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六四集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12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六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64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五三四页:
  钞【二说者。】
  这是解释无量寿佛名号,自古以来就有两种讲法。
  钞【灵芝谓诸佛同名甚多,决非法藏所成之佛,以是本佛不应自赞故。】
  这是灵芝大师的看法,他是这个解释。
  钞【慈恩谓设若自赞,理亦无妨,以导引众生,令生胜意故。】
  窥基大师说,佛自己称赞,在理上讲也没有妨碍,目的是为了接引众生。接引众生方便法门有很多,可以这样做法,这个意思也非常好。
  钞【今双取二说。】
  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都讲得通,两个讲法都好。
  钞【谓据大本。】
  根据《无量寿经》。
  钞【过无边佛刹,同名释迦牟尼者,不可胜数。】
  佛名号相同的确实很多。我们世间这个名号相同的也很多,也常常能见到。
  钞【又观音师观音如来等。】
  观世音菩萨的老师是谁?观音如来,师生同一个名号。
  钞【则无量寿之名,何止一佛?百千万亿,不可穷尽。】
  这是说明同名同号的佛确实是有,不但有,而且很多。
  钞【若据佛分边事,焉得以凡常例之,将无自赞毁他,犯菩萨十重戒耶。】
  佛跟大菩萨心地清净,从来没有分别执著,从来没有妄想,哪里会有过失?所以不可以用凡夫来比佛菩萨。凡夫烦恼习气深重,尤其像我们现在这个地位,见思烦恼一品也没断。佛所制定许许多多的戒律,就是帮助我们得定开慧,帮助我们明心见性,戒律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我们如果要自己赞叹自己,毁谤别人,那就犯菩萨十重戒,就犯戒了。诸佛如来清净无染,不妨自己赞叹自己,没有关系;我们赞叹自己,傲慢心就起来,轻视别人,烦恼起来了。佛自己赞叹自己,不是有傲慢心,而是启发众生对佛的信心,又何尝不可!
  钞【我为法王,於法自在。】
  这是我们在经上也看到的,佛自己称赞,他在一切法里面得大自在。
  钞【纵横予夺,权实双彰。】
  这是说明佛与大菩萨度众生的方法、手段是非常巧妙的,只要众生能得利益,这一切手段都可以运用。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四十华严》,也就是《八十华严》最后的「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都是法身大士,要以《金刚经》的标准来说,都是诸佛如来。我们读完五十三参,恍然大悟,『纵横予夺,权实双彰』,这两句就是五十三参的总纲领,这八个字把五十三参说尽了。
  钞【苟有利於众生,亦何施而不可。】
  真正利益众生,这个方法都可以用。我们要问,什么叫做利益众生?要懂得这个道理。不是说叫众生得到快乐,不是这个意思。利益众生标准是叫众生破迷开悟,这才叫真正的利益,真实利益。
  钞【天上天下,唯吾独尊。】
  这是释迦牟尼佛降世的时候。有些人不肯深究佛法,听到这样的话,就说释迦牟尼佛太自大、太傲慢,怎么天上天下唯吾独尊?这是没有明白「我」的意思,这个「我」是真我,不是我们凡夫概念里面的「我」。佛说「无我」,可见得「我」不是指这个身;「我」是指什么?是指三德当中的「常乐我净」。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脱,法身里面有常乐我净,般若也有常乐我净,解脱也有常乐我净,这叫「四净德」,那是真的。「我」的意思是主宰、自在的意思,决定不是傲慢,也不是自赞。
  钞【前之一说,恐人不知诸佛数如微尘,拘执一偏故。】
  前面讲法告诉你,佛同名同号的太多了,不要有偏见,不要执著这些。
  钞【后之一说,恐人泥於不应自赞,昧佛神用故。】
  『不应自赞』也是一个执著,『昧佛神用故』,不知道佛菩萨神通大用,普利群生。
  钞【二说兼成,理固无碍。】
  古德这两个解释都好。我们圆融的来看,意思就更明显。
  「无量寿佛」是代表福寿,是我们学佛所求的第一个目标,我们要求福、求长寿。但是要记住,不是我们这个世间的长寿,这个世间长寿没有用处,长寿很苦,老苦。西方极乐世界长寿就好了,为什么?他不老,永远是年轻的,那就是真正的福报。我们这个地方长寿并不是真正的福报。长寿一定要加一个健康,健康长寿才是福,还要附带条件,不附带健康,那个长寿很苦!这是必须要晓得的,要求西方极乐世界的长寿,无量寿。下面一尊:
  疏【无量相者,相好无尽故。】
  钞【相好者,或三十二相。】
  这是我们世间人,三十二相。
  钞【或八万四千相,或微尘相。】
  这个相好就殊胜,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不是凡夫的。凡夫境界里包括大梵天王,四禅天顶的大梵天王也只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娑婆世界相好的极限。
  钞【福德无量,相亦无量也。昔志公现十一面观音相,僧繇不能举笔,况佛相乎。】
  这里头有一个公案,这公案在《演义》的小注里。我们先要说说相好的由来。相与福有关系,所以我们常讲福相、贵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富贵之相。看人的相好,就知道这个人的福报,有福人之相跟那个没有福报的人,很明显,一看就晓得。要相好,一定要修福;不修福,要想整容,那是假的,怎么整法都是没有福报,反而整得一身毛病,一身的副作用。我们的相貌是不是可以更好?可以,只要你肯修。佛告诉我们一个原理,「相随心转」,这就是说明相自己可以修。心地慈悲,相就很慈祥;心地险恶,相就很凶,叫人看到毛骨悚然,确实会变化。古人常讲,四十岁以后的相貌要自己负责任;四十岁以前,先天的,现在人说是受父母的遗传。佛法不讲遗传,佛法讲一个人来投胎时,他喜欢哪个人,那个相貌就印在他的阿赖耶识,就变现出这个相貌。譬如他来投胎的时候,他喜欢他的父母,他的相就像他的父母,是那个时候决定的,不是遗传的。四十岁以后,这是后天的,我们这四十年当中心行所造作的善恶业。一个人真能够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他的相貌一定是一年比一年好,相貌改变了,体质也改变了,身心清净,那真的是健康长寿。
  无量相佛,表富贵,富贵也是大众所希求的。『德福无量,相亦无量』,西方世界阿弥陀佛,世尊对他的赞叹「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从哪里来的?阿弥陀佛的德福无量无边,所以感得的相貌也是无比的殊胜。『昔』是讲过去,『志公』就是宝志公,梁武帝时代的高僧,传记里面说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这个世间众生共业殊胜,共业好就能感得诸佛菩萨应化住世。宝志公在世的那个时候是梁武帝这个时代,梁武帝是虔诚的佛教徒,对宝志公非常尊敬。在台湾拜《梁皇忏》的人很多,梁皇就是梁武帝。梁武帝超度他的妃子,他妃子在世的时候曾经造恶业,堕在畜生道。他请求宝志公给她作法超度。宝志公给她超度的佛事,现在叫做《梁皇忏》。《梁皇忏》是宝志公编的。宝志公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超度她,也只能超度到忉利天;再上去,不行了。《地藏经》里面,婆罗门女、光目女都是地藏菩萨的前身,超度她的亲人也是超度到忉利天。从前我们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个经是安世高大师翻译的,安世高翻经工作结束之后,到江南去度他前世的一个同学,这个同学也是造作恶业,堕在神道做宫亭湖的龙王,就是现在的鄱阳湖,在九江,他超度这个龙王,也是帮助他生忉利天。这就是说明,超度的功德只能达到忉利天,忉利天往上去要靠自己的修行,完全凭别人修福是办不到的。一定要自己有修行的功夫,才能在欲界第三天以上。梁武帝对宝志公很敬佩,那个时候没有照相机,很想将宝志公的像留下来,请画家来画,画像留下来供养。宝志公有神通,他一下变十一种不同的面孔,画像的人没法子画了,不能下笔。在《高僧传》里面有这么一段故事,宝志公有神变,能变化各种不同的面孔,我们常讲十一面观音。
  疏【无量幢者。】
  『幢』是高,明显。这是形容在这个社会上有崇高显赫的地位,这是大贵。
  疏【功德高显,喻之如幢。极其高显,名无量也。又无量者,广多义。】
  幢是比喻。幢,在台湾比较少见,在大陆、日本有。幢跟幡是属於一类的,都是挂在旗杆上,属於旗帜一类。幡是扁的,幢是圆形的,像飞机场那个风筒一样。在古时候,佛门是师道,师道是不招生的,师道有师道的尊严,「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不会召集大家来的。但是我们这里有活动也不能不通知大家,通知你,你喜欢,你就来,不喜欢,你可以不来,没有一丝毫的勉强。通知的方法,就是寺庙门前都有旗杆,旗杆就是挂幡幢的。如果我们这里有法会就挂幡,人一看到幡,今天这个道场有法会,喜欢参加法会就来了;如果有讲经的,这就是幢,圆形的,挂在这个旗杆上,今天这个道场有讲经,喜欢听经,他就来了。这是告诉大众,我们道场今天有些什么活动。现在不用这些东西,现在通信很方便,可以寄通知,报纸上登广告,所以就代替从前幡幢的作用。幢挂在旗杆上挂得很高,叫法幢高树。「法幢高树」,就是代表讲经的法会。
  钞【幢者,幡属,又云旗属。】
  旗帜一类的。
  钞【刊定记,幢有七义,约之成五。】
  『约』是归纳,把七个意思归纳,至少它有五个意思。
  钞【一、高显义,喻佛位极尊故。二、建立义,喻佛悲智,建立众生,及菩提故。】
  我们常讲「建法幢」,建法幢就是建立道场的意思。建法幢跟现代人建道场意思不同,现在人建一座寺庙是不是叫建道场?不一定。这寺庙建好,里面没有道,那不叫道场,里头要有道才行。建法幢,里面是一定有道的。立宗旨,确定修学的方法、目标,以这个方法达到修学的目标,那就是立了宗旨。像净宗,我们这个念佛法门,信愿持名是修行的方法,往生不退成佛是修行的目标,这就是净宗的宗旨。这是建立义。
  钞【三、归向义,喻佛为众生所宗仰故。】
  有皈依的意思在。
  钞【四、摧殄义,降伏一切诸魔军故。】
  因为佛法能够帮助我们辨别邪正、明了是非,这就有降伏邪知邪见这个意思在。
  钞【五、灭怖义。】
  『怖』是恐怖,要我们能够离开一切忧虑、不安、恐怖,这是得佛法的护念。
  钞【如帝释告诸天众,汝与修罗战时,设有恐怖,当念我七宝幢,其怖即灭。】
  这是比喻,众生念佛就能够离开一切恐怖。
  钞【喻佛得无所畏,众生念佛,即离恐怖故。今唯取高显一义,摄余义也。】
  这五个意思,说一个意思,其他的意思也都在其中。
  钞【广多者,其幢多而无量。如经言,幢幡宝盖,遍满虚空,佛竖无量妙义,指示众生,亦复如是。】
  经里面这两句话,也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一些真实的状况。『幢』是讲经说法的标志,譬如我们讲《无量寿经》,这个幢上一定写《南无无量寿经》;讲《华严经》,这个幢上一定写《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幢幡宝盖』无量无边,就是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一切经法统统在宣讲。换句话说,我们对於经教要是非常羡慕的话,统统想学的话,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很明显的告诉你,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在那个地方统统具足,有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同学、最好的修学环境,为什么不到那里去学?这两句话含著很深的意思,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讲经说法的盛况,实在讲,这是他方世界不能为比的。再看底下一尊佛:
  疏【大光者,光辉广被故。】
  这是代表大智。
  钞【光指化他之用,诸天人亦有身光,不假日月。】
  我们现在这个世间光明是来自太阳,月亮是反射的光,月亮本身没有光。天人本身有光明,他的福报大,物质也放光明。天人尚且如此,西方极乐世界当然就更不必说了。
  钞【二乘小果,因地菩萨,皆有光明,比佛为小。】
  阿罗汉有光明,辟支佛、菩萨们身都有光,有常光、有放光,但是都比不上佛。
  钞【佛光映蔽一切,故云大也。】
  叫大光佛。
  疏【大明者,谓佛以大智,破诸惑尽故。】
  这是表智慧的作用。
  钞【破诸惑尽者。】
  这破尽了。声闻、缘觉、菩萨,断惑没有尽,还都有余,唯有如来果地上断尽了。
  钞【一切智,破见思惑尽;道种智,破尘沙惑尽;一切种智,破无明惑尽。】
  这都是讲破尽了。我们在小乘经上看到的,四果罗汉,见思烦恼断尽,证一切智。是不是真的断尽?大乘经上告诉我们,他三界之内的惑断尽,三界之外的细惑还没有断尽。三界之内的惑粗,三界之外的细,一直要到成佛才断尽。下面是比喻:
  钞【杲日当空,无所不照,云大明也。】
  就像太阳,太阳完全没有云彩遮盖,太阳的光明充分的发挥,普照大地,用这个来比喻佛。菩萨、罗汉虽然断惑,没断尽,还有一层薄薄的云彩遮住,光明虽然很显著,不是圆满的,他还有一层薄云,那不叫做大明。要连微细惑统统断尽,这才叫圆满的光明,称『大明』。
  钞【虽前似觉他,此似自觉。】
  「大光」好像是觉他,「大明」好像是自觉。
  钞【各举一德,义实互具,如上总说中辩。】
  这是两种意思都有,「大光」有自觉觉他的意思,「大明」也是有自觉觉他的意思,不必偏执。我们在表法里面说,大光是表大智,大明是表大智的起用,这个意思我们比较容易体会。
  疏【宝相者,相好殊特,如宝尊贵故。】
  『宝相』,这是表尊胜,尊贵殊胜。
  钞【相好如宝者,佛有无量相,姑举一二。目相,如经言: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毫相,如经言:琉璃筒;胸相,如经言:紫磨金;肉髻相,如经言:甄叔迦。皆所谓宝相也。】
  『目』是眼睛,『毫』是白毫。比喻都是用七宝来形容。『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是《楞严经》上说的。
  演【楞严云:由我获得妙妙闻心,故我能现众多妙容,乃至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这是《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的经文,观世音菩萨说的。《楞严》上的观世音菩萨是圆教初住的地位,《华严经》上的观世音菩萨是第七回向位的菩萨,《法华经》上的观音菩萨是等觉菩萨。《楞严经》上圆初住的菩萨就有这么大的能力,应以什么身说法就能现什么身,「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这是圆初住菩萨就可以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身分来为众生说法。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注解,《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到究竟佛果,那叫诸佛,因为圆初住就可以示现八相成道。「诸佛」就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禅宗里面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圆初住就见性,见性成佛,是这个意思。末后一尊:
  疏【净光者。】
  前面六尊都是表修福。修福里面,「无量寿佛」代表长寿,「无量相佛」代表富贵,「无量幢佛」代表地位高显,「大光佛」代表具有大智慧。「大明佛」代表他处事待人接物都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理性就是智慧,是理智用事,没有私心;「宝相佛」表众生心目当中对他的尊重、推崇、仰慕,表的统统都是福德。末后这一尊教给我们修福的方法,大福德要怎样修?要净,要光。心要清净,心地光明,清净光明,你就能修大福报。修福报非常不容易!
  今天上午有人来访问我,他想做念佛机,想要我们图书馆念佛这个录音带,拿去作念佛机的母带用,这是好事情。他告诉我,他过去做小的佛卡,楞严神咒,做观世音菩萨像,做小小的东西挂在身上的,他做了很多,然后讲到版权的事情,因为他们是精心的设计,也想将来自己有版权,不准人家仿造。我就告诉他:你这么做法,你的福报很小,你只能赚一点小利。我提醒他,我说:你仔细去念《了凡四训》,六道里面众生,包括非想非非想天,福报是一定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以为动脑筋很有聪明、很有方法,赚好多钱,其实命中定的,命里没有,你一分钱都赚不到,那个冤枉!天天在计算,把你前生修的那点福报都计算光了。福报从哪里来的?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佛不骗人!你的财富是从财布施得来的,你这一生的财富,是你过去生中修财布施,今生得果报。过去生中没有修财布施,你这一生就要受贫贱之苦,这个没有法子,免不了的。本事大,智慧高,没用处,你贫穷还是要贫穷。从前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那真有智慧。韩战期间,他很自豪的说:我一个人至少可以抵得十个师的兵力。他有头脑、有智慧!可是怎么样?还是做一个穷教员,拿薪水过日子,买书都买不起。这是前生修慧不修福,他很聪明,没有福报,生活很清苦。所以要得财富,财布施;要得聪明智慧,修法布施;要得健康长寿,修无畏布施。这是佛教给我们,这三种福报是这么得来的。
  你做出这个东西真的是功德,帮助多少人念佛得利益;可是版权所有,你这个功德完了,全部都泡汤,变成小小一点福报。这点福报不是今生,前生修的,来生有没有福报?来生没有福报。不但没有福报,我要说真话,你听了会害怕,那怎么回事情?你还有罪过,什么罪过?裨贩如来,佛法的东西是要普利一切众生的,你把它窃盗过来据为己有,拿去做买卖,你的果报在阿鼻地狱,你说多可怜!我说这个话不是吓唬你,我跟你讲真话,将来你堕到地狱,到那个时候讲,我那个时候见净空法师,他都没有告诉我,害得我这么苦。我告诉你了,我给你讲的是真话。决定不可以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两句话就是阎罗王判你下地狱的罪证,这罪证没有法子抵赖的。所以,非常的严重。为什么不把心量扩大?做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帮助佛流通大法,利益众生,你这个福报无有穷尽。所以他做了不少年,相貌也不好,气色也不好,身体也多病。我说:你的修行有问题,出了岔路,真正修行如法的,现前就得好的果报,你的相貌一定是一年比一年好,身体一年比一年健康,满面红光,应该是这样才对,你做了那么多好事。可见得你所做的不是好事,这个要知道。所以心地要清净、要光明,也就是要理智,要有智慧、理性,你才能真正修到福报。

  他看我们的道场,说我们道场不起眼。我说:我们从民国六十八年道场建立,不断扩充发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我们比起其他的道场,差远了!我们道场不拉信徒,不问人要钱,我们守住一个原则:「道场小,开销少,心安理得」,我们走的是正路。有多余的力量,替大家修福,我们印经布施,做一切佛教事业,替大家修福。大家送来的钱多,就多做;钱少,就少做;没钱,就不做!不做最好,不做的时候,我们没有事情干,天天念阿弥陀佛,多好。我们是守住这个原则,所以不求发展,心安理得,这个生活过得非常幸福、非常快乐,不背因果。
  疏【佛德清净,发光明故。又其光清净,名净光故。】
  钞【清净发光者,有染之智,不发妙光。】
  什么叫『有染之智』?「染」就是妄想、烦恼。换句话说,妄想没破,烦恼没断,烦恼是贪瞋痴慢,这个念头没有断,心就不清净。智慧是从心生出来,不清净里面生的智慧是邪智慧,不是正智慧,不是真智慧。邪智慧也能骗人,也会起很大的作用。我们常说「信邪不信正,听骗不听劝」,邪智也能迷人於一时,可是终究会拆穿,到后来被人发现受骗上当,人家觉悟,他会回头,会远离的,所以凡是邪知见不会长久的。受害的浅深,实在讲与他愚迷那个缘有关系,受到浅害就觉悟回头的,这个人聪明有善根。执迷不悟的,那是迷得深,没有善根,业障深重的。由此可知,佛法里面的教学为什么那样重视断烦恼,道理就在此地。「四弘誓愿」教给我们修学的次第,先要「烦恼无尽誓愿断」,断烦恼之后再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断烦恼、学法门,界限在哪里?断烦恼要断到什么程度才能学法门?照大乘经的标准来讲,我们这一生把学法门那个念头放弃算了,为什么?不可能达到的。大乘经上的典范就是《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下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就是清净心。什么叫清净心?见思烦恼断尽了,才有资格出去参学。烦恼真的断尽,出去参学是「法门无量誓愿学」,界限在那里;见思烦恼没有断尽,没有资格出去参学。你要是出去参学,学来的都是邪知邪见,为什么?你三毒烦恼没断,在那里面搅和,把正见变成邪见,你会把佛所说的想错,会错意思,用错了,这样子,你往往免不了要造罪业。这是说到真正的标准,《华严经》上告诉我们的。可是我们一般凡夫确实达不到这个标准,达不到标准怎么办?於是后人就把这个标准再降低一些,实在讲降到最低,那个底限也是小乘初果。小乘初果,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要断尽,这个标准已经降得太多,从小乘四果降到初果。如果讲四果四向,降了七个阶级,那就不能再降,这勉强可以学。但是这个标准,我们这一生当中都做不到,这是老老实实的话。
  我们要研教,怎么办?真的没机会。从前我们在台中李老师教讲经,我们哪里叫讲经!不是讲经,是什么?讲注子。完全依照古人的注子来讲,古人注子是文言文写的,我们用白话口语把它翻译,在讲台上翻译古人的注解。如果讲错了,他注错了,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们是当翻译而已。他老人家教我们学讲经要用这样的态度,就没有过失,为什么?我们烦恼不能断,不能开悟!我教大家读经,开始学佛先把《无量寿经》念三千遍。有人听错了意思,说「净空法师教人,《无量寿经》念三千遍就开悟了」,我没有说这个话,这是他错会了意思。我教人念三千遍,实在讲是决定开不了悟。开不了悟,为什么念三千遍?三千遍收心,意思在此地。我们的心太散乱,三千遍经念下来,收敛一些,这是收心的,换句话说,帮助你清净心。不能达到清净的标准,总而言之我们已经在做了,如果清净心需要六十分的标准,我们现在至少有个五分、十分,总不是零分,总有几分,是这么个意思。心收敛之后,念佛号容易有感应,也就是容易得力,目的在此地。所以,千万不能把意思错会了。
  「净」是烦恼尽,「光」是智慧现前,烦恼消了,智慧就长。灭一分烦恼,长一分智慧。换句话说,我们烦恼长一分,智慧就减少一分;烦恼减少一分,智慧就增长一分,这是为什么佛把断烦恼看得这么重。「染」就是烦恼,「有染之智」不足以为贵,我们也不要去取,我们一定要先断烦恼,修清净心、修平等心,这个重要。真正达到清净平等,后面一定有觉,那个觉就是智慧。这是在《无量寿经》经题上展示给我们看。
  钞【佛德至净。】
  佛的心清净到极处了。
  钞【出大光明,譬如镜体清净,能鉴形故。】
  比喻像一面镜子,镜子干干净净,一丝毫污染都没有,『鉴』就是照,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
  钞【其光清净者,譬如野烧,亦有光明,比之日月,不名净故。】
  野火烧山也有光明,也有火光,但是那个光不清净,光里头有污染,有很多灰尘在里面,比不上日月的光清净。
  这尊佛是代表修福的要领,要用清净心、要用智慧才能够修福。没有智慧,所修的福是假的,他看错了。今天有居士来问我,因为他自己身体不好,常常有病、有灾难,有人劝他去拜《梁皇忏》,拜《水忏》,打水陆,他都去做了。他问我,好多方法他都去消灾,可是灾消不掉。一般佛门讲「消业障」,我就问他:什么叫业障?他说不出来。我们学教学这么多年,不能不清楚。业是什么?正在造作的时候叫「事」,事做完之后,那个结果就叫「业」。学校念书,念完了,毕业了;还没有毕业,正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你看那个本子,作业薄,他都在造业。业造完,毕业了,离开学校,入社会又开始作业了。在学校里是有一个很清楚的作业本子,你天天作什么业,踏进社会,虽然没有本子,没有记载,阿赖耶识里面一笔一笔像电脑一样统统输在里头,一条也没有漏掉。你天天在造业,起心动念是造业,口里面的言语是造业,身体一切动作是造业,身口意都在那里造业。业,有善、有恶、有无记,造善业有善果,造恶业有恶报,这叫业。我们要想消业障,当然不可能去消善业,总是要把恶业的业障消掉。这个明白了,你去拜《梁皇忏》,拜完之后,是不是一个恶的念头都没有?假如《梁皇忏》拜完之后,一个恶念都没有了,跟人谈话,一句脏话、坏话都没有了,那你的业真消掉了。如果拜了之后,心里还打妄想,还处处想自利损人,你的业没消掉,不但没消掉,业还增长,为什么?拜了《梁皇忏》,花了那么多钱,花那么多精神,我的业障没消掉,不灵,连佛菩萨都怪上,这个罪业不是加重了吗?愚痴!
  真正明了之后,这才真正的懂得,这一句阿弥陀佛真的把我们的业障消掉。我们心里起个恶念,阿弥陀佛,把这个恶念压下去,心平静了;说一句坏话,阿弥陀佛,把这个话压下去,这就真正叫消业障。久而久之,有个一年半载、二年三年,真的恶念少了,恶的行为少了,善念增长,善的行为增长,这是真正的效果。所以修福,心地不清净、没有智慧,不可能修到真正的福报。
  疏【称理,则自性清净不可尽,是西方恒沙佛义。】
  西方这个意思前面说过。
  钞【西方义见前解,良以真如自体,湛若虚空,绝点纯清,曾何涯际。】
  『涯际』是广大没有边际。
  钞【纤尘乍起。】
  丝毫的尘缘才起来。
  钞【佛灭多时。】
  『佛』就是觉性,一个妄念起来,我们的觉性就迷了。
  钞【心垢顿除,古佛随现。】
  『古佛』就是自性,就是自己本人。只要心清净,清净到极处,像此地的比喻,『绝点纯清』,清净到极处,自性无量无边的智慧、无量无边的功德统统现前了。成佛成的是什么佛?自性佛。佛在《华严》、《圆觉》上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成的是本来佛。请看经文:
  经【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个意思跟前面一样。我们每读这个经文都受很深的感动,佛对我们无尽的慈悲,给我们提出最真诚的忠告,我们一定要相信,不辜负佛陀对我们的护念。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六五集
下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六三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四九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一一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七十七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七七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三二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五五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五九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六三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十七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打坐时有时会感到拇指相触的地方会轻微抽动。何以如此?[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比丘尼传 5 梁 底山寺道贵尼[栏目:比丘尼传·白话文]
 禅宗“日用是道”琐谈[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行见地研究)第一节 自然智慧[栏目: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
 养儿方知父母恩[栏目:邹相美文]
 盘腿打坐说禅修[栏目:著述文集]
 坚持是一种品质[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六十九、什么是克念作圣?[栏目:基础佛学常识100问]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