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3)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986
卯二、第二义(分三科)  辰一、显色

又显色者:谓若色显了,眼识所行

现在的文是说眼识所缘虑的境界。这眼识所缘这个地方是「别辨相」,就是一条一条的,一样一样的说明它的相貌,这里分三科。第一科是「第一义」。第二科是「第二义」。现在这个第二义里面是说什么呢?就是说这个所缘的色法,得名的所以。昨天说过,在黑板上写过,得名的原因。为什么叫做「显」?为什么叫做「形」?为什么叫做「表」?「显、形、表」这三个名称的原因,安立这样名称的理由,这样意思。现在先说这个「显色」的理由。

这意思是说这色法显了,就是它很明显的,很显著的能令你明了,很显著的,不是很隐晦。这个他的颜色很明显的显现出来,使令你注目,能引起你的注意,这样多的颜色,很多,但是光明的颜色他很显著,那么在这一方面立名字为之「显」是这样意思。

「眼识所行」,它是眼识所活动的境界,别的不行,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不行,都不能在这上面活动,只有眼识可以在这个色上活动,这就是「眼识所行」。这就是「显色」立名的一个所以,立名的原因。

 

辰二、形色

形色者:谓若色积集长短等分别相。

这以下解释「形色」立名的原因。「谓若色积集」,这意思是说若是这个「色」法的「积集」,就是组识成就了,它也是众缘所生,所以叫做「积集」。「长短等分别相」,这个色法因缘成就的时候,成就的是「长」的形相、成就的是「短」的形相,而这「长短」形相,长短方圆等形相。这些形相,当然形相本身并没有说话,说它:「我是长、我是短」没有说这话。是由人的分别,说这是长、这是短,这是不决定的。对短就说长,对长就说短;对这短就说它是长,对另外更长,就说它是短了。所以这是一个「分别相」。这是形相,这底下是说「表色」。

 

辰三、表色

表色者:谓即此积集色,生灭相续,由变异因,于先生处,不复重生。转于异处,或无间、或有间、或近、或远差别生。或即于此处异生,是名表色。

「表色」,由内心的活动表现在外边的相貌,叫做「表色」。「谓即此积集色」,也就是这因缘「积集」的「色」法。「生灭相续」,它是那剎那生灭而不中断的,是相续地生灭的。「由变异因,于先生处,不复重生」:这个「生灭相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不相续,就没有这件事了,就没有「由变异因,于先生处,不复重生,转于异处」这话,没这件事了,因为是剎那剎那相续的关系。「由变异因」,就这个色法的变化,有种种不同的变化的原因,原因主要的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是一切色法变化的原因。一切色法的变化,虽然也有其它的原因,但是主要是我们的心,主要是心,心在变化,这色就在变化。

这个心,譬如说我们这个手要动,手本身是不会动的,因为心有所求,去指挥这个手去动,所以手才会动。所以心动是变异的因,变异的一个原因。「于先生处,不复重生」,就是这个「表色」,说这个「表色」的相貌。原来这个心的意思是在这里,在这里这个手要这样动,或者头这样动,或者脚这样动;可是心又变了,心又改变主意了,又改变主意了,心一改变计画了,就原来的那个心所指挥的出来的那个形相就停下来了,「不复重生」,不继续重复的显现出来了。「转于异处」,就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我现在在这里,心里面又有另一个想法,要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外面的这个色法里面,也就随着心的变异就变异了。

「或无间、或有间」:「或无间」,就是没有间断,譬如说我做这件事,就相续的把它做完了。虽然表现于外的这个色有变化,忽然间手动、忽然间头动、忽然间脚动,忽然间这样、忽然间那样,但是没有间断的把这件事做完了,那么这就叫做「无间」。「或有间」呢?,就是中间停下来了,不做这件事了。但是这件事,还是由心的命令,过了一段时间才继续的把这件事做完,那么叫做「有间」。「或近、或远差别生」,这件事或者在距离近地方,或者远的地方,有种种不同的这个「表色」现出来。「或即于此处变异生」,前面说是「转于异处」,或者是没有转于异处,就在原来的地方有变化,「是名表色」,这叫做「表色」。

 

卯三、第三义(分三科)  辰一、显色

又显色者:谓光明等差别。

这是「第三义」,「第三义」,显示色法的差别,每一个、每一种的、每一类的色法都是差别的。「又显色者:谓光明等差别」,有光影、明暗,各式各样的差别,这是「显色」的差别。

   

辰二、形色

形色者:谓长短等积集差别。

长、短、方、圆这也是有差别。

 

辰三、表色

表色者:谓业用为依,转动差别。

这个「表色」的差别指什么说的呢?就是「业用」,就是你内心是业,内心动了就是叫做「业」。「业」者,动也。就是心动了,心发生作用了。以此为依,以心动为依,你的身相有转动的差别;或者是行、住、坐、卧,各式各样的差别;或者是取、舍、屈、伸等等差别。

 

寅二、释异名

如是一切显、形、表色,是眼所行、眼境界、眼识所行、眼识境界、眼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名之差别。

「如是一切显、形、表色,是眼所行、眼境界」,这底下是解释异名,解释它的不同名称,不同的名字。「如是」,像前面的这一大段文是说到「显色」,一切的「显色」、一切的「形色」、一切的「表色」,这么多的色法是「眼所行、眼境界」,这两句话指眼根说的。就是眼根能在这里旅行,在这里游历,这个眼根在这里游历;耳根不可以在这里游历,不可以。它是眼的境界,眼能够领取这个境界,它能,这是眼根说。

「眼识所行、眼识境界」,这是说这个识,依根了境。这个识,要依根为所依,以境为所缘。现在这么多的色法,「显色、形色、表色」,是「眼识所行」的「境界」,所旅行的境界,是眼所旅行的范围,是眼识所领取的境界。「眼识所缘」,是眼识在这里才能有缘虑的作用。「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名之差别」,这以前面说「眼根」和「眼识」,这又提到这个「意识」。就是这个「显色、形色、表色」,不但是眼根、眼识,同时也是「意识」所行的地方,意识相应的境界。这个「所行」和「境界」,也有一点不同。这个「行」,不去分别谁行、谁不行,不去分别这件事,就是直接地就说这意识在这里活动,就这样。说到「境界」呢?就是不行,它在这个境界可以,在那个境界就不可以,就是有这个分别了。这在前面的眼根、眼识,很明显的有这件事,它在色上可以相应,但在声上就不可以。

现在这里说到「意识」,「意识」它的「所行」、它的「境界」,要比前五识宽,比前五识广。前五识各别、各别的境界;但是「意识」就是完全都可以,完全都是可以。「意识所行、意识境界」,当然这是指人的,按照人的境界来说。如果天上的人的境界,那人就不如他们了。色界天的人,我们人间的人更是不可以,那就更不同了。这们肉眼的境界,对天眼的境界,就不是肉眼的境界了,这就是种种的不同了。现在是约人的境界说,说「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名之差别」。所缘的有「显色」的名的差别,有「形色」的名,有「表色」的名的不同,是这样意思。

  

子二、好恶等三

又即此色,复有三种:谓若好显色、若恶显色、若俱异显色;似色显现。

前面是解释「形色、显色、表色」这三个、三类。现在说「好、恶等三类」。「又即此」显、形、表这种色法,「复有三种」不同。「谓若」要「好」的「显色、若恶」的「显色」,不好的,令人不高兴的,恶的显色,丑陋的显色。「若俱异显色」,也不同意好,也不是好、也不是恶。这一切的色法,「似色显现」。这些色法都是约第六意识来说的,分别它是好、不好,这第六意识才会分别,眼、眼识是不会分别这件事的,眼识不能这样分别,所以这是指第六识说的。

「似色显现」,这「似色显现」呢?这一切的色法都是阿赖耶识的变现。我们的眼识和意识去缘虑的这个色法,和阿赖耶识所显现的色法是相似的。相似而不说就是,只是相似而已。意思是说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一切法,都是如化如幻的,就是依他起,都是如幻如化不真实的。但是我们的意识要去缘虑,就变成遍计执了,都认为都是真实的了,这个真实是个错误,但是和阿赖耶识所变现的有点相似,那么「似色显现」这样的意思。这个也可以说,阿赖耶识所变的如幻如化的一切的色法是不真实的,也可以说是毕竟空的,因为这一切色法,一切色法本身是没有的。说我这现在我就看见这屋子里有一条龙在这里飞,这条龙是没有的,是我眼睛有问题。所以从这条龙的本身上看,是没有这件事情,是毕竟空的。但我们就看见有一条龙,就是像真是有一条龙似的,所以叫做「似色显现」这样解释,也可以这样解释,「似色显现」。

说这样解释,这就有唯识观的意味了,就是由凡夫的境界向圣人的境界去了,向圣人的境界去了,不同于凡夫了。凡夫就是这样,这是好的、这是美的、这是丑陋的,这也不美、也不丑陋,认为都是真实的。若是圣人呢?都是假的,都是空的,没有这回事情,所以是「似色显现」。

 

辛四、助伴 (分三科)  王一、出体

彼助伴者:谓彼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谓作意、触、受、想、思,及余眼识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

这是第四科「助伴」。第一科是眼识的「自性」。第二科是眼识的「所依」:有「俱有依、等无间依、种子依」,眼识的自性,眼识的所依。第三科,是眼识的「所缘」。前面说的「显、形、表、好、恶、俱异」,这都是要「所缘」说的。我们的心,我们的识「所缘」的色法。现在第四段,说是眼识的「助伴」。「彼助伴者」,彼眼识的活动的时候,也不是孤独地活动的,还有帮助它活动的事情。「伴」,也就是它的伴侣,也就是帮助它活动的。谁是它的助伴呢?「谓彼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就是说彼眼识,与彼眼识同时地,同时存在的叫「俱有」。不是前后的、不是前后的,是同时地。和它「相应」,就是和它合作的,不是向它捣乱的,随顺它而同它合作,做随顺它,帮助它做事情,所以这叫做「相应」。

「诸心所有法」,这些助伴,它的名字叫做「心所」,说全了就是心所有法。这个心才有这种事情,这个色法没有这种事,色法是没有的,只有心才有这种事情,叫做「心所有法」。它是这种助伴的心所有法,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所以叫「心所有法」。『恒依心起』,它一切时,一切处,这个心所有法,它一定依心而起,以心为依才能生起来,如果这个心,这个眼识如果是没有的话,它不能独自起来,它起不来的,要有眼识,然后眼识的心所有法才能生起的。第二个意思,『与心相应』,它生起来以后,它随顺眼识的活动,随顺它,与它是和合的,所以叫做「相应」。第三个意思,是『系属于心』的,归它统领的,它不是独自活动的,所以叫做「心所有法」。

「谓彼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究竟指什么说的呢?「所谓作意」,这个「作意」的心所有法。这个「作意」,昨天我们讲过。这个「作意」,就是警觉的意思,它在那儿睡觉,现在有事情要做,去警觉它,你不要睡了,现在有事要做,叫它去做事情,那么警觉的意思。但是心很多很多的,很多很多的事情,现在警觉应起的心法。指现在有声音出现,那么警觉耳识;若有色法的出现,它就警觉眼识了,就各式各样的差别,所以警觉应起的心法,到境界那里去注意,这样的作用叫做「作意」。这样说这个「作意」是在眼识活动的前一剎那,它应该先是发生作用,这个是「作意」心所。

这个「触」,作意警觉它了,它不能继续睡觉了,它就起来了,去注意,就和那个境界接触了,那么叫做「触」。「受」,就是有感觉,有各式各样的感觉。「想」,就是去取得所缘境的相貌。这境界是怎么回事情,先查一查,先调查一下,不能够凭主观上的妄想,我认为你是这样子,不是的。要看一看,那境界是什么样子,这叫想认识,要认识外面的境界。「思」,就是有了动作了,认识了以后,本身有了行动,有意志的行动叫做「思」。

这个「作意、触、受、想、思」,这五叫做遍行心所。遍,就是普遍的,所有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乃至第八阿赖耶识都有这种心所法,心所有法,都有这个「作意、触、受、想、思」都是有的,所以叫做遍行。不局限于某一部分,是遍行的。

「及余眼识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这不止这五个,眼识还有其他的「俱有」,也是同时有,而是「相应」的「诸心所有法」,他也有贪、瞋、痴,这个眼识也有贪、瞋、痴,各式各样的事情也是很多的。这在《成唯识论》里面说的很详细的。那么这么多的心所有法,为眼识的助伴,在所缘境上活动,这是这个意思。

 

壬二、辨相

又彼诸法,同一所缘、非一行相,俱有相应,一一而转。

前面是说这个彼「助伴」,是说这个心所有法的体相,心所有法的体,就是「作意、触、受、想、思」等,说出来这个心所有法的名体。这底下「又彼诸法,同一所缘」,就说出来这么多的助伴心所有法,和眼识在一起活动的相貌,是这样意思。「又彼诸法,同一所缘」,彼助伴的这么多的心所有法,和这个眼识在一起「同一所缘」,他们所缘的境界是无差别的,大家都是缘虑阿赖耶识所变的显、形、表,都是缘这个为色法,「同一所缘」。

「非一行相」,可是缘虑的时候,这个心所各式各样的心所的相貌还是不一样的。作意是一个相貌,触又是个相貌,受、想、思又是个相貌,说这贪、瞋、痴又一个相貌,所缘的境界是一样的;但这个心所在活动的时候,每一个心所的能缘的行相是不同的,能缘的相貌是不一样了。这个「行」,就指能缘虑的心行。在所缘境上,那个能缘虑的那个作用叫做「行」。因为能虑的心各式各样的,那就变成所缘虑的相也不同了,这个行相也可以说是「行」就是「相」,也可以说「行」不是「相」。「相」,是所缘虑的;「行」,是能缘虑的;那么本来是阿赖耶识所变的,是同一所缘,可是经过缘了以后就不同了,是「同一所缘,非一行相」。

「俱有相应,一一而转」,虽然不是同一行相,可是大家是和合的,互相随顺的,「一一而转」,一个一个的在这活动,是这样子的,这个合作的相貌是这样子。

 

壬三、释因

又彼一切各各从自种子而生。

这是第三个,第三科。第一科是「出体」。第二科是「辨相」。现在第三个是「释因」。「又彼一切各各从自种子而生」,彼这个心所有法,眼识是心王,这些助伴是心所,这王和所,这么多的心法,每一个每一个,各各的从他自己的过去熏习的种子生起的。你一活动,就熏习成种子了,那个贪心一动,在阿赖耶识里面就熏成种子了;你瞋心一动在阿赖耶里面就熏成种子了。这个种子就是给你再生起的一个力量,为什么还能生起?因为你以前你积蓄了力量,那力量使令你再生起,所以叫做「从自种子而生」。不是从别的种子生的,从你自己的种子出来的。所以人各有各的优点,不能说所有的事情都是你特别优秀,不是的。某一部分,某一部分事情你很擅长,就是你那一分的种子熏习得多,你的知识比别人强,就是因为你就是有那个种子;其他的事情你没有熏习过,或者熏习得浅,那就不是你擅长的,所以「各从自种子而生」是这样子。

 

辛五、作业 (分二科)  壬一、略标

彼作业者:当知有六种。

「彼作业者」,现在是第五段。前面这个「助伴」是第四段。现在是第五段,是「作业」。这个眼识一共分五科,「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这也是一共分五科,现在最后一科是「作业」,就是它做什么事情,它做什么工作,是这样的意思。「当知有六种」,这底下回答说是有六种事情。

 

壬二、别列(分二科)  癸一、初四了别业摄 (分二科)   子一、初业

谓唯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

这个眼识它第一件事,他就是唯独是其他的事情它不能做,它就是「了别自境所缘」,就是明了一样一样的,都是属于它自己这一部分的境界,是他所缘虑的,这就是第一件事。它能有这种能力,有这个本事做这件事。这个意思,譬如说这个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就不是「了别自境所缘」。就是眼识所缘的它也能缘,耳识的境界意识也能缘,眼、耳、鼻、舌、身所缘的境界,它都能缘。所以这个意识就特别宽广,所缘的境界宽广。但是眼识不能这么宽广「唯了别自境所缘」,它自己的境界它可以,那么耳识所缘的境界,他不可以了,所以「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

 

子二、余业

唯了别自相、唯了别现在、唯一剎那了别。

这个眼识它所了别自己所缘的境界,它也不是都能缘的,它只能缘「自相」。「自相」是对共相说的,譬如说是缘这个灯的光,光是白的,白色的光,他就这么一了别就完了,那么这就叫「自相」。这个事情是很微细的,这是现量境界。那么共相是什么呢?说这个光是剎那剎那灭,是无常的,这无常就是和其他的,和这个墙壁、声音一切都是共有的,都有无常相,那么这就叫共相。这一切法都是无我的,这无我也是共相。那么那个「自相」,这个是白的,它是那个眼识,它只是一个明了而已,明了一个白,它明了那个白的「自相」了,这是不同于共相,这就是「唯了别自相」这又是一个业,第二个业。

「唯了别现在」,「了别自相」还是有点分别的,就是「了别现在」的一剎那,过去的现在的它不行,它不能了别。「唯一剎那」,现在它只是一剎那它就停下来,这眼识就停下来了,「唯一剎那」,「唯一剎那了别」。第二剎那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呢?因为第六识活动了,第六识一活动了,眼识就停下来。当然第六识又指挥它,它可能又发生作用了,所以「唯一剎那了别」。这个第六识也可能「一剎那了别」就停下来了,但是也可能相续,相续一剎那、一剎那相续下去,这也是不决定。可是眼识、耳识、前五识都是一剎那,这那么这是几业?「唯了别自境所缘、为了别自相、唯了别现在、唯一剎那了别」,这是四个业,这个眼识有四个,四件事,它能有这四种功能。

 

癸二、后二随转等业摄 (分二科)  子一、标 

复有二业。

还有二种功能。

 

子二、列 (分二科)  丑一、随转业  

谓随意识转、随善染转、随发业转。

二种功能,「谓随意识转」,这是「随转业」。第二个业呢?就是「复能取爱非爱果」,这又是一业,加起来两个业,加前面那四业,就是第六业,一共是六种业。这个「随识转」这个业呢?这句话是总说的,底下是别说。「随善染转、随发业转」这「随转业」里面有开出来两种,开出两种业。这个「随善染转」这个意思是说,说这个眼识的活动,它不能够自主的活动,它不能。它是随意识的命令去活动的,所以叫做「随意识转」,随这个第六意识的活动,才能活动的。

那么怎么叫做「随意识转」呢?「随善染转」,就是这个意识,是有善、有染污的。,第六意识有的时候,它也是有好心肠的,无条件的帮助别人做事情,那么就是善。染污那就不是了,那它另外有事情了,有贪、瞋、痴的事情,那么就是染污转。这个第六意识,它有时候善,有时候染的活动,而眼识就随顺意识去活动,去随顺意识去活动,所以它也有善、有染了,是这样意思。但是在初一剎那的时候,还不能说善、染的。昨天我们说那个率尔,这个率尔那就不能说它有善、也不能说染,这还不能,这下面有解释。

「随发业转」,这个「随意识转」分两种。第一个,是「随善染转」。第二个,是「随发业转」。因为第六意识能发动出来行动,有目地的行动叫做业。它有的时候发出来善业,有时候发出来恶业。那么这个眼识,它也随着意识的意思去活动,所以叫做「随发业转」。

 

丑二、取果业

又复能取爱非爱果、是第六业。

「又复能取爱非爱果,是第六业」,这个意识有善、染,如果明白一点说就是烦恼,就是烦恼。发业,是烦恼的活动,这惑、业、苦,「随发业转」,是业。底下「取爱非爱果」,就是苦,惑业苦。「又复能取爱非爱果」,因为第六识发业的时候,这个眼识也随着发业,也随顺着去行动。所以它也等到受果报的时候,它也有它一份。「又复能取爱非爱果」说这眼识它也拿到、能取得、能得到「爱果」,得到可爱的果报,得到不可爱的果报。如果是染污的造了种种的恶,罪恶的事情,跑到三恶道去了,那就取得一个不可爱的眼睛,取得一个不可爱的异熟生眼,果报的眼睛。如果是随顺第六意识去做善业,那么到取果的时候,就取得一个在人天的世界,取得一个可爱的眼睛,就得那可爱的眼睛。这是第六业,是眼识的第六个业。

所以这个事情,第六意识是主,第六识是主,作善、作恶是它是主,而这个眼识是随从的,但它不是主。造业的那个时候你随顺,到果的时候你也是一样,也有你一份,也是这样子「是第六业」。这是把这个眼识,一共是分五科,到此结束了。

 

庚二、耳识摄(分四科)  辛一、自性

云何耳识自性?谓依耳了别声。

一共是分五科。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五识相应地」分这五科。眼识这一科是完了。现在是第二科说到这个「耳识」,「耳识摄」。这一大段文都是属于「耳识」这一部分的。它这一段分成四科。眼识是分成五科,但是这个耳识这里分成四科。第一科也是说它的「自性」。「云何耳识」的「自性」呢?「谓依耳了别声」,也不说耳,也不说声,直接的去说明耳识很难,很不容易。所以就是说「依耳去了别声」,这就是耳识的「自性」这么样解释。反正耳识要依耳根为依止处,所以去了别声音,这个「了别」的,就是耳识。因为它依止根的关系,根要特别强,这个耳识就特别强。你的眼根特别强,眼识也就特别强。根明利故,识也就明利;如果根不明利,识也就不明利,是这样的解释。现在说「依耳了别声」,这是耳识的「自性」,这是一段。那么第二段呢?就是又说「所依」,耳识的「所依」。

 

辛二、所依 (分二科)  壬一、举依(分三科)  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谓耳。

耳根是耳识的「俱有依」,一定同时有的。耳根若坏了,耳识就不行了,也就坏了。不能没有耳识了,第二个是「等无间依」。

 

癸二、等无间依

等无间依:谓意。

这和前面解释是一样的。第三个是「种子依」。

  

癸三、种子依

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这个「种子依」和前面眼识也是一样的。「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这是「种子依」。

  

壬二、出体(分二科)  癸一、耳

耳谓四大种所造,耳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

这个前面是举出来这三种依:「俱有依、等无间依、种子依」。现在第二段「出体」,就说来这三种依的体相。这分二段。第一段是说「耳」。这个耳根俱有依的,耳识的俱有依就是耳根,耳根是什么东西呢?为「四大种所造」的,是「耳识所依」止的「净色」,是「无见」的,是「有对」的。因为这个耳根,它没有见的作用。耳根有闻的作用,而没有见的作用,所以是「无见」。它也是「有对」的,它是障碍有对的、境界有对,耳根就是这两个「有对」,没有这个所缘。而耳识呢?就加上一个所缘有对。这是说这个耳根。什么是耳根?它是「四大种所造」,它是「耳识所依」的「净色」。这个「净色」,是「四大种所造」的,是耳识所依止的,是「无见有对」这是第一节。第二节呢?

 

癸二、意等

意及种子,如前分别。

这个耳根说完了。这个「等无间依」和「种子依」这两种,像前面的眼识的分别,和那一样,和那是一样的。这个我若在这里说,这个「意」是什么呢?就是耳识的无间过去识,耳识无间灭的那个过去识,就是耳识的等无间依。那个种子依和前面也是一样,『一切种子识为无始时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像前面一样,但是属于耳识这一部份的。

 

辛三、所缘 (分二科)  壬一、出体性

彼所缘者:谓声;无见有对。

这是第三段。「自性」和「所依」解释完了。现在解释耳识「所缘」。「所缘」的是什么呢?「谓声」,「声」是它的所缘,这是出这个所缘的体性,是「声」。「无见有对」,这个声音,你这个眼不能在这里活动,所以叫「无见」。「有对」,声音也是有障碍的。因为你小的声音,就被大的声音障碍住了,这也是有障碍的。譬如太远了,太远了这个声音就不行,也有问题。

     

壬二、辨种类(分二科)  癸一、出多种

此复多种:如螺贝声、大小鼓声、舞声、歌声、诸音乐声、俳戏叫声、女声、男声、风林等声,明了声、不明了声,有义声、无义声,下中上声,江河等声,斗诤喧杂声,受持演说声,论议抉择声,如是等类,有众多闻。

这底下就继续说到这个所缘的声音的种类。「种类」第一个「出多种」。「多种」是多少种呢?「谓螺贝声」,那个螺的贝,它也能够发出声音来,你一吹,声音还是很大的。「大小鼓」的声音。和「舞」的声音,人会「舞」,「舞」的声音。和「歌」的声音,还有「诸音乐」的声音。「俳戏叫声」,「俳」,就是戏,做种种的戏,或是种种的声音。还有「女声」,女人的声音。「男声」。还有「风林」的声音,等等的声音。

是「明了声、不明了声」:这个「明了声」,就是它所诠的意,它能够明了的表示出来这个声音上,这个声音上能表达一种道理,叫「明了声」。「不明了声」,没有意义表示出来的。那个风在那吹的这个声音,那不表示什么;像人说话的声音,能够明了表示一种义。这是不按照深一层意思去解说,就是一般的这样解释,就「明了声、不明了声」,就是能了达意义的声音,不能明了意义的声音。这「有义声、无义声」,这是约凡、圣说,圣人会说出来甚深的道理,那是「有义声」。凡夫不懂的甚深的道理,所说的都是戏论,「无义声」。

这个在佛法的经论上看,佛法的态度是这样子。所以我们出家人不学习佛法,到社会上学校去读书,应应再想一想哦!当然这是思想的问题,你求什么呢?你何所求?要这样做呢?这有点关系。「下中上声」:「下声」,就是三恶道的众生发出来的声音。「中」,就是人,人发出来声音。天上的人发出来的声音,叫做「上声」。因为这个果报有关系,天上人的果报太妙了,他发出声音是太美了,这三恶道就是差一点。

「江河等声」,这个世界上地面上,有「江」、有「河」、有鸟兽所发出的声音。「斗诤喧杂声」,鸟兽也有斗诤的,人也有斗诤的。就是「斗诤」的「喧杂」的声音。「受持演说声」,佛教徒受持经、律、论,为人讲说的声音。「论议抉择声」,大家讨论佛法的时候,深一层的认识法相,那又「抉择」的这种声音。「如是等类,有众多声」,这个声音是很多的。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2)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七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七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八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六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2)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芬陀利华[栏目:成峰法师·天堂里的梦]
 佛教与茶的因缘(刘容儿)[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第五篇 慢 - 心存谦恭,乐当配角[栏目:放下的幸福]
 76 儿女要敬重父母[栏目:本性法师]
 交换王位[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迈向成佛——略谈佛法修学的次第 三、寻找和依止善知识[栏目:界文法师]
 恭敬心中修福慧[栏目:传喜法师]
 佛灯伴随德行[栏目:佛网文摘]
 远离贪求[栏目:益西彭措堪布·微教言]
 每天都要面对很多病患,医生如何保护自己、成就他人?[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