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四五集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04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四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45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七五页:
  钞【亦分五教者,以莲分九品,则小大浅深,自有差等。如小教以繇心造业而感前境为一心;始教以阿赖耶识所变为一心;终教以识境如梦,唯如来藏为一心;顿教以染净俱泯为一心;圆教以总该万有即是一心。】
  这一段是莲池大师以贤首宗的判教,贤首也叫做华严宗,这个宗派的祖师大德们,对於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做了一个浅深次第的整理,就好像我们现在学校里面排课程一样,哪些课程应当排在小学,小学生接受的,哪些课程应当摆在中学,哪些应该摆在大学。但是诸位必须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确确实实没有这个意思,也没有这种安排,什么原因?佛当年在世为众生讲经说法是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来向佛请教的人,并不是程度很整齐,可能前一个人水准很低,后面一个人程度就很高,佛是应机说法,这是当时的情况。后来经典经过继续整理之后,传到中国,中国这些大德们为了教学方便起见,就类似像现在的学校把它按浅深次第编了一个顺序。贤首宗就分为五教,天台分为四教,按照浅深次第不同。但是这些全都是佛说的,我们看到佛说这些话,就知道是对某一种程度人所讲的。
  『小教』,这个对於小根器初学人所说的,这是『由心造业』。小乘程度浅,佛为他们说法只说到第六意识,这是他能够体会的,像我们现在一般人讲意识、潜意识,他能够懂,现在科学上的名词;跟他讲第八识、第七识,他就迷惑了,他就不知道是一回什么事情,只讲到意识,没有讲八识。或者有些经论,小乘经上偶尔讲到八识,还是以六识为主,那只是附带提一提而已。他们执著这个身是实在的,执著外面境界也是实在的,确实最大多数的人有这种分别执著,因为他是由心造业,才感三界六道这许许多多的境界,他把这个当作一心。
  大乘『始教』这一类根性的人,比小教的人要聪明,也就是说他们的思想比较开放,不像小乘人那么保守,那样的执著。於是佛就跟他讲八识。说的这个「唯识」,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心理学。比这六识讲得就更深,讲得更广,告诉我们有八识,六识之外还有阿赖耶、还有末那。虽然知道八识,这是大乘刚刚开始。八识心中储存无量劫来的善恶种子,「种子」是法相唯识里面的名词,现在人说的潜意识,遇到缘会把它勾引起来,於是它就起作用,这个起作用就叫做「现行」。佛说阿赖耶识里面十法界的种子都有,哪一个种子的力量强大,於是它就先起作用,强者先牵,这就是在六道十法界里面接受果报的情形。所以他是以阿赖耶识所变的,这个叫一心。
  『终教』是大乘高级的,高程度;始教是大乘的初学。大乘高阶段的,佛讲『如来藏』,说明阿赖耶识就是真如本性,随染净缘变现出来的,这是把阿赖耶识的本质说出来了,说出八识五十一心所都不是真实的,都是虚幻的,所以说「识如梦幻,唯一真如」,《楞严经》上实在说就是发明这个道理,说明这个事实。如来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如来」是指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里?就藏在阿赖耶识里。阿赖耶识,实在讲,悟了就是真如本性,迷了就叫阿赖耶,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真如本性实在讲没有迷悟,迷悟是在人,真如、真性、本性都没有迷悟。这是以『如来藏为一心』,这个层次是一层比一层高,但是一层比一层真实。
  终教还不是究竟的真实,『顿教』里面(顿教跟圆教,天台家把它合成一个,就是圆教,贤首把它分开,就说得更详细),『染净』都没有;染就是八识,净就是如来藏。阿赖耶有染净二分,顿教里二分都失掉,可见得他的心就更清净,真正到一念不生。《唯识论》讲,「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这两句话把法相唯识包括尽,也可以说是法相唯识的总纲领。「五法」是将一切法万法归纳为五大类,就是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三自性」是讲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任何一法都具有三自性,这些都是空的,为什么?因为它全是有为法。《金刚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就空了。所以《般若》是顿教,《唯识》是渐教,《唯识》是慢慢学,《金刚经》是一下就空了,那么样干脆、那么样彻底。「二无我」就是人无我、法无我。唯识宗里面讲人我、法我,到最后告诉你「人法皆空,俱不可得」,这个时候一念不生。这个一念是妄念,不是没有正念,如果正念也没有了,那就坏了,变成无想定,无想定的果报在无想天,诸位要知道,那个无想是被无明盖覆了。我们妄念不生,无明也没有,这个时候显露出来的叫正念,正念分明,那是无限深广的般若智慧,这个叫一心,这是顿教所说的。
  『圆教』,那就是《华严经》里面显示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达到极处了。因为前面纵然说到顿教,说实实在在的话,他还是有分别执著,何以见得?如果没有分别执著,一切万法当然圆融。它还不能圆融,还有高低层次,有高低层次、有浅深不同,这些东西不是从分别执著里面,是从哪来的?所以它还是从分别执著里头生的。圆教确实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叫万法圆融,彼此不相碍!《华严》里面讲的周遍圆融,事事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个「一」是任一,不是特别指哪个一,任何一法就圆满具足一切法,那才是《华严》大圆满的境界。这些在此地都没有细说,为什么没细说?这个文里面讲:
  钞【而佛说此经,本为下凡众生,但念佛名,径登不退,直至成佛,正属顿圆。】
  这部《阿弥陀经 》,它的理论依据,它的修学方法,在五教里面到底属於哪一类?它属於圆顿,天台四教里面它正属於圆教。换句话说,一定要圆顿根性的人学这个法门,那就非常合适。有些学者对於性宗、相宗非常有兴趣,用许多的时间精力在经典里钻研,那是什么根性?那是大乘始教、终教的根性,就是天台家讲别教的根性,通别的根性。有些人头脑简单、怕麻烦、怕思考、怕读经,听说老实念佛就能往生,他就死心塌地念这句阿弥陀佛,这种人就是圆顿根性。圆顿根性的人成就比通别成就要快、要高。那些人研究几十年恐怕还没有结论,圆顿人念几年佛他就真成功了,他跟阿弥陀佛就搭了线,通了消息,快!比什么都快。所以这个法门真正能够信受奉行、能够放下万缘,那你就是圆顿根性的人。
  钞【又二乘种不生。】
  这不是说二乘人,是具有二乘种性,二乘种性是什么?喜欢分别执著,这就属於二乘种性。二乘种性的人只知道自利不肯利他,这种种性不能往生。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属於圆顿大乘人。
  钞【故略前三,不复分五。天台四教例此。】
  前面三种省略。
  疏【又此事理二持,起信中具有此意。】
  『起信』是《大乘起信论》,这本书分量不多,知名度很高。因为《论》里面所说的也是大乘八大宗的基础,所以叫《大乘起信论》,是大乘入门的一本教科书。由此可知,它对於大乘修学相当重要,马鸣菩萨作的。《起信论》里面,文上没有显说,意思有,有事持跟理持。我们读诵大乘佛法贵在得意,就是你得到它的意思,这是可贵的。
  钞【论云专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者,此双含事理而言也。】
  《起信论》上,马鸣菩萨说『专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这句话用在事持讲得通,用在理持也讲得通,它并没有讲事理,你只要老老实实专念,你一定能往生。可是《论》里也有说:
  钞【次云若念彼佛真如法身,又云虽念亦无能念可念,皆指理一心也。】
  这两句的说法,那就是理一心,不是事一心。前面一句里面包含著事一心,后面两句的确是属於理一心。理一心、事一心,在字面上没有,这意思有了。这是用《起信论》来引证,确实一心有这两种。
  疏【又此事理二持,即显密二意。】
  《弥陀经》一般后面都不附带「往生咒」,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后面附带「往生咒」,《要解》后面就没有。莲池大师的用意我们要了解,他是把这部《弥陀经》这个持名念佛的法门通宗通教、通显通密,我们这个法门的确是圆融。所以他每一段注疏都有「称理」。称理这一段就是跟禅宗「称性而说」是一个意思,这是他注解很特别的地方,也就是《疏钞》的特色。我们看一般其他注解没有这种说法,每一句、每一段都把它会归自性。这是说明理事就是显密。
  钞【四字名号,全皆梵语,但念不忘,与持咒同,是名曰密。】
  这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无论是四个字,无论是六个字,这名号确实是梵语,是音译过来的,就是咒语。所以喜欢学密的,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无上咒,《心经》上讲的「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实在讲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跟密咒完全相同。它的功力,那是密宗里所有一切神咒都不能跟它相比,这个诸位细细的去读净土三经就明了。
  钞【且念且参,观心究理,是名曰显。】
  咒是决定不能够求其义的,在咒语里一定要想它是什么意思,那就难了,那就不叫密咒了。所以咒只有音,没有意思,只要音念得准确就有感应。咒语里面很多都是鬼神的名号,所以密宗跟鬼神往来的关系非常密切。咒语音要念得正确,才会把鬼神叫来,你念得不正确,他也听不懂,他就不来了。我们看传记里面记载,唐朝那个时代,密宗有一些大师从印度来的,他们念的那个咒确实呼风唤雨,役使鬼神,能差遣鬼神来办事。现在《大藏经》,咒都在,我们去念不灵了,一个都不灵,原因在什么地方?音不准确。所以咒语一定要口传。口传,现在有很多金刚上师传,为什么也不灵?这个口传传了两千年,音早就变了,所以不是咒不灵,是音不准确,鬼神听不懂了。但是在有一种情形之下,可以跟鬼神沟通,那就是心地清净,诚则灵。虽然言语听不懂,但是他心灵上有感应,诚则灵,这是属於一类的咒语。还有一类咒语,是世尊非常高明的一个手法,治病的。你这个身体有病,教你念个咒,病就好了,这个事情是真的吗?真的,非常符合科学的道理。今天我们这个科学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换句话说,佛对於人体的结构了解得太清楚,哪个部位有毛病,这个毛病实在讲,微血管阻塞不通出了毛病,我们中国古时候用针炙,把你阻塞这个地方打通,你血液循环正常,身体就健康了。佛法更高明,用音声震动,那个咒语念得很正确的时候,发音会震动这个部位,把这个阻塞就打通了。像这样治病的咒语,在《大藏经》上很多,我们现在念咒不灵,原因在哪里?我们的音发得不正确。发出某一个声音震动某一个部位,这是非常合乎科学,非常可惜失传了。真的是有显有密,这个地方显,我们念佛,念佛当中有悟处。
  这个「参」可不是研究,研究就错了。『且念且参,观心究理』,这是念佛里面已经带了禅的方法,我们常讲的禅净双修,永明延寿大师教给那些参禅的人,「有禅有净土」,是用这个方法,念佛,念念在参「念佛是谁」,这叫「且念且参」,这就不属於密,属於显。老实念佛,什么都不问,一天到晚阿弥陀佛念到底,那是密,那个功夫跟密一样。如果在这里面提起疑情,要参「念佛是谁」,就变成禅。当然,禅、教、密、律、净,就看你用的什么方法?这一句名号里是样样具足。换句话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在这句名号之中,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钞【为门少异,归元则同。】
  『门』是讲门径,方法稍微有点不同,可是往生净土是相同的,都是往生净土。
  钞【显密圆通,事理无碍。】
  大师这些开示,主要目的无非是显示念佛法门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让我们真正认识它,了解它,死心塌地去受持,这一生就能得真实的利益,永脱生死,圆成佛道,我们这一生当中确实做得到!说这么多话,真正是苦口婆心,目的就是叫你相信,不要怀疑、不要夹杂,老实去念,这就完了,这个法门就说尽了。因为你不信,不肯死心塌地,还在疑神疑鬼,想东想西,所以才说这么多话。真正老实了,这一大堆话都叫废话,这一本书也叫废纸!所以要晓得,他的目标用意之所在。
  疏【又此事理二持,虽上详分胜劣,有专事者,有专理者,机亦互通,不必疑阻。】
  这一条很重要,往往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或者自己有这些事情,或者就在我们周边一些同参道友发生这个事情,所以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念佛,方法理论是相同的,但是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这个我们要能够顾及到。我用的这个方法未必适合另外一个人,他用的方法未必能适合我。今天我们一般讲共修,特别是佛七,那就彼此要忍让,彼此要迁就,不迁就,这个道场就乱掉。真正功夫得力是一个人念,不受任何人干扰,念到欢喜,念得心清净,功夫就得力。『有专事』、『有专理』,这是大的分别,两个不同。专事念的,不必要求专理的要跟我一样,专理念的,也不要要求专事念的要跟我相同,不要去勉强人,只要功夫得力。得力的样子就是心清净,念得很欢喜就得力,念得不欢喜,念得很痛苦,那就不得力,那就必须加以修改,总要念得很欢喜。这个欢喜一定显露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的生活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会让别人羡慕你。现在这个社会大家都活得很苦,你为什么活得这么快乐?所以你念佛念好了,自然就影响别人。人家看你这么快乐,就问你:你怎么这么快乐?你就可以告诉他,我念阿弥陀佛。这就把这个法门传给别人了,他就向你学习。如果你学佛学得很痛苦,换句话说,你起了反作用,别人一看,「千万不能学佛,你看学佛那个样子」,那你造的罪业就大,你把众生学佛的因缘给打断了。所以这一段就很重要,『机亦互通,不必疑阻』。
  钞【此恐仅能事念者,自疑理性不明,所为无益,故言事得通理,以决其疑。】
  假如我们对於这个法门不能明了,或者是明了而不透彻,就会有疑问,而「疑」是很大的障碍。所以我们常常讲,念佛的秘诀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是修学的秘诀。有些人善根福德非常深厚,他对理不懂,不懂,他也不要懂,他也不想去研究,也不想去求明了,一味老实把这句佛号就念下去,这叫事持。这种人往往成就非常快速,不是一般聪明才智的人能相比的。这些人,我们世间人看他,愚痴,下下根人,殊不知下下根跟上上根的成就是平等的,没有两样。最怕的是怕我们常常怀疑,我念佛,对於三经、五经的教理还不能透彻,往生会不会有问题?那往生就真有问题了,问题从哪来的?就是因为你怀疑就成了问题,不怀疑,没问题,怀疑就有问题。疑,怎么办?必须要断掉,那就要深入经藏,经藏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破迷起信。如果一点都不怀疑,说老实话,不要听经,不要读经,用不著找这些麻烦。就是因为这个心放不下,天天才要搞这个东西。所以要决疑,这才能生信。
  钞【大势至圆通章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这是引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两句很重要的开示,『假』是藉,不需要藉任何的方法。禅宗参究的方法,教下深入研求的方法,都不需要,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菩萨说得很明白,「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是现在见,当来是往生以后见,必定见到!这个语气非常肯定,一丝毫怀疑都没有。现前见是现在见,现在见有现前见的、有定中见的、有梦中见的,这都是属於现前见。这样的事情,古今都很多,我们见不到,不是佛不在面前,只要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在面前。在面前,你为什么见不到?是因为你有业障,你业障消除,你就见到。所以念佛人业障消除,梦中就见佛,梦佛讲经说法,梦佛摩顶授记。功夫更深一点,就是业障消得又多一点的,我们念佛止静的时候,定中见佛。业障更轻的,功夫更得力的,睁开眼睛看到佛就在面前,这些都是感应!在这个地方必须晓得,佛菩萨给我们的感应,时间是很短的,几秒钟,这是真的,过了以后再也不见了。你不要怀疑,隔了很久没有见到,「大概是我退心」,那就错了。如果你常常见,见的时间又很长,那就是魔变现的,那就不是真的。净宗初祖慧远大师,我们在传记上看到,他一生当中曾经三次在定中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他所见到的情形跟经上所讲的完全相同,一生只见三次,不是一个月见三次。一天见三次,那个麻烦就大了。见到之后,要知道见如不见,这就是好境界,这《楞严经》上所说的,好境界。你见到之后起分别执著,那就堕到魔境里面。我们念佛,佛为什么不现前?不要说是定中,梦中都梦不到,我们的功力不够!一见到佛,我们的心就乱掉,怎么?一欢喜、一高兴,定就失掉,好不容易得一点小定,佛一来了,马上把你功夫破掉,多可惜!佛很清楚,不来,不破坏你,不扰乱你。到你什么时候这定功有了相当功夫,见到佛不动心,佛就现一次身给你做个证明,加强你的信愿,是这么个意思。所以魔跟佛要能辨别,要会辨别。
  这两句话要记住,要细心体会,我们的心就定了,不需要藉任何法门、任何方法来帮助,一句名号念到底。这是大势至菩萨的方法,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其他的都不知道,知道也不说。你要问,为什么不说?说起来都是废话,说它干什么!所以你真的要明了,你才晓得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全是废话,一部《大藏经》就是垃圾堆,这个跟你讲真的。统统就是教你认识阿弥陀佛,你不认识阿弥陀佛,所以才给你说法四十九年。真正明了、肯定了,什么话都不要说,为什么?几天你就见阿弥陀佛,你就成佛了,《弥陀经》上「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你就成功了,还要说什么?七天成功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在《净土圣贤录》看到过,三天念佛成就的,五天、六天成就的,都有!由此可知,千经万论无非劝你老实念佛。
  钞【空谷云:不参念佛是谁,直尔纯一念去,亦有悟日,是也。】
  悟是开悟,『悟日』,有开悟的那一天。这一位是禅宗的大德,明朝人,跟莲池大师同一个时代,也是当时禅宗的高僧。他曾经劝人老实念佛,不要参究,不要『参念佛是谁』,就是一句阿弥陀佛,『纯一念去』,纯一就是老实。参禅目的是要开悟,你把这句佛号老老实实念去,也有开悟的一天。这个话是禅宗大德说的,莲池大师在此地引用它。
  钞【又恐唯勤理念者,自疑称佛名少,或致落空,故言理得通事,以决其疑。】
  这个疑问是相同的,但是这个疑问的根源不相同。前面一个专门从事,於事念不明理;这是『理念』,里面缺少事,这两个不一样。这缺少事念,或者怀疑他念佛念得太少,恐怕往生会『落空』。实在讲,问题是在你念与不念,不在事持跟理持。事持是在事相上,这一句阿弥陀佛从心里面生起来,口里面念出来,耳朵听进去,这是事;理念则不一样。我们在前面看到,这个地方又见到,是对於西方境界完全通达明了,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但是有没有念佛?没有念。有没有求生的愿望?有!这就是蕅益大师讲的,「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有真信、有切愿,念佛念得少,决定得生;生到西方世界,「品位高下,在持名功夫的浅深」,我现在没有持名,念佛念得很少,祖师没有说念佛多少,是讲功夫浅深。换句话说,「理念」功夫有浅深,「事念」功夫也有浅深,品位高下是决定在功夫的浅深,不是在事持的多少。这个道理明白了,我们的心就放下了。念佛虽然念得少一点,或者一天很繁忙的人,慈云灌顶法师传的早晚十念法,这是最少的。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说,这个十念要是一生都不缺,也符合《无量寿经》上所讲的「一向专念」,因为到那个时候他就想起来了,符合一向专念。可见得真信切愿,念的佛名号少也能得生,真正功夫得力了,品位也不低。这两段话都是破除我们疑惑,坚定我们的信愿。
  我教给大家的「十念法」,效果比灌顶法师的朝暮十念还要大,诸位要认真的去学,要把它用在生活上。如果你有早晚课诵的话,你也可以修这个十念法,与你课诵没有抵触。你工作非常繁忙,根本没有时间作早晚课,你就用这个十念法,决定成功。这个十念法,就是十句佛号,你念四个字也可以,念六个字也可以,随著你自己的习惯。莲池大师说得很好,如果决心这一生当中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我们的客气话可以避免,这个客气话就是「南无」两个字,南无是皈依的意思、恭敬的意思、礼敬的意思。名号是「阿弥陀佛」四个字,经上教给我们执持名号,名号是四个字。所以念四个字就可以了。不过我们的课诵时间很短,只要一分钟的时间,所以加上「南无」也非常好,因为时间短!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十句。这个十句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因为我们念这十句的时候,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心地真正清净,用清净心念十句,我们这一堂课就圆满了。你要问,要不要回向?不需要!为什么?我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求生西方净土,句句都是回向。所以这个叫不回向法门。我念佛的目的就是要见阿弥陀佛,就是要往生西方净土。这十念法一天要做九次,一次只要一分钟,决定不妨碍你的工作。早晨起来的时候做一次。吃早饭的时候做一次,我们平常吃饭的时候念供养咒,都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都是这个念法。这个念法不错!但是实在讲效果不大,为什么?有口无心。所以不如用清净心念阿弥陀佛,念十句再吃饭,这是第二堂。上午上班,上班之前再做一次,第三堂。下班之前也做一次,第四堂。吃午饭的时候有一次,第五堂。下午上班、下班,吃晚饭、晚上睡觉之前,这一天九堂功课。一堂都不缺,那个效果就很大,比一般人每天用二、三个小时作早晚课的效力还要大,什么原因?就是因为这时间隔得很短,隔很短的时间立刻就又修一次了。所以功课的时间短,次数多,一天做九次,时时刻刻以清净心来执持名号,确确实实达到净念相继,这个十念相继。十念,念念都清净,确实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凡夫业障很重,念的时间长了,里面就夹杂,就有妄想、就有妄念,在一分钟这十句佛号里头可以保持没有妄想、没有杂念,可以能保持得住。这个十句不要看它是很短,它是净念相继,所以利益就非常大。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十句不间断,一天九次不间断,这个修学的方法非常适合现代人,人人能修。
  钞【念念理一,是念念弥陀也,其为称名,不亦大乎。】
  这理念比较难,理念就是我们常讲的「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是理念。『理』就是自性,就是真如本性,念念与自性相应,这是属於理念,这是『念念弥陀』。我刚才跟大家讲的这个十念法,时间很短,但是要把事念与理念相应,比较容易,为什么?因为这十句里头不起一个妄念。怎样跟理合而为一?把能所忘掉就是理。能所忘掉就是念而无念,念,我这十句佛号清清楚楚、字字分明,这是念;虽然念十句佛号,这个短短时间当中,三轮体空,没有分别执著能念的我,也没有分别执著所念的佛号,这跟理就相应,那就是无念。无念,「无」是不执著,不执著无能念、无所念,不执著能念也不执著所念,念跟无念是一不是二。念跟无念是两个就不相应,那还是事念;念跟无念合成一个,那就是理。我们要不要去学?不需要。刻意的去学,你已经在那里分别执著了,你已经有所用心了。念到功夫纯熟的时候,自自然然入这个境界,就是理念。虽然念的佛号不多,他确实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功夫很深,换句话说,往生的品位就很高!这个我们细读《观无量寿佛经》就明了。往生品位高,成佛时间缩短。上品下生,在西方世界三个小劫就成就;下品下生,这是最低的,十二大劫也就成就了。不像佛在经上说我们娑婆世界或者是他方诸佛世界的修行,动不动就说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劫,说的那个时间实在讲太长太长了。西方世界最长的是十二大劫;最短的,上品上生,生到那个地方就花开见佛,就成就了。这是西方世界的殊胜。我们记住,要紧的是「功夫的浅深」,功夫浅深从哪些地方看?从心地清净上看。我们的心一年比一年清净,今年跟去年比,确实比去年清净,这就是功夫有了进步。这个月跟上个月比较,觉得比上个月更清净,一月一月比,你的功夫进步就非常显著,往生的品位一定很高!从这地方看,自己知道,不用去问别人。问别人,说老实话,现在的人奉承你的多,跟你讲真话的人少!为什么?说真话你不高兴,捧捧你,你不错!你很好!你很有进步!听了之后就迷惑颠倒,自己以为真的有进步,真的不错了。这个不必问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结论讲:
  钞【是故摄心体心,两种念佛,事理互通,本不二故。】
  事念念到成熟的时候就变成理念,理念里面也会兼有事念,理里头有事,事里面有理,它是可以融通的,所以不必怀疑。
  疏【又此事理二持,或渐进,或顿入,亦随机不定。】
  古人说人贵自知,一个人最贵的是自己知道自己,知道自己的根性,知道自己的程度。能够自知,我们选择法门一定得利益,我们对於佛门各种宗派稍稍涉猎,仔细反省我适不适合?教下,天台要背三大部,贤首要背《华严经》,我们有没有能力?这想想,分量太多了,现在读书、背书的年龄也过了,难!这个门难!禅宗,不要说开悟了,我们盘起腿来,定都入不进去,那还能开悟吗?定都得不到。盘腿坐在那里还是胡思乱想、还是会打妄想。换句话说,这个门也走不通!密里面许许多多的咒语,纵然遇到真正善知识,咒语很多,仪轨很多,再看看我们自己生活环境,有没有能力去修学?没有能力就不能成功。再看看净土,净土法门实在是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所称赞的,叫易行道!这一句佛号真的是太简单、太容易了。我们工作很忙,我刚才教你这十念法,决定不妨碍工作,一堂功课只要一分钟,哪里会妨碍你工作?知道自己的根性就知道选择自己最有利益的法门。我们下手一定要从事上下手,不需要学人家一天要念十万声佛号,有很多人听说古大德一天念十万声佛号,有人一天念十几万声佛号,心里羡慕得不得了,一心想学,没有必要。那是人家环境不一样,他一天到晚没事情干!他没事干,不念佛就胡思乱想。你自己一天到晚工作非常繁忙,夜晚不睡觉去念佛,念到第二天疲倦得不得了,什么事都不能做,那就错了。所以得闲的人有得闲人修行的方法,繁忙的人有繁忙人修行的方法,一定要适合我们自己生活环境,这样就好,不要勉强,功夫才能得力。
  有『渐进』、有『顿入』,随机不定。渐与顿与根性的关系很大,这根性就是过去生中修学的基础。虽然这一生得到人身,闻到佛法,又要从头学起,前世的东西忘得干干净净。不过利钝的确还是很明显,过去世假如根培得不深,这一生当中就显得很钝;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培的这个根厚,现在会感觉得根很利,一听就明了通达,这是属於利根。所以一定要自己知道自己的根性,没有一个不成功的。根性钝不怕,真的,空谷禅师所讲的,你只要一句佛号念到底,你会有开悟的一天。消业障没有别的,就是专心,专一!业障就消掉了。消业障最怕的就是搞的东西太多太杂,心不清净,业障就消不掉。「一」,心就清净,所以这个「一」太重要。《影尘回忆录》里面,晒蜡烛的蜡烛师,那是个钝根。他那个老和尚厉害,老和尚认识人,这个人老实,老实人可以教!教他什么都不要做,到育王寺去拜舍利,那里供的有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一天拜三千拜,他老实!一拜都不缺,天天拜三千拜,拜了三年他开悟了,老实人会开悟。谛闲法师那个锅漏匠的徒弟,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老实念,他老人家就老实念,念了三年,站著往生,你看多了不起!最麻烦的就是我们这批人,从前人讲半吊子,上不上、下不下,最难办了。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说法四十九年,就是为我们这批人。像那个老实人,还用得著吗?几句话问题就解决了,他就成功了。我们是最找麻烦的人,是释迦牟尼佛最头痛的这批人,但是也得要度。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四六集
下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四四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七三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四十二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三十八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六八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七十九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一五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四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九十四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三五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六十六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栏目:远凡法师·禅的世界]
 心空境寂时,何境界之有[栏目: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印光大师]
 76.我们的利益和快乐[栏目:星云法语·圆满人生]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五讲(第7~8品)[栏目:入菩萨行论讲记·雪歌仁波切]
 腿痛怎么办?[栏目:空谷回音·达照法师]
 摄大乘论 彼果断分第十[栏目:摄大乘论·白话文]
 玄奘法师传第十九卷[栏目:玄奘法师传]
 你在修忍辱吗?(格桑扎西仁波切)[栏目:忍辱]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六讲 相互融摄的六妙门[栏目:六妙门修证全书]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九十四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