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四一集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22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四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41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四六七页:
  疏【又此一心,即达摩直指之禅故。】
  钞【寻常说禅者讳净土,今谓达摩说禅,直指灵知之自性也。此理一心,正灵知自性故。门庭施设不同,而所证无两心也。善哉中峰之言曰: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也。有味乎言之也。】
  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正是世尊像法的时代。佛曾经预言过,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佛法传到中国正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一千年,换句话说,是像法刚刚开端。像法一千年,可以说像法时期的佛法都是在中国度过的,所以中国的禅宗非常兴盛。净土跟禅是同一个时代进来的,说到它的殊胜,其实并不亚於禅宗,到现在末法时期,禅衰了,真正成就确实只有净宗。过去参禅的人还持净土,莲池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净跟禅没有两样,是一致的,只是所采取的方法、手段不相同,目的完全相同。《疏》里面告诉我们,『此一心』就是指的理一心,净宗讲的理一心,理一心就是达摩祖师传到中国来的禅,这在禅宗里面属於上上禅。
  下面大师给我们解释,『寻常说禅者讳净土』,「讳」是排斥、不愿意、忌讳,忌讳说净土。实在讲,他对於禅跟净都没有搞通,都没有真正明了,果然真正明了了,晓得这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一个是用信愿持名的方法契入这个境界,另外一个是用参话头或是观心的方法,也是达到这个境界。可见得在形式、方法上不一样,它的成就确实是一致的。『今谓达摩说禅』,六祖大师可以说是直接承传达摩祖师传下来的这个宗派,在《坛经》里面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大家要问达摩的禅是什么?你细读《坛经》就知道了。『直指灵知』,禅宗里面常讲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文字是指的教,就是一切经典,它不从一切经典下手,「直指人心」,从心地上下手。
  这是佛陀当年教学两种迥然不同的方法。对於上上根人就直指人心,不要浪费那么多的时间,研教时间浪费太多了;对於中下根性,那就非用教不可,要按著次序由浅而深,次第来教学。实际上就像我们现在的教育,现在教育学生里头有两种学生:一种是天才儿童,一种是一般的儿童。一般儿童,那一定是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这个叫教下。天才儿童不要上小学、中学、大学,直接念研究所,当然这种人很少,在佛门里面也不多。如果不是天才儿童,你直接上研究所是一无所成。换句话说,不是上上根人,要去学禅,那是决定不能成就的。所以禅宗在中国蔚成风气之后,向往羡慕的人很多,於是乎真的不自量力的人也不少,统统都去学去了。那真正成就的,那不讲别的人,单讲六祖能大师,跟能大师学的人,何止千人、万人,决定不止!这几万人是最保守的估计。真正学成功的,《坛经》里面告诉我们四十三个人。这在中国佛教史上,学禅的人,这一会是最殊胜,可以讲空前绝后。六祖大师以前,禅宗的大德成就的人数很少,从达摩到五祖都是单传,一个老师一生教学只成就一个人,到六祖才无比的殊胜,成就四十三位。我们看禅宗史,禅师座下弟子真正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大概是一、二个,三、四个。六祖能大师一生当中度的人最多,四十三个人。这就晓得,不是上上根人,没有分!
  禅宗是不是不要经典?不是的。禅宗是先悟,先开悟后读经典;教下是先读经典然后再开悟,从经教里面开悟,所以方法不一样。当然开悟之后,读经就快了,一看就明了,用不著学,也用不著人讲解。所谓用经典来印心,就是印证,自己对於宇宙人生的知见跟佛对照一下,看一样不一样。用经论来证明自己的想法、看法有没有错误,所以它是印心的。不像我们现在是拿著经典在学习、在上课,我们是中下根性的人,不能离开教科书;上上根人不要教科书。
  直指灵知,「灵知」就是一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此地讲自性,指这个。
  演【直指灵知者,波罗提云: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悟之则为佛性,迷之则为精魂是也。】
  这是世尊在世的时候一位大德。其实《楞严经》里也讲得很清楚,跟这个地方的意思相彷佛。指六根根性就是灵知,就是佛性。六根的根性,『悟之则为佛性』,佛性就是灵知、就是自性;『迷之则为精魂』,迷了,就是中国人所讲的灵魂,佛法里面叫神识,就是阿赖耶、八识,迷了就叫八识。悟了就是佛性,也叫四智菩提,它起作用是四种智慧: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悟了起这四种作用;迷了就变成八识,八识就制造六道轮回。这利害关系确实是很严重的,不可以不知道。佛教给我们,无论是宗门教下,大乘佛法大主意就是转识成智,把八识转成四智,我们的修学成就就圆满,就在这个地方。小乘为什么不说?小乘用阿赖耶识,没有离开阿赖耶识,所以小乘的成就最多只能成就九次第定,这个能超越三界,不能见性。不能见性就是没有法子转识成智,必须回小向大,再从大乘佛法里面才能证得自性,才能达到我们本宗所讲的理一心不乱的境界。
  演【又荷泽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荷泽是禅宗第七代祖师,就是神会,六祖的学生,也相当有成就。「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知」是觉,就是觉悟,就是前面讲的灵知,不是普通的知。普通这个知,实在讲很不妙,不是众妙。普通这个知,成了所知障,变成成见,变成障碍。这是灵知,灵知就是般若里面所讲的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是那个知,不是普通的知。
  演【永嘉云:不须知知,但知而已等。】
  「不须知知」,第一个知是根本智,第二个知是后得智;换句话说,第一个知是知之本体,第二个知是知的作用,就是知的对象。不须知知,不需要知道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但知而已」,你有那个灵知就行了,你只要守住这个体,那个体就是真知。他的意思在这里,这很妙很妙。你确实有灵知,但是这个知不起作用,那就是诸佛菩萨。我们坏在哪里?坏在这个知它就偏起作用,作用是什么?分别、执著,它起这个东西。诸佛菩萨眼见色、耳闻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分别、不执著。所以底下这个知是分别、执著;上面这个知,一切明了,一切明了不需要分别、执著。你只守住这个一切明了,这就叫佛性。一落到分别、执著,就落到八识里面,就迷了。所以第一个知是觉、灵知;第二个知就迷了,就变成情识。如何能保持著第一个知,这个是功夫,禅宗里面专门用这个功夫。我们净土宗只用这一句佛号,把所有妄想分别执著念掉,念念就专精在这一句佛号上,念到纯熟,一切妄想执著没有了,这句佛号就变成灵知。所以,方法、技巧跟禅不一样。我们不是上上根,那个方法我们不能成功,换这个方法能成功,这个要知道。这个方法在一生当中达不到理一心,理一心就是成佛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了。达不到这个功夫不要紧,古来大德说得好,「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那个悟就是直指灵知。我见了阿弥陀佛,那就不用愁了,在弥陀会下决定成就。这就是说,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成佛的,统统成就了。这是说禅跟净没有两样,是一样的。
  『门庭施设不同,而所证无两心』,门庭是讲宗派,施设是方法、手段。宗派不一样,教学的方法、手段不一样,而所证是一样的。
  演【门庭施设不同者,净土法门,有净有秽,有佛有生,是约建立门。禅宗法门,则净秽双非,生佛不立,是约扫荡门。】
  这是讲「有」门,净土宗是从有门进去。西方确确实实有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有阿弥陀佛,我们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有佛、有众生,众生念佛决定得生净土。《弥陀经》上讲了两个有,「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两个有,一个现在,这从有门入。所以它是「建立门」,它是指方立相,指示方位、建立形相,从有门进。禅宗跟这个恰恰相反,「禅宗法门,则净秽双非,生佛不立」,它是无佛无众生,无秽亦无净。所以确确实实是难,它当下心地就清净,一尘不染,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我们不行,我们心里不知道有多少物,一样都丢不开,太多太多了。所以那两种方法,教学的技术不相同。我们心里乱七八糟东西太多,想学禅学不来。禅必须心里干净,一尘不染,那个可以。这是门庭施设不一样,而所证是一样的。
  演【所证无两心者,彼一切尽扫者,顿除妄想,直显灵知;此一切建立者,使成三昧,亦悟灵知。】
  禅宗目的,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舍掉,清净心、灵知本性恢复了,它用这个方法。我们这个宗派呢?「此一切建立者,使成三昧,亦悟灵知」。他是顿悟,我们是渐悟,我们慢慢也走到这条路上去了。念佛的功夫分为三个等次,第一个等次是「功夫成片」,这个实在讲,每个人在一生当中一定做得到,能做到这个功夫就决定往生,所以古来祖师说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就是这个道理,没有一个不成就的。中等功夫,「事一心不乱」,那就少,有这样功夫的人不像第一种那么多。最高一个层次是「理一心不乱」,就是此地说的上上乘功夫,当然人数就更少了。实在说,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末法时期)要达到事一心不乱几乎不可能,为什么?见思烦恼断了,今天哪一个念佛人能有这样的功夫?可是诸位要晓得,禅如果不是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就不能出三界,还要搞六道生死轮回,既然要搞六道,必定堕落三恶道。所以禅要上乘功夫才算成就,中下没有结果。可是净,下下功夫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就永远不退转;不但不退转,经上讲得很清楚,下下品往生圆证三不退。换句话说,生到西方世界所得到的利益跟禅宗上上乘人是相同的,甚至比他还要殊胜,这个不可思议。这两个比较一下,禅是「难行道」,念佛是「易行道」,两者仔细比较,净宗快,比禅还要快,容易、简单、稳当,样样都超越禅宗,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末后他引古人所说:
  演【故古云:参禅本为超生死,念佛亦因脱死生,但向一边挨得入,两条门路不多争。】
  「参禅本为超生死」,学禅人目的就是要超越六道轮回,了生死、出三界,「念佛亦因脱死生」,可见目的是相同的,「但向一边挨得入,两条门路不多争」,这就好像这个屋子两个门,在门外不要争,随便从哪个门进去都可以,目的都达到了。何必学禅要排斥净,学净要排斥禅呢?用不著相争。要知道方法不相同,目的没有两样,完全是一致的。
  『善哉中峰之言曰』,中峰禅师是元朝时候人,「三时系念」佛事仪规是他编的。他虽然是禅宗的大德,「三时系念」都求生净土,所以中峰禅师临命终是念佛往生净土的。他说『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也』,这就说明禅净是一不是二,『有味乎言之也』,这句话很有味道。单单看「禅」跟「净」两个字,你愈看就愈有味。禅是不著相,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解释禅定,「外不著相就是禅」,换句话说,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不为外境所扰乱,就叫禅;心不向外面攀缘,这是定。心不向外缘是定,外面境界不能干扰这叫禅。净是清净心,如果被外面干扰,心不清净了,这个心要是向外攀缘也不清净了。所以你说,净跟禅是一还是二?确实是一桩事情。中峰禅师这个话,说得就很有味道。何况释迦牟尼佛在《大集经》里面告诉我们,「念佛是名上上禅」,不是普通的禅,上上禅就是明心见性的禅,拣别不是四禅八定,不是九次第定,那都不叫上上禅,念佛是上上禅。
  钞【或谓:直指之禅,不立文字,今持名号,若为会同?】
  假设有人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说明禅跟净不一样,为什么?禅宗是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净土宗是执持名号,名号是阿弥陀佛,有四个字在!一个不立文字,一个是建立在文字上,怎么会一样?这个问也问得很高明,也很有根据。
  钞【不知传法以四句之偈,印心以四卷之经,较之四字名号,文更繁矣。】
  答得很妙!祖祖传心、传法,有没有文字?有!达摩祖师到中国,传法给二祖慧可,就用四卷《楞伽经》来印心,四卷《楞伽经》比「阿弥陀佛」四个字多太多了。
  演【传法四句者,初祖云: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这是达摩祖师传给二祖慧可的,这二十个字比阿弥陀佛四个字那就多得太多。
  钞【盖非以断灭文字为不立也。不即文字,不离文字,达著契之。】
  末后的结论很重要,禅宗号称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禅宗的文字比任何一个宗派都多。你们看《大藏经》就晓得,禅宗祖师的语录,六祖大师还有一部《坛经》,那《坛经》是不是文字?它那个文字比我们《弥陀经》还长。不立文字,诸位要晓得,是不执著文字,不是不要文字,他还是要文字。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的原则,「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参禅要这样参才行。实在讲,学教也要遵守这个原则。参禅能离相就能开悟,学教的人能离相就能大开圆解,念佛的人能离相就能得一心不乱。问题是:离很难。说得很容易,离很难!这就是说,不是说没有文字,不是说没有言说,言说、文字统统都有,你不能执著,执著是病。言语、文字没有病,没有毛病,执著是病,分别是病。分别是所知障,执著是烦恼障,你不分别、不执著,你去应用它,哪来的障碍?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给我们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就叫一真法界,得大自在,一切障碍都没有。障碍从哪里生的?障碍从妄想分别执著生的。你要是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恭喜你,你就成佛了。佛跟众生的差别,众生有妄想分别执著,佛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华严?出现品》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一语道破,我们的病根就是妄想分别执著。
  禅宗里面讲的参,怎么参?离心意识参。第六识分别,第七识执著,第八识落印象。离心意识就是你不要分别、不要执著、不落印象。不落印象,就是不要把它记在心里,事情过去了,忘得干干净净,像什么?佛法里面常讲,我们用心要像镜子一样,镜子,现前照得清清楚楚,走了之后,痕迹都不落。我们用心要像镜子,镜子照东西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落印象。我们凡夫用心像照相机的底片一样,有分别、有执著、落印象,无始劫以来,这心里是一塌糊涂,落的污染太多了;佛心像一面镜子。所以经典有镜子的意思,我们每天早晚都要照镜子把脸洗干净,为什么经典打开像是一面镜子?心里那个肮脏东西也要把它洗刷干净,离心意识就洗干净了。禅宗是用「参话头」、用「观心」的方法洗心易行,我们这个宗派用的方把就是四字名号,或者是六字洪名,用这个方法洗心易行,这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学佛,学佛要真做,真做叫学;每天诵经念佛而不做,那个不叫学佛,而是佛学。佛学不是学佛,佛学没用处,对自己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可能。一定要学佛,佛是什么心,我要学,学跟他一样;佛怎么待人接物,我也要学跟他一模一样,这才行。佛的心、佛的行都在经典上,所以了解经典的意思,依照它的话去做,这叫学佛,那才管用。
  不是断灭文字为不立,「不立文字」不是不要文字、不是废弃文字,而是『不即文字,不离文字』,对於言语、文字不即不离。不离,我要用它,我要用文字,我要用言语;不即是什么?决定不执著,知道它只是工具而已。它是工具,用了之后就舍掉,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可以用,用完就舍,不要执著,那就完全正确。
  疏【又此一心,当知心王心所,无不一故。】
  前面净就是禅、禅就是净,是跟宗门会通。这一段要跟教下会通,由此可知,净宗确实通宗通教。禅宗明白这个道理了,专心念阿弥陀佛,成就它禅宗的目的;教下明白这个道理了,一心念阿弥陀佛,达到通教的目的。这个法门真是妙极了。
  钞【王所解见前文,此之八者,及五十一。】
  心王、心所前面讲过,『王』是自在的意思,『所』是不自在了。像一个国家一样,国王跟现在总统不一样,现在总统受国会的牵制不自在,想做什么事情,国会不通过他就没有办法;从前做皇帝的很自在,什么人都要听他的,他一个人发号司令,全国人民都要听他指挥,不可以反抗的。所以「王」代表自在,「所」就不自在,这是臣民,要听从王的差遣,听从他的命令。佛在此地把心比喻作王,心所起的作用比喻作臣民,所以就有王、有所。王有八个,实在讲这八个其实是一个,心只有一个,哪里会跑出八个心?其实这八个统统是阿赖耶起作用,阿赖耶真正是第一个王,像国王一样,其余这七个像底下的大臣一样,好像各院的院长、各部的部长,它也相当自在。心所就不自在,心所是附属於心王,就不像他能够独当一方。八个心王就是八识,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第六意识,再加上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所以,总共八个识。与八个识相应的心所,多少都不一样,像与阿赖耶相应的只有「五遍行心所」,只有五个,最少的;与第六意识相应的心所有五十一个,最多的,所以它很会打妄想,所有烦恼、妄想都从它出来的。要紧的话在下面:
  钞【纷然不齐,杂然竞起,而言无不一者。】
  莲池大师给我们讲,理一心不乱就是心王心所无不一,这怎么说法?相宗里面那个情况,确实是纷然不齐、杂然竞起。
  演【纷然不齐者,约善恶无记三性说,以三性自体迥异故。】
  这就是不齐。五十一个心所,善心所十一个,恶心所二十六个(根本烦恼六个,随烦恼二十个),其他属於无记,无记就是说不上善恶,非善非恶,但是它有作用,它有这些事情。性质完全不相同,这就是不齐,纷然不齐。
  演【杂然竞起者,约八识缘境不同说,以眼识缘色,耳识缘声,赖耶缘根身器界。】
  就是每一个心心所,八识五十一心所,所缘的境界都不一样,这是杂然竞起,怎么能说它是一?这问题提得很好。下面解释:
  钞【良繇王所虽多,溯流穷源,不出一心。】
  心王、心所,如果追究它的根源,心所不离心王,心王从哪里来?从『一心』来的,追根究柢追到最后就是一心,都是一心起作用,不是别的。
  演【始从清净心中,无明妄动,转成赖耶。次从赖耶,转出前七。心王既起,心所随行,次第引生五十一种,如从源出流也。】
  「始从清净心中」,这是讲心王心所怎么来的,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无明妄动,转成赖耶」。相宗的经论说,「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就是阿赖耶的三细相,「境界为缘长六粗」。要是用现代话来说,宇宙一切万物怎么生成的?追究它的根源,宇宙从哪里来的?这些万物从哪里来的?科学家都在探讨、在研究,找不到根源!他们提出《进化论》,说这是逐渐在大宇宙当中演变进化而产生的现象。但是这个理论不能为多数人接受,如果说人类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现在世界上那些猿猴为什么不进化成人?怎么猴子一半进化成人,一半还保持它的本来面目?这怎么讲也讲不通。宇宙人生的真相,凭著科技很难把它的根源找出来,枝叶可以找得出来,根本找不出来,根本太深了。浅显的,科学能够印证、证实;极其幽深,这是科学技术达不到的。以科学方法论来说,那就非常的明显,我们世间所谓理则学、逻辑、辩证法,佛法里面讲的因明,这些都可以算是科学的方法,这些方法来探讨宇宙人生,确实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方便,许许多多的发明都是从这些方法当中得到的,但是要探讨心性,这些东西完全没有用处。在佛法里,中下层的佛法可以用因明,高级的佛法用不上,这个东西一点用处都没有。因明,对禅没有用,对净也没有用,高级的教也用不上,初级、中级可以用。《楞严经》对这个,发明得非常透彻。清净心中,无明妄动,「无明不觉生三细」,把真心本性这就变成阿赖耶。「次从赖耶,转出前七」,再从阿赖耶转出前七识,连阿赖耶,这叫八心王,心王这就有了。心王起作用,那就叫所,「心所随行,次第引生五十一种」,五十一种是种类,心里的作用归纳成五十一大类,如果细分那就很繁琐。弥勒菩萨造《瑜伽师地论》,将一切法归纳成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我们初学的人就很困难,太多了。天亲菩萨将六百六十法再归纳,归纳成百法。换句话说,《百法明门》就是《瑜伽师地论》的大纲。所以任何一法展开是无量无边,那是真的非常复杂,不是像经教里面讲的那么简单,那个简单都是归纳再归纳,理出个头绪让我们有一个入门之处。
  演【今溯流及源者。】
  我们顺著流,像水一样,找它的源头。
  演【则心所不离心王,心王不起,心所不生故。心王不离妙心,妙心不动,心王不现故。】
  「妙心」就是真心,就是灵知。诸位一定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很少人知道,所以佛说众生在迷。什么是真知?心不动是真知,是无所不知;心一动,什么都不知道了。佛在经上把心比喻作水,水在不动的时候,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没有一样不知道;心一动,水就起波浪,一起波浪就照不清楚,纵然照在里面是支离破碎,你所知道的就不是真相。学佛的人,用思惟、用想像、用分别去研究经教,这经教里面的意思他能明了吗?他自以为明了,不行!他确实愈研究愈糟糕,愈研究是他的心愈动愈大,本来是小浪,变成大浪,所以把经典变成世间的学术,把佛在经上讲的意思全部错解了,为什么错解?因为你用第六意识,用第七识,全就错了。
  怎样才能真正明了?不用心意识就明了了。不用心意识,照见!这个心水是平的,平的是照见,一接触就明了;这一研究是起波浪,起波浪怎能照见?这个道理懂得的人不多,特别是现代人。古人懂得,所以古人,不但是禅宗,教下都不例外,都是从定当中入进去的。「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开了智慧这才读经。宗门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以后才读经,他读经是印证。教下,不必要那么高的定功,要有小小的定功才能听经;一点定功都没有,不准听经。《沙弥律仪》里头就有,这一出家,五年要学戒,这五年当中不准听经。寺庙在从前就是学校,有禅堂、有讲堂、有念佛堂,你没有资格去念佛,没有资格参禅,也没有资格听经,做什么事情?给常住服务,照顾大众,五年以后才有资格去禅堂坐禅、讲堂听经,五年心定下来了。这五年初步的教育就像现在学校里新生教育,军队里入伍教育。我们佛门这个入伍教育是五年,比世间教育要长,这个五年就是训练定心,收心。心定了就开智慧,有了智慧,你听讲经就有悟处,就能领悟;心不定,没有领悟。有领悟就有受用,换句话说,不但能改善我们的生活,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会更圆融、更美满。而且还有一桩是大家意想不到的,它能调理我们的身心,就是现代人所讲的改变体质,这是真的。纵然身上得癌症肿瘤,不必要用医药,自然就调整,他就好了。诸位要晓得,定能调整身心的健康。定是清净心!清净心,生理受心理的影响,心清净,不适当细胞的组织都会恢复到正常。所以,定对於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利益。一定是从定开慧。
  净宗这个法门就是直接修一心不乱的,禅是直接修的,净也是直接修的。但是禅是要自己心里已经相当清净的功夫,用这个禅再提升一级,拉到顶点;不是这个标准的,它提不上去。净宗这个法门,你染污到极处也不怕,它还是逐步把你向上提升。这就是净比禅要来得方便,容易成就在此。教就不出於唯识法相,唯识法相把所有教下统统包括了,追根究柢也是一心。千经万论、无量法门从哪里出来?从一心里头流出来的。所以你得到一心,所有一切法门就都通达了。源头找到了,纲领抓住了,哪有不成就的?现在的人自以为聪明,对於古圣先贤所说的,他不接受、他不相信,要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学佛。这个结果,说得好听一点,把佛法变成现代科学,结果还搞六道轮,就这么回事情。佛法真实的利益,不讲了生死的利益,就是身心健康、生活幸福快乐,这是眼前一点小利益,他都得不到!佛门常讲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苦离不开,乐得不到,迷破不了,这个悟也不会开,原因就是他所修学的不如法。不知道古人这个方法用了二、三千年,如果这个方法不好,你说能用这么久吗?这三千年当中多少人用这个方法开悟,用这个方法成就了,这方法有价值!不能说这方法太旧、太老了,就不要了,换个新的;换个新的没用,达不到这个目的。所以要仔细去想想,佛菩萨这个方法超越时空,不会被时间、空间所淘汰,不会!这就是我们世间人所讲的真理永远不变。你依照这个方法去做,决定得好处;你违背这个方法,你想成就那就非常困难。
  钞【今念佛人,初以耳识闻彼佛名,次以意识专注忆念。以专念故,总摄六根,眼鼻舌身,如是六识,皆悉不行,念之不已,念极而忘。所谓恒审思量者,其思寂焉,忘之不已,忘极而化。所谓真妄和合者,其妄消焉,则七识八识亦悉不行,主既不存,从者焉附,其五十一又何论也。当尔之时,巨浪微波,咸成止水,浓云薄雾,尽作澄空,唯是一心,更无余法,故云无不一也。】
  莲池大师给我们解释这个问题,用的文字不多,确实是简要详明,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结论,一句佛号包括了宗门教下,与后来蕅益大师念佛开示完全相同。蕅益是莲池大师的私淑弟子,他学莲池大师,当然《弥陀经疏钞》是他最重要的一部教科书,这一段蕅益大师一定很熟悉。所以他念佛的开示可以说就是这一段浅显明了的说法。这一段对於教义通达一些的人来看没有问题,一看就明了。如果对於大乘经论读得比较少的,这一段还是有困难。古德法师虽然有注解,还必须要细细来加以解说,我们才真正明了佛号功德不可思议,然后我们才肯死心塌地老实念佛。知道我这句佛号念好了,宗门教下我统统成就了,这是很殊胜的修学方法。你们参禅一生未必开悟,你们研教一生也未必能大开圆解,我这一句佛号念成功了,不但大开圆解,也大彻大悟了,妙就妙在这个地方。今天时间到了。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四二集
下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四0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五六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00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六十五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四七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五九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四十四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一一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二五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十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三0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为什么要护生放生[栏目:仁焕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