读三天就跑掉,那怎么能成功?所以这三年的基础教育就是修福修慧,福慧双修。
  福怎么样修?福就是给常住做工,常住琐琐碎碎的事情,他修福。六祖大师当年在黄梅住了八个月,每天舂米破柴,做这些就是修福,给常住服务。在劳作里面修清净心,修清净心是修定修慧。所以是福定慧一起修!一般佛学院那个办法,我决定不干,那是误人子弟。
  所以六度是我们的生活规范,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有耐心、要精进、要求进步,要有主宰,心要定。常常见异思迁,心不定,这个没有法子成就。心一定要定,我学这部经,我的心就定在这部经上。我这部经没有学好,绝对不动个念头学第二部经,这心定的,才能学得好,真正的成就。一部经至少得念三千遍,念得愈多愈好,把心念定了。如果不用古时候这个方法,勉强用现代人的方法,现代人,说老实话,这个忍跟定都没有,都做不到。
  我从前跟李老师的时候,他那个实在是很松!不很严格。就是你学一部经,只要你这部经上台讲过一遍就可以,就算毕业,你就可以学第二部。老师虽然是要求我们一遍,但是一遍不够,印象不深刻,所以我劝同学们,我说要讲十遍。十遍,当然一遍上台讲,其余的不一定要上台讲,找一个好朋友,我每个礼拜去给你讲一次,从头到尾给你讲完,甚至一个星期讲好多遍,今天到这一家讲,明天到那一家讲,后天到那一家讲,同时都讲一样的,一个星期可以讲二遍、三遍,用这种方式。十遍讲下来勉勉强强,讲熟了,熟能生巧。可是有没有办法伏烦恼?没有法子。
  愈深入愈有感触,不走古人的老路,不能成功。才深深体会到古人所说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现在的人不肯听老人的,以为老人头脑落伍,那时代过去了,现在要新!殊不知新的是从老的里面投胎来的,没有老的哪来新的?老就是求根本智,《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你先要求无知,然后才能达到「无所不知」。一开头求有知,这就糟了,把你定慧福德完全破坏,你将来的成就没有慧、没有定,也没有福。你才晓得,禅定多么重要。
  禅定,我们不往深处讲,就是你要定在一门上。你工作要把你心定在工作上,我现在炒菜,把我心定在炒菜上,这个菜一定炒得很好;我读经,我这个心定在读经上,这经一定念得很好。凡是临事的时候,心一定要专注,专注就是禅定,所谓心无二用,这样才能成功!这个禅定不是叫你天天面壁盘腿打坐,不是的,那个禅定没用处,起不了作用,做得不好还著魔,麻烦大了!所以我教给诸位,禅定就是在事相上要专注,这就是禅定。定心就生智慧,智慧应用在生活上,简单的说,现在的术语叫理智而不是感情。理智就是智慧,就是般若智慧,不要感情用事,要冷静客观,这就是智慧。所以,一定要修行六度。
  『了空无相无作』,空、无相、无作(无愿),这是大三空三昧。「了」是明了,「空、无相、无作」这是法身大士三解脱门,真正通达明了,你最低限度也是圆教初住菩萨。在念佛人来说,你到这个境界,就证得理一心不乱,事一心没有达到这个境界。「空」是讲体,宇宙万法的本体,「相」是讲现相,相有体无,《心经》上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相,空就是本体,是一不是二。「愿」是愿求,於一切法里面无求。真实修道,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求,我们心就清净。一切法,人家给我们,我们可以不要,於一切法我们也不想,真正能做到不求、不要、不想,这样的心去念阿弥陀佛就会相应。你於一切法还有求、还要,天天还在那里想,这个阿弥陀佛念不好,很难相应!这是大三空三昧里面的「无作」,无作也叫做无愿。
  『以行教化』,教化就是教导一切众生。既然无求无愿,为什么还要去教化?教化也是无求无愿,为什么?《楞严经》上说得很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缘而不攀缘,一切是自自然然的。这个样子教化一切众生,不失自己的清净心,佛法里头也是不得已而说了个名词,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给诸位说,这个说法是因为众生没有办法体会到真相,佛是不得已说这两句给大家安慰安慰,叫「黄叶止啼」。黄叶止啼是什么?小孩哭,大人叫他不要哭了,怎么教也不行,地上捡了一片树叶,拿这个树叶骗小孩,「这个树叶很值钱,你不要哭,拿这个去换糖吃」,小孩一听这很值钱换糖,他就不哭了,目的达到。
  我再告诉诸位,佛所说的一切经法都是黄叶止啼,也就是叫你不要胡思乱想,不要打妄想。只要你不胡思乱想,你就明心见性,你就开悟,你就恢复你本来面目。所以,佛何曾说法?佛真的一句法没说!大家要明了这个道理。佛菩萨虽然我们看真是大慈大悲,他心里决定没有这个念头,他心里要是有个大慈大悲,他就是凡夫,他心里有一法了,有一物了。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他心里还有大慈大悲,这不糟了!这就变成凡夫。佛没有!你要细细体会到真实义。
  佛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自性。佛一切没有,就是我们自性里什么都没有。这样「以行教化」,他教化,他自己也常修众行,他并不是不修行,他还是一样修行,一样要教化众生,不落空!虽然修行教化众生,他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他又不著有。空有二边都不著,这才是自性体相作用全体流露,这是性德显现,佛经上讲的「法尔如是」,自自然然,它就是这个样子的。
  『致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佛这样教化,帮助许多众生,启发许多众生觉悟。「菩提心」就是觉心,换句话说,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开悟的心就是菩提心。帮助一些众生开悟,这叫『大行』。再给跟诸位说明,最彻底的觉悟,最圆满的觉悟,就是相信念佛往生成佛,也就是说你能够接受净土法门,这是大彻大悟,比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还要彻底,还要圆满。为什么?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悟后还要起修,修行还有退转,还有隔阴之迷。净土里面,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你的见思烦恼一大堆,一品也没断掉,你真正能够相信切愿,你这一生稳定往生了,往生之后就不退成佛,禅宗大彻大悟怎么能跟你比?没法子比!你这一往生之后就决定不退转,决定没有隔阴之迷。纵然你的愿心很大,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还没有成就,就想到他方世界去做菩萨,去度化众生,有没有隔阴之迷?没有。凡是西方极乐世界出来的菩萨没有隔阴之迷,这是四十八愿里头有的,《无量寿经》告诉我们的。能相信这个法门,能依这个法门修学,是究竟彻底的觉悟。蕅益大师讲,发愿求生净土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话讲得一点都不错,这是大行。
  钞【言功德者,即此行愿,名为功德。大本云:如是积功累德,无量千万亿劫,功德圆备,方得成就斯愿,而入佛位。】
  这一段是说明法藏比丘功德圆满,成佛了。『功』是功夫,『德』,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你下了功夫,你自然就会得到;你没有功夫,你得不到。这个地方讲的「功」就是修行,「德」就是证果,这个德也就是说恢复自性。在这部经上,也就是净土法门里面讲的,功德就是讲的行愿,「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是功德。我们自己这样修,成就自己的功德,劝别人修,是帮助别人成就功德。
  『如是积功累德』,弥陀在因地上那个积功累德,真正不可思议!我们今天积功累德是太容易!为什么?用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把阿弥陀佛无量劫所修的功德都变成我的功德,这个不可思议。也许诸位说,这能做得到?我举个比喻,现在科技最进步的是飞行,你看那个飞机发明多少年?多少人在那里研究,费了多少时间、多少精力,把它造成功了。如果我们想造飞机,也不需要研究,只要把蓝图拿到就可以了。别人几十年的成果,我们一下就得到了。同样一个道理,阿弥陀佛生生世世累劫所修,我们在一念当中就圆满具足了,全都得到,这是弥陀把功德加持给我们!可是我们的心要与弥陀的心相应,这句佛号的功德才圆满具足。心不像阿弥陀佛,念这一句名号有口无心,这个功德利益很难圆具。不能说没有,有!不圆满。
  钞【华严愿行者,华藏世界品云: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毗卢遮那往昔微尘数佛所,修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
  《华严经》上讲华藏世界,我们也称作一真法界。这里引用经文,诸位也看得很明白,华藏世界从哪来的?毗卢遮那佛修得来的,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阿弥陀佛参访二百一十亿佛国土,毗卢遮那佛『往昔微尘数佛所』,微尘数佛所跟二百一十亿佛刹没有两样,意思是相同的。这种修学方法非常符合现代科学的概念,一定要参访,一定要去考察,中国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出门不行,眼界不能开!到每个地方去看看,眼界开了,才真正了解世间相。然后我们读经,自然悟处就不一样,为什么?因为你看到很多病了,一看经,这一句可以对治这个毛病,他马上就觉悟起来。你不晓得众人的病,这个经看的时候,你不能发觉,那么你所讲的、所体会的,都是古人注解里头的,你没有办法运用在现代人生活方式上。所以你必须多看,中国外国到处多看看!对这里面各阶层的人事,你最好都能接触,都能跟他们交谈,你才能了解。然后你读经,悟处就不一样,你跟人家讲佛法,讲法也不相同,别人听了很容易接受。所以佛门重视参学,《华严经》到最后五十三参,阿弥陀佛摄取二百一十亿国土那就是参学,毗卢遮那佛,往昔微尘数佛所是他的参学,你不参学怎么行?怎么能成就你的智慧?这是无数大愿之所严净,才有华藏世界。
  钞【又下云:普贤智地行悉成,一切庄严从此出,例法藏愿行,亦犹是也。】
  『普贤智地行悉成』,普贤菩萨智地也是依行才能成就。先有愿后有行,都是明愿与行的次第关系,普贤菩萨如此,毗卢遮那佛也如此,可见得法藏成佛不例外!这些话统统是勉励我们,一定要先发大愿,以行填愿,才能成就。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五一集
下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四九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十六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四0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八六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0七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八七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三十三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二八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三十二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四四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二三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圆觉经 第七集[栏目:净空法师]
 解脱之道[栏目:林钰堂博士]
 操之在己[栏目:禅林衲子心]
 盲人点灯[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宁玛六殊胜(俄果仁波切)[栏目:宁玛]
 八十四大成就者传 六十八、咕噜噶拉噶拉传[栏目:八十四大成就者]
 Well, have there ever been any scientists who beli..[栏目:Good Questions, Good Answers on Buddhism]
 八识离身五眼开[栏目:宣化上人]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五四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九集]
 法句经讲记(四十一)[栏目:传道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